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2020-12-24 騰訊網

月缺又月圓,又是一年中秋日,

今年的中秋節時間為2019年9月13日,

農曆己亥年八月十五星期五。

中秋始於唐,盛於宋,明清到達頂峰。

月圓人團圓,遠方的遊子歸家團聚,未歸的遊人寄託鄉情。

家家戶戶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表達著人們對豐收的祈願。

天上月圓,地上人圓

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

無論身在何方,在這一天,家人團聚在一起才是最大的滿足。

和年邁的父母聊聊天,幫他們做家務,一起家長裡短,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享受天倫之樂。

曾經有個故事:

杭州寺廟裡有個老和尚,已經枯坐參禪三年。

王陽明問他:家裡可還有人。

和尚答:老母尚在。

王陽明:想她嗎?

和尚大汗淋漓,過了許久,愧疚回答道:怎麼能不想。

王陽明:為何不回去?

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回家侍奉老母了。

王陽明一直認為,孝親是一種本能。

只是這種本能經常被遮蔽。

孝順與否,是一個人的人格,一個善良的人定然是孝的。

但是人心卻經常被物慾遮蔽,進而變得自私麻木,不再孝順。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為知孝悌。」

孝,不是口頭上說一說就可以的,去做才是真正的孝。

親情是最純粹,沒有任何雜質的情感,是一個人最堅強的後盾,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不要因為工作疏忽家人,中秋團圓,共享天倫。

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將來成為無法彌補的憾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1521年中秋,50歲的王陽明千裡迢迢趕回餘姚老家,陪伴七十六歲高齡的父親。

可惜當天晚上不見月亮,王陽明卻沒有因此失去興致。

這天晚上,他寫下了一首《中秋》詩: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髮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大概的意思就是,中秋節本來就不多,更何況還有陰晴圓缺,隨著頭髮花白,人生又能再見幾次月亮呢?

所以,真正的月圓,是在自己心裡。

就像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人生的離合悲歡也不由自己左右,在這難以捉摸的紅塵中,我們要安頓的是自己的內心。

只有不假外物,人才能活得瀟灑從容。

你光明,世界便不黑暗,你善良,世界便不會醜惡。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只有去掉遮蔽內心的雜念,恢復到本來的「良知」,也就養得了一顆光明的心,無論月亮陰晴圓缺,無論世界悲歡離合,內心總是光明富足。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

關於月亮,王陽明還寫過另外一首詩。

《蔽月山房》

山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

傳聞這首詩是王陽明在十一歲的時候寫的。

大概的意思是說:我們總是被事物的外表欺騙,但是只要把自己的格局放大,總能輕易看穿一切。

曾國藩說:成大事者首重格局。孔子也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就像是中秋佳節,有人自怨自嘆,感慨月圓人不圓。

有的人卻跳脫出來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格局放大,人生豁然開朗,自有另一番風景。

蘇軾被貶黃州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人就像是渺小的蜉蝣一樣置身廣闊的天地,像大海裡的一粒米那樣渺小。

當我們遇到難解的心結,不如往上走一步,視野更開闊一點,自己身上的榮辱悲歡,其實並不足道。

把視野放開,把格局放大,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才能始終不影響自己內心的光明。

文稿來源丨儒風大家

文章作者 | 儒風君 編輯整理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 可讀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1521年中秋,50歲的王陽明千裡迢迢趕回餘姚老家,陪伴七十六歲高齡的父親。可惜當天晚上不見月亮,王陽明卻沒有因此失去興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引言:公元1528年,已經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從廣州出發,幾經輾轉到達江西南安附近的青龍鋪。在南安任職的弟子周積前來探望,見王陽明病危趕緊找大夫搶救,但遺憾的是沒能挽救王陽明的生命。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王陽明與杭州的淵緣在萬松書院芷蘭軒舉行
    來自杭州、寧波、紹興、海寧、臨安的30多位陽明心學愛好者歡聚一堂,聆聽了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陽明學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錢明先生的講座《王陽明與杭州的淵緣》。講座舉行前舉行了敬拜禮,向岡田武彥贈送給錢明先生的王陽明先生木雕像三鞠躬,陽明學院正式聘請錢明先生為學院導師,講座結束後遊覽了萬松書院,找到了王陽明先生像和王陽明撰寫的《重修萬松書院記》。
  • 王陽明最著名的詩句,領悟心學的智慧!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此句出自《蔽月山房》,其中"山高月更闊」更表示雖有想法,卻知現實,山於月是小,但與我卻很高大,與後來的「知行合一」也有預見,或許當年的王守仁沒有想很多,但這不失為後人讀詩的意識。
  • 蘇軾醉酒痛哭,王陽明千裡探親,古人竟是這樣過中秋的
    月圓人團圓,遠方的遊子歸家團聚,未歸的遊人寄託鄉情。聚在一起的才子,可以把酒言歡、互訴衷腸:「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孤單的詩人滿心愁緒,只好自言自語、獨自抒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秋節,古人到底是怎麼過的呢? 01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 「龍場悟道」的王陽明,到底頓悟了什麼?
    王陽明「龍場悟道」那令人神往的場面至今仍記憶猶新。初次了解王陽明第一次知道王陽明,還是在2007年的秋天。那一年,有一套風靡全國、非常暢銷的書,那就是當年明月老師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因為讀《明朝那些事兒》,進而了解了王陽明,被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所吸引。我開始大量閱讀有關王陽明的書籍:《王陽明全集》、《傳習錄》、《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等等。說實話,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自己就開始閱讀南懷瑾老師國學方面的書籍,一直對國學情有獨鍾。
  • 王陽明心學思想:用「致良知」揭開人性面紗,用「光明心」昭日月
    其實那時王陽明的心中已經有了心學的種子:我只對自己的心俯首聽命。02.「心即理」也是讓人「致良知」,我心中有個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呈現: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天下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王陽明:「千古完人」稱號的來歷
    眾所周知,作為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在很多人的心中,確實是一種聖人般的存在,儘管聖人這一說法,有些爭議,但是,幾百年來,甚至有人提出王陽明是一位如同孔子一樣的「千古完人」。王陽明像那麼,為什麼有人把王陽明稱為「千古完人」呢?我們看自古以來,人們所認定「完人」的標準,即立功、立言、立德,也就是說,一個人若是能夠做到這「三立」,人們就很有可能將他視為「完人」。
  • 吾心安處即故鄉
    既是恭維,又是發自內心的讚嘆,蘇軾問柔奴青春常駐的秘訣,柔奴回他,「此心安處是吾鄉」。 心安定下來了,也就不再為外在環境的惡劣而在意了。心安即精神,心安即力量。有了內在的力量,一個人,也就容易做到開心常在,超強適應,該怎麼生活,便怎麼生活,遇山開路,遇水搭橋了。
  • 自古聖賢多寂寞,吾心光明的王陽明格竹到底格出了什麼
    自古聖賢多寂寞,吾心光明的王陽明格竹到底格出了什麼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期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其中最出名的要數「三不朽」聖人。三不朽大家應該很熟悉了,但歷史上能做到的寥寥可數,其中明代王陽明就是三不朽中的一位,在歷史上留下了精彩的足跡和璀璨的精神財富。王陽明最突出的貢獻是創建了心學,直到現在很多東西都非常實用。可以說,心學從本質上是講述怎樣由一個普通人成聖的道路的一個理論。
  • 王陽明:大雨過後,是低頭看地,還是抬頭看天?精闢
    僕人自己一人走了,卻也因為失了方向,死在不遠處的山坡上第三天,有人告訴王陽明,吏目三人死了,王陽明帶著童子將三人的屍體掩埋。看到前天還活生生的三個人就這樣送命他鄉,王陽明不勝悲戚,寫下千古奇文——《瘞旅文》瘞,音同「義」,是埋葬的意思。其中有這樣一句:與爾皆鄉土之離兮,蠻之人言語不相知兮。
  •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出心即理,心外無物
    那麼在農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王陽明於一個石頭棺材中領悟到聖人之道和吾性自足的真諦,又是什麼人什麼事讓王陽明淚灑農場,徹底看透了人世間的生死榮辱?話說這天傍晚啊天氣很糟糕,陰風怒號,王陽明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頭,他遠遠地透過籬笆牆的影子,就看到一個漢人帶著兩個人經過這個農場。這三個人衣衫藍縷、行色匆匆,蹙著眉頭。
  • 王陽明的本體功夫論與禪學
    在王陽明看來, 良知還具有普遍性, 是聖人與愚夫愚婦每個人都同樣先天固有的。這一每個人都有欠的良知本體是成聖的基礎和條件。「自聖人以致凡人, 自一人之心以達四海之遠, 自千古之前以至於萬代之後, 無有不同, 是良知也者, 是所謂天下之大本也。」[4]「聖人氣象何由認得?
  • 王陽明: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在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人生快要結束的時候,他的弟子問自己的老師,還有什麼話想要交代。王陽明坦然地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求」。只要我們的心靈是安寧而光明的,人生中就能有更多的幸福等著大家。但是王陽明都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從容處理自己的處境。在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時,面對兇惡的敵人,王陽明所表現出的心不動的強大心理素質也讓他的學生望塵莫及。這就是一個修心之人所具備的氣度和心態:臨危不懼,寵辱不禁。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釋經學意蘊
    29又有詩曰:「萬理由來吾具足,《六經》原只是階梯。」30作為「階梯」的經典猶如通達「吾性自足」的中介性通道,而經典中的聖人之言也猶如「形式指示」詞,時刻指點著良知心體,而「《六經》、《四子》,亦惟指點此而已」31。  另一方面,「以經印心」又意味經典中記載的是「吾心」,從而「六經皆我註腳」。
  • 王陽明能夠創建「心學」,離不開他經歷的這些!
    王陽明出生於書香之家,不以官做多大為追求,一心只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做一番事業。志向遠大,不畏強權,和荒唐皇帝打太極,和跋扈太監斡旋,鬥智鬥勇,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只有王陽明臨離世時無愧於心的說:「吾心光明,夫復何求」。
  • 王陽明心學:心即道,欲成大器修煉這三點,註定人上人
    王陽明中國有兩個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孔子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另外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創立心學,桃李滿天下。古往今來很多人因為王陽明的心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是王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稻盛和夫多次聲稱,他人生中最大的偶像就是中國的王陽明,是心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改變命運都是先從改變自己的心開始的,本文分享王陽明心學裡3句非常經典的話,相信對不甘平凡的你會有幫助啟發。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 三論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到了什麼?
    我們先來看《年譜》的說法:「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務者誤也」。有所悟必有所印證,跟著陽明先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憶說》」。而前第二論中實際上還提到當時的狀態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其後方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具體而言,從陽明先生其後所做的《五經憶說》的序中我們來探究一下。「五經」,聖人之學具焉,然其知其已聞者而言之,其於道也,亦筌與糟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