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人才強市,推動經濟社會「加速跑」

2020-12-19 瀟湘晨報

海洋四所的科考隊員正在探查北部灣海域的生物垂直分布情況。 許冬 攝

對於北海市「十三五」人才發展戰略目標,《北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這樣表述:「實施人才強市和人才發展戰略,強化創新創業大平臺建設,力爭到2020年,建立起一支總量充足、素質優良、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實現向人才資源強市、學習型社會的轉變」。

過去5年,我市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初步形成產才集聚效應和經濟效應,實現產才融合,推動了經濟社會「加速跑」。

貯備人才 助力發展

去年,全球玻璃行業最大的單體工廠——北海信義玻璃產業園建成試產。該項目從對接引進到真正落戶,前期手續辦理時間明顯低於行業平均辦理時間。各相關部門的高效運轉是關鍵,更是凝聚了眾多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優秀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李洋便是其中之一。

李洋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2017年通過我市黨政機關急需緊缺人才「綠色通道」引進,現擔任鐵山港區發改局副局長。在信義玻璃項目配套碼頭推進過程中,他充分運用所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詳細梳理碼頭建設各事項各環節,確保碼頭核准、岸線申請、海域使用審核、碼頭建設審批工作同步開展,極大地壓縮了前期手續辦理時間。

急需緊缺人才「綠色通道」,是我市出臺的一項「人才領航」措施。2017年以來,我市大力實施黨政、教育等五個人才計劃,至今黨政領域累計引進國內外重點高校優秀畢業生超1100名,是全區引進黨政、教育人才力度最大的城市。當中熟悉區域經濟規劃、交通港口建設、財政金融、城市規劃建設、海洋科學等專業的超過200人,如今已在各個崗位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北海發展建立起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後備幹部隊伍。

優化資源 提升福祉

積極的引才育才措施,也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發生了聚集效應,極大地提升了民生福祉。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市「名醫工程」引進的專家團隊之一,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輸血科前主任蘭炯採教授,帶領市人民醫院輸血團隊實現了為廣西首例新冠肺炎病人交叉配血實驗,為新冠肺炎患者的緊急用血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我市「名醫工程」已成功引進4個院士專家團隊、國醫大師等72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引進的專家和團隊成員定期到北海會診、查房和手術,很多疑難雜症都可以在本地解決。同時通過「名醫工程」團隊的傳幫帶,本地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逐漸提高,特別是對複雜、疑難疾病及危急重病等「大病」的救治能力明顯提升。據統計,「名醫工程」實施以來,已診治患者4000多人,會診疑難病患者300多人,指導開展手術200多臺,一些手術和診治技術填補了我市相關領域的空白。

教育領域也從2016年邁出創新第一步,在全區率先支持教育系統實施「綠色通道」引進人才,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截至發稿時止,引進各類高層次教育人才超1500人,極大地緩解了此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隊伍不穩、招錄引進難」等難題,優化了我市教育資源配置,讓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各個學段,家門口的好學校不斷湧現,教育競爭力逐漸增強。

科技創新 智力支撐

2017年10月,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正式動工。這是第一個正式落戶北海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旨在給北海帶來精銳科研力量,持續吸引和聚集科學家和高級人才,為北海打造向海經濟提供強勁科技動力和人才支撐。

成立以來,海洋四所聚焦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海洋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等領域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截至2020年11月,海洋四所共主持和承擔競爭性科研項目37項,多個項目效果初顯:

「北海市互花米草試驗治理研究」成果顯著,遏制入侵物種互花米草對本地生態秩序的幹擾和破壞;

推進南珠產業振興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示範應用,鑄就完整的北海南珠產業二次創業技術鏈條,為振興南珠產業夯實技術基礎;

承擔與東協國家海洋科技合作交流使命,推動與東協國家在紅樹林、珊瑚礁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領域的合作;

……

包括海洋四所在內,北海海洋產業園區已引進50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目前已開展國家、自治區等各類重點研發項目24個。

5年來,在高端人才方面,我市共引進趙法箴、桂衛華等6名院士設立專家工作站,指導電子信息、臨港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339名,分別領銜開展研究所、創新基地等項目建設;優勢產業聚集中高端人才3400多名,專技人才6萬餘名。引進人才的智慧與力量正逐步轉化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我市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和廣闊前景。

產才融合 推動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市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把人才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來謀劃,打破束縛引人用人的桎梏,大力推進「珠城聚才」,並以靈活的機制和精準的政策,讓高層次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推動人才工作始終與產業需求對接,與事業發展同步。

從全市來看,我市產才集聚效應和經濟效應已初步顯現,創新創業激發出新活力,實現產才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速跑」。截至目前,「十三五」期間,自治區批覆我市「雙百雙新」項目48項,總投資4853.8億元,項目達產後產值約7036億元。全市已建立6個高端集聚區和紅樹林現代金融產業城,入駐京東雲、新奧南方總部、新浪天下秀等高端服務業企業371家,營業收入總額238.04億元,稅收總額5.94億元。我市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1%,佔廣西總量近60%,北海市總量和增速均為全區第一。

每一個數字都是我市經濟實力提升的體現。「十三五」人才舉措的聚沙成塔,將為「十四五」北海經濟社會建設繪就更精彩的畫卷。

【來源:北海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產業結構調整 遼寧海城加速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2018年12月19日13:4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以來,遼寧省海城市以做強實體經濟為根本,全力以赴抓有效投資
  • 唱響「科教興市」主旋律 發出「人才強市」好聲音
    唱響「科教興市」主旋律 發出「人才強市」好聲音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我市引起熱烈反響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在我市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熱烈反響。
  • 發力跑、加速跑、持續跑,江蘇這座城市「一號戰略」實施得怎麼樣?
    檢閱今年項目建設新進展,就在上周六,也就是11月28日,鎮江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重大產業項目現場觀摩推進會,市委書記馬明龍發布動員令:  堅定不移實施產業強市「一號戰略」,牢牢扭住實體經濟這個著力點,推動產業項目發力跑、加速跑、持續跑,以項目大突破帶動發展大提升,為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貢獻。
  • 穿越風雨保持定力 推動北海經濟行穩致遠
    在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北海廣大幹部群眾身上所展現的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精神風貌和臨危不懼、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是我們從容應對驚濤駭浪、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強大精神動力。    危難時刻顯擔當,越是艱險越向前。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衝擊。
  • 北海:打造向海經濟 推動高質量發展
    4月16日,作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視察廣西及北海重要講話精神的重點項目——北海鐵山港進港鐵路專用線正式開通,這標誌著「向海經濟」海鐵聯運「最後一公裡」成功打通,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取得新進展,促進「一帶」與「一路」的有機銜接。
  • 增添城市發展魅力 加快建設文化北海——2020年北海重點工作系列...
    、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於文化建設決策精神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同時也是增強北海城市發展軟實力,促進北海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打造好向海經濟的重要舉措。去年,我市出臺了《「文化北海」建設實施辦法(試行)》,把建設文化北海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建設文化北海更是被提上了改善民生、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工作的議程。
  • 北海持續打造頂級體育賽事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近日,國務院官網及國內各大主流媒體平臺紛紛轉發新華社從我國藍色經濟發展角度對北海濱海文化旅遊、重大體育活動以及海洋經濟建設做的報導。11月13日-15日,由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自治區體育局、北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中國北海站)揚帆起航,濱海之城的北海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 王洪霞:加速打造區域項目人才集聚新高地
    平原縣第一時間學習傳達全會精神,對照全會精神,研究落實舉措,精心編制『十四五』規劃,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加速打造區域項目人才集聚新高地。 」日前,平原縣委書記王洪霞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平原縣聚焦這一重大政治課題,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的熱潮。
  • 廣西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推動海洋強區建設
    為加快推進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部署,自治區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廣西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推動海洋強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通過實施向海產業壯大、向海通道建設、向海科技創新、向海開放合作、海企入桂招商、碧海藍灣保護六大行動。
  • 加強政企銀合作對接 推動北海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許振國 攝  本報訊(記者 韓丹)4月17日上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乃學到企業調研生產及融資情況,並主持召開金融工作座談會,了解中小企業融資以及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工作情況。王乃學強調,金融機構要學習發達地區經驗做法,在北海推廣應用,企業要不斷完善自身融資條件,政府部門要做好服務,加強政企銀合作對接,推動北海金融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 豐澤致力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加速跑」
    招商引資一直是豐澤區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號工程」和「頭等大事」。豐澤區大力推行「一把手」招商做法,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抓招商工作,親自帶隊外出招商,促成一批重要產業項目籤約落地。豐澤致力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加速跑」…… 責任編輯:連培煌
  • 向海圖強 北海經濟開發區挖掘經略海洋"藍色寶藏"
    作為濱州海洋經濟發展「一核兩翼」的核心區,北海經濟開發區正在通過打造4373畝的岔尖現代漁港經濟區,與大海連接,形成一個北海向海發展的新支點。  近年來,北海新區樹立陸海統籌、協同推進、向海發展的理念,加快水域、陸域、岸線的聯合滾動開發。北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勇表示,一流的港口、完善的產業體系和生態環保將成為北海經略海洋的三艘巨輪。
  • 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社會事務局與無棣縣司法局 舉行司法行政工作...
    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社會事務局與無棣縣司法局 舉行司法行政工作交接儀式 2020-01-15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奔向未來」,北海200多人參加這項公益跑活動
    11月17日上午,北海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行了「奔向未來」公益行動,號召更多人參與綠色環保行動。市旅遊文體局黨組書記張實受邀出席並致辭,我市部分旅行社及各行業公司代表共200餘人參加此次公益跑活動。在起跑儀式上,張實書記說,北海是一座適合開展體育運動的濱海旅遊城市。前不久,廣西第十四屆運動會火炬傳遞暨2019彰泰杯「奔跑吧廣西」生態馬拉松系列賽(北海站)在我市成功舉辦,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現場調研和經驗交流活動中,北海市成為全國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城市。
  • 伊通縣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伊通滿族自治縣緊密結合當前發展實際,準確把握上級要求部署,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加快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 廣州天河CBD:高質量政策助力樓宇經濟開啟數位化「加速跑」
    來源:南方日報原標題:解碼高質量發展天河範例CBD樓宇經濟開啟 數位化「加速跑」「我們企業是從事專業服務業的,聽到這些利好政策很振奮,想問一下我們企業是否能申請?」又是一個工作日。當下,天河CBD正打造廣州市「四個出新出彩」示範區,大力推進數位技術賦能,全面實施歸巢、抱團、足金和賦能計劃,進一步激發樓宇經濟新活力,助力搶抓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機遇,推動天河經濟高質量發展更上一個臺階。
  • 廣西北海市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北海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
    一、落實臺資企業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的同等待遇  (一)支持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參與國家發展規劃、廣西和北海發展計劃建設。(責任單位:市臺辦、北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北海工業園區管委會、人社局、財政局)  1.支持臺資企業和所在園區管委會與北海相關高等職業院校達成合作協議,利用課程培養方案和寒暑假期安排學生入企實習實踐,助力企業解決季節性缺工問題和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 北海旅遊的戰略地位與涉海旅遊升級!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旅遊報社原社長、總編輯高舜禮圍繞「'十四五'、消費提振與旅遊新業態」議題進行主旨演講,為推動「十四五」期間北海文旅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北海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有「天下第一灘」之稱的銀灘、「最美海島」的潿洲島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努力爭取建成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顯示旅遊強市、強區、強國的領先水平,是「十四五」期間北海旅遊義不容辭的重要使命。
  • 【紅樹林金融觀察002期】 揚起的不只是船帆,還有騰飛的北海經濟
    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黃俊華宣布開幕,世界帆船聯合會副主席安娜,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乃學出席開幕式。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部長、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副秘書長蘇科,市委副書記、市長蔡錦軍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加速建設經濟強縣,趙縣經濟社會發展摁下「快進鍵」
    石家莊日報1月15日6版整版徐哲普聶聰超/文 韓存瑞 朱 濤/圖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趙縣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趙縣縣委、縣政府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動力,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市委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全縣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緊緊圍繞建設「經濟強縣、文化名城、美麗趙州」的奮鬥目標,攻堅突破、擔當作為,全年生產總值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全縣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向好、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