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老街:昔有繁華駐,今留韻味在

2020-12-24 中國江蘇網

  時光穿越。

  運河畔,舟楫往來,車馬奔馳,館舍林立,驛站酒肆舉目可見。名噪江南的繁華盛景,是鎮志上記載的奔牛老街裡的舊時光。

  奔牛老街是歷史上的鄉鎮商業中心,依運河而建。這裡是「高山流水」典故出處、明末名妓陳圓圓故鄉、工商業巨子劉國鈞初涉商海的發跡地,這些名人佳話,為老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一次,《檔案櫃》「尋訪常州老街巷」系列便走進這條城西老街。

  奔牛東街1號王氏宅。

  A、曾經的商賈雲集地,曾遭遇兩次大火受損嚴重

  奔牛得名,出自神話故事。據《輿地記》載:「漢時,有金牛出山東石池,到曲河,入柵斷其道,牛因驟奔,故名。」奔牛原是武進三大古鎮之一,漢朝時得名,距今已有2100餘年歷史,譽稱「邑西巨鎮」。

  據《奔牛鎮志》記載,至清代中期,奔牛市鎮街道已具規模,全長1500米,店鋪鱗次櫛比,隔街相望,於江浙一帶頗負盛名。清同治二年十一月(1864年1月),太平軍為保衛常州回救天京,在奔牛鎮外圍構築營壘,並從溧陽調來火炮,會戰駐守的清軍。其時,全鎮慘遭兵燹(燹,音同「鮮」,多指兵亂中縱火焚燒),長街大受破壞,房屋多半損毀。

  1937年11月下旬,日軍侵犯奔牛,致使全鎮頃刻間一片火海,三裡長街化為廢墟,秀水庵、能仁寺等名勝古蹟均被炸毀。繁華市鎮,在數日間變得荒無人煙。1938年,逃亡商民無奈返鄉於廢墟中搭棚棲身,重操舊業。

  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政府先後投入數十萬元,對老街街道和巷、弄路面、下水道分別進行改造、拓寬和修整。

  奔牛老街呈「7」字型,現存老街集中於京杭運河北側,由東街、中街、西街和橫街組成,全長1000餘米。其中,橫街、東街建築主要以清代和民國時期風貌為主,西街則呈現解放時期風貌。

  橋墩下,三兩老漢,舉著茶缸,天南地北地胡侃,挺愜意。

  B、大橋文化,是奔牛老街的獨特一景

  葉茹從小生活在奔牛老街,她是奔牛鎮文體站站長,也是我們這次尋訪的嚮導。

  「當年這座橋下有許多拱門,小時候,我們就在橋墩下玩耍。」她說的,是奔牛的天禧橋,如今,剃頭修面、榨油熬醬、補鍋修傘等傳統技藝和器物在橋下依舊可尋。

  「這是我們的『大橋文化』,是老街居民口口相傳的一個稱呼。」葉茹回憶,舊時,橋下有乘涼的,賣雜貨的,修鑰匙的,反正,你能想到的,橋墩下都會有。

  儘管時移事遷,老街裡的老腔調,還在。你看,橋墩下,三兩老漢,搬來一張小方桌,舉著茶缸「嚼白趣」,外頭太陽火辣,可橋洞底下風涼舒爽;棋牌室裡,一杯熱水,一盤棋,是老街居民津津樂道的閒適日子;符家弄裡,蔣阿婆家屋頂的凌霄花開得正好。

  中午12點多,正是老街裡最安靜的時候,古早的奔牛理髮店門口,豎著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中午一點開門」。理髮店的老闆高壽坤72歲了,如今住在新北萬達附近,儘管生意不如當年,但他還是每天一早從家坐近一個小時的公交車趕來開門。而在老街走走,會發現,主人如若有事外出,都會留下字條或者在小黑板留言。古樸的生活方式在這裡依舊保留。

  C、東街儲蓄所、老公社影劇院…… 老建築身影依稀

  「小時候,這裡還是一片淺灘,我跟著同學一起,在淺灘挖爛泥,不少當地的居民會下河遊泳。」葉茹說。後來,淺灘變成了大運河,河岸邊壘起了高高的堤壩,砌起了圍欄,也砌走了河灘邊的童趣。

  以天禧橋為中軸,西面,移址新建的能仁寺在薄霧中依稀可見;東面,老街的牆面修復工作已經啟動。

  中街轉角,有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就是那種老上海的喝咖啡吃冰淇淋下午茶的地方,那時候很流行的。」

  再往東走,有一條約3米長、半米寬的窄巷,這是整條老街僅有的一條保存完整的青石皮路。

  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奔牛影劇院(原老公社所在地)改造成了全民健身廣場,即使是今天,這裡依舊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露天影院。

  中街39號,是惠琴服裝店,據說劉國鈞起家的布店就在這一帶;東街儲蓄所舊址,是上世紀「中國人民銀行」的大樓,如今人去樓空,但牆上的那幾個大字依然清晰氣派。

  葉茹告訴記者,奔牛碼頭多,是當時的水陸重要樞紐,這也促成了老街的繁華,「整條街人來人往,有各種賣雜貨的,用時髦點的話說,這就是當時的Shopping Mall啊。」

  「萬緣橋上圓圓影」。

  D、「萬緣橋上圓圓影」,宋代至今,老橋保存完整

  「萬緣橋上圓圓影,伯牙橋畔覓知音」。走在萬緣橋上,不妨想像一下,當年陳圓圓梳著羊角辮,一手搖著撥浪鼓,一手提著竹籃,臉上貼著花黃,一蹦一跳隨著陳貨郎的貨擔走動的身影。

  這座古橋,位於奔牛鎮東街老孟河出口處,如今已是省級文保單位,也是尋訪老街的必到之處。

  據老街居民世代相傳,它最晚在宋代就有了。橋的得名源於一個傳說,古代有位書法家見奔牛鎮東街、橫街因老孟河阻隔而殊感不便,書法家決心「化緣」造一座橋。他用為一萬戶人家寫「緣」字而得的錢建了這座橋。橋高坡陡,下雪天人易跌倒,古人在橋的石臺階上刻了斜方形的凹槽,在橋頂南北兩側還各特製有長約3米的石靠椅,這就是方便行人歇腳的「美人靠」。這是常州古橋中惟一有靠椅的橋梁。

  在橋欄上,還雕得栩栩如生的石獅,橋的南側隱含半聯:「雄震雙流看帆指毗陵潮回孟瀆」。「當時橋頭本來有4隻石獅子,可是古街第二次受損時,兩隻石獅子被日軍侵毀,不復存在。」葉茹一家三代,都曾在橋上拍照留念。

  E、68歲的阿伯從美國回鄉重開老店,鄉鄰備感親切

  萬緣橋下,原本的橋東街早就改名為幸福路。幸福路8號,是謝聚興號麵店和雜貨店,開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一家手工麵店起家,老闆謝覆雲今年已經93歲了,身體健朗,看到熟人,招呼著進來坐。

  對面的新星百貨商店,進門還是老舊的格局,老式的百貨櫃檯裡,擺滿了各種零食,懸掛的一塊小黑板,是各式冰棍的價格。在這裡,還能尋覓到5毛、1元的棒冰,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時候攥著父母給的兩三元錢,到橋頭的百貨商店買醬油,順便把找零買上一支赤豆棒冰或者一瓶維達飲料的日子。

  老闆肖仁者今年68歲,一頭白髮。他告訴記者,這個商店,曾在2012年的時候有過短暫的歇業。那是因為,從小店裡走出了兩個遠渡重洋的高材生女兒,當年的落鎖,是他和老伴從常州飛往美國加州,幫著小女兒帶外孫去哩。

  遠隔重洋,卻依舊惦念鄉裡的一草一木,「這些老鄰舍們都喊我回來,要我再開的。」2014年,老肖回國,回到這個安靜的老街,守著一爿老店,安享著晚年。

  吳燕翎 周敏 謝志鵬文 朱臻 攝

相關焦點

  • 淌過45.8公裡,溯源常州母親河,實拍老街古巷的歲月變遷!
    據《輿地記》載:「漢時,有金牛出山東石池,到曲河,入柵斷其道,牛因驟奔,故名。」據此,坐落在古運河畔的奔牛古鎮已有2100餘年歷史。萬緣橋下,老街古巷的慢時光「萬緣橋上圓圓影,伯牙橋畔覓知音」。恍惚間,「邑西巨鎮」名噪江南的繁華盛景又浮現在眼前...從一個過往船隻買賣的集散地,逐漸發展為一個頗具規模的市鎮,那時的三裡長街可是名冠全縣,是當時的鄉鎮商業中心,而奔牛也一度被稱為武進縣的首鎮。(2015年,原屬武進區管轄的奔牛鎮被劃歸新北區管轄。)
  • 曾是常州繁華的古鎮,距今已有2100年,老舊卻充滿生活氣息
    很多古鎮沒有經過商業化的開發,保持著原汁原味的古樸韻味,甚至還不需要門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一個景點就是位於常州的奔牛古鎮,這是一個有著2100年歷史的古鎮。大運河穿鎮而過,昔系名噪江南的水陸要津和商埠。
  • 奔牛八景
    宋元以來,奔牛與萬綏、青城、橫林齊名,稱為武邑四大重鎮。至解放前夕,奔牛東西老街仍有三裡長,老孟河兩岸東西橫街亦達裡許。而見宋《鹹淳毗陵志卷六•官寺》:有宋一代,州城設立大市,另在晉陵、武進二縣各設一市,晉陵設在橫林鎮,武進設在奔牛鎮。可見,奔牛在武進縣的地位。解放後,奔牛又與湖塘、橫林齊名為三大鎮。
  • 麗水有一條褪去繁華的老街,城市的世外桃源,別有一番韻味
    每座城市都有一條老街,對於許多人來說,逛老街是一種情懷。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總會去當地的老街逛一逛,尋找這座城市的歷史。然而,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有的老街不可避免地衰落下來。斑駁的牆體、窄窄的街道、木扇門的咯吱聲,老街就像是被歲月磨礪過的老人,一直在向我們輕聲訴說著往日的記憶。
  • 奔牛:縱使花落亦紅染,還是覺得它是常州最有潛質的古鎮
    奔牛鎮位於常州城西30裡,別號金牛、金牛裡,因鎮西運河南岸舊有金牛臺,故名,是一個有著2100餘年歷史的古鎮。,大概就是奔牛老街、奔牛公園、奔牛火車站、大運河之類了。個人一直覺得奔牛是常州最有潛質做大、做強成為歷史古鎮的地方,發展至如今境地也是可惜了。
  • 牛年話「奔牛」,牛!牛!牛!
    奔牛,自西漢得名,距今已有2100餘年的歷史。宋鹹淳《毗陵志》引《與地誌》記載「漢時,有金牛出山東石池,到曲阿(今丹陽),入柵斷其道,牛因驟奔,故名。」| 康熙下江南時曾到過奔牛,從《康熙南巡圖》中便可窺見當時奔牛街鎮之繁華近代編著的《奔牛鎮志》,記載了多個關於奔牛來歷的神話故事,雖然說法各異,但共同之處都是此地曾有金牛。
  • 「星光熠熠 城啟繁華」孟河&奔牛星光城裝修啟動會圓滿落幕
    匠心精築,星起繁華,2020年6月19日下午,孟河&奔牛星光城裝修啟動會隆重舉行,嘉宏集團盈豐商管領導、孟河&奔牛星光城領導及眾多知名品牌商戶代表齊聚孟河星光城,共鑑繁榮未來。本次會議標誌著星光城工程施工順利進行,迎來商戶進場裝修階段,繁華即將到來!
  • 寧波鹹祥老街故事多 繁華印痕今猶在
    直到改革開放後,鹹祥老街不再適應當地商貿發展的形勢,隨著鹹祥中路,鹹興路和新農貿市場的建成,商貿中心已向鎮西北遷移,老街褪去繁華。繁華印痕今猶在如今的鹹祥老街,沒有舊時的人聲鼎沸,更像是鬧市之中那一片難得的靜謐之地。街口仿古角簷下,「鹹祥老街」四個大字十分醒目。
  • 【昭陽流韻】第58期: 界嶺老街
    老街兩端有拱形的廓門。如果廓門一關,再派人守住幾條小巷的入口,儼然一座鐵壁堡壘,易守難攻。解放戰爭,四野虎將丁盛和國民黨白崇禧部隊雙方先後在此駐過軍,也發生過慘烈的戰鬥,至今還立有解放軍烈士陵園。
  • 廈門最有韻味的老街,體驗老廈門的古早味,不要只去景點
    想要體驗廈門真正的味道,還是要融入市井當中,而這就千萬別錯過廈門的老街,廈門老街帶著廈門獨有的古早味道,走入其中今天我就帶著大家一起,走進廈門最有韻味的一條老街。古老的街道,美味的小吃廈門最有市井氣息,最有韻味的老街無疑非八市莫屬。八市是廈門第八市場的簡稱,老廈門最早有第一到第九市場,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部分市場都因為舊房改造而被拆除,只留下第七和第八市場,相比於第七市場,第八市場則是一個更能代表老廈門的地方。
  • 萬商匯聚,繁華將啟!濟州老街元旦盛世開街
    ,如同成都「寬窄巷子」、無錫「拈花灣」、濟南「寬厚裡」,「濟州老街」也將為濟寧的記憶。為展現濟寧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濟州老街通過「歷史人文」與「都市文化」相結合的方式,打造集「古韻、生態、購物、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商業文化步行街。濟州老街的五重門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開門迎賓」的景觀迎門而立,雄偉的漢闕立在主街兩側,彰顯出厚重的傳統底色。走進老街,大紅燈籠串接而下,迎風晃動透出喜慶氛圍。青灰色中式建築格調統一,瓦當為建築增添韻味。
  • 北海老街,充滿南國韻味的商業文化集散地
    那段時間,我倆去過老街兩次,說心裡話,我比較喜歡這種有故事,有歷史沉澱的地方,它可以讓我感受到那種濃濃的厚重韻味。受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法、德等列強在北海建造領事館,以及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臨街兩側牆面的窗頂大多都是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
  • 孔城老街明年重現「十甲」繁華(圖)
    老街上保存完好的古建築  老街歷史可上溯1800多年,明清期,三面環水的老街成為巢湖和長江地區的重要水運碼頭,商賈雲集,曾有中小商鋪160餘家,手工業、運輸業220多家,茶莊酒店等220多家。  「S」形走向、綿延兩公裡,它是安徽現存最長的古街。每過幾百米,原先橫排的大條麻石就會豎排起三四塊,「這就是甲與甲的分界。 」導遊說,孔城共十甲,每甲有十戶,封建時代的「保甲制」在這裡留著深深的烙印。
  • 無錫歷史最悠久的一條老街,全長1000多米,繁華過後只留平靜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老街或者古鎮,儘管經過千百年的歲月洗禮,大多已經鏽跡斑斑,但是這份歷史的沉澱卻讓一些懷舊之人紛至沓來,他們風塵僕僕一路從遠方趕來只為記憶中的那一份念想和思念。米左右,是江陰當前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一條石板街,儘管街道不是很長,兩旁卻是有著眾多文物景點和景觀,如上官雲珠故居、張大烈故居和蠶種場、紡織紀念館,而每一個石板都刻有標記,上面行人,下面洩水,平時很少有雨水堆積。
  • 防城中山老街,道不盡的陳年往事……
    一屋一瓦一石牆,無不透露著滄桑斑駁,像在靜靜講述著歲月的變遷。關於中山老街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在防城的幾條老街中,中山路算是最老的街了,建街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而今,這裡不再有當年的繁華景象,更多的是現代人為生活奔忙的濃濃的生活氣息。漫步中山老街,防城基督教堂、中山圖書館舊址、維伯堂、肇英堂等百年老建築,經過歲月的磨洗,變得滄桑老舊,滿是歲月的痕跡。
  • 長沙最有韻味的老街古巷,你去過幾條?
    以太平街、坡子街、潮宗街、化龍池等為代表的古老麻石路老街以及其它一批尚存的古街小巷,將長沙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展現地淋漓盡致,這些古老的大街小巷,在新的時期依舊是長沙城湖湘文化閃亮的名片之一。 繁華的都市背後,這一條條承載著數代人記憶的古老道路,在新舊時光交錯之中,你又去過幾條?
  • 尋鎮江蘇南京 | 東門古鎮,六百年繁華依昔靜美
    位於浦口區,建在明代,凝聚著600多年的歷史,街巷有明清遺存,古河道歷經滄桑,不管是建築留存還是文化遺留都是俯拾皆是。從古鎮裡面走,與江南水鄉清一色景不同,這裡看起來異常滄桑,也更加有著不一樣的古樸韻味。
  • 漫步老街,看看名人故居,體會上海韻味,感受上海的文化氣息
    上海不僅是一座經濟繁榮的大都市,它還是一座文化韻味悠長的城市,其中魯迅、郭沫若的故居就在上海,形成了一條文化名人街,更有一座小鎮,充滿了清新的氣息,讓我們漫步上海老街,走走名人街,看看繁華下的上海的文化韻味。
  • 古城青春志|太平老街:繁華星城裡的一幅鮮活「清明上河圖」
    (天心區委宣傳部 供圖)古城青春志| 嶽麓書院:千年弦歌 青春不老古城青春志 | 都正街:古與今,都正好紅網時刻記者 熊曉宇 杜放 李濯雪 長沙報導一條老街,長380米,寬不過7米,火了兩千多年。在長沙,太平老街是一張厚重的歷史名片,也是一個時尚的城市地標。魚骨狀的街巷位於湘江一側,北臨五一大道,南連解放西路,是長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條老街。小青瓦、坡屋頂,滿街清末建築,立住腳仿佛就走入了歷史深處,而一轉頭,美食店、小清吧,遍地網紅勝地,又在望不到頭的人流中扎進了都市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