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網際網路「打工人」生存調查:轉行、創業、出國應對「中年危機」

2020-12-10 手機鳳凰網

門外的人想進去,門內的人不想出來。

用這句話形容網際網路行業「打工人」,似乎非常準確。根據10月28日澤平宏觀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2019年求職人才最多的行業是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行業;而2020年就業季,脈脈數據研究院最新的報告顯示,IT網際網路行業是應屆畢業生最熱門行業選擇。

但在一批又一批「後備軍」加入網際網路行業之後,一群35歲左右的網際網路「老兵」們,卻用「中年危機」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

汪程(化名)今年即將滿35歲,從事網際網路行業12年,看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進入公司,他感受到了焦慮,「年輕人又能加班又能扛,薪資也不是特別高,公司肯定都願意招年輕的新員工,性價比高。」

面對所在的團隊基本上都為25歲的年輕人,汪程說起這句話有自嘲,但也並非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價值。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不少網際網路「老兵」們開始兼職、培訓和做自媒體,尋找「新賽道」。

從事網際網路人力資源培訓的尚德機構旗下人力資源資深分析師李  強,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中年危機」,網際網路人應該保持持續學習,不管是走管理路線還是專業路線。此外還可以通過寫博客,寫書,增加職業社交等,擴展自己的職業前景。

「中年危機」的網際網路人

35歲,本是眾多職場人士漸漸走向成熟的年齡,但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35歲似乎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因為有太多年輕人想進入這一高薪的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大企業。

脈脈數據研究院最新的報告顯示,網際網路企業人才吸引力取決於「未來預期+企業穩定性+工作時長+員工評價+通勤時長」這五個評估要素。

一位應屆畢業生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他的目標是進入網際網路大廠,因為網際網路企業的薪資層次分明,在網際網路大廠,即使剛剛畢業薪酬也上萬元,而如果其他企業,則是7000-8000元甚至4000-5000元。

但這些年輕的「後備軍」的「躍躍欲試」,難免讓網際網路「老人」們焦慮,儘管他們大多不過35歲上下。

2019年,58同城招聘研究院曾發布程式設計師行業大數據報告顯示,46.88%的程式設計師年齡集中在21-25歲,25歲以下(包括25歲)的從業人員佔比達62.84%,而41歲以上的從業人員佔比只有1.99%。在工作年限方面,工作1-3年從業者佔比最高,達到29.37%。工作10年以上的從業者佔比最低,只有6.83%。

汪程就是罕有的工作超過10年的網際網路程式設計師,儘管他目前已經逐漸過渡到帶領團隊。

「我目前帶領團隊完成一些系統的業務,類似於OTO系統等。團隊成員年齡大概在25歲左右,他們一般工作兩三年跳槽,有些甚至幹一年就跳槽,公司流動率比較高。」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但汪程並沒有這一打算,他指出一般工作四五年以後,薪資變得比較平穩,漲幅不是特別大,所以說工作時間越久,跳槽反而不頻繁。

和汪程相比,柳鎮(化名)已經39歲了,可卻是「半路出家」,3年前才跳槽到網際網路行業當工程師,難免更焦慮。

「我們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我的工作職位處於一線,還沒有工作經驗,得跟剛畢業的年輕人競爭工作崗位。」柳鎮在製造業呆了了十多年,之後轉行到網際網路做圖像測試方面的工作。他所在的公司屬於外包公司,客戶有一個大型晶片項目,他負責其中一個模組ISP的性能測試。

他表示,要賺錢養家,工作機會又少,必須「熬下去」。「我覺得幹一行不能輕易地放棄,目標是做到5-6年。」

而今年42歲的趙軍(化名),曾「熬」得非常辛苦,是典型的「996上班族」,無法做到兼顧家庭與工作。但在35歲時,他辭掉國內工作,來到澳大利亞發展,一年能有20天的年假,「談不上逃離,只是換一種生活方法」。

趙軍在國內的最後一份工作,團隊成員大概30歲出頭。他對網際網路人的「中年危機」感受更為深刻,認為所謂的中年危機,是因為網際網路人工作了十幾年後,待遇得到相應提高,但產出仍然和大學畢業時差不多,從公司效益的角度來講,肯定是需要更廉價的勞動力。

一些城市的生存競爭壓力更高,這時候不少網際網路人會選擇到其他城市去工作,比如一些深圳的網際網路人有時候會選擇來廣州。-甘俊攝

「當前國內網際網路行業仍然處於野蠻生長階段,程式設計師行業非常火爆,供需比較失衡,中年危機不可避免。因為高校供應的網際網路人太多了,年紀大了以後被淘汰這個問題難以完全緩解,我個人認為,最近一二十年都不會有很好的改變。」趙軍說。

根據麥可思發布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9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5440元,其中,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等本科專業畢業生薪資較高,2019屆平均月收入分別為6858元、6145元、5899元。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盤點後發現,在最近10年,網際網路行業一直保持在大學生就業排行榜薪酬的前五位,這也說明為何很多畢業生希望進入網際網路行業,這一行業35歲「打工人」不斷受到衝擊的局面,近期很難改變。

上述人力資源資深分析師李  強指出,網際網路行業的工作節奏比較快,相較於其他行業危機感會顯得更加明顯。35歲這個年齡層次的人,更多是期望家庭與事業的平衡,不能再像剛畢業一樣,可以把100%的精力放在工作上,而網際網路行業是一個公認比較燒腦的職業,如果35歲還在一線,的確會比較容易身心疲憊。

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網際網路人「中年危機」難以避免,要如何應對呢?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採訪後發現,出國、兼職、創業等,都是35歲左右網際網路人的選擇,另外一個重要的選項就是加深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汪程認為,可以通過提升個人價值來緩解中年危機感,在工作中積累經驗,平時多梳理和沉澱技術和業務知識點,「要提升在項目團隊裡的重要性,比如公司的某一塊業務除了你,沒有其他人能夠比你更懂。」

趙軍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表示,緩解中年危機要提升自身能力,與時俱進,同時提升能力要將學習與工作結合起來,「程式設計師不光是一種重複性的勞動,雖然很多情況下都是用現成的技術來解決新的問題,但肯定會查很多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深度了解與工作相關的內容。」

李  強指出,網際網路人應該保持持續學習,不管是走管理路線還是專業路線,在網際網路領域不要脫離技術,網際網路的技術更新迭代太快,幾乎半年更新一次,如果脫離技術太遠,可能很快被市場淘汰。

但趙軍認為,不管如何學習,中年危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因為不可能所有人年紀大了都能留在崗位上,肯定會慢慢轉行,或者選擇出國。他是一名嵌入式高級軟體工程師,從事國際領先的火警系統開發,十幾年間大概換過5份工作。他目前在澳大利亞工作,認為澳大利亞對網際網路人年齡比較寬容,團隊成員平均45歲左右,有的都55歲以上。

事實上,出國並非網際網路人罕見的選擇。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知乎論壇發現,一位32歲的程式設計師問了一個問題「程式設計師年齡增大後的職業出路是什麼?」,其中一個熱門的回答是去德國工作。後來答主表示,沒想到這帖子居然很受歡迎,因此收到很多私信,詢問關於如何來德工作和找工作的問題。

而在出國之外,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還留意到,不少在一線城市網際網路大廠打拼的網際網路「老兵」,有時候會選擇到其他一線或者二線城市工作,這些城市也有一些網際網路招聘不限年齡,但常常要求有網際網路頭部企業的工作經歷。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一些城市的生存競爭壓力更高,這時候不少網際網路人會選擇到其他城市去工作,比如一些深圳的網際網路人有時候會選擇來廣州。如果一個城市可以增加「網際網路+產業」的工作機會,加之提升醫療、教育的保障,就能吸引更多網際網路的人才來工作。

此外,轉行、創業或者兼職,也是網際網路人正在思考的轉型方向。比如趙軍目前嘗試做自媒體,給一些初學者和職場小白分享工作經驗,「雖然並不算成功,但我覺得也是給大家一個參考」。

另外,趙軍指出,資深程式設計師可以轉入培訓行業,給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在校大學生做一些業務培訓。「讓替下來的程式設計師在大學或職業學校裡當老師,是非常理想的轉行,有不少朋友反饋說現在大學裡很多老師都是空對空的理論教學,缺乏實踐經驗,教出來的學生也不能直接上手。」

汪程也做自媒體3年了,完成工作任務後,利用空閒時間分享知識和經驗,順便賺點錢。他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打算往更高層次的職位發展,不過也擔心遭遇晉升瓶頸,因此會思考給自己「留後路」,「比如創業開公司,長期的職場生涯沉澱了不少技術和人脈,可以跟朋友合作,或者自己出去找一些項目,有資源會比較容易。」

李  強還提出了其他的發展方向,比如網際網路人可以寫博客,寫書,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能整理出來,有序的發表。這一方面可以擴充自己在該領域的影響力,也可以增加自己簡歷光環,為職業發展添磚加瓦。其次,他建議網際網路人應增加職業社交。

此外,他指出,得益於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智能終端以及網絡通信等技術的進步,為製造業、工業、金融、醫療、交通、零售、城市建設與管理、政府及事業單位等各行各業提供了突破性的新型科技產業形態,與此同時也增加了大量的新增崗位,而這些網際網路老兵,恰好有著更多的實戰經驗與之匹配,更有可能獲得更多轉行的機會。

相關焦點

  • 35歲面臨「中年危機」!網際網路人如何應對?轉行、兼職、創業、出國...
    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35歲似乎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  看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進入公司,35歲左右的網際網路「老兵」們感受到了焦慮。他們開始用「中年危機」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  網際網路人如何應對「中年危機」?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不少網際網路「老軍」們開始兼職、培訓和自媒體,尋找「新賽道」。
  • 35歲打工人的中年危機並非無解
    因此,不管你承不承認,職場中年危機始於35歲,35歲是職場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凡是有能力的人,35歲時成為高層,或成為某個行業的精英,能夠帶團隊、做項目、做管理,成為企業中獨當一面的一員悍將。能力不足的人,到了35歲,要麼混跡於底層,要麼依然只是中層,提拔無望、升遷無望。這會造成兩極分化的必然結果。
  • 職場上,為什麼很多35 歲以上的人會出現職業危機?
    首先,35歲以後確實會有很多人會失業,但裁員的刀並非單純指向中年人,而是平庸的人。如果一個人總是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務、完美得解決掉公司的問題,周圍的同事依賴他、老闆需要他、市場上很多獵頭和競品單位盯著,這樣的人老闆肯放他走才怪,更別說裁掉他了。
  • 中年危機,是從招聘僅限35歲以下開始的
    這種鮮明的對比,讓馬化騰感到了深重的「中年危機」。35歲以下,公務員考試的年齡上限也是35歲。對於職場人來說,35歲往往是一個兩極分化的臨界點。》中指出,職場人從普通員工升任經理的平均年齡是26.8歲,升任總裁的平均年齡是40歲。
  • 7位網際網路打工人自述:累就對了,畢竟只能打工到35歲
    我知道網際網路職場人的35歲魔咒,其實我也沒有想一直做這行,不想一直打工的。我就想在未來兩年裡,靠打工攢一些積蓄,去一個二三線城市,開一個酒吧。酒吧不用很大,四五十平米就行,邀請一些歌手駐唱,我自己也會彈吉他唱歌,沒事就交點朋友,想起來就覺得很美好。
  • 我25歲,985碩士,剛畢業竟遭遇職場「中年危機」
    02現在總談到35歲的中年危機。但中年危機,真的不止35歲才有。比如我們這批學生,可能剛一畢業,就遇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機」。名校光環也沒用了。僧多粥少,男生優先,很多你看不上的選擇,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 為什麼好多招聘單位都明確年齡不超過35歲?那超過35的人怎麼辦?
    35歲是人生的一道坎,選擇做對了,後半生就是另一番風景。招聘單位明確年齡不超過35歲,那是因為大多數的崗位都是基層崗位,而這個崗位招聘單位更希望招一些年輕,學習能力強,有衝勁的人。如果一個35歲的人還在應聘基層職位,說明這個人能力有問題,要麼就是被生活所迫,二者35歲左右容易被家庭牽絆,那麼在公司的時間相對就較少一些,從公司的角度出發,更願意選擇專注的年輕人。但這並不能說明一個用人單位就不需要35歲的人來工作。不然為什麼你的領導、老闆都是30+的人。
  • 沒有什麼所謂的中年危機,要有一顆能過得好日子也能過苦日子的心
    35歲是一個坎,在35歲之前不管是有多風光,邁過35歲就開始陷入了迷茫。網際網路裁員,指向了35歲的程式設計師,對於年齡的歧視,在職場上是從來都不避諱,明目張胆,公司要降低成本,優先考慮35歲左右的人,公司招聘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歧視年齡,從來都是白紙黑字寫出來!
  • 人到中年不得已,TVB金牌綠葉老演員的辛酸轉行「搵食」記
    人生總有高低潮,面對到來的中年危機的不得已,你會怎麼樣?選擇退縮?還是迎難而上?最近,香港ViuTV搞了一檔真人秀綜藝節目《中佬唔易做》,全集12集已經更新結束,講述了6位到中年不得已甚至有幾個已經在失業狀態的前TVB金牌綠葉演員,在節目中進行了轉行挑戰——做一名社會很普通的「打工仔」。
  • 35歲後,不可能有更好的工作了
    環顧就業市場,關卡隨處可見:公務員考試大多要求35周歲以下,網際網路大廠也喜歡拿35歲以上的人開涮。於是,知乎上有個提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第一個體會是,要找到鐵飯碗,」一個高贊帖子給出了40歲中年人的回答。
  • 35歲,繼續打工還是考公務員,請看答案
    35歲,繼續打工還是考公務員,請看答案 1、我32歲,九死一生創業做事業,十年,從做幾塊錢,到幾十塊,到幾百,到做幾萬建材行業,覺得要把創業當做事業去做,心態要好,自己就是事業,自己就是穩定,什麼事情開工自己說的算,我的性格不好,在任何單位都會得罪人,所以只適合自己動手!
  • 35歲離開網際網路,Feel damn good
    35歲真的是職場分水嶺嗎?《21世紀經濟報導》10月底在微博上推出了這個討論話題後,參與討論的人數達到了1.1萬人次,並且一度登上微博熱榜,閱讀量更是超2億。這一問,讓電腦屏幕後的網際網路人不由的倒吸一口冷氣。35歲,本該是眾多職場人士漸漸走上成熟的分水嶺,但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35歲卻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
  • 35歲是個坎,中年危機失業風險加大,應該提前做好一個準備
    人生而迷茫,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少年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中年感到危機感太大,老年充滿了遺憾,而筆者認為,其中最為讓人感到壓迫、焦慮的莫過於中年危機。
  • 人到中年被辭退不想打工,轉行做這3個小生意,依舊可養家餬口
    人到中年被辭退不想打工,轉行做這3個小生意,依舊可養家餬口其實在人生的每一個年齡階段中,我們都在面臨著一些選擇,這是當我們的路程走在了分叉口的時候,就需要自己用心去斟酌,並對此作出一些判斷,選擇出自己覺得較為正確的道路
  • 「打工人」危機:超45歲賣菜都不要,年齡成「紅線」,中年人咋辦
    這些很多人或許都已經習以為常了,然而最近由於武漢一菜場的公告,再次將超齡做不了「打工人」的問題推上熱搜。目前這一菜場正在進行改造,門口貼著的告示上卻寫著:「女攤販不能超過45歲,男攤販不能超過50歲」。這一公告的出現,在市場自然受到了廣泛爭議。要說年紀大了工廠不想要,有資金實力的自己去經營個小生意,包括去菜場賣菜都是不少人的選擇。
  • 35歲轉行晚不晚?
    (圖片來源:攝圖網)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輝哥奇譚(ID:huigeshow),作者:張輝,車和家組織發展部負責人M:輝哥,我有一個很關鍵的職業選擇想請教你,我已經糾結了很久了,35歲轉行希望你能理解那份糾結
  • 公司清退35歲以上員工,HR感慨:人到中年,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就連馬雲年輕的找工作的時候也屢屢被拒,18個人應聘只有自己沒被選上,今天我們不聊年輕人,我們來聊一聊那些步入中年的80後們,相比於90後,我覺得80後這一代人更值得訴苦。 朋友小吳是一名有5年工作經驗的HR,在一家當地的網際網路獨角獸做人事主管,整個公司上上下下員工的規模大概是在2000人左右,也算是比較大的公司了。
  • 35歲了,做了十年到現在也沒什麼積蓄,想辭職轉行創業,可行嗎?
    35歲正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確實需要好好反思過去,想好未來的路。1) 35歲混了十年到現在也沒有什麼積蓄。請問,你是怎麼混的??看來你這前十幾年白混的。首先,看職場之路:一般情況下,就從20歲開始工作,正常人混了十幾年,未來的職場之路已經基本定型,個人要麼薪水逐年提高,要麼職位逐步在晉升。有些混的好的,薪水和職位可以同步提升。
  • 新冠疊加中年危機,35歲的中年人一定要了解「啐啄同機」再理財
    當中年危機遇上新冠疫情,大家心裡都在打小鼓。新冠肺炎引發全球經濟停擺,各個行業都面臨嚴峻考驗,降薪減員共渡難關成了行業共識,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的壓力無疑是最大的。特別是看著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青春洋溢,活力四射,職場中的潛規則也隨時打擊著剛35歲的你,「你老了」中國有句老話,「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無論是古代的告老還鄉、雲遊四方,還是現代的裁員、末位淘汰,中年人都是首當其衝。當代職場中年人,不一定「想休就休」,但有時還真是「不得不休」。
  • 我35歲了,就活該被「拋棄」嗎?
    不要「妖魔化」35歲程式設計師的35歲魔咒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35歲變成了一個很「殘酷」的年齡。35歲的中浪,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前浪和後浪拍打在沙灘上,連浪花都不剩。中年危機已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35歲不轉管理「混吃等死」?「我沒焦慮過,因為我在35歲之前就轉型管理了」,70後技術人陳嶽(化名)自2006年開始轉做架構師,兼做技術研究。在陳嶽看來,較早轉型讓他「跳」過了35歲這道檻。35歲以上的程式設計師都去哪了? 經常有人發出這樣的靈魂拷問。很多人會選擇在35歲的當口轉型以渡過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