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總會聽見一句臺詞——「推出午門斬首」。在古代的時候,要是有人犯下過錯,其罪當誅的情況下都會出現一句「推出午門斬首」,這句話也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心裡。
午門就是紫禁城(即明清皇宮)的正門。今北京故宮午門,位於紫禁城的南北軸線中央,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清朝順治四年(1647)重修,清朝嘉慶六年(1801)再修。午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也因其建築特色而稱「雁翅樓」、「五鳳樓」。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大清門,其後有太和門。其通高37.95米,超過天安門。今南京原明朝故宮也有一座類似的午門。
午門的這個「午」字,是正午的意思,正午陽光最好,所以它也是向陽、居南的地方,在紫禁城中被建造得最大最為壯觀,由於它是由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形成的一個廣場,所以平面呈「凹」型,城臺上有五座雁翅一樣的城樓,所以又被稱為「五鳳樓」。從午門的正面看去,它有三個門洞,但正門洞左右還設有兩個掖門,因此它實際上有五個出入口,這在建築上叫「明三暗五」。紫禁城裡的每一道門是做什麼用的、該由什麼人走都有著詳細的規矩,午門自然也不例外,它的五個門洞裡最中間的那個,是供皇帝專用的,皇后大婚時可以走一次,清朝殿試後的前三甲可以走一次,此後就絕不能再走了。東邊的正門是文武百官走的,西邊的正門是宗室王公走的,而兩個掖門則是三品以下官員走的。但歷史上午門的使用頻率並不高,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其實是比較聖神的一扇大門,一般都是在較為重要的時刻才會用到,比如上文說到的帝後大婚,或者皇帝去社稷壇祭祀之類的。
午門自建城之後一直是用於頒朔大典、帝王大婚、國家對外徵戰凱旋等重大事件,科舉的狀元也能獲得一生中唯一一次從走過午門中間大門的特權,其他時候,只能是皇帝從此門走過。如此隆重的午門怎麼可能成為殺戮的血腥之地。一般行刑之地多是市井之地,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比如,清代的菜市口。
節令賜食。每年的重要節令,皇帝要到午門賜食,立春賜春餅;端午日賜涼糕,重陽日賜花糕,以示皇帝對天下蒼生之愛。
什麼人在午門斬首?
推出午門斬首是皇帝朝堂上宣布處死的大臣,被御林軍拉出午門斬首。午門斬首是皇帝處決犯人的地方。
清代時,午門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來年曆書的地方。遇有戰爭獲勝之時,便在此處舉行凱旋「獻俘「禮儀。
有人可能認為「廷杖」在午門施刑,也屬於「午門斬首」中的事例。其實,「廷杖」本來就不是死刑,況且不屬於大明律例中的法定刑罰。它是皇帝對於大臣的實行的法外之刑,目的擴大皇權,約束大臣「違逆龍鱗」的行為。雖然在施刑過程中,經常出現死人的情況,但是與「午門斬首」截然不同的一回事情。
這樣看來,午門其實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推出午門斬首」只是歷史的戲說而已,皇帝怎麼可能在此進行斬首,讓皇宮成為不祥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