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拓片: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2020-12-20 人民網
徐州地區最具代表性漢畫像石之一

原標題: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500多件漢畫拓片開啟「中國漢畫大展」

  由中國漢畫學會、北京山水美術館共同主辦的「中國漢畫大展」將於3月12日在北京山水美術館開幕。參展作品全部由中國漢畫學會的集體會員單位提供,分別來自全國23家文博單位,展出漢畫拓片581件(套),是1949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漢畫拓片專題展覽,展覽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計劃,成為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漢畫包括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漆畫、器物繪畫等,其中留存數量最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漢代承襲前代的傳統和喪葬制度,其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築和棺槨上都有雕刻的畫像,這些不管處於什麼位置上的建築構件,所刻圖像表現出的豐富的內容和多樣化的藝術手法,前所未有。畫像石、畫像磚的遺存分布很廣,以河南和山東、蘇北、皖北和鄂北、四川、陝北以及晉西北為中心的主要分布,表現出了地域性中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而以畫像磚構成的磚室墓,其畫像的規模雖不及畫像石墓,可是,其獨特的藝術手法也是漢代繪畫一個方面的代表。漢畫以其豐富、多樣的視覺形象,表現了先秦至漢代的許多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反映了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視為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畫像石和畫像磚共同構造了漢畫體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金石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早在東晉末年,戴延之的《西徵記》首次記載了山東魯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廟和畫像。北魏末年,酈道元的《水經注》也記載了山東、河南南陽等地的石祠堂和畫像。北宋中期以後,一些金石學家刻意收集和著錄漢畫像,促成了金石學的興起。到了北宋末年,則出現了「訪求藏蓄凡二十年」的金石學家趙明誠,其30卷的《金石錄》對藏品和金石銘刻拓片的論述和考訂,開金石學的先河。《金石錄》首次著錄了山東嘉祥武氏祠的畫像。這一位於山東嘉祥縣城南的武氏祠又稱「武梁祠」,是祠堂及其畫像的代表。因此,在魯迅的所好、所藏、所論中也多次提及武氏祠。

  漢畫有著多方面的社會功用,既「昭盛德」,又「傳既往」。「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異主,莫不悲惋;見纂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臣死難,莫不抗節;見放臣逐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這種用繪畫表現垂教後世的社會意義,從現世地上的雲臺和麒麟閣等國家廟宇,到地下墓葬中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等,都達到了歷史的極致。在神仙世界的表現中,不管是東王公和西王母、伏羲和女媧這兩對主神,還是與他們相關的配置,以及脫離了現實世界的龍、虎、鹿等神奇動物,它們作為助力墓主人升仙的騎乘工具,所表達是漢代社會普遍信奉的死後升仙和理念,以及追求享受仙境生活的願望。與喪葬制度相關的繪畫成了為死後能夠得道升仙營造氛圍的工具,而這種為了逝者的藝術,也是家屬及其生者的觀想與冥想對象。

  漢畫拓片是運用我國的傳統拓印技藝,將漢代遺存的畫像石和畫像磚以宣紙和墨汁將其圖案清晰地拓印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其內容涉及漢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兩漢文化的重要史料,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其形式粗狂雄渾,豐富的符號與圖案對於當代美術創作亦有特別的指導意義。魯迅先生曾經評價「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闢一境也。」他收藏有大量漢畫拓片,並用以指導新木刻運動,使其成為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篇章。

  據介紹,中國漢畫學會是文化部主管、民政部註冊的國家一級社團,創會會長為國學名人馮其庸。此次「中國漢畫大展」是中國漢畫學會歷經兩年的策劃,精選各地博物館、漢畫館所藏精品漢畫拓片推出的大型展覽,展覽同期還將進行「卓有成就的漢畫研究專家獎」頒獎活動,對14位長期在漢畫領域堅持學術研究並取得傑出成就的專家學者進行表彰。展覽將於4月9日結束,在北京展出後還將赴鄭州、貴陽等地進行巡展。(田達治)

(責編:魯婧、王鶴瑾)

相關焦點

  • 23家文博單位漢畫拓片在豫展出 「畫」說漢代故事
    來自全國23家文博單位的漢畫拓片150餘件(套)集中展出,讓觀眾近距離看到漢朝歷史故事。2千年多前的漢代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時代,泱泱大國、龍飛鳳舞、雄姿英發、氣度恢弘,這是漢王朝的社會氣象,也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漢代精神的真實寫照。
  • 587件漢畫拓片亮相北京「中國漢畫大展」
    漢畫包括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漆畫、器物繪畫等,其中數量最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它們主要出現在墓葬、祠堂、廟闕之中。漢畫有著多方面的社會功用,既「昭盛德」,又「傳既往」。此次參展作品全部由中國漢畫學會的集體會員單位提供,分別來自全國29家文博單位,展出漢畫拓片587件(套),展覽面積近萬平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漢畫拓片專題展覽。「中國漢畫大展」據澎湃新聞了解到,中國漢畫學會是文化部主管、民政部註冊的國家一級社團,成立於1989年。
  • 中國漢畫拓片展山水美術館開幕 讓觀眾了解更多兩漢文化
    配圖與文字無關 甘南 攝  /北晚新視覺供圖前天,由中國漢畫學會與北京山水美術館共同主辦的「中國漢畫大展」在北京山水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匯集了來自全國29家文博單位的漢畫拓片587件(套),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漢畫拓片專題展覽
  • 「中國漢畫大展」在北京山水美術館開幕
    此次展覽由中國漢畫學會與北京山水美術館共同主辦,參展作品全部由中國漢畫學會的集體會員單位提供,分別來自全國23家文博單位,展出漢畫拓片587件(套),展覽面積近萬平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漢畫拓片專題展覽,展覽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計劃,成為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 兩千年前漢畫現身老城根 揭秘漢朝人民美好生活
    有關漢朝人民生活的秘密都將在「中國漢畫巡展」揭曉。   2018年9月15日,由中國漢畫學會、COART藝蓮公園、老城根Gpark、六度藝術空間站、浙江信雅達文化、杭州遊於藝文化聯合舉辦的「中國漢畫巡展」將在西安老城根Gpark開幕,來自兩千年前的漢畫拓片展品將和西安市民見面。
  • 顧愷之作品全從漢畫脫胎 繪畫史始於漢代
    、仙界、人間與冥界,包括天文星象、神仙傳說、祥瑞升仙、官場禮儀、歷史故事、居家生活、狩獵農耕、男女情愛、戰爭庖廚與樂舞百戲等等,可以說展現了漢代政治、經濟、宗教、社會、文化與藝術的各個方面。 常任俠在《漢畫藝術研究》一書中認為:「就漢畫的技法說,它比之先秦時代確有飛躍的發展。到了漢代,繪畫的方法與基礎才算確立,不再局限於圖案的成就。石刻畫像更從漢代開始,為後世作了很好的典範。」
  • 中學生拓印2000年前漢畫像石,收入將助私人博物館籌款
    拓印2000年前漢畫像石今年十一假期,馬麟等7名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隊下,來到安徽蕭縣的一家私人博物館,拓印漢代畫像石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他們每天平均工作時間超過10個小時,最終帶回來25件拓片作品,經過精心裝裱分別展示在體元書院的四間屋子中。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的意境。遊客中心的「漢畫拓片展」集中展示了一批漢代畫像石拓片精品,有車馬出行、迎賓拜謁、賢君明臣、武功勳爵、神仙世界、奇禽異獸等精品,是一部濃縮漢代經濟、文化、藝術、美學等許多領域的百科全書。「海昏食邑」是體驗漢風、漢味飲食文化的場所。
  • 山東曾子研究會 嘉祥漢畫學會成立暨曾子研究「一院兩會」嘉祥漢畫...
    新銳大眾記者 趙德鑫 通訊員 薛海波 報導8月8日上午,山東曾子研究會、嘉祥漢畫學會成立暨嘉祥曾子研究院、山東曾子研究會、嘉祥漢畫學會揭牌儀式在嘉祥縣舉行。此次揭牌標誌著嘉祥縣為做好曾子文化、漢畫藝術的研究挖掘工作搭建了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平臺,實現了政府引導推進、科研學術機構支撐、民間交流互補的「三位一體」良好格局,對於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推幹部政德教育開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今山東嘉祥縣)。
  • 活動預告|石上風華—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即將開幕
    多篇成果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網、人大複印資料轉載,智庫成果獲上海市領導批示。2016年人物專訪刊登於《東方早報》。展 覽 介 紹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槨、祠堂上的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石刻藝術品。畫面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
  • 走進漢畫像的世界 「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昨在華師大開幕
    他介紹,展覽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崑崙仙話、夢回大漢和麟鳳五靈,展示了漢代的宗教神話、漢代的神獸祥瑞與漢代人豐富多彩的生活。漢畫像石被歷史學家翦伯贊稱為「繡像的漢代史"。在研究中,朱滸發現江蘇徐州及其周邊的魯南、皖北和蘇北的土地上雖然常有漢墓的發現,但科學發掘不多,漢畫像石的流散情況嚴重,研究明顯滯後。
  • 《禹貢山房藏拓片展:君子之藏》,帶你觸摸歷史、感知文明
    10月20日到30日期間,《禹貢山房藏拓片展:君子之藏》在園·美術館展出。展覽展出的拓片有漢代時期的漢畫像磚(石)拓片,還有北周北齊時期的碑文和摩崖石刻拓片,其中也有一些隋唐早起書法家所刻碑文拓片。而此次展覽所展出的拓片皆來自於收藏家餘聞榮。餘聞榮,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喜好收藏,精於鑑賞。
  • 漢畫像石《駝像圖》見證絲綢之路,感受漢畫之美
    漢畫像石《駝象圖》,曾參加2018年11月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漢畫大展。這次大展,是中國漢畫像石拓片精品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一次集大成的展覽,近六百件展品匯聚一堂,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洋洋大觀,充分展示了兩千年前漢代人創造的文化遺存,通過這些圖景,我們也得以領略漢人的生活場景,感受漢畫獨特的藝術魅力。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十大活動盡展海昏文化盛宴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開園期間將推出10大活動,讓廣大遊客盡享海昏文化盛宴。「遇見海昏」為漢文化體驗互動展廳,包含漢學書苑、衣冠禮樂、掌上海昏、穿越時空、和巧奪天工等多個展項,互動性、趣味性在目前國內同類博物館中處於領先水平。
  • 九旬漢畫專家舉辦巴蜀歷代碑刻展 袞雪碑曹植碑十分罕見
    年近九旬的書法家、漢畫專家高文先生與門人歷時半年籌備的這個展覽,是蜀派碑刻的一次大檢閱。蜀派碑刻,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鐫刻精良,始於兩漢相交,碑目散見於趙明誠《金石錄》、洪适《隸續》、王昶《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等書中。專錄蜀派碑刻者有王象之《蜀碑記》、李調元《蜀碑記補》、劉喜海《三巴金石苑》。
  • 珍貴的古代圖騰紋樣拓片欣賞
    到處可見古建築的影子,殘舊的門樓,牆角的瓦當,街邊的柱礎石、門枕石等,秦磚漢瓦,抓一把泥土,便可嗅到歷史的味道;撿一片瓦當,便能看到漢、元、明、清的影子。 圖象瓦當已不是漢代瓦當的主流,但漢長安城一帶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卻是圖象瓦當的壓卷絕唱。四神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四神瓦當有幾種不同的版別,構圖雍容堂皇,製作精工細緻,藝術水準極高。東漢以後,瓦當藝術走向衰落,伴隨著佛教的傳入,文字瓦當和圖案瓦當逐漸衰落,蓮花紋瓦當興盛起來,還有少數的佛像瓦當。宋以後,瓦當藝術日落西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風採。
  • 從考古中復活漢風遺韻
    上月12日,30多位來自國內多省市的音樂、舞蹈、教育工作者聚集在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參加了「漢代樂舞研究與復原實踐」高端學術研討會。從田野調查到資料整理到交叉學科研究,與會者以漢代出土樂器、樂俑、漢畫像石等文物為基礎進行的復原實踐,讓駐留在漢畫上的樂音、定格於漢俑上的舞姿復活在當下。
  • 鄭州文博城藝術館:一場漢夢陶雅的視覺盛宴
    上周牛書友先生應鄭州文博城的好朋友邀請,在文博城藝術館欣賞一場漢夢陶雅的視覺盛宴,近百件作品,引起老闆極大的興趣:策劃一套拓片、古陶線裝書!「漢代石刻拓片、古陶展」於鄭州文博城藝術館舉辦。本次展覽展出的漢代石刻拓片、北魏石窟佛造像拓片、隋唐石刻拓片、明清書法大家拓片等拓片精品,拓工精美、題材多樣、規格上乘。
  • 漢代音樂的社會功能發生了根本轉變,從漢代表演藝術的發展開始
    漢代,舞樂逐漸從宗教祭祀中分離出來,使它從神界到世俗,從祀神到娛人;音樂也發生了根本轉變,從祭祀禮儀和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的工具,演變成為社會各階層娛樂性的表演藝術。由於對象發生了變化,統治者在其內部設置專門機構及人員,對從事樂舞、歌唱及百戲的人員進行培養與管理。
  • 漢畫像裡的「石上千秋」:儒風往事,禾粟盈倉,三晉遺珍
    澎湃新聞獲悉,近日,由運城博物館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石上千秋——漢畫像石藝術展」在山西運城博物館展出,展覽分儒風往事、禾粟盈倉、三晉遺珍三個部分,匯集了山東、陝西、江蘇、山西等漢畫主要分布區的珍貴拓片以及山西的部分畫像石、相關漢代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