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夥一塊來分享的美景是江西李坑,一起去看看小橋流水人家的婺源美景。
在收穫的季節,靜靜地走在路上!悠長的石板路上,可以看到村民背們著稻穀,穿過小橋往深幽的殲向走去,單薄的背景,漸漸地遠離了視線,只留下輕嗆的腳步迴蕩在高牆之間。溪水種種,思念也重重,這樣的景致總讓人驚訝的,不知道忘記什麼或想起什麼?李坑距離牧園縣城不遠,中間有平坦的馬路,在這途中可以觀賞到美麗的山間美景,青山依水、綠水長流。在那個地方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叫坑,村裡的人大多都姓李,所以就叫李坑了。
村口有一個高挑的牌坊,頂部娟秀的李康倆字,告訴人們,真正的小橋流水人家就要到。一片美麗的田園風光,農家門口自家種的小圓蔥,小圓蔥旁留著中東的小溪,與旁邊的白牆青瓦相映成趣,門口幾棵碩大的古樟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這裡的百姓似乎對樟樹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據說婺源人家在喜得千金之後,都會在門口種一棵樟樹,等女兒長大樟樹變也成才了。可以未出嫁的女兒做嫁妝,香樟是極容易成活的,生命裡極強,如果樟樹長不好,就會預示著這家風水不好,就沒有人願意跟最佳接親了。村子中兩碧的小溪隔壁相望,一條青石道路,也不知從哪裡伸出來,悠然地向村內延伸。路面的斑駁與殘破似乎在告示遊人,曾經承載著歲月與繁華,經歷了歲月和滄桑。
雨中的李坑別有韻味,有些蒼茫、有些寂靜,山巒間飄蕩著層層的霧靄扇,看不見頂房屋,隱去了清晰的面容。偶爾有清風拂過帶黑的馬頭牆緩緩地嶄露頭角。牆頭還有一株小草,薄霧籠罩下,一切都顯得有點模糊,卻又更富有詩意!平整的石板路、馬頭牆、青石門、牌樓、茶亭、郎格都是那麼的有神韻,讓人不知是身在現實中還是在夢幻裡。
商人是徽商的重要一支,在李坑也不乏氣勢恢宏的建築。走進大夫第看見門口那高貴的門欄,高潮的簷牙,屋裡有雕梁窗、雕門吊都栩栩如生,仰望去心裡都會感到震撼。據說宅內雕刻的,祖上大多是為官或大商賈。李康有雕刻的古宅很多,村頭村尾都可以看到歷史悠久的一切,無不顯示昔日裡坑的榮耀與富貴。難能可貴的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理,自家鋒利的屋角會對林氐造成不利的影響,於是自動將牆角蕭平,而且後建屋的人總比先建屋的後退幾尺,表示禮讓之一,這種禮讓的氣氛由來已久。
李氏族人先後出了18個進士,7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就有32個,還有一個武狀元。他們飽讀詩書,深得儒家傳統思想的精髓,這種人文氣息也延伸到了現在。有著350年歷史的同綠地,是這種徽派建築的代表。同綠地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在清代以經營化工生意起家,文昌閣是李坑人,為保佑後人金榜題名而建的廟宇。二樓的牆上掛著裡坑,18位進士的話,像文昌閣裡又不知多少歸隱權貴文人雅客,在這裡品茶對弈、吟詩作畫、盡顯風流。除了這些出名的富貴宅子,普通人家的生活也是很有韻味的!
簡樸的古宅裡一樣得窗明几淨,擺設雖然不多,但大多古色古香,無不流露出遠古的氣息,讓人深感傳統民俗和文化在普通百姓中的堅守和傳承。柳暗花明地穿過小巷,集市上的閒逛,才能發現裡坑的真正魅力。河流從正中穿過,老闆就在船中招攬生意,河道兩旁是掛著大紅燈籠的古老商鋪,商鋪前青石板上人聲鼎沸,在橋頭上俯瞰橋鵬兩岸的人潮,讓人想起當年,這裡應該也是如此,商賈雲集,人來人往,熱鬧情景,不亞於秦淮河上夜夜笙歌的景致。
茶莊、酒館、各色的店鋪、叫賣聲、腳步聲、船槳聲、茶香、飯香,各種貨品的清香,各種聲音、各種氣味和顏色交互,這傳遞著快樂的都有些醉了。若你閒言希的店鋪太過朝嚷,可以在西邊隨意選一艘小竹筏,讓主人帶你漂流小溪,就是小西坐在竹筏之上,身體跟岸邊的房子挨得那麼近,岸上的一切都看得真真切切,熱鬧的人流遠去了,耳邊漸漸清靜下來。西邊石階之下,幾個小姑娘在洗衣服,不知談到了什麼開心事,引得他們一陣大笑,笑聲蕩起了層層水波,一戶人家的門敞開著,院裡擺放著幾盆小花,一條大黃狗,懶懶地趴在花叢下,撥弄著腳底的土,很是悠閒。
我想桃花源也不過如此吧,過著簡單的生活,保持著和善淳樸的民風。溪邊的茶樓倒是很安靜,屋簷下掛著兩串大紅燈籠,在風中搖擺,向來往遊人是一條依地勢高的探神窗外,就能將李坑、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盡覽眼底。李坑的茶都是婺源當地的茶,很淡,有著樸素的香味,有的茶樓還配有露天陽臺,寧靜的夜晚體味一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境界也是很不錯的享受。除了茶樓裡坑的鄉間,小路上也經常有供遊人休息的茶亭,靜坐其中吹著涼爽的山風,喝著自帶的飲料,也是一件愜意的事。
油菜花開的時候,蜜蜂紛飛,鶯鳥啼鳴,視線的遠方還露著民宅的一角。這個時候告別李坑就會非常難受,帶著留戀的心情和滿滿的美好回憶就此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