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砍頭一般不在午門 ?多是在人多熱鬧的街市

2020-12-17 上遊新聞

「推出午門斬首」是我們在看戲劇和影視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在人們的印象中,午門成為皇帝處置官員罪犯的行刑場地。但是經過學者們的考證,對這一觀點提出了質疑:「推出午門斬首」其實是錯誤的說法。那麼到底午門是不是斬首的地方呢?

要想知道「推出午門斬首」這個說法是不是正確的,首先就要弄清午門在哪的問題。根據史籍的記載,在元代以前,都沒有發現有「午門」這一稱呼。一直到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吳王后開始修築宮室,他把皇城的南門命名為「午門」,這是「午門」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但它是皇城之門而不是宮城之門。《明會典》中這樣記載:「吳元年,作新內正殿,曰奉天殿,前為奉天門……周以皇城。城之門南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元武」。到了1377年,朱元漳又在南京改修大內宮殿,決定把閥門稱作「午門」,這才是皇宮的正門以「午」為名的開始。等到朱棣在北京正式修建宮殿時,一切都仿照南京皇宮的建制,其宮門的正門,也沿稱「午門」的稱呼,從此直到清代,始終未變。「推出午門斬首」之說中的「午門」,應是皇宮的南門,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門。

「午門」又被稱作「五鳳樓」,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墩臺,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這五個門洞各有用途: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從中門進宮,又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試結果後可從中門出宮。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此外午門還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布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歸來,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這樣看來,午門是個很重要的場所,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顯然不合情理。

既然不合情理,為什麼還會有「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說辭呢?

第一個原因是在封建社會,皇宮是封建權力的象徵,是國內的最高政治中心。普通人不可能了解皇宮內的生活以及發生的事情,因而許多有關宮廷方面的故事,引起了人們的很大興趣。那些流傳下來的宮廷掌故,往往夾雜了許多似是而非的成份。

第二個原因是小說傳奇等文學作品的傳播。明朝以前,從未見有「推出午門斬首」的情節,自明代以後,就逐漸見到並且日益增多。《說唐後傳》是我國成書較早的一本演義小說,敘述的是羅通掃北和薛仁貴東徵的故事,其中就有多處關於推出午門斬首或梟首的情節。《封神演義》及《說嶽全傳》內也有提及午門或推出午門斬首的故事。這些演義小說成書的時間大約在明代中葉,後世清代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說、公案小說及雜劇之內,關於「推出午門斬首」之說就屢見不鮮了。這說明此類情節的產生和流傳,僅僅是在明清兩代。

然而,「推出午門斬首」這一說辭不存在,不代表午門就從未發生過行刑的事例。明朝歷史上確實是有不少官員曾被拿在午門問罪,也確曾有不少官員死在午門之外。

明朝時,如果大臣觸犯了皇帝的尊嚴,便以「逆鱗」之罪,施以「廷杖」之刑。「廷杖」就是用大棍子打屁股,行刑時用麻布將罪犯從肩膀以下綁住,使其無法動彈,再把他雙足用繩索綁住,由壯士四方牽拽握定,只露出臀部和腿部,接受廷杖。先由軍校打三下,作為開場,然後,上百名軍士一邊呼喝壯威,一邊輪流執杖施刑。打完,再用厚布將人裹起,幾個人一齊用力,將其拋起,擲到地上。經過此刑的人,能活下來的很少,不死也落個終身殘疾。而「午門」就是這種酷刑的實施場地。

明朝創造了一個同時廷杖人數最多的記錄。正德年間明武宗同時廷杖過一百零七位大臣,時隔不久,嘉靖皇帝就打破了這個紀錄,同時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當場死亡。廷杖制度說到底依舊是封建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是封建皇帝剷除異己,鞏固統治,滿足自己虛榮心及統治欲的表現。

在當時封建的觀念下,殺人被認為是兇事,在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會讓這種不吉祥的殺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宮室的。所以自古以來,刑人之地不僅不在皇宮大內的門口,而且一般是要在都城之外,一般都在人多熱鬧的街市。《禮記·王制》所說的「刑人於巿,與眾棄之」,就是說將犯人在街市斬首然後拋棄在那裡。清代北京斬人就常在宣武門外菜市口。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影視劇中推出午門斬首!歷史上的午門,真是用來斬首的地方嗎?
    作為紫禁城的第一道大門,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門廳場,連一國之尊的皇帝都不可能天天走,竟然被用來斬首,這能是真的嗎?想想也不可能的。皇家顏面帝國的象徵,在這兒砍頭血裡呼啦的,能吉利嗎?明史和清史的午門實際上,根據明史和清史記載,午門是皇帝頒布詔書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在遇到國家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時,皇帝也會在午門舉行隆重的受福禮,康熙、雍正都曾登臨午門舉行受福禮儀式。這麼一個重要的場所,怎麼可能是砍頭的刑場呢?
  • 北京紫禁城的午門從來不是殺頭的場所,真正斬首的地方如今很繁華
    當你來到紫禁城參觀,需要從午門買票進宮,這裡的午門跟影視劇裡的「午門斬首」有關係嗎?先看看午門的歷史。午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是故宮的正門。在我國古代,「午」代表著正南方向,這也是午門得名的由來。午門共有5個門洞,3個特別顯眼的門洞和2個不顯眼的門洞,學術上稱之為「明三暗五」,古代的建築,從風水上來看,講究太多了。
  • 午門真的是殺人的地方嗎,午門又是在哪裡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總會聽見一句臺詞——「推出午門斬首」。在古代的時候,要是有人犯下過錯,其罪當誅的情況下都會出現一句「推出午門斬首」,這句話也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心裡。午門就是紫禁城(即明清皇宮)的正門。
  • 古代劊子手砍頭時,為何寧可用鈍刀砍人,也不願磨光?真相很殘酷
    在中國古代的各種型號刀具之中。有一種特殊的刀具,名叫「鬼頭大刀」。其名的由來,就是因為其刀柄頂端雕刻著一隻鬼頭。至於刀型則是千變萬化,沒有固定的類型。而鬼頭刀的別名,又叫做「砍頭刀」。顧名思義,這種刀就是專門用來砍頭的。
  • 古代凌遲要被割三千多刀,最後一刀才會死亡,為啥犯人們不選擇自殺
    中國古代是封建等級制度,法律也不像現在這麼完善,所以古代的罪犯很多,那麼統治者就為了樹立權威,為了安定百姓的生活,就發明了很多的酷刑,就是為了震懾老百姓,讓大家知道犯罪的後果。古代有五大酷刑,分別叫做墨、劓、刖、宮、大闢,其實就是,把犯人身體上的一些部位給砍了,有的是砍一隻腳,有的是割了鼻子,而且他們行刑的時候,往往為了震懾別人,會在人多的鬧市行刑。
  • 清朝斬決犯人的刑場,為何都選在菜市,怎麼那麼多人願意看?
    清劇中,皇帝一拍龍椅:「將犯人推出午門問斬!」被拖出去的這人就算領了盒飯。你猜,皇帝要將犯人在哪裡問斬?如果認為在午門,那可錯了!午門午門是哪?明清紫禁城的正門,皇帝出入、立詔的地方,彰顯皇威之處,明朝時頂多在這打打官員,從沒有斬決過什麼人。
  • 古代處決犯人,為什麼要秋後問斬,而不是其他幾個季節呢?
    在更早的時候,一旦決定了死刑,基本上就是「做決定」,沒有那麼多手腳。但隨著法律制度的完善,冤假錯案問題開始凸顯,今天的上訴會出現,包括一審、二審、終審。即使在古代,也有對死刑犯的反覆審查。畢竟,人的生命是生命的問題。於是就有了一個緩衝期。
  • 古代女犯人為什麼怕流放到寧古塔?無非這三種,皆生不如死
    在中國古代,處罰犯人的形式儘管種類繁多,無外乎可以歸結為罰錢、受刑、坐牢、流放、砍頭這五種形式,前三種還好,可保全性命,後兩種則要慘太多。砍頭自不必說,流放也好不到哪去。特別是流放到有著「人間地獄」之稱的寧古塔,那幾乎就是九死一生!
  • 古代最不理解的規定,死囚最後一餐飯想啥吃啥,但菜中必須有此物
    喜愛看古裝劇的朋友,肯定注意到,幾乎每部古代電視劇中都會有砍頭行刑的劇情,電視劇中大縣令一丟板子,於是下一個場景就是到犯人問斬了,但是,大家知道其中省略掉的可不是一點兩點,在宣布犯人要問斬的這一個時間節點到最後犯人頭落在地上,這段時間其實發生了很多事情的,同時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說法
  • 午門——中國皇家第一門
    除了屋頂脊獸數量、基臺高度外,彩畫的複雜和豪華程度也反映了建築等級的高低,彩畫的繪製與古代社會的宗法、禮教制度相適應。 午門正樓所繪的彩畫,在清代官工做法稱為「西番草三寶珠彩畫」,屬於「琢墨」(含金量大)彩畫一類。 與一般以青綠為主的彩畫不同,午門正樓彩畫以暖色調的朱紅為底,運用較大型的寶珠和粗大健壯碩大的卷草作為彩畫主題紋飾。
  • 推出午門斬首?乾清宮有密道?真實紫禁城到底啥樣?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18日電(記者 上官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多家文博機構選擇把文物或展覽「搬上雲端」,採用直播或線上展覽等方式,滿足公眾的參觀需求。日前,故宮博物院在官方網站推出了「我要去故宮」公益視頻課,頗受關注。據介紹,該線上課程講述了故宮的宮廷建築、歷史文化……與其同名的系列圖書也已經出版。
  • 不是凌遲,不是砍頭,有種專為女人設計
    不是凌遲,不是砍頭,有種專為女人設計!中國古代歷史上刑法不勝枚舉,一個比一個殘酷,從電視裡都可以經常看到,所以大家都比較了解,但是都談不上荒唐,下面我就介紹下國外歷史上的刑法,比起中國的酷刑有過之而無不及,最主要的是你連想都想不到,還不夠荒唐嗎?
  • 故宮的「午門」:哪裡會是斬首的地方!
    」這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原來紫禁城的午門處,是處決犯人的固定場所啊。其實,這是不對的,屬於以訛傳訛。這賜食大典,就在午門舉行。2.頒朔大典:皇帝在午門向全國頒布來年曆法詔書。後來,作為堂弟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欲追封他的生父興獻王為帝,因為不合禮制,群臣以為不可,100多大臣哭諫於左順門。
  • 古代犯人被判滅九族,為何被株連的人不逃跑,犯人:跑不掉
    所謂滅九族,其中包括了犯人的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共九輩所有人,由此可見一旦被判了滅九族,犯人的整個宗族就算是「斷種」了。由於滅九族太過殘忍,所以歷史上被滅九族的人非常罕見,而有記載被滅九族的人,也就只有隋朝的楊玄感一人,他之所以被滅九族,是因為他反叛了隋煬帝楊廣!
  • 午時三刻 砍頭掐時間
    「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 原來故宮大缸是這個作用,午門不是...
    文丨看乎Li(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一座紫禁城,寒來暑往多少風霜吹不散他的過往,金磚紅瓦多少來客猜不透他的神秘。世人都愛雪中的故宮,漫天鵝白的大雪覆壓著琉璃金瓦,點點雪花的間隙中閃耀的,不是青磚紅牆,鎏金尖頂,而是遺留在這片巍峨城樓中的回憶。
  • 古代犯人最害怕,被流放寧古塔,尤其是女犯人,大多都會選擇自殺
    寧古塔位於我國東北,一到冬天這裡就特別的冷,幾乎都在零下三四十度,就是現在都不好過,別說是在古代,人們沒有電,作為犯人,更不會有什麼保暖措施,而且那個地方屬於地廣人稀,除了深山老林,就是野獸,很是難過,方圓幾百裡之內,都沒什麼人,想生存也很困難,想跑更是不可能。
  • 古代劊子手行刑的時候,為什麼必須要用帶鬼頭的刀呢?
    原標題:古代劊子手行刑的時候,為什麼必須要用帶鬼頭的刀呢? 這柄刀,雖然實用的不多,但是名氣絕對不亞於任何名刀,尤其在一些小說和演義裡面,而使用者只有兩種,一是「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的綠林好漢,第二種就是刑場上的劊子手了。
  • 古代花木題材文物展明亮相 故宮午門上將呈現新世界
    圖說:花鳥圖冊 新民晚報記者潘子璇攝 下同如果你在這個秋天走進故宮,立於午門之上,將發現一個獨特的花木世界,世界千奇花草果木,萬紫千紅盡在其中。故宮午門展廳明天將迎來「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
  • 最東方:故宮午門|五鳳樓|太和門|溥儀|午門|紫禁城|太和殿
    這一走皇帝於此地再也不有年)新疆準葛爾部叛亂乾隆派軍平亂其首領達瓦齊被捉到北京▲御題格登鄂拉斫營之戰同樣的流程只是不同的結果乾隆說「交理藩院」不交刑部意為不殺因準葛爾為蒙古部落屬民族事務達瓦齊磕頭謝恩金瓜武士,將姜桓楚剝冠服,繩索綁,姜桓楚罵不絕口,不由分說,推出午門⋯⋯▲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封神演義》封面但實際上午門斬首一詞不過是小說家的構想明代斬首地在「棄市」如胡惟庸、藍玉等人就是在街市被斬首清代執行死刑多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