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臺詞,而午門也成為網上傳言中處決死刑犯的場所。
提起午門,似乎總會有股血腥味兒,午門我們都知道,那是在紫禁城中軸線的開端,居中向陽未當子午,顧明午門。由當年明代永樂皇帝朱棣所建,形成了午門現有的五鳳樓闕的獨特格局。
作為紫禁城的第一道大門,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門廳場,連一國之尊的皇帝都不可能天天走,竟然被用來斬首,這能是真的嗎?
想想也不可能的。皇家顏面帝國的象徵,在這兒砍頭血裡呼啦的,能吉利嗎?
明史和清史的午門
實際上,根據明史和清史記載,午門是皇帝頒布詔書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在遇到國家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時,皇帝也會在午門舉行隆重的受福禮,康熙、雍正都曾登臨午門舉行受福禮儀式。這麼一個重要的場所,怎麼可能是砍頭的刑場呢?
那好了,午門既然不做斬首之用,為什麼在影視劇中常會聽到: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話呢?以至於這麼長時間,大家都被蒙了啊!這是因為明代,有一部分官員專門負責向皇帝納諫,就是提建議。
大明呢,有些皇帝可沒那麼寬容啊,作為大臣,那可就慘了,推出午門廷杖,歷史上倒是屢屢發生。廷杖就是用大棍子打屁股,是錦衣衛執掌刑罰的一種方式,本來呢,是起到訓誡作用的,但下手重了,那也是相當慘烈啊!
午門如何廷杖
咱們現在就說說,午門前是如何廷杖的?行刑時被打的大臣要身著囚服,用繩索捆牢,有錦衣衛和太監扭送至午門,行刑處百名身穿飛魚服的錦衣衛,手握大木棍等候命令。行刑開始:四人先過來用布把犯人兜住,左右兩邊大聲喝道,擱棍,旁邊一錦衣衛拿著棍棒,快步過來,將棒子擱在犯人的臀部。
這就準備開打了,他們按照司禮監太監的命令齊聲大喝:打!行刑者先熱身,啪啪啪打三下,再傳令打多少打多少。最後喊一聲:著實打,這就正式開打了!身旁還有百名軍士啊,是高喊壯威,喊的聲音越大,行刑者就會打得越用力,打完再把布兜拋起來,幹嘛呢,就是讓受刑大臣重重摔在地上,剛打的皮開肉綻,這猛的一下,不死也得殘吶。
據秘聞記載,執行廷杖。其實還是有小九九的。行刑的錦衣衛,一般呢,都會偷瞄監督執法司禮監的腳。這是要通過腳的擺放來決定手裡掄棍子的份量:如果兩腳分開,意思是可以放條生路下手輕點兒,如果尖角朝裡,完了,那意思就是往死裡打!於是,每個錦衣衛都會心知肚明,齊聲大喊,用心打,好吧。這可是要使出吃奶的力氣哈,以至於每打五人就換一人。此時午門上空行刑者的吆喝聲和聲聲沉悶的棒打聲,還有被打者的呻吟聲交織在一起,觸目驚心吶。
通過剛才這段描述可以看出,我們行刑的廷杖,那真是慘無人道。想必每天文武百官經過此地上朝時,腿都會發抖吧。此等酷刑,在明朝的正德、嘉靖這兩位活寶皇帝在位的時候用得特別頻繁。誰讓皇帝心頭不舒服,皇帝就讓誰的屁股不舒服。被打死的大臣有幾百人。
大宦官劉瑾
歷史上午門呢,也見證了這麼一次大快人心的廷杖。你可能不知道,這次被打的呢,是敢造皇帝反的人,他就是當年權傾一時的大宦官劉瑾,他不但貪贓枉法,還經常假借皇帝名義殘害忠良,罪行罄竹難書。
從史料中可知,在正德五年,當皇帝下令抄劉景家時,僅黃金就搜出了二百五十萬兩。被捉住時,劉瑾氣焰,還十分囂張,反說拿他的人都是自己同黨,誰敢審他,他事後就讓誰不好過。這讓當時的錦衣衛不知該如何是好。幸好當時參與逮捕他的人中,有一個比當時皇帝還高兩個輩分的駙馬爺,只見駙馬爺厲聲道:我乃皇親國戚與你毫無瓜葛,今日奉旨將你法辦,來人拿下!錦衣衛這才拿下劉瑾扭送到午門。
當時,錦衣衛向皇帝請旨,問問打多少棍,可這邊呢,還沒等皇帝回話呢。眾人齊聲高喊:有旨仗責四十,五棍一換人,往死裡打!啪啪啪,這打的真是解氣呀。但劉瑾想不到的是,慘的還在後面,被打完之後,他又被凌遲處死了,這可真是天道好輪迴啊!
總結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午門不是砍頭的地方,那古代真正處決犯人的地方又在哪裡呢?
去考證當年明初都城在南京,就是在三山街附近,遠在午門,西南直線距離約四公裡。朱棣遷都後,北京就是在菜市口兒,而這個菜市口巧了,也在午門西南方向直線距離也是約四公裡。
反正都是個死嘛,這是鬧市區呀,作用就是來示眾警示周圍的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