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去世,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
漢景帝做太子時,晁錯就是他的屬官謀士,非常受寵信,太子府的人私下稱呼晁錯為「智囊」。漢景帝即位後,很快將晁錯提拔為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副丞相)。
晁錯認為,封國實力太強,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穩定,建議漢景帝實行「削藩」政策。尤其是吳、楚、齊這三個封國,面積大實力強,和皇帝的親戚關係又疏遠,晁錯認為削藩他們會反,不削也會反,現在削藩反的快,禍亂反而小。
漢景帝把晁錯的意見交付廷議,但群臣都畏懼晁錯,不敢反對,只有外戚竇嬰堅決反對,於是漢景帝決定削藩,由晁錯主持。
晁錯變更發令,嚴密監視諸侯王,一旦諸侯王有違法舉動,立刻問罪。一年之間,先削楚國東海郡,後奪趙國常山郡,再削膠西國六縣。
此時,晁錯老爹從家鄉趕來,勸誡兒子,何苦要為難劉氏皇族,晁錯辯解是為劉氏天下安穩計。晁父無奈嘆息,你這樣做,劉氏的天下安穩了,可我們晁氏恐怕要全族屠滅了,我不忍活著看到那天,於是晁父回家後就自殺了。
一連串的削藩舉動,讓吳王劉濞恐慌起來。
吳王劉濞,本身和漢景帝就有仇怨,在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吳王劉濞的太子在長安陪伴劉啟下棋,結果堂兄弟兩人鬧起不愉快,劉啟憤怒之下竟然用棋盤將吳太子打死。為了這件事,吳王劉濞對漢文帝很有意見,從此稱病不朝。文帝寬厚,知道吳王為什麼鬧彆扭,不但不怪罪,還特別優待,吳王慢慢氣也就消了。
當年打死自己親兒的人當了皇帝,還擺明要對自己下手削藩,吳王劉濞擔心中央的政策是要把藩國徹底削去,於是就聯絡了剛剛被削掉六個縣的膠西王。
吳王和膠西王一拍即合,決定起兵反抗中央,由膠西王去聯絡川、膠東、濟南、齊四國,吳王這邊負責聯繫楚王。
不久後,晁錯果然對吳國下手,一舉削奪了吳國會稽、豫章兩個大郡,這兩個郡可是吳國的核心重地。吳王立刻舉兵,緊接著膠西、膠東、川、濟南和楚國、趙國都起兵對抗中央,七國之亂正式爆發。
吳王經營吳國四十多年,由於吳國有銅礦和鹽場,所以吳國非常富裕,吳王對吳國境內是稅賦全免,吳國人需要執行中央的勞役時,由吳王出錢僱人前去,所以吳王起兵時,吳國國民可以說萬眾一心。
吳王徵召吳國境內所有14歲以上,62歲以下所有男丁,全部投入到戰爭中來,招募的武裝部隊有二十多萬人。吳軍渡過淮河,與楚軍聯合,吳楚聯軍四十萬,向西進攻梁國,梁軍三戰皆敗,損失數萬人,梁王只能收攏部隊,堅守睢陽等待中央援軍。
北邊,本來齊國和濟北兩國,也參與了密謀,但是最後一刻,濟北王被臣下挾持不能參與叛亂。齊國呢,是齊王最後覺得叛亂不靠譜,打了退堂鼓。齊王一不參與,膠西膠東這哥兒幾個不樂意了,就聯軍攻擊齊國,圍住了齊國國都,然後直到吳王兵敗,這四個國家的叛軍也沒出山東一步,就有一搭沒一搭的圍著齊國磨洋工。
趙國呢,倒是參與了,但是趙國也不出死力,趙王把軍隊帶到了趙國西部邊境,然後就等著吳楚聯軍到來了,你吳楚不來,我也不往西打,也不往南去幫把手,就這麼坐等。
所以這麼看下來,七國之亂其實相當名不副實,山東地面上的四國就圍著齊國不出來,完全沒有起到甚至牽制漢中央軍隊的作用,趙國倒是出兵牽制了一下,但是也是出工不出力,真正玩命的,只有吳和楚兩國。
齊國治亂爆發後,漢景帝啟用了周亞夫為太尉迎戰吳楚聯軍,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負責監控趙國和齊國地區。
晁錯用法峻急,激起了如此大的變亂,晁錯竟然似乎沒有任何預案,引發了漢景帝的不滿。晁錯先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徵,自己留守長安,當時吳楚聯軍聲勢浩大連戰連勝,中央震動卻只能派出十萬多部隊前去迎戰,這時候讓皇帝御駕親徵冒鋒矢之危,在漢景帝看來,是把自己往火坑裡推,晁錯自己卻躲在後方。
在此期間,袁盎勸漢景帝:七國叛亂只是因為晁錯迫害,只要誅殺了晁錯,七國之亂自然會平息。
漢景帝竟然聽信袁盎的話,秘密給晁錯羅織了罪名,沒有經過任何審判問訊,就將晁錯判為腰斬並屠滅全族。
晁錯對此一無所知,還在盡心為平叛事務操勞,漢景帝令人欺騙晁錯假意傳他入宮,晁錯身穿朝服乘車入宮,在街上直接被武士摔下車,攔腰斬斷而死,史稱「朝衣斬於市」。
從漢景帝殺晁錯事件,足可見漢景帝為人陰險狠毒。
晁錯激起變亂,不是不可以殺,但是晁錯死的太不明不白,晁錯直到死都不知道是皇帝要殺他,處死三公重臣,竟然沒有經過任何正規程序,簡直如同謀殺;其次即使要殺晁錯,何必要用腰斬這種酷刑,晁錯自劉啟做太子時就跟隨輔佐,忠心耿耿,何至於落得這個下場;最後,殺晁錯就算了,漢景帝不是不知道晁錯是忠臣,殺晁錯已是錯,為何還要屠滅晁家全族?漢景帝的刻薄寡恩,由此可見。
晁錯被殺後,漢景帝派使者與吳王和談,吳王笑稱:「我已為東帝」,漢景帝方才醒悟,殺了晁錯是大誤。
周亞夫出徵前,與漢景帝商議,吳楚聯軍兵鋒正銳,中央軍團只有十餘萬人,正面作戰絕對沒有勝算,要用梁國牽制住叛軍主力,中央軍去切斷吳楚聯軍糧道,讓叛軍不戰自敗,才能獲勝。
周亞夫率軍進駐昌邑,此時吳楚聯軍猛攻梁國都城,梁王不斷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置之不理,梁王無奈向哥哥景帝求救,漢景帝命令周亞夫救援梁國,周亞夫拒絕奉詔。周亞夫由此得罪了梁王和太后。
周亞夫派軍南下,截斷吳楚聯軍糧道,吳楚聯軍於是轉頭向周亞夫軍發動攻擊,周亞夫堅守營寨不肯出戰。
吳楚聯軍斷糧後不能持久,在攻擊周亞夫營壘失敗後開始撤退,周亞夫乘勝追擊,吳楚聯軍崩潰。楚王自殺,吳王劉濞逃亡後被殺。
齊地方面,欒布率領中央軍到達後,齊地叛亂也迅速平息。趙國軍隊退守邯鄲,死守七個月,最後被欒布引水灌城,城牆崩塌,趙王自殺。
七國之亂從爆發到結束,只用了三個月,戰爭主要在梁國地面上開展,所以對漢中央的經濟破壞微乎其微。七國之亂的平定,有賴於周亞夫的高明用兵,有賴於梁國死守住了睢陽,讓吳楚聯軍不得西進,而後者,是賈誼的先見之明。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立下不世之功,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丞相。
周亞夫是個難得的將軍,但是並不適合做丞相,因為性格強硬不知變通,與漢景帝相處並不愉快,而漢景帝又沒有文帝的仁厚,所以周亞夫的結局很不幸。
公元前143年,景帝死前兩年,漢景帝在宮中設宴,故意為難羞辱周亞夫,在他面前放了一整塊肉,既沒有切開,也沒有放置餐具。周亞夫向管理宴席的宦官要一雙筷子,漢景帝冷笑道:「就這樣還不能使您滿意麼?」,周亞夫惶恐謝罪退出,漢景帝仍舊不肯饒恕,對身邊人說:「看這一肚子憤憤不平的樣子,這種人將來怎麼能輔佐幼主呀。」。
不久之後,周亞夫的兒子為父親準備陪葬品,買了一些陪葬用的盔甲武器,被人檢舉要謀反。漢景帝派司法官員訊問周亞夫,周亞夫憤怒於莫須有的罪名,不肯回話。漢景帝生氣罵道:「我可以不需要你的口供!」,是的,當年晁錯不也沒有口供不就直接當街斬殺了麼。
官吏前來逮捕周亞夫時,周亞夫不願受辱,當場就要自殺,夫人勸他為了全家性命考慮不要硬性對抗。
周亞夫進入牢獄之後,廷尉責問周亞夫為何謀反,周亞夫辯解所買的是葬器,怎麼能謀反呢?
獄吏竟然罵道:「您就是在地上不造反,到了底下也要造反的」,對周亞夫百般侮辱,周亞夫不堪受辱,絕食五日,吐血而死。
周勃周亞夫父子,對漢文帝、漢景帝兩任皇帝都有大功。
沒有周勃,漢文帝不過一個代王;七國之亂沒有周亞夫,漢景帝有可能被拉下皇位。然而可悲的是,周勃周亞夫父子兩代都受到謀反的指控。
周勃跟隨高祖劉邦創業,身經百戰,晚年被嚇得神經衰弱,只要有中央政府官員到了封地,就立刻讓家人府兵全副武裝,唯恐被抓去受辱,最後仍舊難免被投入監獄。好在漢文帝寬厚仁慈,薄太后愛護,才能逃脫囚籠。出獄後,周勃對人說:「以前不知道獄卒的威風那麼大呀」。
周亞夫面對的是刻薄寡恩的景帝,自然就難免一死了。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崩於未央宮。
漢景帝雖然為人苛刻,但是總體來說還是一個好皇帝,在位期間對內減輕刑罰,勤儉治國,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漢景帝統治期間,漢朝稅負始終維持在半稅即三十稅一的水平;對外堅持和親,在位十六年,與匈奴之間無大戰,維持著總體和平。漢景帝很好地繼承並發揚了老爹漢文帝造就的繁華盛世。
漢朝初年,經過多年戰亂,民生疲敝,就是皇帝都找不到四匹顏色一樣的馬拉車,至於將相有的只能坐牛車。
經歷了漢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四朝七十多年休養生息,清靜無為,府庫充盈,國庫中的錢累積萬萬,串錢的繩子都腐朽了,太倉中的糧食層層疊疊,以至於糧食外溢腐爛。田野間牛馬成群,老百姓以騎母馬為恥,看守城門裡巷的人都能吃上白米好肉。
凡事盛極則衰,從此以後,漢武帝對內窮奢極欲,對外連年徵戰,直到天下蕭條,流民四起,將四代積累的財富揮霍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