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坊鄉產業扶貧工廠成立,黃友華帶全鄉80餘戶貧困戶種植芭蕉芋700畝,生產「湖坊人家」牌芭蕉芋粉絲。2017年,黃德根到產業扶貧工廠當工人,年工資3萬元,同時夫妻種芭蕉芋5畝,年收入1萬多元,夫妻一年收入4萬多元,不僅解決了生活問題,而且他們兒子的學費也有了著落。
4月13日,走進黎川縣湖坊鄉產業扶貧車間,一顆顆「洋芋頭」經加工,變成一根根透明的粉絲。
「種上脫貧芋,走上致富路。」在水湖村黨支部書記黃友華帶領下,該鄉80餘戶貧困戶,依靠種植「洋芋頭」走上脫貧增收之路。
湖坊鄉人口中的「洋芋」學名芭蕉芋,耐旱耐澇,山溝河灘都可以種植,不需施農藥和化肥,且澱粉含量非常高,適合在黎川農村山區種植。該鄉民間常用芭蕉芋手工製作粉絲,是當地的傳統美食。
如何讓這種民間土特產實現規模化、商業化生產,與廣闊的大市場聯繫起來,使之成為帶動一方百姓脫貧增收的產業?黃友華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廣西的一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他看到一套加工紅薯的設備,從中得到啟發。回到家裡,他親自繪圖,反覆修改,請當地工人製作。經過4個多月,2015年,一臺生產芭蕉芋粉絲的機器做成功。這臺機器的研製成功,不僅可大大提高芭蕉芋粉絲的生產能力,減輕了手工製作的勞動強度,還讓他看到了發展芭蕉芋產業,帶動村民脫貧增收的希望。
黃友華介紹,傳統的芭蕉芋粉絲製作時會添加明礬,不利於人體健康,機器生產的芭蕉芋粉絲不添加任何添加劑,已通過相關綠色認證,產品遠銷福州、廈門、杭州等地。
2017年,湖坊鄉產業扶貧工廠成立,黃友華帶全鄉80餘戶貧困戶種植芭蕉芋700畝,生產「湖坊人家」牌芭蕉芋粉絲。
水湖村黃德根夫婦因身體原因,缺失勞動能力,一年收入才幾千元,生活困難。特別是他們的兒子考上大學,一家人為學費發愁。2017年,黃德根到產業扶貧工廠當工人,年工資3萬元,同時夫妻種芭蕉芋5畝,年收入1萬多元,夫妻一年收入4萬多元,不僅解決了生活問題,而且他們兒子的學費也有了著落。
「一畝芭蕉芋產量3000公斤,產業扶貧工廠按每公斤0.9元的價格收購,每畝收入2700元。」黃友華說,「依靠種植芭蕉芋,每戶貧困戶增收一兩萬元。今年,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希望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
本報記者 劉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