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作品全從漢畫脫胎 繪畫史始於漢代

2020-12-20 新快網
■孔子拜老子
■泗水撈鼎
■泗河升鼎
■娶婦嫁
■門吏

漢畫像內容涵蓋天上、仙界、人間與冥界,包括天文星象、神仙傳說、祥瑞升仙、官場禮儀、歷史故事、居家生活、狩獵農耕、男女情愛、戰爭庖廚與樂舞百戲等等,可以說展現了漢代政治、經濟、宗教、社會、文化與藝術的各個方面。已故著名畫家潘天壽更是明確指出,「吾國明了之繪畫史,可謂開始於炎漢時代」,明確地將漢畫像視為中國繪畫藝術的誕生地。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中國雕刻繪畫藝術的唯一實物資料

漢代畫像石吸納了商周青銅器造型、紋飾以及戰國繪畫之長,用繪畫和雕刻相結合的手法,創造了一種不是繪畫而勝似繪畫,不是雕塑而勝似雕塑,即融匯繪畫、浮雕等不同藝術形式的石刻藝術品,在美術史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是由構圖的方式、造型的手段、雕刻的技法以及彩繪的特點來體現的。

常任俠在《漢畫藝術研究》一書中認為:「就漢畫的技法說,它比之先秦時代確有飛躍的發展。到了漢代,繪畫的方法與基礎才算確立,不再局限於圖案的成就。石刻畫像更從漢代開始,為後世作了很好的典範。」

而研究學者董旭則認為,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從縱向分析是雲氣紋的運用,多而大膽,激情多變,既增加了畫面層次、動感與旋律,又協調構圖,走一條追求寫實的道路;從橫向看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可分為粗獷型、古樸型、稚拙型、裝飾型等類型。

而學者沈頌今則從風格流變與材料學的角度分析稱,漢畫像石藝術不僅繼承和發展了西周以來造型藝術的優良傳統,而且開啟了魏晉時期雕刻、繪畫藝術的發展道路,是研究佛教雕刻藝術傳入中國之前中國雕刻繪畫藝術的唯一實物資料。

美學家宗白華認為:「商、周的鐘鼎彝器及盤鑑上的圖案花紋進展而為漢代壁畫,人物、禽獸已漸從圖案的包圍中解放,然在漢畫中還常看到花紋遺蹟環繞起伏於人獸飛動的姿態中間,以聯繫呼應全幅的節奏,顧愷之的畫全從漢畫脫胎。」這段話很好地概括了漢畫像在中國藝術史上的綜合與開啟作用。已故著名畫家潘天壽更是明確指出,「吾國明了之繪畫史,可謂開始於炎漢時代」,明確地將漢畫像視為中國繪畫藝術的誕生地。

漢畫中的百戲角牴

奠定了中國武術套路的基礎

漢代畫像石刻繪了許多宴飲時觀賞的音樂舞蹈和角牴百戲的圖像,給後世研究漢代的音樂、舞蹈、雜技、戲劇、體育等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其中,學者周到甚至考證了河南漢畫像中反映樂舞百戲的主要內容包括:打擊樂器有建鼓、鞀鼓、鐃和石磬等,吹奏樂器有壎、笛、竽、排簫,還有手指撥弦的瑟;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長袖舞、七盤舞;百戲有雜技、角牴、遊戲等。

而研究者趙建中認為,漢畫中角牴可分為人與人鬥、人與獸鬥、獸與獸鬥三種形式,它奠定了中國武術套路的基礎,開創了畜獸、鬥獸、馴獸等人類徵服自然的事業。

漢代社會崇尚富貴,「崇高莫大乎富貴」。因此,墓主在畫像中也大肆渲染他們生前的富貴生活。如迎來送往、車騎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樂舞雜技、鐘鳴鼎食、六博對弈、馳逐狩獵、射御比武、飛劍跳丸、馴象弄蛇、魚龍漫衍、吞刀吐火、捕魚田獵、亭臺樓閣、門卒侍衛等。它廣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擁有的各種財富資產情況,從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樓等,將這些內容都總匯起來便可構成一幅完整的莊園經濟圖,也是墓主所想過的前述那種生活方式的物質基礎。同樣,作為一種崇尚財富的觀念這也被移植到人們想像的仙境之中。

歷史人物的故事內容

雄奇瑰麗的神仙世界

據《石頭的史詩——走近漢畫像石》介紹,在畫像石的題材中,還有垂教後世的歷史故事。雖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道家思想十分活躍。人們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親的倫理道德束縛的同時,在對賢君明臣、武功爵勳、貞節烈女、殉國刺客頂禮膜拜的同時,對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是尊崇有加。他們認為萬物有靈,對從天上到地下的一切神靈都是非常敬重。

其中,周公輔成王、齊桓公釋衛、荊軻刺秦王、聶政刺俠累、晉靈公欲殺趙盾、蒼頡造字、泗水撈鼎、孔子見老子、二桃殺三士等成為了主要的歷史人物故事內容。

還有一類是雄奇瑰麗的神仙世界。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相交)四神,有傳說的摶士造人,鍊石補天,創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媧,有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搗藥、神獸守鼎、西王母與東王公、有隨車出行的九頭人面獸--開明獸,也有三足烏、九尾狐、靈芝、麒麟、天神羽人、奇禽異獸等。為了死後能夠得道升仙,充滿想像力的先民把龍、虎、鹿等神奇動物作為升仙的騎乘工具。這些內容的畫像,表達了墓主希望死後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強烈願望,而這種仙境生活實際上就是墓主生前現實生活的延伸和繼續。

(據劉太祥《漢代畫像石研究綜述》)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相關焦點

  • 漢畫拓片: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500多件漢畫拓片開啟「中國漢畫大展」   由中國漢畫學會、北京山水美術館共同主辦的「中國漢畫大展」將於3月12日在北京山水美術館開幕。參展作品全部由中國漢畫學會的集體會員單位提供,分別來自全國23家文博單位,展出漢畫拓片581件(套),是1949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漢畫拓片專題展覽,展覽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計劃,成為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漢畫包括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漆畫、器物繪畫等,其中留存數量最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
  • 23家文博單位漢畫拓片在豫展出 「畫」說漢代故事
    來自全國23家文博單位的漢畫拓片150餘件(套)集中展出,讓觀眾近距離看到漢朝歷史故事。2千年多前的漢代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時代,泱泱大國、龍飛鳳舞、雄姿英發、氣度恢弘,這是漢王朝的社會氣象,也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漢代精神的真實寫照。
  • 為何顧愷之會被稱為虎頭三絕?他的理論著作,推動中國繪畫的發展
    畫卷是描繪出了曹植在洛水看到洛神起時,又到洛神離去的場景,顧愷之全卷繪出了三種感情,然歡樂、哀怨、惆悵三種感情,是對作品進行了情感色彩的渲染,增強了顧愷之作品的構思。再者從全局去看顧愷之的繪畫作品,人物內心不僅是靈活細緻,還將曹植的精神託付,也呈現得淋漓盡致。顧愷之作品中的曹植,是將精神沉入洛神回眸顧盼之中,襯託出了神採飛揚的境界,將人物深化而動人。
  • 三絕冠天下,中國水墨畫鼻祖顧愷之的開掛人生
    如米芾,書法、繪畫、收藏,皆卓爾不群,號稱「書畫藏三絕」;如齊白石,詩、書、畫、印,樣樣精通,傲視同才,號稱「詩書畫印四絕」;如文徵明,詩、文、書、畫,赫然大成,是為四絕,而且文徵明人品上佳,為時人所折服,因此又被譽為「詩文書畫品五絕」。
  • 佛教:顧愷之、戴逵父子,他們的畫的佛畫高雅,備受推崇
    與之同時,佛教也目漸深入中國人的生活,影響於書法、繪畫、文學、雕塑等藝術領域。其中,這些畫家都是士大夫階層,他們畫佛畫或者親手做佛教雕塑這些匠人的工作,卻沒有受到歧視,而是被視為很了不起很高雅的事情,體現了這一階段南方名士佛教的特色,也說明佛教已被中國文化的核心層次被接受。只是時代久遠,當時的作品幾乎都看不到了。
  • 佛教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塑造了國畫的獨特魅力
    東吳時期的畫家曹不興,應該是在此之前第一次把西域傳來的佛教繪畫與漢代繪畫結合得較好的畫家,曹不興被稱作佛畫的始祖。但曹不興的畫風很快被魏晉南北朝時一些優秀的畫家所改變。西晉時畫家張協,繪七佛圖,時有畫聖之稱。繼曹、張之後,東晉時畫家顧愷之從繪畫技藝和理論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顧愷之所作的維摩詰壁畫轟動一時,與戴逵所塑佛像,獅子國王像被稱之為瓦棺寺三絕。
  • 587件漢畫拓片亮相北京「中國漢畫大展」
    漢畫包括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漆畫、器物繪畫等,其中數量最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它們主要出現在墓葬、祠堂、廟闕之中。漢畫有著多方面的社會功用,既「昭盛德」,又「傳既往」。此次參展作品全部由中國漢畫學會的集體會員單位提供,分別來自全國29家文博單位,展出漢畫拓片587件(套),展覽面積近萬平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漢畫拓片專題展覽。「中國漢畫大展」據澎湃新聞了解到,中國漢畫學會是文化部主管、民政部註冊的國家一級社團,成立於1989年。
  • 「中國漢畫大展」在北京山水美術館開幕
    此次展覽由中國漢畫學會與北京山水美術館共同主辦,參展作品全部由中國漢畫學會的集體會員單位提供,分別來自全國23家文博單位,展出漢畫拓片587件(套),展覽面積近萬平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漢畫拓片專題展覽,展覽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計劃,成為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 中國漢畫拓片展山水美術館開幕 讓觀眾了解更多兩漢文化
    據中國漢畫學會會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陳履生介紹,漢畫包括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漆畫、器物繪畫等,其中數量最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它們遺存分布很廣,在河南、山東、江蘇、四川、陝西、山西等多個省份都有發現。
  • 被稱為「三絕」的顧愷之,在藝術上有什麼成就?
    顧愷之就是這一時期繪畫家中首屈一指的大師。顧愷之,字長康,東晉人。年輕時,曾經拜大畫家衛協為老師,向他學習繪畫藝術。在他的畫技中,繼承了中國的傳統畫法。同時,這一時代佛教的傳入和盛行,也為他的繪畫題材和繪畫技巧增添了新的血液。顧愷之的畫題非常廣泛,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等,都是他繪畫的內容;而尤以畫現實人物為擅長。
  • 美術研究|張彥遠自己說,得讀此書,繪畫之事畢矣《歷代名畫記》
    在武則天時,張易之奏召天下畫工修內庫圖畫,將所收珍品又找畫工摹寫,將真品私藏,摹本上呈。張易之被殺後,所藏珍品為薛稷所有,薛稷死後,為岐王範所得,岐王先未報,後懼怕將畫燒掉。張彥遠還記述自家自高祖以來所收藏的書畫情況。《敘畫之興廢》記錄自漢至唐代繪畫流傳、收購、珍藏和損毀的情況,對於我們了解歷代繪畫作品的流傳是很有價值的資料。此外張彥遠歷述歷代帝王親朝之餘,寶玩作品,「因知丹青之妙,有合造化之功。
  • 漢畫:一座巨大的無字碑——讀《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作者:李立新(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  漢畫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恆的魅力,不斷吸引著海內外的藝術家、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探討。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不了解其背景與內容,就圖式、喪葬、意義等方面的解釋總是淺顯的。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所著的《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一書,討論的正是漢畫的歷史背景與真實內容。
  • 中國傳統藝術——繪畫
    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魏晉南北朝時期人民飽受戰亂流離之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
  • 成忠臣:論中國繪畫中的「天人」、「心物」哲學思想
    ,人是西方繪畫中的主角,人物畫是西方繪畫的主流。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中國古典畫論中對心物關係既唯物而又辯證的精闢論述,最著名、最有影響、最為深刻的,要算顧愷之的「遷想妙得」論和石濤的
  • 漢畫像石《駝像圖》見證絲綢之路,感受漢畫之美
    漢畫像石《駝象圖》,曾參加2018年11月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漢畫大展。這次大展,是中國漢畫像石拓片精品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一次集大成的展覽,近六百件展品匯聚一堂,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洋洋大觀,充分展示了兩千年前漢代人創造的文化遺存,通過這些圖景,我們也得以領略漢人的生活場景,感受漢畫獨特的藝術魅力。
  • 乘龍升仙圖:從漢畫看古人對靈魂信仰與精神追求的藝術表現
    因此,在漢代人們心中,龍除了是最為吉祥的動物之一,還是人們駕馭以成仙的工具。同時也是漢代最常見的繪畫題材。漢代的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思想上追求長生不死和靈魂升天,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漢畫中出現了大量反映升仙思想的藝術形象。乘龍升仙圖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繪畫題材。
  • 【繪畫史】展子虔
    意思是一個唐代人,如果家裡沒有展子虔的畫,怎麼有臉說自己喜歡畫呢?顧陸張吳,指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楊鄭董展,指楊契丹、鄭法士、董伯仁、展子虔。我必須補充一句,這個張彥遠,高祖至祖父一門三代官至宰相。
  • 屏風畫:傳統的絹、紙繪畫,是如何被用來裝飾屏風的?
    到了中唐時期,張萱和周昉的作品,《搗練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這些畫作中的人物形象面貌,豐潤圓滿,用線工細、勁健流暢,設色明快。《摹張萱搗練圖》 北宋 趙佶五代時期的人物畫大師顧閎中,其作品《韓熙載夜宴圖》,造型、用筆、設色極具功力。
  • 如何優雅地欣賞並點評一幅書畫作品?
    六法依次為:氣韻生動「氣韻生動」,是指作品中刻畫的形象或作品整體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富於生命的活力。原為衡量畫中人物形象,後擴至其他題材作品,乃至某一繪畫形式因素。顧愷之 《洛神賦圖》局部繪畫評論中出現「骨」始於顧愷之,如評《周本紀》:「重疊彌綸有骨法」;評《漢本紀》:「有天骨而少細美」等。
  • 山東曾子研究會 嘉祥漢畫學會成立暨曾子研究「一院兩會」嘉祥漢畫...
    新銳大眾記者 趙德鑫 通訊員 薛海波 報導8月8日上午,山東曾子研究會、嘉祥漢畫學會成立暨嘉祥曾子研究院、山東曾子研究會、嘉祥漢畫學會揭牌儀式在嘉祥縣舉行。此次揭牌標誌著嘉祥縣為做好曾子文化、漢畫藝術的研究挖掘工作搭建了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平臺,實現了政府引導推進、科研學術機構支撐、民間交流互補的「三位一體」良好格局,對於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推幹部政德教育開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今山東嘉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