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是從招聘僅限35歲以下開始的

2020-12-20 金評媒

作者: 菜鳥理財菜導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騰訊自2018年12月內部員工大會後,便開始裁撤一批中層幹部,比例約10%。

在騰訊一兩千個總監級幹部裡,30歲以下的不到十人。而在阿里巴巴,90後管理者已超1400人。

這種鮮明的對比,讓馬化騰感到了深重的「中年危機」。

於是,騰訊總裁劉熾平宣布將啟動青年英才計劃,每年將有20%的晉升機會提供給青年員工。

「提拔年輕人,裁撤中年幹部」不只是騰訊獨一家的策略。

2月20日,京東證實了「末位淘汰10%副總裁級別以上高管」的消息屬實。

3月15日,百度李彥宏也通過內部信表態,將選拔更多的8090後年輕人進入管理層。

雖然上述部分消息的真實性並未得到官方證實,但現實世界的真相是: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對於30歲以上的中年人來說,留給他們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01

對不起,我們不招35歲以上的人

很多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明確規定了年齡必須在35歲以下,公務員考試的年齡上限也是35歲。

很殘酷,但是很現實。

對於職場人來說,35歲往往是一個兩極分化的臨界點。有的人春風得意在單位有了較高的地位,有的人馬蹄失意還從事著基礎性工作。

對於前者,基本上是有硬本事的,即便離開了現有的平臺,大多也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對於後者,多數掙扎在被炒魷魚的邊緣,也就意味著他們一旦被現在的平臺所淘汰,很難有機會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公司畢竟是要賺錢的,年輕人要價更便宜,而且工作更有激情,精力和健康條件更佳,還更有潛力且更好管理。

做企業畢竟不是做慈善,出於成本和效益的考慮,一個這樣的年輕人和一個35歲卻沒有過硬本事的中年人,企業理所當然會選擇年輕人。

所以,有時候,年齡確實也是一種原罪。

職場的「35歲現象」其實已經被反反覆覆提了又提寫了又寫。不過其實照目前的趨勢看,這種職場現象似乎被提前到了30歲乃至更早。

在近期播出的一期《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豔說起了30歲女演員的現狀:「剛畢業就像一屜熱騰騰的包子,慢慢就涼了」「試戲像棵菜一樣被人挑選,嫌你老了,不夠新鮮」……

不僅是女演員如此,普通職工也面對同樣的困境。

亞馬遜員工平均31歲,谷歌員工均齡30歲,臉書員工均齡28歲。國內的華為、騰訊員工平均年齡也是28歲。

實不相瞞,菜導單位員工的平均年齡也不超過30歲。

不久前在福建福州舉行的2019年高校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上,許多工作崗位要求年齡「20-30歲」或「30周歲以下」。

有些企業主甚至直接表示:28歲以上的求職簡歷,我基本不看。

此前領英發布的《職場人轉折點報告》中指出,職場人從普通員工升任經理的平均年齡是26.8歲,升任總裁的平均年齡是40歲。

按照平均水平來看,如果在27歲還一事無成一無所長的話,基本上已經被堵在了職業良好發展的通道之外。

菜導和很多臨近30歲還在從事基礎崗位的朋友聊過,他們中有不少人都承認了自己職場的失敗,有回去做月薪3000元的體制內工作的想法。

可是外面的世界不好混,體制內又何嘗好混呢?更何況,體制內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且競爭越來越大。

近期正是2019年公務員省考公告的密集發布期,不少省份的招錄規模較上一次均有所下降。其中,山西、湖南、貴州、山東、江西、湖北、福建7省合計少了14979人。

另外,過去幾年國考的招錄人數一般在2.8萬左右,但2019年的具體招錄人數僅為1萬4537人,報考的人數卻並沒有減少太多。

機會少了競爭大了不說,由於精力腦力等自身因素,到了30歲再去考公務員,考上的機率也比20幾歲時考上的機率小多了。

而且即便考上了,和20來歲的年輕人一同進入體制內,30歲中年人後續的機會也將少很多。

02

進退兩難的30歲

對於30歲的中年人來說,外部的的職場機會越來越少,內部的生活壓力卻越來越大。

很多人會趕在30之前結婚生子,而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你上有老下有小,房貸、奶粉錢、贍養父母、孩子的教育費用等,哪項不讓你頭疼?工資到手還沒揣熱呢就是別人的了,哪像年輕時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意味著你要分出更多的時間照顧家裡,哪還像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那樣,可以以單位為家,從早拼到晚,再從晚拼到早呢?

也意味著你的身體條件也遠不如二十來歲時。菜導身邊的很多人都是這樣,三十歲之前基本沒看過醫生,三十歲後病曆本上一頁一頁地迅速增加。

所以,從現實層面來看,企業追求員工年輕化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種做法。畢竟,資源要留給那些更有能力、更有積極性且更具價值創造力的人。

在這些客觀條件之下,壓力成倍地上漲,如果無法在職場上實現倍增甚至還在倒退的話,真是挺可悲的。

但是職場是存在金字塔的,越往上的人越少,大多數人都在金字塔的底端。而隨著底端的人越來越多,不上升也就意味著倒退。

二十來歲時可能沒覺得有什麼,覺得年輕就是資本。可真到了三十歲,真的是進退兩難舉步維艱。30歲的職場焦慮就這樣充斥了整個網絡……

03

喪失思考是職場失敗的罪魁禍首

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就是這樣,能者上,不能者下。

回過頭來想想,儘管有很多到了30歲還四處投簡歷,和剛畢業的年輕人爭一份基礎性工作的;但也有不少30歲中年人在他們選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走出了自己的精彩。

有的在原來的崗位上兢兢業業步步高升,有的則轉行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也做出了一番成績。

那些30歲還掙扎在底層的人,儘管有好幾年的工作經驗,但由於基本在從事著重複性的勞動或者頻繁跳槽沒有明確目標,所以能力和經驗並不匹配。

可以想像,他們在二十來歲的時候大多是這樣度過的:

下班準時打卡,回到家後往床上一躺,刷著手機等著外賣,外賣來了邊吃邊看手機,吃完後把外賣一打包,又躺回床上刷手機,或者玩遊戲直到睡覺。

懶是一回事,但娛樂至上、喪失了對生活的思考才是罪魁禍首。

那些混得不錯的中年人,他們的殺手鐧在於,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仔細想過自己想要什麼生活,認真去了解過自己,並且腳踏實地地按照自己的規劃為自己理想的生活做出一點又一點的努力。

如果你還年輕,為了避免成為進退兩難的30歲中年人,菜導的忠告是:

認識你自己。仔細地想想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坦然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思考什麼是自己想要的、適合自己的生活和未來。

選擇方向並規劃未來。在足夠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結合現實因素有所取捨,選擇自己的方向,並且制定長、中、短期的可執行的規劃。

付諸行動。朝著目標一點點地努力,不斷積累有用的經驗和方法,磨鍊自己在所選方向上的各種能力。

思考應變。生活並非一成不變,在往前走的過程中,外界也好內心也好,都會存在變化。帶著思考去應變,哪裡不會補哪裡,哪裡不對改哪裡。

如果你已年過30仍一事無成也不要緊,只要你抱有「最糟不過當下」的樂觀心態,未來一定會比現在好。

儘管我們通篇在講30歲的焦慮和困境,但事在人為,大器晚成的人也有的是。

有人說,每個人從零開始到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大約7年的時間。

那麼如果你能活到81歲,11歲之後你就有10次機會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每個明天是無數個今天堆積起來的,想要明天是什麼樣的,今天去做就好了呀。

心有力量,行動就有力量!但是歸根結底,夥伴們,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選擇方向是一切的根本啊!

菜鳥理財菜導

人稱菜導,網際網路理財意見領袖,普惠金融忠實踐行者。現為第三方理財服務平臺菜鳥理財創始人、CEO。

相關焦點

  • 35歲打工人的中年危機並非無解
    科技自媒體 / 龔進輝與996一樣,35歲成為網際網路從業者不願面對又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非常容易刺痛他們的敏感神經。2017年,華為被傳出裁掉35歲以上的老員工,今年騰訊也開始勸退35歲「高齡」員工。
  • 35歲面臨「中年危機」!網際網路人如何應對?轉行、兼職、創業、出國...
    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35歲似乎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  看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進入公司,35歲左右的網際網路「老兵」們感受到了焦慮。他們開始用「中年危機」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  網際網路人如何應對「中年危機」?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不少網際網路「老軍」們開始兼職、培訓和自媒體,尋找「新賽道」。
  • 35歲網際網路「打工人」生存調查:轉行、創業、出國應對「中年危機」
    但在一批又一批「後備軍」加入網際網路行業之後,一群35歲左右的網際網路「老兵」們,卻用「中年危機」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汪程(化名)今年即將滿35歲,從事網際網路行業12年,看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進入公司,他感受到了焦慮,「年輕人又能加班又能扛,薪資也不是特別高,公司肯定都願意招年輕的新員工,性價比高。」
  • 35歲是個坎,中年危機失業風險加大,應該提前做好一個準備
    人生而迷茫,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少年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中年感到危機感太大,老年充滿了遺憾,而筆者認為,其中最為讓人感到壓迫、焦慮的莫過於中年危機。
  • 前浪困境:招聘,限35歲以下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與英國華威大學兩位教授調查發現,55個國家的人在46歲時心態陷入最低谷,而中國提前了10年。網際網路行業的員工年齡一直都處於較低水平,全球都是如此,國內當然也不例外。根據IT技術問答網站Stack Overflow對全球10萬名程式設計師進行的調查發現,有3/4的人未滿 35 歲。
  • 招聘都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幹嘛去了?-虎嗅網
    他也有過一個近乎絕望的時期,那年他離開雅虎,33歲,茫然無措。之所以談起這兩個「大器晚成」的中年人,是因為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特別火:「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答案紛呈複雜,但終究離不開一點:35歲以上的人,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狼狽。
  • 為何現在很多公司,只招聘35歲以下的員工,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大家有沒有注意,很多招聘信息裡面,都寫著:年齡35歲以下;連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的最低年齡限制都是35歲。之前有一個HR朋友說的很實在,他告訴我,他們領導經常給他們強調,招人的時候只要年齡超過35歲的,即使對方經驗豐富並且錢要得少也不能要!這是他們公司年齡的底線。
  • 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要求35周歲以下,是就業歧視嗎?
    在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中,對年齡有明確的限制,大部分都要求年齡在35周歲以下,這讓很多超過35歲的人無法再進入公務員事業單位,對此,有人認為這是就業歧視。招聘要求35歲以下這一要求出自《公務員錄用規定(試行)》,錄用規定中明確要求,報考公務員條件之一為年齡為十八周歲以上,三十五周歲以下,事業單位在招聘中也參照了公務員招聘的這一規定。
  • 找工作時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很多公司應聘信息上寫著幾個字:「35歲以下。」正是因為如此,35歲成為了大家眼中的中年危機,這也是所有人逃不過去的一道坎。找工作時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 為什麼好多招聘單位都明確年齡不超過35歲?那超過35的人怎麼辦?
    35歲是人生的一道坎,選擇做對了,後半生就是另一番風景。招聘單位明確年齡不超過35歲,那是因為大多數的崗位都是基層崗位,而這個崗位招聘單位更希望招一些年輕,學習能力強,有衝勁的人。如果一個35歲的人還在應聘基層職位,說明這個人能力有問題,要麼就是被生活所迫,二者35歲左右容易被家庭牽絆,那麼在公司的時間相對就較少一些,從公司的角度出發,更願意選擇專注的年輕人。但這並不能說明一個用人單位就不需要35歲的人來工作。不然為什麼你的領導、老闆都是30+的人。
  • 中年危機下,你有幾證在手?牛人如何巧渡中年危機?
    他是重點大學畢業的,我剛開始想不明白他為什麼老做這樣的夢,就安慰他是他以前學的知識在和他告別,可能大腦存不下那麼多東西,提示你要清一下系統緩存了。他這個人生性樂觀,有什麼事不放在心上,後來我仔細分析了一下他這兩年的狀況,他應該是步入中年危機了,雖說他表面整天樂呵呵地,在內心深處還是很焦慮的,所以潛意識就通過夢境重現了他的焦慮。
  • 沒有什麼所謂的中年危機,要有一顆能過得好日子也能過苦日子的心
    35歲是一個坎,在35歲之前不管是有多風光,邁過35歲就開始陷入了迷茫。網際網路裁員,指向了35歲的程式設計師,對於年齡的歧視,在職場上是從來都不避諱,明目張胆,公司要降低成本,優先考慮35歲左右的人,公司招聘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歧視年齡,從來都是白紙黑字寫出來!
  • 找工作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35 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的確,我們每每找工作的時候,看到的公司招聘要求裡面幾乎都寫著「年齡35歲以下」,那麼那些35歲以上的人都在做些什麼呢?根據網友們的回答,35歲以上的人大概都在從事這些工作:1.公私立學校老師,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工,這類人員工作比較穩定,但是工資也較低。2.自己做生意,開廠、開飯店、做點小生意。差別是收入不同,有的月入幾千,有的幾十萬幾百萬。
  • 職場上,為什麼很多35 歲以上的人會出現職業危機?
    其次,之所以35歲以後的職場人格外危險,是因為職場對高工作經驗值人群的容錯度降低。簡單來講就是,領導或者老闆會把35歲以上的員工看做「職場成年人」,大家長對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忍耐程度完全不一樣。如果一個「成年人」在工作裡仍然總是犯「小孩子」常出現的錯誤,在他們看來是不可原諒的事。
  • 很多招聘崗位都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相信很多職場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無論是網上的招聘信息,還是線下的招聘活動,很多招聘崗位上面會把招聘要求標明,除了常規的崗位職能之外,崗位要求會備註說要求35歲以下。有的人還發現 ,在一些招聘現場,來找工作和面試的一般都是20幾歲的年輕人。那麼,那些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裡了呢?
  • 不少單位設35周歲求職門檻,「35歲危機」何解?
    「為什麼招聘都要35周歲以下?」今年34歲的老胡,最近有些焦慮。已經在快消品行業摸爬滾打15年的她,眼下正在準備跳槽。不過,瀏覽招聘條件後,老胡發現,不少用人單位將求職門檻設置為「年齡在35周歲以下」。這讓她不得不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
  • 我35歲了,就活該被「拋棄」嗎?
    不要「妖魔化」35歲程式設計師的35歲魔咒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35歲變成了一個很「殘酷」的年齡。35歲的中浪,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前浪和後浪拍打在沙灘上,連浪花都不剩。中年危機已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35歲不轉管理「混吃等死」?「我沒焦慮過,因為我在35歲之前就轉型管理了」,70後技術人陳嶽(化名)自2006年開始轉做架構師,兼做技術研究。在陳嶽看來,較早轉型讓他「跳」過了35歲這道檻。35歲以上的程式設計師都去哪了? 經常有人發出這樣的靈魂拷問。很多人會選擇在35歲的當口轉型以渡過中年危機。
  • 新冠疊加中年危機,35歲的中年人一定要了解「啐啄同機」再理財
    當中年危機遇上新冠疫情,大家心裡都在打小鼓。新冠肺炎引發全球經濟停擺,各個行業都面臨嚴峻考驗,降薪減員共渡難關成了行業共識,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的壓力無疑是最大的。特別是看著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青春洋溢,活力四射,職場中的潛規則也隨時打擊著剛35歲的你,「你老了」中國有句老話,「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無論是古代的告老還鄉、雲遊四方,還是現代的裁員、末位淘汰,中年人都是首當其衝。當代職場中年人,不一定「想休就休」,但有時還真是「不得不休」。
  • 臺灣便利店遭遇「中年危機」
    不過,深深融入臺灣居民生活的便利店近來卻遭遇「中年危機」——40歲以上的消費者光顧次數越來越少,業界擔憂未來便利店發展恐「後繼無力」。便利店的興盛臺灣便利店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有頭腦的商家從美國引進小型超市的經營模式,取代傳統的雜貨店。
  • 單位招聘限制35歲以下,是年齡歧視嗎?
    每當招聘季來臨,各種精彩紛呈的招聘廣告、宣講便會鋪天蓋地地襲來。在招聘廣告中、宣講會上,HR通常對招聘對象的身份、學校、專業、地域等進行限制,稍不注意即可能構成就業歧視。最近、微博「招聘年限年齡」再度上了熱搜,激起千層浪,今天,勞動派(laodongpai)就跟大家聊聊這一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