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2020-12-25 青瞳視角

葛飾北齋 《神奈川衝·浪裡》

梵谷《唐吉老爹》

喜多川歌麿 《三美人》

東洲齋寫樂《役者似顏》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莫奈 《穿和服的卡米爾》 時間:2020年11月14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主題:揭秘日本浮世繪的藝術魅力

梵谷和莫奈等歐洲印象派「大咖」為何對浮世繪情有獨鍾?它在日本不受藝術正史待見,卻如何能以「包裝紙」的身份深刻影響了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浮世繪和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又有著怎樣的血脈淵源?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風靡全球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裡》何以成為日本精神的標誌性符號?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日本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

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近年來在中國的熱度一直攀升,各種關於浮世繪的展覽和書籍層出不窮。自今年8月開展以來,「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備受關注和好評,原定10月18日結束的展覽兩度延期閉展至12月20日正式結束。11月14日上午,「青睞」特邀藝術研究員劉德江老師帶領「青睞」會員現場參觀了本次精品展並深度解讀日本浮世繪的藝術魅力。

兩個小時的導覽活動中,劉德江老師娓娓道來,分享了鈴木春信的漢風古典美人繪、喜多川歌麿風靡日本的唐韻大首繪、鳥居清長的九頭身「清長風」美人繪、東洲齋寫樂傳神寫意的役者繪、葛飾北齋徵服世界的《神奈川衝·浪裡》、歌川廣重傳遞詩意鄉愁的名所繪以及這些浮世繪大師的藝術人生。

在劉德江看來,日本浮世繪雖借鑑了中國古代唐畫和彩印畫的筆法,並可從中尋到宋代山水畫和明代文人畫餘音,但一直沒有丟掉日本的「大和魂」。正因此,作為日本工匠精神代表的浮世繪藝術能跳出曾經困擾西方繪畫的「光影真實」之怪圈,歷久彌新地用線描寫意去傳承「日本精神」,從而觀照內心的真實,呈現浮世生活百態中每一個當下的美好。

浮世繪源於明代書籍版畫 興於日本市民文化

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發展同源於明代書籍版畫的興盛,二者製作工藝相近,又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裡大放異彩、相映成趣。中國美術館本次「異域同繪」展覽甄選了館藏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畫作共計129套(138件),從淵源、風格、技術及發行等方面多維度展示了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異與同,進而探究兩者在審美趣味、心理訴求與民族精神上的差異。

導覽開場時,劉德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先為大家概括了日本浮世繪的定義——「浮世繪是使用線描寫意的繪畫語言來描繪日本江戶時代市民生活百態的木刻版畫」。顧名思義,「浮世繪」意為「虛浮世界的繪畫」,蘊含人生如過眼雲煙、及時入世行樂之意,內容上多表現市井生活、人物百態和自然風景。此次展覽重點展出了美人繪、役者繪(戲劇演員)和名所繪(風景名勝)三大主題類別的浮世繪作品,它們畫出了江戶時代日本生活的不同側面。不過,這些作品只是浮世繪掠影,蔚為大觀的浮世繪內容豐富和複雜程度遠不止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在日本江戶時期(1603-1868)興起的風俗版畫,浮世繪是日本市民文化發達的產物。在非常講究階層秩序、「各安其分,各得其所」的日本,市民文化是如何興起的呢?劉德江告訴大家,當時天皇、將軍、大名、武士和農民五個階層中,只有前四個階層才可以講文化藝術,而被武士蔑稱為「町民」甚至都不入流的市民階層根本就沒有資格講藝術,所以在當時,反映市民階層生活百態的浮世繪畫作根本算不上藝術品,只是消費品而已。

劉德江介紹,浮世繪的形成與發展受到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和清代姑蘇版畫的重要影響。江戶時期,帶有插圖的明代刻本和各類畫譜通過長崎輸入日本,促進了日本木版插圖的繁榮,為浮世繪的興起奠定了基礎。清康乾時期傳入日本的姑蘇版畫成為日本畫師學習版畫技術和明暗透視等西洋技法的範本。浮世繪鼻祖菱川師宣在明清版畫的啟發下,將木版插圖從書籍中獨立出來,並將版畫與手繪相結合,首創了浮世繪版畫這一藝術形式。鈴木春信、葛飾北齋等很多浮世繪畫師都曾學習、研究過明清版畫及文人畫、院體畫等,從作品的題材選擇、人物造型到表現手法都顯示出明清繪畫的影響。後來木版套色印刷技術臻於成熟,不僅促使中國木版年畫至清代達到鼎盛,也推動了日本浮世繪的發展。

漢風古典美人、唐韻大首美女、「九頭身」理想美人各領風騷

作為浮世繪經典創作主題,美人繪的門道不可謂不多,劉德江與「青睞」會員們重點分享了鈴木春信的漢風古典美人繪、喜多川歌麿風靡日本的唐韻大首繪以及鳥居清長的九頭身「清長風」理想女性等幾類廣為傳頌的美人繪作品。

鈴木春信是「浮世繪六大名家」之一,他筆下的美人形象一般都嬌小玲瓏,如出水芙蓉、弱柳扶風,頗有古典韻味,有的手腳過度纖細,甚至有點病態。劉德江對此解讀為「當時以造反起家的幕府文化極度不自信,需要樹立自己的身份,因此一定要慕古,從古代盛世的美人中尋找樣板,連西施這樣的諸侯美女都不符合審美標準,一定要具有漢代風韻、趙飛燕式的天子美人」。

除了「春信美女」,喜多川歌麿所畫的具盛唐風韻、楊貴妃式的豐腴美女也自成一派——他畫的美人繪,頭變大了,臉也變大了,稱之為「大首繪」。為了讓會員更好地理解大首繪的構圖範式,劉德江以西方繪畫以及中國繪畫為例,揭秘揚·凡·艾克名作《阿爾諾芬尼的婚禮》以及顧愷之《女史箴圖》裡鏡子的妙用。

在浮世繪的美人繪中,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作品——宛如風靡全球的維密秀九頭身超模的日本美女成群結隊地出現在自然風光背景中或是雅致的室內景致裡——這八成出自「浮世繪六大家」之一鳥居清長之手。這個活躍於江戶中期的鳥居派第四代掌門人,將寫意式拉長的人物置於經嚴格構思的寫實背景下,一虛一實,碰撞出了前所未有的九頭身「清長風」美人繪,在18世紀後半葉的美人繪畫壇搶足了風頭,一躍成為浮世繪眾畫師們爭相模仿的對象。

劉德江分析,正常亞洲人的身材比例是1比6,很少有1比7,更沒有1比9的身材比例(理想的極致),而鳥居清長畫作中的美女頗有維密秀九頭身超模的風採。他用富於代入感的語言表達了鳥居清長畫作主人公的內心戲,「看這幅畫裡的高挑美女,望著窗外的月明星稀、江船漁火、遠山近樹,不禁生發了幽思:『我如此高挑漂亮,怎麼會收不到情郎的來信呢?』」

役者繪「醜化」明星只能被市場淘汰?

鬥雞眼、豎眉、鷹鉤鼻、咧嘴巴,面部扭曲,舉止怪異……展覽現場若干幅別具特色的役者繪作品吸引了會員們的目光,這些作品大多出自浮世繪奇人東洲齋寫樂之手。這位只在浮世繪歷史上出現過十個月,但被後人推向神壇的浮世繪第四大家,當年一出道就用28張先鋒的特寫役者繪驚倒了大片江戶民眾,打破了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等大師構建的人像審美趣味。

劉德江向大家講述了東洲齋寫樂傳奇而短暫的藝術人生:從1794年5月到次年2月的十個月裡,東洲齋寫樂一共畫了134幅浮世繪,其中28幅是役者繪,畫中的歌舞伎演員幾乎個個都逃離不了鬥雞眼、豎眉、鷹鉤鼻、大咧嘴的設定,當時的江戶大眾更是很難接受這種漫畫式畫法帶來的視覺衝擊。「藝術創新本無錯,可在當時,浮世繪≠藝術。作為因商業而興、隨商業而衰的商業附屬品,浮世繪的創作需講究章法,絕對不能不合時宜地不考慮大眾的審美需求。浮世繪當時是消費品,衡量標準只有一個——市場。醜化當紅的歌舞伎明星,這可很難有市場。」於是,從橫空出世、亮瞎了江戶民眾雙眼,到最後銷聲匿跡,東洲齋寫樂僅僅用十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他的浮世繪畫師生涯,給後人留下種種猜想。如今,江戶東京博物館的logo便來自於東洲齋寫樂作品《市川蝦蔵之竹村定之進》中人物的左眼。

在劉德江看來,歌舞伎演員的表演本就帶有一定的誇張成分,常常通過肢體演繹將悲歡苦樂呈現給觀眾,而東洲齋寫樂以「醜」為典型,捕捉到了役者掩藏在歌舞伎浮華之下滑稽、荒誕的一瞬,並將演員在戲劇衝突中瞬間的強烈情緒放大定格於畫面,或驚愕不安,或蠻橫冷漠……在當時的審美環境下,沒有非凡的洞察力、藝術創造力和膽量是很難做到這樣的藝術表達的。劉德江認為,這樣的藝術創作手法與魯迅先生在文學典型人物的創作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即「雜取種種,合成一個」,中國古人石濤也說過「搜盡奇峰打草稿」,因此我畫萬水千山,必涉千山萬水。「東洲齋寫樂的作品藝術表現力非常強,在當時雖廣受批評,卻仍然流傳了下來。」

浮世繪與印象派只是「貌合神離」?

眾所周知,浮世繪在19世紀曾風靡歐洲,讓莫奈、梵谷等眾多印象派大師為之傾倒,競相效仿。梵谷甚至對莫奈說:「浮世繪就是我們的信仰!」那麼,曾經不受日本藝術正史待見的浮世繪,如何漂洋過海影響到遠在歐洲的印象派呢?神奈川的巨浪又是怎樣在法蘭西掀起了所謂「日本主義」的洶湧波濤呢?

劉德江從明治維新以後浮世繪在日本本土的日漸式微開始說起,追溯了浮世繪與西方印象派之間的深厚淵源。發展到1860年代前後,曾經相當於一碗招牌牛肉飯價格的浮世繪已經不值錢了,大多只是作為包裝紙來使用。1856年,法國版畫家費力克斯·布拉克蒙打開從日本寄來的陶瓷品包裝箱,偶然發現了印在作為填充材料的包裝和紙上的《北齋漫畫》,頓時被強烈吸引,遂開始搜求、研究。就這樣,在日本已經衰落的浮世繪以「包裝紙」的「副業身份」層層包裹著出口的瓷器與漆器,盡職護送它們安全抵達歐洲後卻意外被歐洲藝術家慧眼識珠,幸運地獲得新生。兩年後,布拉克蒙發表了一篇藝術評論《葛飾北齋·批評》,向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致敬。後來,很多人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其中有一個叫林忠正的畫商在基本沒有競爭的情況下,將16萬件(套)之多的浮世繪的版和畫販賣到歐美的大街小巷,由此在西方藝術圈形成了「日本主義」這一詞彙,且影響深遠。1896年,法國作家龔古爾兄弟得到林忠正協助,在法國出版了《北齋·十八世紀的日本美術》一書,為葛飾北齋以及日本浮世繪在歐洲的風靡一時鋪平了道路。

透視、立體感、真實再現,西方繪畫中所講究的這些「科學理論」雖然在浮世繪中無跡可尋,但它那不講究光影與繪畫科學的色彩簡化法卻能以非常直接的顏色表達出強烈的情感,這對當時以古典學院派繪畫技巧為基準的歐洲畫壇衝擊很大。劉德江從隨身攜帶的iPad裡翻出他收藏的若干幅西方繪畫作品,與大家一起欣賞:不管是馬奈的《左拉》《吹笛少年》還是莫奈的《印象·日出》,或是梵谷的《唐吉老爹》,這些印象派畫作的光影和色彩處理都可以看到浮世繪影響的痕跡。劉德江認為,日本浮世繪之所以在當時獲得關注,是因為達蓋爾銀版照相術的誕生讓西方繪畫遇到了關於「真實」的挑戰——在苦苦尋找出路之時,西方繪畫從浮世繪畫作中看到了線條和顏色帶來的衝擊力,於是發生了從光影的真實到內心的真實這種轉向。而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裡》在當時橫空出世,雖然它沒有西方畫家孜孜以求的嚴格的透視和明暗光影,但那「鷹爪般的巨浪」和線描寫意所體現的東西方繪畫語言的交融,對印象派畫家的創作帶來了巨大影響。

圍繞《神奈川衝·浪裡》,劉德江與「青睞」會員們展開了一連串的討論:這幅畫畫的是什麼?巨浪翻滾中的三艘小船下一瞬間會翻船嗎?船裡的人在幹什麼?會員們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的理解,最後大家一致認可這幅畫描述的是「面對神奈川周邊海域的波濤洶湧,日本人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抗爭勇氣,還有那種整齊劃一的紀律性,這些其實都是日本精神,就像畫面中遠遠的富士山一樣看似十分渺小但巍然聳立在每一個日本人的心間。所以這幅畫畫的是寫意的日本精神,跟船會不會翻並沒有直接關係」。

有意思的是,受到《神奈川衝·浪裡》的影響,梵谷後來畫了《星空》,有人把這兩幅名畫PS在一起,說「畫面毫無違和感,是一場相知相惜的豔遇」。劉德江也將這幅合二為一的「神作」展示給各位會員,但評價為「貌合神離」。「《星空》描述了梵谷內心的激情澎湃、躁動、多愁善感、壓抑等種種內心的真實,而《神奈川衝·浪裡》體現了寫意的日本精神,跟真實的關係並不大。西方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繪其實在內在精神上完全是兩碼事,所以我稱之為貌合神離。」

用看待藝術的態度 來樂享當下的美好

浮世繪在江戶時代被視為消費品而難登大雅之堂,但後來卻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日本工匠精神的代表,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去理解和看待浮世繪藝術?導覽活動進入尾聲時,劉德江給大家拋出了這個問題。他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帶大家欣賞了展廳裡葛飾北齋的名作《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並讓大家思考「為什麼畫中的富士山是紅色的」,有人說是因為富士山是火山,有人說是夕陽照耀下的光線問題,有人說是因為秋天的緣故。劉德江從浮世繪和印象派的關係出發,回到前面提到的寫意角度,讓大家想像:畫家可能處於什麼樣的場景和心情下畫的這幅畫?「想像一下,葛飾北齋穿著一襲紅衣,在雨後天晴的富士山下,坐在石頭上曬太陽。他閉著眼睛,迎著夕陽或者是雨後天晴的陽光。突然,富士山在他腦海裡變紅了,靈感乍現,他順手就把心目中的富士山畫下來了,那是激情澎湃、盎然向上、紅色激越的感覺。可見,在浮世繪關於寫意與寫實的鬥爭中,寫意永遠佔上風,所以這幅畫畫的是富士山的精神,是畫家心中的富士山。」

對於葛飾北齋畫作中的紅色富士山意向,作家劉檸老師也有分析,「作為從神奈川、鎌倉、日光、蘆之湖等各個視角見慣了不同季節、不同時辰的富士山丰姿的江戶仔來說,無論是赤富士,還是藍富士、粉富士,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與後來印象主義運動中,梵谷眼中阿爾的陽光與麥田,莫奈視線中的日出和睡蓮如出一轍。」

因此,在劉德江看來,使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你所面對的世界,只要二者合拍就行,這就是藝術。「美學史上,超時空、超功利的距離是美存在的必要條件,而秦磚漢瓦裡面有超時空的距離,完全可以當作藝術品來欣賞,那麼浮世繪已經跨越了百年以上的歷史,浮世繪畫師的創作態度和製作工藝都符合關於藝術的定義,所以今天我們完全可以把浮世繪當作藝術來欣賞。」

劉德江強調,藝術就是我們身邊最簡單的事情,道不遠人,藝術也不遠人。「浮世繪就是把市民生活百態當作藝術一樣來觀照、感受和處理的一種木刻版畫藝術,正如淨土宗修行者淺井了意所說,『浮世就是活在當下,盡情享受月光、櫻花、白雪、楓葉,盡情歌唱,暢飲清酒』,因此我們不能辜負當下生活的美好,要用看待藝術的態度來樂享當下的美好。」

問答環節

問:現在在哪兒還能看到浮世繪的那些雕版?

答:浮世繪的這些雕版分為「原版」和「復刻版」。現在原版存量不多,很多在日本以外。日本本土所存不多,而且保護非常嚴格,一般不會再印了,因為雕版印刷數量是有限的,也怕磨損,一般都保存在博物館了。復刻版是依照浮世繪作品再次雕刻的雕版,但復刻版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復刻的,目前日本只有經過認證的機構才可以做復刻。在浮世繪收藏領域,版的收藏是最值錢的。

問:浮世繪在日本繪畫的現狀和地位是什麼,在當今日本社會有何發展?

答:浮世繪在日本社會的地位從來就沒有高過,但它後來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日本工匠精神的代表,也是日本文化的一個象徵,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浮世繪在藝術上的繪畫語言和技巧說不上有多高,理解起來也沒有多難,說白了就是一種「俗畫」,但俗畫也應該有其藝術地位,現在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日本工匠精神的代表出口全世界,這一點非常厲害。當然,現在也有畫家用浮世繪的繪畫語言去描繪當代世界,但很難超越以前。

問:清代木版畫最初是作為年畫,那麼浮世繪最初一般用在什麼地方?

答:浮世繪最初是出現在江戶吉原街青樓裡的各種宣傳單上,後來主題越來越豐富,還能作為戲劇廣告畫等。現在東京銀座的「歌舞伎座」劇場每個月一換的看板畫(招貼畫)就是浮世繪,繪師正是鳥居派第九代掌門人鳥居清光。

對於江戶時代的一般平民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四處遊歷,所以就去欣賞「名所繪」(風景畫),相當于欣賞中國山水畫式的「臥遊」一樣。雖然最初是以廣告招貼的形式出現,但浮世繪後來就不限於廣告了,漸漸發展為一種代表日本精神的藝術元素,不單純只是一種繪畫工藝。

本版文/本報記者 肖榕

相關焦點

  • 浮世繪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近期,北京、上海與東京三地,都在舉辦浮世繪大展,它們分別是中國美術館「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上海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與東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繪收藏展」。浮世繪在日本藝術史上跨越了260餘年,用今天的眼光看這顆東方的藝術明珠,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
  • 訪浮世繪博物館
    日本人為何如此看重「浮世繪」?我一直心生疑惑。今年五月在長野縣旅行時找到了浮世繪博物館,讓我有點興奮;更讓我意外的是,這裡收藏的浮世繪畫作竟多達10萬件。  在館內見到各式各樣的人物與風景的浮世繪畫作,看介紹知道浮世繪是在德川幕府時期興起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描繪日本百姓的日常生活場面、山水風景和精彩演劇。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與中國的《清明上河圖》表現的題材有點相似。
  • 梵谷與日本浮世繪
    梵谷非常喜歡日本的浮世繪,對於浮世繪上面明白鮮明的色彩喜歡異常,曾經多次臨摹浮世繪,對於他的印象派繪畫創作作品有這極大的影響。在沉迷浮世繪期間,他一共繪製臨摹了30幾幅浮世繪的作品,其中大部分還都是直接拿來「複製」的。梵谷在自己的自畫像上也有繪製浮世繪,可見他是多麼沉迷。
  • 為什麼浮世繪這麼火?
    編者按:日本的風俗畫——浮世繪興起於江戶時代,鮮活地表現了當時平民社會的生活百態,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時代記錄,被稱為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近日,「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Bund One Art Museum(上海外灘壹號美術館)展出,吸引了不少人前往觀看。
  • 淺議解讀日本浮世繪藝術
    浮世繪從字面的理解是「虛浮世界的繪畫」的意思,直指所繪內容是過眼煙雲的瞬間歡樂。這種繪畫形式產生於17世紀的,由日本風俗畫發展而來,由於浮世繪的題材接近百姓生活且畫面豔麗優美,它展現出了日本繪畫的新形勢和新風貌,以旺盛的生命力繁榮了300多年的時間。
  • 印象派與浮世繪的真實關係
    迄今鮮為人知的是,印象派與浮世繪的關聯並不是一種不二而無以取代的關聯,也就是說,兩者的關聯或許不會發生,與印象派相關的異域美術或許根本不是浮世繪,而是其他的什麼。原因是:印象派與浮世繪實際出現的關聯並沒有深入各自本身的內裡,也沒有深入彼此特有的層面,而只是在特定的共性層面發生。共性是指無論就印象派還是浮世繪而言,都與其他繪畫有著某種共享性的層面。
  • 為什麼浮世繪備受世界矚目
    近日,「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Bund One Art Museum(上海外灘壹號美術館)展出,吸引了不少人前往觀看。展覽由140餘幅名家作品組成,內容涵蓋了美人畫、歌舞伎畫、風景花鳥畫和歷史神話故事等主要題材,構成浮世繪從草創到成熟期的發展史。每一幅浮世繪都是一個小宇宙,承載著豐富的日本民俗密碼。
  •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最罕見的墨線版半成品浮世繪
    7月3日,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展出。這是國內第一次從歷史視覺策劃浮世繪展覽,以日本浮世繪各階段主要大師們的最具代表性作品,梳理了浮世繪草創到成熟期的發展脈絡。其中包括從菱川師宣受明清版畫影響首創浮世繪;早期浮世繪大師鈴木春信;美人畫的演變;「全能」葛飾北齋的人物花鳥,以及歌川國貞的歷史神話、最罕見的墨線版半成品浮世繪...
  • 淺介紹日本浮世繪
    日本浮世繪,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在江戶時代流行開來的古老繪畫在現在看來也毫不違和,豐富的配色與畫法更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比如下面這張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作者最為著名的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
  • 役者繪 帶你領略春畫之外的浮世繪
    >使浮世繪美人畫達到了「既表形又現心」的巔峰女性形象具有了鮮活的生命2春畫春畫作為浮世繪的一個主要環節被認為最能體現江戶文化在春畫方面浮世繪畫師們個個都是行家裡手其中美人畫始祖菱川師宣就是一位春畫大師他的早期代表作《衝立之縵》常被作為春畫繪本的封面
  • 長野縣松本的日本浮世繪博物館
    長野縣松本市的「日本浮世繪博物館」,匯集了各種浮世繪作品。浮世繪是一種江戶時代盛行於民間的木板刻畫。以明亮的色彩描繪歌舞伎演員、日本各地風景畫等種種人間生活百態。日本首屈一指的「日本浮世繪博物館」,是松本旅遊不可錯過的景點!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北京:「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繪大展」開幕
    8月11日,觀眾在798藝術工廠參觀「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繪大展」的作品。當日,「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繪大展」在北京市798藝術區798藝術工廠開幕。據了解, 此次展出的100餘件浮世繪作品,幾乎囊括了近400年來浮世繪發展史中的代表作。
  • 日本浮世繪對西方油畫的影響
    日本浮世繪對西方油畫的影響  BY 黃阿忠  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上海美術館選擇了日本浮世繪來擔當一次紀念性活動。《日本浮世繪名作展——江戶美人畫的魅力》這個畫展中的作品來自日本北海道道立美術館的藏品,共計138組(177件)。
  • 日本浮世繪如何攻佔時尚圈?
    作為日本的民族藝術,浮世繪如何影響了西方主流時裝設計?其蘊含的東方元素又如何引領時尚? ▲ 作為時尚雜誌的浮世繪 浮世繪是日本最為典型的繪畫藝術形式,幾乎所有的浮世繪畫師無不對當時的流行風尚投以強烈關注並有所反應,他們的作品也反映出日本獨有的風土人情。
  •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等浮世繪亮相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但是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東方藝術描繪的則是喧囂浮華的入世之景——浮世繪 (Ukiyo-e)。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浮世繪珍品展展出了150餘件浮世繪作品,其中包括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和大部分喜多川歌麿「美人繪」作品,並推出了350頁的浮世繪畫冊。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日本人為何特別鍾愛浮世繪?
    文/極端熊日本的浮世繪,是流行於日本17世紀早期至19世紀中期即江戶幕府時代的一種版畫(在薄木板上雕刻、上色的畫)。浮世繪作為一種廉價的繪畫藝術品,所針對的對象是日本廣大的底層民眾,因此其題材往往是藝伎、美人,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會誤以為浮世繪是日本古代版的「黃色漫畫」。
  • 日本浮世繪藝術裡的風與物、山與水、人與人充滿了故事性!收藏
    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  浮世繪的藝術,初期原為肉筆浮世繪,即畫家們用筆墨色彩所作的繪畫,而非木刻印製的繪畫。肉筆的浮世繪,盛行於京都和大阪,這個畫派開始是帶有裝飾性的。它為華貴的建築作壁畫,裝飾室內的屏風。在繪畫的內容上,有濃鬱的本土氣息,有四季風景、各地名勝,尤其善於表現女性美,有很高的寫實技巧,為社會所欣賞。
  • 從浮世繪看日本美術史|浮世繪|日本美術史|藝伎|鈴木春信|日本|版畫
    什麼是「浮世」?淺井了意在《浮世物語》如此告白:生活就是為了及時享樂,將注意力集中在欣賞月亮、太陽、櫻花和楓葉之美。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瓢瓜隨波漂浮,這就是「浮世」。如此一來,「浮世繪」一詞也因運而生。而這種代表「虛浮世界的繪畫」,便成了日本風俗畫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