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利小二郎
上周,網易漫畫上的一部《中國怪談》點擊量突破了6億,很多人高呼這預示著新時代的商業變現之路,作者十日十月為「中國版的伊藤潤二」,這部恐怖故事漫畫會成為中國動漫史上轉折點。But,讀娛君看了幾話以後發現,這不就是漫畫版日本長壽日劇《世界奇妙物語》麼?
首先從名字上,日語中「物語」的意思就是故事,霓虹就是「世界」(這裡吐槽一下日本人的自大……),《世界奇妙物語》整個翻譯過來就是《日本志怪》,再看《中國怪談》,是不是有點眼熟?
再次從內容上看。稍微關注日本動漫影視的人應該都知道《世界奇妙物語》,因為實在是一部讓人腦洞大開的劇,讀娛君已經向身邊的小夥伴安利這部劇長達五年。這是日本1990年開始拍攝的一部每集由3個每個約15分鐘的短篇構成的超級長壽劇,劇中永久設置一位「敘述人」,但僅作為串起整話的承接作用。
該劇故事的內容大多由都市傳說改編而來,場景都是現代人們生活的地方,利用人們的好奇心、超級大腦洞以及前衛的科技感,吸引了日本各大明星的參與,也掠奪了全世界青少年用戶。當時甚至有「不要在日本的Yahoo搜尋框內輸入「ががばば」」的強效營銷手段引爆全球市場。(大家可以隨手百度一下,特效還是很贊的)
來看看目前更新至130集的《中國怪談》:每一話1-4個小故事,每個小故事15-20個畫幅,以單元敘事的方式講述主人翁小智的「恐怖日常」。雖然主人公與《世奇》不一樣,一直是小智(這部劇也被稱為「小智的一萬種死法」),但是是主人公無數次死亡後重生,故事場景電梯、臥室、辦公室等日常場所,切入點往往以日常生活中接觸機率極大的手機、電視……
是不是很眼熟?
然而,這是一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日劇,目前的《中國怪談》才學到了其中的皮毛,就要高呼這是一部中國動漫史上轉折性漫畫集還為時尚早。
為何?且聽讀娛君娓娓道來。
首先,中國動漫從一開始並不是「日向」的,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國動漫就曾以獨特的「中國風」橫掃全球市場。這其中不得不提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缺乏工業化路線的上美應該給動漫創業公司上了第一課。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應該是上世紀中國動漫產業最老資格的動畫製作單位,沒有之一。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上美的成績堪比「東方迪士尼」:上美憑藉「中國風」走天下,有48部美術片先後在國內69次獲獎;有45部美術片在國際上73次獲獎。《大鬧天宮》、《牧笛》、《三個和尚》、《寶蓮燈》等優秀作品享譽國內外,獲得了包括丹麥歐登塞童話電影節「金質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及「中國電影金雞獎」、「華表獎」、「童牛獎」等在內的200多個獎項。
但是在其市場運作方面,卻仍然停留在「小兒科」的階段,相比工業化按季度幾十上百集生產動畫的日本,在中國大量引進日本動畫的同時期,上美仍舊習慣於傳統的一集完結型動畫,年產量大約在20集左右,製作10集舒克貝塔用了兩年,製作九集魔方大廈用了4年。
在製作成本與產出比也是令人乍舌:一部10分鐘的國產動畫片,在電視臺播出一次只能賣到100元人民幣,成本卻高達30萬元。但當時沒有所謂的IP,更沒有什麼延伸品發展。該廠2000年全年的銷售額為2279.6萬元,21世紀基本就沒有上美什麼事了。
央產動漫的大投入低產出,也一定程度說明中國動漫產業的商業化的眾多問題,那段時間,國家真的是不計人力、不計成本在扶植動漫發展,慢工出細活沒關係。
當然,中國也有商業化走的很好的個例,如《藍貓淘氣三千問》,還有最近遭人詬病的《喜羊羊與灰太狼》,通過衍生品和版權,成功打造出模糊初級的中國式動漫IP商業模式。
然而,隨著「日向」風靡,中國風的動漫形象在中國基本賣不動。這與青少年用戶長期接觸日本、美國高質量「進口貨」有關。
不像美國、日本動漫有極高的辨識度,中國動漫完全沒有中國特色!除了幼稚化、低齡化來過總局的「安檢」,就沒有任何特色。現在連維密秀都用龍袍、青花瓷作為圖案樣板了,我們還在拼大製作、炫特效,學完美國的特效製作,再學日本的故事線,最終成了四不像。
讀娛君認為,拋棄「中國風」不僅是影視行業,更是文創領域最大的悲哀,中日同屬於東方文化體系,為什麼日本在文學、影視、動漫領域嶄露頭角,而中國卻一直沒什麼起色。
最終,這波靠著進口動漫培養出來的80、90、00後,逐漸轉向了日本動漫和美國漫畫,而國內像《大鬧天宮》這樣經典的宣揚國粹的東西,根本無法提起現在孩子的興趣,更別說為之買單。
這不得不說到另一個問題:國內動漫製作水平不足,動漫人的創作能力參差不齊。
日本從短期大學到正規帝大,都有十分正規的培訓體系,並且每個工種都有定向培養,從上色的仕上到到畫室購買畫材的幫工,有20-30種。而國內學畫漫畫簡直是不務正業,小廣告上的民辦動漫學校不是傳銷組織就萬幸了。
亂七八雜的資本先行的動漫產業
中國動漫產業確實在最近幾年有了質的突破,商業化之路也亦步亦趨學得像模像樣。據網絡數據顯示,目前在動漫產業廝殺的除了2015年下半年以來新成立的幾百個創業企業,還有幾大上市公司和巨頭的布局:
更別說以動漫產業上市的奧飛動漫等行業內巨頭。雖然上表略顯亂七八糟,但是各大「巨頭」們的布局基本只有兩個脈絡:
一是買買買,投資導向。有技術、創作能力強的團隊,拿不到錢只會白搭,大公司投資其實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不僅給錢還給資源。但是有投資方就意味著「站隊」。國內動漫作品聚集地A、B站就是因為投資者不一樣,產生的一系列不太光彩的競爭手段,讀娛君說極其反感,相信大家也不會反對。
隨著IP概念的炒作,但凡手上有點錢的,都想進來碰碰運氣,據讀娛君統計,2016年動漫相關創企至少有300家,而僅在2016年下半年,獲投的創業企業就有31起。
而是作品導向,各大巨頭旗下重點宣傳的作品,基本都是在小的創企甚至是團隊生產,並市場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以後,巨頭們直接將整個團隊、公司買過來,這次的《中國怪談》就是網易漫畫在作者這部作品受眾很廣以後買過來,再大力宣傳,更深入的IP挖掘怒賺一筆的典型。這其實與第一條買買買沒什麼區別。
再說一下分級制度,實在搞不懂為什麼還不實施,不分級,就不可能光明正大的看到不弱智的動畫片和漫畫書。就像賀歲的《大鬧天宮》真的不太適合全家人一起看,讀娛君也就睡了三覺,被小侄子尖叫吵醒了兩次而已。
雖然你們可能說,創新是一步步來的,國漫怎麼能一口吃個胖子嘛,但是讀娛君認為靠這一個類似「單行本」的《中國怪談》,耍著90年代日本人玩剩下的套路來「扭轉局勢」,讀娛君是不大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