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李書福離成為沃爾沃新老闆的時間,將以小時計。記者獲得的一份吉利《併購沃爾沃進展報告》顯示,吉利、福特將確定於2月份籤約,5月4日前完成資產交割。按照吉利方財務顧問洛希爾的估算,吉利將為消化此次交易支付約20億-30億美元,其中收購價格15億-20億美元,初期運營資金5億-10億美元。
近期相關閱讀:
專題:吉利成沃爾沃首選競購方-第284期車春秋
新聞:吉利北京公司開張 或負責運營沃爾沃項目
沃爾沃工會及管理層1月28日訪問吉利汽車
出資15億美元娶沃爾沃吉利擬組建合資公司
吉利運作沃爾沃品牌 模式將參考大眾奧迪
1月30日晚,記者致電吉利收購項目組發言人袁小林。袁表示:「現在只能確定在第一季度前籤約,目前主要的工作是籤約前的法律文本確認。」其他細節,袁拒絕透露。
隨著籤約臨近,目前協議流程的部分細節,吉利和福特也在緊急協商中。譬如籤約地放在哪裡,此前各方各有考慮:為了提振紐交所股價,福特希望把籤約儀式放在美國;吉利想放在中國,以便邀請政府高層出席,顯示中國政府對自己的支持;而沃爾沃和瑞典政府則希望在哥德堡籤約。
按照吉利最初的預測,原本去年12月底可籤約,2010年3月1日完成交割,目前整個項目進展已經整整拖後了兩個月。但是這不妨礙李書福全速挺進哥德堡。
股東結構懸念
根據吉利和福特達成的收購意向,吉利將出資15億-20億美元,收購包括沃爾沃公司分布在全球的所有工廠、研發中心、倉儲中心和國家銷售中心等實體的全部股權。
按照洛希爾銀行2009年初提供給李書福的估值報告顯示:當時沃爾沃價值在20億-30億美元之間(金融危機最嚴重期間)。而吉利參與競標的第一輪報價一度高達40億美元。
吉利和福特正式籤訂收購合同後,吉利控股將通過下設的收購主體吉利萬源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向福特指定資金託管帳戶匯入1%-10%的保證金,收購全款於5月4日一次付清。
收購資金來源于吉利控股專門成立的吉利萬源註冊資金及兩家中資國有銀行貸款,用匯金額15億-20億美元,來源於人民幣購匯。中國銀行浙江分行與倫敦分行牽頭組成的財團,已經承諾為李書福併購提供五年期貸款,金額近10億美元。2009年11月30日,吉利萬源與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銀行籤訂貸款協議,並在四周後完成了增資。
剩餘資金,由吉利萬源向國內外的數家投資機構融資,例如由瑞典當地政府擔保,幾家歐盟國際銀行已經同意向李書福提供低息貸款。吉利萬源總註冊資本為80億元人民幣,外資佔51%股份,股東主要為吉利香港上市公司和海外戰略投資者。
截至發稿前,吉利萬源收購股東結構尚不清楚。此前一度頗受關注的渤海基金,曾對沃爾沃項目做過盡職調查。但此次可能不會出現在吉利的收購股東名單中。1月28日記者從渤海基金內部得到消息,渤海基金決定暫時不參與投資沃爾沃項目,理由之一是「後續風險無法評估」。但該消息尚未得到渤海基金的官方確認。
渤海基金進入公眾視線,是因為李書福和天津市政府高層的關係。2002年一汽重組天汽後,將原班配套商遷入天津,對天津汽車產業形成衝擊,讓地方財政蒙受損失。因此天津市政府決心大力打造自己的零部件產業基地。當時李書福和天津市接觸後達成的設想是,當地政府批地批政策並提供資金,吉利引入具有品牌價值和高端技術的產業資源。
由於種種原因,李書福最終選擇了北京。有消息稱,為了平衡北京和天津的關係,未來沃爾沃中國項目上,吉利或考慮採取折中方案:把生產基地放在北京,配套採用天津的。
中資財團和倫敦幕僚
雖然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仍沒有令人信服的戰例。但是這不影響李書福的收購決心。他惟一擔心的是,如何通過中國政府這一關。
資金一直是困擾李書福發展的一個難題。而誰都知道,中國民營汽車企業要突圍規模論英雄的中國車市,最終決定因素是資本。李書福顯然明白,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邏輯。
長安汽車一度關注過沃爾沃收購,最後沒有行動。長安汽車總經理徐留平的話,代表了中國國有汽車企業的心理——「長安有自己的發展規劃,而且要考慮合資夥伴的利益」。李書福顯然沒有類似顧慮。
2008年1月,李書福在倫敦聘請包括富爾德律師所、德勤會計師行,洛希爾銀行在內的英資班底組成項目團隊。兩年前收購錳銅,讓李書福跟倫敦和英國投行界已經熟悉起來。
按照分工,富爾德律師所負責收購項目的所有法律事務。德勤負責收購項目、財務諮詢。包括成本節約計劃和分離運營分析、信息技術、養老金、資金管理和汽車金融盡職調查。洛希爾銀行負責項目對賣方的總體協調,並對沃爾沃資產進行估值分析。
收購團隊由吉利集團大項目組負責人張帆牽頭,張帆此後頻繁來往於倫敦和香港之間。倫敦是收購前沿陣地,香港是彈藥庫。通過沃爾沃概念引入戰略投資者,同時拉抬吉利汽車的H股股價,為收購籌集更多資金,是張的工作重心之一。
2009年4月,福特首次開放資料庫,項目團隊閱讀了6473份文件,通過10多次專家會議,2次現場考察,3次管理層陳述,吉利收購團隊開始真正了解沃爾沃狀況。針對福特起草的兩千多頁的合同,進行了1.5萬處的修改標註。
與此同時,吉利的收購進展報告上報到了發改委。因為收購動用了國有銀行資金,李書福一度擔心因為對吉利不了解,而影響對收購的評估。所以在報告中,李書福重點談了收購對中國汽車的產業意義和後續的盈利信心。
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遞交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標書獲得通過。這一天,李書福真正走上了破釜沉舟的一步。當時在吉利內部會議上,李書福感慨:「我這次是把身家性命全壓上了!」
中行和國開行的貸款,只能解決沃爾沃收購本身和初期的運營資金問題。李書福需要在股權結構上注入更多國際化概念,來吸引境內外資本市場的關注。吉利正式提標後兩個月,李書福拉來了美國投行高盛入股吉利,吉利汽車在港交所的股價,從1港元左右8個月之內,一路飆升,突破至4港元。
隨著收購談判深入,李書福在國內的籌資行動也越發頻繁。據投行界一位資深人士透露,近一年多以來,李書福接觸了包括中信資本、鼎輝、聯想控股等在內的國內各大PE(私募股權投資者),以及渤海基金這樣的政府基金。
上述投行人士認為,李書福說服境內外戰略投資者,主要靠兩個概念。一是中國製造,另外一個是中國市場。2009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製造同時具有比較成本優勢,對於汽車業而言,「中國概念」無疑是最具說服力的概念。
去年11月,李書福曾邀請柳傳志等多位國內企業家造訪吉利。而柳傳志早在三年前,就對聯想控股制訂了明確的投資方向——傳統製造行業。
李書福猜想2015
負責沃爾沃項目海外運營的沈暉,接下來將更多呆在瑞典。正式籤約後,吉利將立即成立沃爾沃項目接受及籌備管理辦公室,在為期6個月的接受過渡期內負責與福特交接。吉利萬源將以沃爾沃汽車母公司形式出現,下設金融、風險管理、生產製造、採購等部門。
吉利萬源將通過在瑞典設立一家全資的特殊目的公司(SPV)來持有沃爾沃汽車股份。同時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銀行籤訂貸款協議。
李書福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吉利之所以收購這家北歐公司,首先是看中了其核心資產和技術概念。為了實現沃爾沃收購儘快盈利,李書福已經提前設計了一個五年規劃。
為了控制成本,吉利併購沃爾沃後,中國採購比例每年將提高8%,5年後超過40%,以便5年內降低採購成本至少12億美元,零部件出口每年帶動40億美元。沃爾沃儘快國產,是李書福實現短期盈利的主要手段。李書福規劃的未來沃爾沃北京基地,生產規模是年產30萬輛整車,全球未來5年內,產銷規模要增加到年產90萬輛。
完成交割後,沃爾沃研發總部仍將留在瑞典,但在中國將建立一個研發中心,聘請來自沃爾沃公司和中國本地的工程師,通過兩個研發中心實現全球化開發。並且開發跟寶馬7系、奧迪A8直接競爭的沃爾沃S100車型,以提高高端車市場佔有率。
通過這一系列安排,洛希爾銀行根據各項經濟指標,給李書福做了一個項目收益預測——2011年可實現盈利,2015年實現息稅前利潤7.03億美元。這一預測是否準確,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