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四所的科考隊員正在探查北部灣海域的生物垂直分布情況。 許冬 攝
對於北海市「十三五」人才發展戰略目標,《北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這樣表述:「實施人才強市和人才發展戰略,強化創新創業大平臺建設,力爭到2020年,建立起一支總量充足、素質優良、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實現向人才資源強市、學習型社會的轉變」。
過去5年,我市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初步形成產才集聚效應和經濟效應,實現產才融合,推動了經濟社會「加速跑」。
貯備人才 助力發展
去年,全球玻璃行業最大的單體工廠——北海信義玻璃產業園建成試產。該項目從對接引進到真正落戶,前期手續辦理時間明顯低於行業平均辦理時間。各相關部門的高效運轉是關鍵,更是凝聚了眾多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優秀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李洋便是其中之一。
李洋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2017年通過我市黨政機關急需緊缺人才「綠色通道」引進,現擔任鐵山港區發改局副局長。在信義玻璃項目配套碼頭推進過程中,他充分運用所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詳細梳理碼頭建設各事項各環節,確保碼頭核准、岸線申請、海域使用審核、碼頭建設審批工作同步開展,極大地壓縮了前期手續辦理時間。
急需緊缺人才「綠色通道」,是我市出臺的一項「人才領航」措施。2017年以來,我市大力實施黨政、教育等五個人才計劃,至今黨政領域累計引進國內外重點高校優秀畢業生超1100名,是全區引進黨政、教育人才力度最大的城市。當中熟悉區域經濟規劃、交通港口建設、財政金融、城市規劃建設、海洋科學等專業的超過200人,如今已在各個崗位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北海發展建立起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後備幹部隊伍。
優化資源 提升福祉
積極的引才育才措施,也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發生了聚集效應,極大地提升了民生福祉。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市「名醫工程」引進的專家團隊之一,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輸血科前主任蘭炯採教授,帶領市人民醫院輸血團隊實現了為廣西首例新冠肺炎病人交叉配血實驗,為新冠肺炎患者的緊急用血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我市「名醫工程」已成功引進4個院士專家團隊、國醫大師等72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引進的專家和團隊成員定期到北海會診、查房和手術,很多疑難雜症都可以在本地解決。同時通過「名醫工程」團隊的傳幫帶,本地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逐漸提高,特別是對複雜、疑難疾病及危急重病等「大病」的救治能力明顯提升。據統計,「名醫工程」實施以來,已診治患者4000多人,會診疑難病患者300多人,指導開展手術200多臺,一些手術和診治技術填補了我市相關領域的空白。
教育領域也從2016年邁出創新第一步,在全區率先支持教育系統實施「綠色通道」引進人才,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截至發稿時止,引進各類高層次教育人才超1500人,極大地緩解了此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隊伍不穩、招錄引進難」等難題,優化了我市教育資源配置,讓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各個學段,家門口的好學校不斷湧現,教育競爭力逐漸增強。
科技創新 智力支撐
2017年10月,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正式動工。這是第一個正式落戶北海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旨在給北海帶來精銳科研力量,持續吸引和聚集科學家和高級人才,為北海打造向海經濟提供強勁科技動力和人才支撐。
成立以來,海洋四所聚焦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海洋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等領域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截至2020年11月,海洋四所共主持和承擔競爭性科研項目37項,多個項目效果初顯:
「北海市互花米草試驗治理研究」成果顯著,遏制入侵物種互花米草對本地生態秩序的幹擾和破壞;
推進南珠產業振興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示範應用,鑄就完整的北海南珠產業二次創業技術鏈條,為振興南珠產業夯實技術基礎;
承擔與東協國家海洋科技合作交流使命,推動與東協國家在紅樹林、珊瑚礁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領域的合作;
……
包括海洋四所在內,北海海洋產業園區已引進50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目前已開展國家、自治區等各類重點研發項目24個。
5年來,在高端人才方面,我市共引進趙法箴、桂衛華等6名院士設立專家工作站,指導電子信息、臨港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339名,分別領銜開展研究所、創新基地等項目建設;優勢產業聚集中高端人才3400多名,專技人才6萬餘名。引進人才的智慧與力量正逐步轉化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我市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和廣闊前景。
產才融合 推動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市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把人才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來謀劃,打破束縛引人用人的桎梏,大力推進「珠城聚才」,並以靈活的機制和精準的政策,讓高層次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推動人才工作始終與產業需求對接,與事業發展同步。
從全市來看,我市產才集聚效應和經濟效應已初步顯現,創新創業激發出新活力,實現產才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速跑」。截至目前,「十三五」期間,自治區批覆我市「雙百雙新」項目48項,總投資4853.8億元,項目達產後產值約7036億元。全市已建立6個高端集聚區和紅樹林現代金融產業城,入駐京東雲、新奧南方總部、新浪天下秀等高端服務業企業371家,營業收入總額238.04億元,稅收總額5.94億元。我市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1%,佔廣西總量近60%,北海市總量和增速均為全區第一。
每一個數字都是我市經濟實力提升的體現。「十三五」人才舉措的聚沙成塔,將為「十四五」北海經濟社會建設繪就更精彩的畫卷。
【來源:北海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