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很多公司,只招聘35歲以下的員工,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2020-12-13 彪悍貓先生

大家有沒有注意,很多招聘信息裡面,都寫著:年齡35歲以下;連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的最低年齡限制都是35歲。

之前有一個HR朋友說的很實在,他告訴我,他們領導經常給他們強調,招人的時候只要年齡超過35歲的,即使對方經驗豐富並且錢要得少也不能要!這是他們公司年齡的底線。既然各行業都是這樣設定的「遊戲規則」,那麼,35歲是不是一個職業的分水嶺呢?

01 無論男女,35歲都是體力和精力的一個分水嶺

相信大家都有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和精力著實是下降的。一方面是受人的身體機能所控制,主觀很難控制;另一方面,也和我們需要應對的事情變得更多。

比如年輕時候只需要考慮工作就可以,年紀大了除了工作還要考慮家庭,父母等。特別是對35歲以上的人來講,是一個已經成家,且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必然會分散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給到家庭。

從企業以及公司利潤最大化的角度來講,肯定希望員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而不是被其它事情所分散。所以,從這個角度,往往很多企業希望招聘35歲以下的員工,且更傾向於男員工。

02 35歲也是職業發展和職位晉升的分水嶺

一般來說,一個人從畢業到35歲左右,會經歷兩個比較大的職業發展期。一個是畢業5年之後,也就是30歲左右,這個階段基本是第一次經歷晉升。第二個階段是畢業10年之後,剛剛也是35歲左右,這個階段是第二次晉升。

而在經歷了第二次晉升之後,往往會是一個比較大的跳躍,既體現在職位上,又體現在薪資上。這樣的發展本來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找工作時,有時候卻容易成為招人單位的一種壓力。因為招聘這樣的員工,不僅要給到相應的職位,還要在薪水上付出更多。

但很多單位或者是有過類似的招聘經歷,或者經過成本核算,往往會覺得這樣做,並不是很合適,所以他們乾脆會直接限制年齡。

03 為什麼很多公司裁員,也是優先裁掉35歲以上的員工?

很多公司優先裁掉的35歲以上員工,其實都是些低性價比的人,先裁35歲以上員工,和員工本身能力以及發展有關。企業裁員的時候,往往會重點看幾個指標,年齡是其中一個,另外還有個人能力、給公司貢獻以及目前的發展等。

以華為的裁員為例,你真的以為裁員裁的是年齡大、股票多的那些人?怎麼可能?人家裁的都是工作十來年,考評普通職級一般,收入和股票都偏低的一群人。也就是:這部分人的工作具有可替代性。

他們裁員是為了優化結構,不是為了斷臂求生。核心員工,不僅不可能被裁,而且會被重點關照,停止流失!所以,裁員裁的是這三類人:

拿著遠超三個應屆畢業生的工資,但是能力最多頂一個;老油條,幹活一般般,但是油油的;只會寫代碼,職業素養和情商一般般。

但是,如果員工們的其他方麵條件相同,只是年齡一個35歲以上,一個以下,大概率會裁年齡大的。但是如果35歲的員工能力非常強、給公司帶來的貢獻也很大,未來在公司的發展也明朗,相信首先被裁掉的肯定不是他。

比如微信之父張小龍,他就已經超過35歲了,但你知道騰訊給他開的工資是年薪3億,我覺得這一點也不多,他讓開創的微信相當於再造了一個騰訊出來,阿里非常想挖他,這樣的人即使過了45歲,也非常吃香。

總的來講,優選淘汰的都是性價比低、可替代性強的老員工,淘汰的就是這些。但真正能有幾個人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現在在敲代碼的我們,終歸逃不過被挑選的命運。35歲的確是一個分水嶺,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年齡上的歧視,但是更重要的是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

04 在本領域內部適度轉行,儘量不要誇專業

我在這裡說的轉行,並不是說今天你是一個做軟體開發,明天跑去送外賣,而是指在當前的垂直行業內,轉換一個方向,這樣既能發揮多年累積的行業優勢,又能平滑的過渡到新職業,一個可以想到的例子就是「培訓講師」。

就拿程式設計師這個職業來說,目前社會上大有人人轉碼農的勢頭,看看遍地開花的IT培訓機構就知道當前的培訓市場有多火,當然軟體培訓師的需求自然也就水漲船高。而且和軟體開發不一樣,軟體開發基本上好的就業崗位都在一線城市,但培訓機構即使在二三線城市也是遍地開花。

另外就是受現在疫情影響,全國甚至是全球的線上教育也成井噴式的發展,很多K12以及高校的學校因為不能按時開學,也只能在線上上課,這讓線上教育上才缺口增大了很多,絕對是一個10年難得一遇的機會,很多年輕時在大城市奮鬥,被高房價和戶口所逼,中年想退守家鄉的人來說,線上講師也不失為一個理想的選擇。

而且培訓機構更青睞那些有名企背景,有豐富一線開發經驗的資深人才,道理很明顯:換做你要參加IT培訓或金融培訓,你希望教你的是一個毛頭小夥?還是一個沉穩的中年男子?道理不言而喻嘛!再看看各個培訓機構的宣傳欄,都是把那些有名企背景,有豐富一線開發經驗的講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05 要學會改變自己的人生「商業模式」,把風險前置

對於普通職場人來說也一樣,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尤其是年輕的時候仗著身體好,加上被各種消費主義洗腦,出賣青春,找個好工作掙點舒服錢,住著在大城市按揭的小房子,飄飄間恍然覺得自己已經實現了階級跨越,成為了所謂的中產階級。

其實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幻覺罷了,所有風險都是後移的,人生越往後走,你越會感覺到風險的後移,你會遇到越多以前沒想過的難題,比如家庭、教育、意外,各種困境,各種開銷。

心安理得拿死工資的人,從來不會想著風險前置,這恰恰是最大的風險。就像一個30歲之後還只會靠簡歷找工作的人,最大的風險不是他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而是他30多歲了,還不知道給自己搭建護城河,擺脫自己對工資的依賴。

單純地追求上班拿工資,如果只有這一條路,就根本走不通。如果你現在一年能賺100萬,那麼十年就是賺1000萬;那既然你遲早要賺這1000萬,為什麼要花10年?能不能想辦法提前呢?

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學會風險前置,讓自己活在未來,而不是當下,把自己未來二三十年的恐懼放到現在,風險與危險前置,倒逼自己去積累籌碼。

最後,過了35歲的人,我建議你把身體健康擺在第一,重要的就是把身體鍛鍊好,業餘時間都花在健身上,只要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生活觀,這個世界就餓不死人。

其餘的只需要順其自然即可。當你躺在病床上,你嚮往的可不是什麼程式設計師,什麼總監,一個月多少萬,你只要覺得自己能夠活蹦亂跳的走在大街上曬曬太陽就心滿意足了。

END

相關焦點

  • 找工作時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很多公司應聘信息上寫著幾個字:「35歲以下。」正是因為如此,35歲成為了大家眼中的中年危機,這也是所有人逃不過去的一道坎。找工作時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 很多招聘崗位都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相信很多職場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無論是網上的招聘信息,還是線下的招聘活動,很多招聘崗位上面會把招聘要求標明,除了常規的崗位職能之外,崗位要求會備註說要求35歲以下。有的人還發現 ,在一些招聘現場,來找工作和面試的一般都是20幾歲的年輕人。那麼,那些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裡了呢?
  • 招聘都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幹嘛去了?-虎嗅網
    之所以談起這兩個「大器晚成」的中年人,是因為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特別火:「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答案紛呈複雜,但終究離不開一點:35歲以上的人,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狼狽。
  • 找工作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35 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的確,我們每每找工作的時候,看到的公司招聘要求裡面幾乎都寫著「年齡35歲以下」,那麼那些35歲以上的人都在做些什麼呢?根據網友們的回答,35歲以上的人大概都在從事這些工作:1.公私立學校老師,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工,這類人員工作比較穩定,但是工資也較低。2.自己做生意,開廠、開飯店、做點小生意。差別是收入不同,有的月入幾千,有的幾十萬幾百萬。
  • 找工作公司普遍要求35歲以下,35歲以上的人都去幹啥了?
    知乎上有個問題特別火:找工作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幹啥去了?答案說什麼的都有,但是總結一點就是,35歲以上的人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狼狽。我看到了很多販賣焦慮的文章,說什麼,30多的就老了,沒人要了,快考公務員、教師,才有保障,甚至說,女生到了年紀就嫁了吧,跟一幫男的搶什麼工作…….像這種文,恕我直言,都是垃圾,快點關了吧,辣眼睛。鐵飯碗只是當年了,現在什麼更新迭代都超快,你沒看到公務員的政策正在調整嘛。
  • 公司清退35歲以上員工,HR感慨:人到中年,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從去年年底疫情發生以來到現在,他的主要工作既不是招聘,也不是面試,而是在公司的每個部門扯皮,扯皮的關鍵內容就是如何快速,高效,沒有後患地去換掉一批公司內35歲以上的老員工。 「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己要把當年招進來的員工裁掉,心裡想想還是百感交集,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而且公司給自己的任務是儘可能低成本去把這些高齡員工優化掉,這就意著在員工補償方面我們肯定不會給出很多。」
  • 中年危機,是從招聘僅限35歲以下開始的
    歲以上的人很多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明確規定了年齡必須在35歲以下,公務員考試的年齡上限也是35歲。國內的華為、騰訊員工平均年齡也是28歲。》中指出,職場人從普通員工升任經理的平均年齡是26.8歲,升任總裁的平均年齡是40歲。
  • 前浪困境:招聘,限35歲以下
    職場中的年齡歧視是違法的,即便如此,為了節省工資以及福利成本,大多數公司仍會採取一些手段裁掉老員工。美國調查機構ProPublica和Mother Jones的一份聯合報告中顯示,2013年到2018年,IBM已經砍掉了2萬多名40歲以上的美國員工,約等於其在這5年間裁員的60%。
  • 公司招人都要求35歲以下,35歲找工作沒人要?網友:正是巔峰期
    這本身也沒什麼,就是最近找工作,發現一個規律,好多用人單位招人時,都會明確規定年齡要在35歲以下。這讓今年正好35歲的萌萌突然意識到了自己已不再年輕,真的成老阿姨了。好像已經到了職業末期一樣,感嘆難道35歲要成為法定退休年齡了嗎?是不是要回家養老,去過田園生活了嗎?
  • 公司裡35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35歲危機!
    這兩天我在知乎看貼的時候突然看到這樣一個話題這個話題,引起了不少人的參與和討論,因為每個人都要過35歲這個階段。俗話說,【三十而立】,在大家眼中35歲應該是什麼樣子呢?現在的35歲大致分為這幾種情況。35歲,以前覺著好像離我很遙遠,但是年齡越大,我發現時間過得越快,一年仿佛就在一眨眼間過去了。望了一眼公司的人,好像除了大老闆和保潔阿姨,公司還真的沒35歲以上的人。這個話題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大家議論了,可能是因為大家都有相似的感慨。
  • 35歲以上的人「求職難」,原來和4個「潛規則」有關,現實很無奈
    對於求職者來說,隨便翻一翻各大企業的招聘簡章就會發現,大部分公司招聘人員是需要在35歲以下的,特別是考公務員事業單位,也都劃定了35歲這個「門檻」,只要超過這個年齡,一旦失去工作就很難「再就業」了,因為可以挑選的崗位越來越少,除非你之前有一定的技能。
  • 職場上,為什麼很多35 歲以上的人會出現職業危機?
    我是一家人力資源公司裡的專業職業生涯規劃諮詢師,關於「很多35歲很多人會失業」這個問題,我站在中立方面給你解答,不帶我職業和個人感情。首先,35歲以後確實會有很多人會失業,但裁員的刀並非單純指向中年人,而是平庸的人。如果一個人總是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務、完美得解決掉公司的問題,周圍的同事依賴他、老闆需要他、市場上很多獵頭和競品單位盯著,這樣的人老闆肯放他走才怪,更別說裁掉他了。
  • 任正非:不再是35歲優化定律,如今幹到60、70歲也可以
    「網際網路不需要中年人,35歲以後要是混不到高管位置就等著被自動優化」,這是現在國內網際網路的共識,雖然沒有具體的明文規定,但是大多數人對35歲還是相當恐慌,人到中年要供的有很多,但是一旦被優化了,這些該怎麼辦?
  • 35歲以上的人現在找到工作了嗎?
    招聘圈有一句話,35歲以上找工作用不著網際網路,而靠的是人脈,也就是靠人介紹才行,否則在網上,第一步年齡就把你給幹趴下,就算是獵頭公司也一樣,你們覺得有道理嗎? 大多數的35歲普通人是什麼樣呢?房貸還沒有還完,上有70歲的老人,下有5.6歲稚兒,如果沒有在企業裡做到一把手、二把手的,人生也差不多也就這樣了。勵志的雞湯到處有,上一秒聽著很雞血,下一秒現實的資源根本不足以讓你去闖闖,又做罷,開始羨慕在農村生活的人,生活成本低,想想這樣去養老多好!
  • 找工作時單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財務要發工資,領導一看薪酬表,「這幾個35歲以上的人,成本高價值少,辭掉吧!」於是HR找你談話,給錢走人!單位要招員工,領導看看應徵表,「這幾個35歲以上的人,沒精力沒毅力,拿掉吧!」於是簡歷扔垃圾桶,廢紙一張!這並非鮮為人知的案例,在職場中,比比皆是。
  • 我35歲了,就活該被「拋棄」嗎?
    但他同時表示,「現在我最不發愁的事情不是35歲以上的員工寫代碼,而是35歲的員工不寫代碼」。源自網絡張勇的表態引起熱議。那麼,35歲+的程式設計師到底要不要寫代碼?各個層級的技術管理者是否必須要保持一定的代碼量?蔣宏飛覺得,技術管理者不能失去技術敏感度,否則管理可能會「變形」。
  • 為什麼好多企業招聘都有個35歲的年齡限制?這是什麼原因?
    有位在求職的小夥子諮詢,是不是現在單位不招聘超過35歲的員工了?的的確確許多單位的招聘啟事都要求應聘者必須35歲以下。為什麼單位會這麼規定呢?是不是單位認為35歲以下精力旺盛,甚至可以實行「996」的工作時間(一周工作6天,早上9點到晚上9點),同時年紀輕,潛力更大。
  • 「馬上35歲了,我該怎麼辦?」
    「馬上35歲了,我該怎麼辦?」「明明我工作那麼努力,為什麼處境卻越來越艱難呢?「馬上就要35歲了,可公司非管理層基本沒有35歲以上的人,我會不會被公司找藉口裁掉呢?」
  • HR竟坦言找工作不要35歲以上的?35歲一道坎,但你的敵人並非年齡
    01找工作只要35歲以下的,那35歲以上的人呢?以下3種情況最真實35歲以上的人距離退休年齡還有一陣子,剩下得20多年總歸是要養家餬口的,那麼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呢?第一種人,在長久的工作經歷中已經累積了大量的人脈和經驗,這樣的人一般不在先前HR所說的「35歲以下」那一類職位中應聘工作、曾問過一位資深HR這個問題:「為什麼你們不招35歲以上的?」
  • 對「35歲焦慮症」別放大也別放鬆
    自從過完34歲生日,在北京一家文化創意公司工作的許瑤就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在一年內失去現有的職位,「公司基本沒有35歲以上的人」。許瑤的擔心也是不少企業職工的擔心,因為公司對外的招聘公告往往是「35歲以下」,公司內又鮮見35歲以上非管理層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