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與七國之亂

2021-02-23 穀雨軒言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去世,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

漢景帝做太子時,晁錯就是他的屬官謀士,非常受寵信,太子府的人私下稱呼晁錯為「智囊」。漢景帝即位後,很快將晁錯提拔為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副丞相)。

晁錯認為,封國實力太強,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穩定,建議漢景帝實行「削藩」政策。尤其是吳、楚、齊這三個封國,面積大實力強,和皇帝的親戚關係又疏遠,晁錯認為削藩他們會反,不削也會反,現在削藩反的快,禍亂反而小。

漢景帝把晁錯的意見交付廷議,但群臣都畏懼晁錯,不敢反對,只有外戚竇嬰堅決反對,於是漢景帝決定削藩,由晁錯主持。

晁錯變更發令,嚴密監視諸侯王,一旦諸侯王有違法舉動,立刻問罪。一年之間,先削楚國東海郡,後奪趙國常山郡,再削膠西國六縣。

此時,晁錯老爹從家鄉趕來,勸誡兒子,何苦要為難劉氏皇族,晁錯辯解是為劉氏天下安穩計。晁父無奈嘆息,你這樣做,劉氏的天下安穩了,可我們晁氏恐怕要全族屠滅了,我不忍活著看到那天,於是晁父回家後就自殺了。

一連串的削藩舉動,讓吳王劉濞恐慌起來。

吳王劉濞,本身和漢景帝就有仇怨,在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吳王劉濞的太子在長安陪伴劉啟下棋,結果堂兄弟兩人鬧起不愉快,劉啟憤怒之下竟然用棋盤將吳太子打死。為了這件事,吳王劉濞對漢文帝很有意見,從此稱病不朝。文帝寬厚,知道吳王為什麼鬧彆扭,不但不怪罪,還特別優待,吳王慢慢氣也就消了。

當年打死自己親兒的人當了皇帝,還擺明要對自己下手削藩,吳王劉濞擔心中央的政策是要把藩國徹底削去,於是就聯絡了剛剛被削掉六個縣的膠西王。

吳王和膠西王一拍即合,決定起兵反抗中央,由膠西王去聯絡川、膠東、濟南、齊四國,吳王這邊負責聯繫楚王。

不久後,晁錯果然對吳國下手,一舉削奪了吳國會稽、豫章兩個大郡,這兩個郡可是吳國的核心重地。吳王立刻舉兵,緊接著膠西、膠東、川、濟南和楚國、趙國都起兵對抗中央,七國之亂正式爆發。

吳王經營吳國四十多年,由於吳國有銅礦和鹽場,所以吳國非常富裕,吳王對吳國境內是稅賦全免,吳國人需要執行中央的勞役時,由吳王出錢僱人前去,所以吳王起兵時,吳國國民可以說萬眾一心。

吳王徵召吳國境內所有14歲以上,62歲以下所有男丁,全部投入到戰爭中來,招募的武裝部隊有二十多萬人。吳軍渡過淮河,與楚軍聯合,吳楚聯軍四十萬,向西進攻梁國,梁軍三戰皆敗,損失數萬人,梁王只能收攏部隊,堅守睢陽等待中央援軍。

北邊,本來齊國和濟北兩國,也參與了密謀,但是最後一刻,濟北王被臣下挾持不能參與叛亂。齊國呢,是齊王最後覺得叛亂不靠譜,打了退堂鼓。齊王一不參與,膠西膠東這哥兒幾個不樂意了,就聯軍攻擊齊國,圍住了齊國國都,然後直到吳王兵敗,這四個國家的叛軍也沒出山東一步,就有一搭沒一搭的圍著齊國磨洋工。

趙國呢,倒是參與了,但是趙國也不出死力,趙王把軍隊帶到了趙國西部邊境,然後就等著吳楚聯軍到來了,你吳楚不來,我也不往西打,也不往南去幫把手,就這麼坐等。

所以這麼看下來,七國之亂其實相當名不副實,山東地面上的四國就圍著齊國不出來,完全沒有起到甚至牽制漢中央軍隊的作用,趙國倒是出兵牽制了一下,但是也是出工不出力,真正玩命的,只有吳和楚兩國。

齊國治亂爆發後,漢景帝啟用了周亞夫為太尉迎戰吳楚聯軍,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負責監控趙國和齊國地區。

晁錯用法峻急,激起了如此大的變亂,晁錯竟然似乎沒有任何預案,引發了漢景帝的不滿。晁錯先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徵,自己留守長安,當時吳楚聯軍聲勢浩大連戰連勝,中央震動卻只能派出十萬多部隊前去迎戰,這時候讓皇帝御駕親徵冒鋒矢之危,在漢景帝看來,是把自己往火坑裡推,晁錯自己卻躲在後方。

在此期間,袁盎勸漢景帝:七國叛亂只是因為晁錯迫害,只要誅殺了晁錯,七國之亂自然會平息。

漢景帝竟然聽信袁盎的話,秘密給晁錯羅織了罪名,沒有經過任何審判問訊,就將晁錯判為腰斬並屠滅全族。

晁錯對此一無所知,還在盡心為平叛事務操勞,漢景帝令人欺騙晁錯假意傳他入宮,晁錯身穿朝服乘車入宮,在街上直接被武士摔下車,攔腰斬斷而死,史稱「朝衣斬於市」

從漢景帝殺晁錯事件,足可見漢景帝為人陰險狠毒。

晁錯激起變亂,不是不可以殺,但是晁錯死的太不明不白,晁錯直到死都不知道是皇帝要殺他,處死三公重臣,竟然沒有經過任何正規程序,簡直如同謀殺;其次即使要殺晁錯,何必要用腰斬這種酷刑,晁錯自劉啟做太子時就跟隨輔佐,忠心耿耿,何至於落得這個下場;最後,殺晁錯就算了,漢景帝不是不知道晁錯是忠臣,殺晁錯已是錯,為何還要屠滅晁家全族?漢景帝的刻薄寡恩,由此可見。

晁錯被殺後,漢景帝派使者與吳王和談,吳王笑稱:「我已為東帝」,漢景帝方才醒悟,殺了晁錯是大誤。

周亞夫出徵前,與漢景帝商議,吳楚聯軍兵鋒正銳,中央軍團只有十餘萬人,正面作戰絕對沒有勝算,要用梁國牽制住叛軍主力,中央軍去切斷吳楚聯軍糧道,讓叛軍不戰自敗,才能獲勝。

周亞夫率軍進駐昌邑,此時吳楚聯軍猛攻梁國都城,梁王不斷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置之不理,梁王無奈向哥哥景帝求救,漢景帝命令周亞夫救援梁國,周亞夫拒絕奉詔。周亞夫由此得罪了梁王和太后。

周亞夫派軍南下,截斷吳楚聯軍糧道,吳楚聯軍於是轉頭向周亞夫軍發動攻擊,周亞夫堅守營寨不肯出戰。

吳楚聯軍斷糧後不能持久,在攻擊周亞夫營壘失敗後開始撤退,周亞夫乘勝追擊,吳楚聯軍崩潰。楚王自殺,吳王劉濞逃亡後被殺。

齊地方面,欒布率領中央軍到達後,齊地叛亂也迅速平息。趙國軍隊退守邯鄲,死守七個月,最後被欒布引水灌城,城牆崩塌,趙王自殺。

七國之亂從爆發到結束,只用了三個月,戰爭主要在梁國地面上開展,所以對漢中央的經濟破壞微乎其微。七國之亂的平定,有賴於周亞夫的高明用兵,有賴於梁國死守住了睢陽,讓吳楚聯軍不得西進,而後者,是賈誼的先見之明。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立下不世之功,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丞相。

周亞夫是個難得的將軍,但是並不適合做丞相,因為性格強硬不知變通,與漢景帝相處並不愉快,而漢景帝又沒有文帝的仁厚,所以周亞夫的結局很不幸。

公元前143年,景帝死前兩年,漢景帝在宮中設宴,故意為難羞辱周亞夫,在他面前放了一整塊肉,既沒有切開,也沒有放置餐具。周亞夫向管理宴席的宦官要一雙筷子,漢景帝冷笑道:「就這樣還不能使您滿意麼?」,周亞夫惶恐謝罪退出,漢景帝仍舊不肯饒恕,對身邊人說:「看這一肚子憤憤不平的樣子,這種人將來怎麼能輔佐幼主呀。」。

不久之後,周亞夫的兒子為父親準備陪葬品,買了一些陪葬用的盔甲武器,被人檢舉要謀反。漢景帝派司法官員訊問周亞夫,周亞夫憤怒於莫須有的罪名,不肯回話。漢景帝生氣罵道:「我可以不需要你的口供!」,是的,當年晁錯不也沒有口供不就直接當街斬殺了麼。

官吏前來逮捕周亞夫時,周亞夫不願受辱,當場就要自殺,夫人勸他為了全家性命考慮不要硬性對抗。

周亞夫進入牢獄之後,廷尉責問周亞夫為何謀反,周亞夫辯解所買的是葬器,怎麼能謀反呢?

獄吏竟然罵道:「您就是在地上不造反,到了底下也要造反的」,對周亞夫百般侮辱,周亞夫不堪受辱,絕食五日,吐血而死。

周勃周亞夫父子,對漢文帝、漢景帝兩任皇帝都有大功。

沒有周勃,漢文帝不過一個代王;七國之亂沒有周亞夫,漢景帝有可能被拉下皇位。然而可悲的是,周勃周亞夫父子兩代都受到謀反的指控。

周勃跟隨高祖劉邦創業,身經百戰,晚年被嚇得神經衰弱,只要有中央政府官員到了封地,就立刻讓家人府兵全副武裝,唯恐被抓去受辱,最後仍舊難免被投入監獄。好在漢文帝寬厚仁慈,薄太后愛護,才能逃脫囚籠。出獄後,周勃對人說:「以前不知道獄卒的威風那麼大呀」。

周亞夫面對的是刻薄寡恩的景帝,自然就難免一死了。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崩於未央宮。

漢景帝雖然為人苛刻,但是總體來說還是一個好皇帝,在位期間對內減輕刑罰,勤儉治國,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漢景帝統治期間,漢朝稅負始終維持在半稅即三十稅一的水平;對外堅持和親,在位十六年,與匈奴之間無大戰,維持著總體和平。漢景帝很好地繼承並發揚了老爹漢文帝造就的繁華盛世。

漢朝初年,經過多年戰亂,民生疲敝,就是皇帝都找不到四匹顏色一樣的馬拉車,至於將相有的只能坐牛車。

經歷了漢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四朝七十多年休養生息,清靜無為,府庫充盈,國庫中的錢累積萬萬,串錢的繩子都腐朽了,太倉中的糧食層層疊疊,以至於糧食外溢腐爛。田野間牛馬成群,老百姓以騎母馬為恥,看守城門裡巷的人都能吃上白米好肉。

凡事盛極則衰,從此以後,漢武帝對內窮奢極欲,對外連年徵戰,直到天下蕭條,流民四起,將四代積累的財富揮霍殆盡。

 

 

相關焦點

  • 西漢七國之亂涅槃重生,而西晉八王之亂卻就此衰亡
    西漢景帝之時,因為漢景帝聽信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乃至於東方的諸侯以吳王劉濞為首群起而叛之,這就是七國之亂;而西晉惠帝時期,圍繞著皇儲和國家權柄問題,引發八王之亂。七國之亂之後,周勃率領漢軍主力直接前進到洛陽,隨後由梁國堵住叛軍前進道路,而周亞夫組織軍隊襲擊叛軍的糧道,結果就是叛軍雖多,但是無奈前進不得,有沒有了糧食,最後失敗,而這一過程僅僅用了3個月。七國之亂形勢而西晉的時候就完全不同。當年晉武帝篡魏建晉時一個有利的條件就是曹魏的皇室十分虛弱。
  • 漢景帝在位時發生的七國之亂,是哪七個國家?最後結局如何?
    漢景帝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57年到公元前141年,一共16年,算是比較短的在位時間,但是卻發生了中國歷史最大的皇族內亂之一,史稱「七國之亂」。如果對歷史不熟悉的人,可能會把七國之亂代入到戰國七雄,以為七國之亂指的是戰國末年的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個國家,事實上這是漢景帝在位期間,七個藩王製造的一場內亂。
  • 野心滔天、身死國滅——七國之亂起兵諸王下場
    七國之亂,指的是漢景帝前三年(不是前元三年,而是前三年,漢景帝在位時三次改元,但是沒有建立年號,稱前、中、後某年)正月,因漢景帝採用御史大夫晁錯之策,對國內諸侯王實行「削藩策」,導致漢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國諸侯王起兵,號稱「清君側、誅晁錯」,舉兵西向,反叛作亂的事件。
  • 漢景帝,為何在歷史上名聲很好,並且還能得到仁君稱號呢?(一)
    而七國之亂並沒有因為晁錯的被誅殺而停止,劉啟調派周亞夫等將領領兵平叛。周亞夫採用截斷叛軍的糧道然後堅守不出的戰略,最終擊潰了叛軍。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劉啟趁機將各諸侯王國的權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諸侯國的官吏數量。諸侯王不再有行政權和司法特權。經過七國之亂,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得以解決。
  • 七王之亂的背後:漢景帝的豪賭,與吳王劉濞的不幸
    前言:漢朝漢景帝在位期間,西漢帝國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危機:一下子,有七個諸侯國起來造反。這讓漢景帝慌亂不已。而歷史上,這就是著名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其實是漢景帝的一場豪賭。並且從漢景帝亂殺人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漢景帝確實不是一個好皇帝,最起碼一個衝動的人是不能夠成為一個好皇帝的。因此這又意味著後來的七國之亂,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4、 諸侯國的悲劇漢景帝上臺以後,漢景帝發現了一個尷尬的問題:那就是漢朝朝廷所直接管轄的土地,只有漢朝的一半。
  • 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哪一個對社會造成的破壞更大?
    1、西漢七國之亂。於是,漢景帝任用御史大夫晁錯開始削藩,先後削減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的部分封地,然而在削減吳王劉濞的封地時,由於兩人有殺子之仇,吳王劉濞遂與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串通後悍然起兵「清君側」。然而,聲勢浩大的叛亂僅僅持續了三個月,便在梁國的堅守和周亞夫打擊下迅速平息了。
  • 西漢時期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力挺漢景帝,為何卻抱憾而終
    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景帝劉啟不得不削藩,這一削藩,立馬就給自己帶來了一場普天蓋地的危機,史稱「七王之亂」。但是我們都知道,那時候實際是有八王,為什麼只有七王起來作亂呢?而梁王劉武卻沒有跟著作亂,還力挺了漢景帝劉啟。這是為什麼呢?
  • 漢景帝重用周亞夫平定八王之亂,作為元老的周亞夫為何不得善終?
    周亞夫幫助皇帝平定天下,為何不得好死在漢景帝時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軍事將領,他的名字叫周亞夫。當時因為漢景帝自己急功近利,試圖在自己一朝之內完全削平在整個帝國內部的藩王,從而實現在中央權力方面的絕對集中。
  • 西漢七國之亂原因、過程和結果:這就是一場互相比蠢的內部叛變
    但是,漢景帝和晁錯這兩個人,一個神操作、一個神助攻,硬是讓雪崩提前爆發了。當時,就是景帝和晁錯在雪山裡死命喊,也喊不來雪崩;但是這兩個人卻開炮了,雪不崩、山也崩了。七國之亂,足以搞成連年戰爭。別說七個諸侯國一起作亂,就是吳、楚兩個都夠漢景帝喝一壺的。但是,景帝和晁錯是神操作,七國諸侯就是騷操作了。這就是一對互相比蠢的對手。
  • 漢景帝去世之後,漢武帝為什麼沒有給他上廟號?
    劉邦去世之後,漢朝差點改朝換代,皆因呂后對劉漢宗親的打壓和對呂氏家族的提攜,以至於呂后去世之後,漢朝出現了短暫的動亂,即諸呂之亂,呂氏家族被清除,而代王劉恆被迎回長安即位,即漢文帝。單就漢景帝來說,他在位時的功績並不突出,而且還有不少的錯處,可以說漢景帝一生有功有過,其功不足以讓人忽略其過從而獲得廟號。漢景帝在位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即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的發生是因為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進行削藩的結果,這本來是漢景帝為加強皇權採取的一個必要舉措,但這期間還摻雜了私怨。
  • 滅秦戰爭與七國之亂背後的貨幣戰爭
    這夥人雖然最後對於嶺南土著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本身就是一撥在中原受到過歧視的人,所以後面嶺南秦軍的領頭人任囂、趙佗在聽聞中原發生變亂以後,採取了觀望態度。再來看看反秦戰爭中反秦豪傑的出身,最初的首倡者陳勝,大概是一位平民中的富農小地主子弟,不然他不會識文斷字還能當上屯長,但這位平民豪俊畢竟因為人脈不廣加上心胸狹隘最終走向了滅亡。
  • 竇太后意圖讓漢景帝傳位給梁王劉武,為何最終卻是漢武帝劉徹繼位
    竇太后一直想讓漢景帝將皇位傳給梁王劉武,然而最終確實漢武帝劉徹成功繼位,說到這個事情,我始終覺得其中有一絲絲陰謀的味道,或許竇太后和梁王劉武都被漢景帝給利用了。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5年),漢景帝在劉武入朝時流露出立其為儲君之意,也正是這點給了劉武和竇太后希望,從而換來了劉武在「七國之亂」中的拼死抵抗,結果叛亂平定後,漢景帝再也沒有提起此事。
  • 同樣是寵弟弟,為何漢景帝寵出了殺人犯,而雍正卻寵出了千古賢王
    出遊同行都是同坐一輛車,賞賜金銀無數,這梁王的王宮甚至修得比未央宮都要有氣派,後來雖然犯了法,但死後五個兒子卻還是被寵弟狂人的皇帝哥哥分別封了王,漢景帝對劉武這個弟弟的寵愛可謂是達到了世所罕見的程度了。
  • 同是叛亂,為何七王之亂後是漢武盛世,八王之亂後就是五胡亂華?
    西漢初期,劉邦為了增強宗室的力量,大封同姓王,以至於過了數代以後,諸侯的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到了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 包括隨後的漢文帝、漢景帝都是如此。
  • 漢朝皇帝哪幾個有廟號的,為何漢景帝治國有功績,卻沒有廟號
    漢文帝劉恆的廟號是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啟上的,劉啟上廟號時,不僅給他父親劉恆上的,還給他爺爺劉邦也上了,劉恆是開啟文景之治的皇帝,同時也是西漢自呂氏亂政之後,再次由劉氏重掌政權的開始,同時劉啟給劉恆上廟號,也有確實正統的意思,因為劉邦之後的皇帝是他的嫡長子劉盈,劉恆即位後,皇位已經從劉盈一系轉到了劉恆一系,所以劉啟也有顯示正統的意思,包括後面的皇帝都是劉恆與劉啟的後代。
  • 為什麼七王之亂以後就是漢武盛世,而八王之亂以後就是西晉滅亡?
    西漢初期,劉邦為了增強宗室的力量,大封同姓王,以至於過了數代以後,諸侯的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到了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無獨有偶,西晉初期司馬炎也大肆分封諸侯,結果到了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這兩者的起因是相同的,都是藩鎮諸侯的勢力太強影響到了中央的統治,但是結局卻相差甚遠。
  •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七王之亂影響深遠
    七國之亂平定以後,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七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割據勢力矛盾激化的典型,發生於漢景帝時期;在當時,隨著諸侯王勢力的不斷壯大,景帝深感自己的皇位面臨嚴重威脅,便開始進行削藩加強皇權,諸侯王不滿自己的權利被不斷削弱,故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大諸侯國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亂,由於發起者是七位諸侯王,又稱為七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