王陽明心學四句話,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2020-12-14 素佛堂

王陽明(公元1472年10月31日亥時—1529年1月9日),幼名「雲」,五歲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築室修道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朝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書法家、教育家、政治家,精通儒釋道三家,陽明心學宗師。

一、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結交朋友時,能做到互相謙讓,就會受益,互相攀比的話,就受損害。在現實的朋友交往當中,我們要學會相互欣賞,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採取謙虛的態度,對於提高自身的素質是很有幫助的。

即使朋友間的互相幫襯時,幫襯的一方也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態度,以平和的心態去幫助朋友,才能讓彼此心無隔閡。高高在上的態度,在什麼事情上都是不應該的,瀕臨餓死的乞丐還不吃嗟來之食,何況朋友間,純潔的友情更是容不得那些高傲的態度去傷害的。

二、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人但凡能夠做到喜歡善良象喜愛美色,厭惡惡行象討厭惡臭,那便稱得上是聖人了。 陽明先生告訴弟子,人只要喜歡善良象喜愛美色,厭惡惡行象討厭惡臭,那便稱得上是聖人了。聖人的學問,只是一個誠罷了。

很多人都以為聖人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陽明則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

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鍊自己,才能站得穩,才能靜亦定,動亦定。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王陽明認為,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

四、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這句是講在克服主觀私意時的功夫要務求精純,本質仍是一個為學之心是否「誠」的問題。去私慾猶如除草,必須斬草除根。容一毫私慾在,就是容許心中那份懈怠在。在這裡放鬆,就會在他處放鬆,「千裡之堤,潰於一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戒慎恐懼」說的都是提著的那顆心,不敢放逸的那顆心

相關焦點

  • 心學四句教:看懂這四句話,就懂得了王陽明心學的所有精髓
    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深切者也。這是我國思想啟蒙之父黃宗羲對他的評價。不可否認王陽明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也是因為其提出的心學影響到了現在,甚至將來,也被網友稱為「明朝一哥」。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斷言:21世紀是教育家王陽明的時代,心學的時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時代,是心學的時代,現在更是網絡縱橫、網際網路的資訊時代,不懂王陽明心學的人,上網都不好意思和人家聊天。也許有網友說,這也太言過其實了吧?聊天有什麼難的,會打字、會語音都能和別人聊天,怎麼會不好意思呢?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王守仁又名王陽明,他是誰?他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作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的王陽明心學思想就非常適合現在的社會,那麼王陽明心學的思想核心是啥呢?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快速告訴你們吧!
  • 儒釋道:王陽明,心學橫空出世
    這件事發生在大明帝國貴州龍場(今修文縣)驛站中,當事人是驛站站長王陽明,叫「龍場悟道」。多年以後,中國思想史把它定義為:心學的誕生。 老天爺看不到,是因為貴州龍場在原始森林中,連目光最敏銳的鳥兒都看不到;老天爺不屑於看到,因為那時的心學還未散發它最耀眼的光芒。 自心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它的不同凡響。
  • 每個朝代都有「槓精」出現,使得王陽明的心學被打壓,但影響深遠
    但凡阻擋了他們的腳步,都視為絆腳石,都將其除之而後快,王陽明的心學自然也逃不脫了,所以這也就是王陽明學中的「槓精」。無論在心學哪方面,只要阻擋了他們,都持否定態度,王陽明至死都一直受排擠,其思想也是,但影響是不可小視的。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有人問:「最近王陽明這麼火,是不是有點吹噓過頭了?」在沒讀王陽明之前,我對他並不了解,興許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但讀完度陰山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覺得一點沒有過頭,他確實很厲害。但《知行合一王陽明2》,卻有畫蛇添足之感。一是內容重複,與第一部相比,重複度高達50%!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孟子對中國心學發展史的作用,看千年後宋明心學本體論的發展,便可知他的「心學」思想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了。很多學者認為,正是儒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更新」,沒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讓佛教有了興盛的空間,最後,融合了中國的本土文化,形成了「禪宗」。
  • 王陽明這四句話說出了心學的所有精髓,可惜真正懂的人太少
    王陽明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聖人,五百年第一完人,明朝一哥,之所以有這樣高的讚譽,全都因為一件事,那就是他的心學。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一夜之間從一個落魄的小吏變成了四處講學的先生,很多名士都來找他請教學問,這些事情的關鍵其實都在三個字,也是他在龍場一夜悟到的真理——心即理。
  • 王陽明的心學,靠怪人婁諒點拔,身心學打敗了舉例子學,影響非凡
    後來,王陽明追求心學履著不順時,卻與怪人婁諒對上眼了,這有何原因呢?婁諒求學先於王陽明,他自然是擁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心學,一句「聖人必可學而至」對王陽明的心學影響極其之大的。他們倆個人都是立誓要成為心學背後的聖人,作為長輩的婁諒,自然是非常欣賞王陽明,正如自己年輕的時候。在婁諒接觸眾多的年輕人面前,唯獨有王陽明做到了心學中的「靜心」,並非一時起興衝動的,如此一來王陽明遇見大佬婁諒,可謂幸甚至哉!
  • 心學大師王陽明預言:說天下要害有四處,若失了一處,大明必亡
    王陽明,他是一個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重要階段,他卻破天荒的提出了陽明心學。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多了解王陽明就能少走彎路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 心學的開山鼻祖是王陽明嗎?
    既然談到心學的開山鼻祖,那麼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下什麼是心學。第一,心學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分支。儒家學說大致可以這樣來分,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以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以及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今天給大家分享王陽明心學之《傳習錄》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王守仁也叫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儒家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明穆宗曾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這本書是由他的弟子在王陽明死後自發組織編寫的,書中全面的記錄了王陽明同弟子之間的一問一答,語言接近於白話,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後人學習陽明心學的第一素材,《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
  • 王陽明心學: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找到「自性」,才能「絕處逢生」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而西鄉隆盛又是王陽明的鐵桿粉絲,就連被迫害流放的時候都沒有放棄學習王陽明的哲學。王陽明心學教導我們,要通過生活來創造自己。生活需要用自我的力量來生成自我,永遠不要鬆懈,永遠不要放棄自己。人生不可測,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多的是崎嶇坎坷,少的是安安穩穩。所以,我們得找個竅門。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現在有培訓機構大肆宣揚所謂的「成功學」,灌輸心靈雞湯,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教授王陽明心學,且學生都是公司領導,企業高管等等,每天在一個封閉環境下學習,學習的時候沒收手機,學完還要賣培訓機構的書。再把一些新成員拉進來,咋聽咋像傳銷。
  • 專家學者齊聚王陽明故裡探討「陽明心學」
    ,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將共同探討「陽明心學」。其中「陽明心學與變革」中國國際學術峰會和「陽明心學與青年擔當」酈波專場講座備受關注。今天(31日)上午,「陽明心學與變革中國」國際學術峰會在寧波餘姚市舉行,國內外專家、社會各界等400餘人將參加此次論壇。
  •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出過許多偉大的人物。《永樂大典》的編撰者解縉、連中三元的奇才商洛、延續大明200年國祚的于謙等等,這些人都深深被刻在歷史功勞簿上。但是,當我們說到「大明第一人」時,總會想到這兩個名字:王陽明和張居正。
  •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有多牛?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看完就明白了
    他是王陽明,一個能文能武,是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外儒家影響最大的人物,也是五百年來最完美的人之一。因為學生時代,沒有人生閱歷,講了王陽明的心學,學生聽不懂,故而不教。而學生長大之後如果讀書少的話,自然不會了解。中國30~40歲以下的人,因為教育、教材的原因,能了解王陽明的,少之又少,所以王陽明雖然是儒家四大家之一,但是卻不在中國人之間流行。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