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吳思志: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2021-01-10 南方雜誌

沒有一流的技術工人,就沒有一流的製造。工匠精神,成為當前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核心關鍵詞。

廣東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也是製造業大省。廣東製造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堅守。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總工會組織開展 2019 年「南粵工匠」推薦學習活動,20 名「南粵工匠」從全省千萬勞動者中脫穎而出。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後,《南方》雜誌推出「致敬南粵工匠」系列報導,傾聽一線南粵工匠們的精彩故事,追尋「工匠精神」的南粵特質,以榜樣的力量引領更多產業技術工人前行。

【本期人物】

吳思志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

榜樣力量

吳思志繼承了傳統的高州木刻畫雕刻技法,又獨創了「粒點刀法」「拼板套色法」和「背拓著色法」等絕技。他的作品作為文化名片被選送到美國、埃及、 義大利等地交流達百多件,讓中國的傳統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吳思志:雕刻千年時光 堅守藝術之美》視頻

「一張好的木刻畫至少要有三種味道,有木板的味道,有刀的味道,還有墨的味道。」木香四溢中,纖巧的刻刀精準落下,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茂名高州市潘州畫院院長吳思志以巧手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各類形象。

高州木刻畫源於唐朝。木刻畫不僅僅是一門以刀代筆的繪畫藝術,還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長久以來,高州家家戶戶都有貼木刻畫的習俗,比如年畫、門神等等。「如果沒有傳承,都用機器印刷,慢慢地手工的就會消失,這種延續一千多年的粵西文化也會消失。」吳思志表示。

年近花甲的吳思志「刀耕不輟」40餘年,對於他來說刻的不僅僅是畫,還有一千多年的時光。吳思志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了題材和技法的突破,同時也肩負起高州木刻畫傳承的重擔。「高州木刻畫需要發展、需要創新,融入當下的社會,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吳思志說。

刻刀緣起兒時夢

近年來,高州木刻畫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並於2012年入選「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州木刻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以黑白木刻為主要創作形式,由藝人雕木像、雕木牌改為雕木刻年畫、神牌、門神、利是、符咒等進行印刷演變和發展而來。」吳思志告訴《南方》雜誌記者,高州木刻畫生活化氣息濃厚,具有淳樸、粗獷、敦厚的藝術特徵。

作為高州木刻畫第七代傳承人,吳思志從兒時起就跟隨老師學習木刻畫,之後他一直浸淫於高州木刻畫的創作與研究中。經過多年刻苦鑽研,吳思志在木刻畫的技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的作品也先後在省、國家、國際上獲得30多項榮譽。如今,吳思志所創作的木刻畫作品,已經成為高州文化走出去的一張亮麗名片。

從初學,精通,到大成,再到超越,吳思志與木刻畫相伴走過40餘年路程。吳思志告訴《南方》雜誌記者,他的爺爺是一位木刻畫藝人,他從小就跟隨在爺爺身邊,對木刻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候,周圍的人們經常看到小吳思志一手拿著小木塊,一手拿著刻刀,心無旁騖地沉浸在雕刻創作的世界中。

高考時,吳思志順從父親的意願,報考了中文系,但童年的熱愛一直紮根在他的心底。大學畢業後,吳思志毅然選擇從事與美術相關的工作,並投身於木刻畫的學習與創作中。在照相館替人畫背景,在高州市文化館系統學習繪畫、木刻畫,到廣州美術學院進修,遠赴北京學習……決心踏上木刻畫的創作道路後,吳思志一刻也不停歇,在精益求精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藝水平。

在吳思志的創作道路上,其父親的經歷給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吳思志看來,父親是對他創作影響最大的人。「我的父親曾是一名遊擊隊員,在10多歲的時候就參加了革命。小時候,我經常聽父親講述在遊擊隊裡的戰鬥故事。當時我暗下決心,如果長大了,一定要用木刻畫的方式把父親的故事展現出來。」

受到父親經歷的感召,吳思志創作了一系列以紅色題材為主題的作品,並收穫了如潮好評。而紅色題材也成為吳思志創作風格的一大特色。他創作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作品《閃閃紅星》在廣東美術館展出。

作為高州木刻畫第七代傳承人,吳思志從兒時起就跟隨老師學習木刻畫。

木屑紛飛中的創新與堅守

「木刻畫的創作不能墨守成規,要融入現代的題材,實現推陳出新。」吳思志說,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必須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完成。

「刀耕不輟」40餘載,吳思志不斷尋求創新突破。在吳思志的刻刀下,高州木刻畫的創作題材突破了年曆符等傳統式樣,豐富多樣的形象躍然在世人眼前。而題材的創新也對木刻畫的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吳思志在木刻畫傳統技法的基礎上獨創了「粒點刀法」「拼板套色法」和「背拓著色法」。

《軍魂》是吳思志以「粒點刀法」創作的得意之作。他以高超技巧雕刻出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形象。木刻畫板上,戰士緊抿乾裂的嘴唇,堅定的眼神直視前方,疲憊的臉龐卻透露著果敢和堅毅。《軍魂》曾榮獲廣東省「嶺南杯」創作一等獎、「粵文杯」首屆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銀獎,作品還被中國軍事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吳思志還創作了許多大放異彩的經典作品。《嶺南聖母》作為《嶺南聖母紀念郵集》封面在全國出版發行;《天王送子神仙卷》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荔枝豐收圖》則作為茂名市文化禮品在《魅力中國城》節目中贈予湖北十堰市;等等。與此同時,吳思志的木刻畫還作為文化手信被送往美國、埃及、印度等58個國家。

在這些經典作品的背後,吳思志傾注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心血。大型木刻畫作品不僅需要匠人們的靈感,更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10米長的《天皇送子神仙卷》整整花費了吳思志7年時間。目前,吳思志正在創作一幅20米長的《永樂至尊卷》,全卷共有360多個人物造型。據他介紹,完成這幅作品還需要七八年時間。等全卷完成,可以申報金氏世界紀錄。

其中,《軍魂》的誕生過程讓吳思志尤為印象深刻。當時吳思志夜以繼日地投入創作中,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小憩一段時間又爬起來開始工作。「這樣的工作狀態持續數日,等到作品完成,眼睛像燈籠一樣紅腫,淚水直流。」吳思志回憶道。

木屑紛飛中,一把刻刀記錄著時代變遷,見證著匠人攀登藝術高峰。2014年,吳思志被評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

《軍魂》是吳思志以「粒點刀法」創作的得意之作。他以高超技巧雕刻出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形象。

讓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在茂名高州市,木刻畫不僅是人們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高州人對文化藝術的美好追求。隨著高州木刻畫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創作當中,為城市留下文化記憶。而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吳思志的堅守與努力。

而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思志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保護和發揚高州木刻畫的責任。他的作品作為文化名片被選送到美國、埃及、義大利等地交流達百多件,讓中國的傳統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吳思志組織開展「非遺文化重傳承,特色文化進校園、到社區」活動,吸引了3萬多人次參加;他協助高州一中成功申報教育部「中國傳統文化高州木刻畫特色學校」,協助高州附一小成功申報「廣東省傳統木刻畫特色小學」;他頻頻走訪老藝人,挖掘有價值的木刻畫板及作品……吳思志致力於高州木刻畫的傳承與堅守,為高州木刻畫的延續注入新鮮血液。

保護高州市佛子嶺景區清朝「牆壁」不被拆除,搶救高州市根子鎮浮山嶺景區冼太廟明朝牌匾、馬貴鎮石門景區劉三太廟清朝牌匾,向高州市政府提議保護清朝孔廟遺址……在做好高州木刻畫傳承工作的同時,吳思志還肩負起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吳思志創作了《湖北加油》等以疫情防控為主題的美術作品近30幅。「中國加油!」吳思志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場景,讓我深受感動。我收集了許多素材,以高州木刻畫的表現形式創作了一批作品,希望這些作品可以鼓舞士氣、振奮人心,鼓勵大家齊心協力戰勝疫情。」

吳思志(右三)組織開展「非遺文化重傳承,特色文化進校園、到社區」活動,吸引了3萬多人次參加。

總策劃丨馮建華 石雄東

統籌 | 郭芳 宋善斌

執行 | 劉龍飛 郭佩霖 夏夢 溫柔 史成雷 李卓華 盧益飛

本期報導 | 盧益飛

視覺 | 曹力思 林曉龍

校對 | 楊明珠 潘經春

統籌丨張蓓蕾 郭芳

編輯丨李卓華 陳冰青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城牆共話傳承
    圖為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現場。 梅鐿瀧 攝中新網西安12月5日電 (記者 梅鐿瀧)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5日在西安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用熾熱匠心與精湛技藝為民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圖為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現場。 梅鐿瀧 攝記者現場看到,由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吸引了來往民眾的目光。
  • 我市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擴軍」
    日前,在由省文化和旅遊廳對外公布的第五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我市共有16人光榮上榜,涵蓋了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曲藝、傳統醫藥、民俗六大類別。此次評選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經逐級推薦申報、專家評審、社會公示、覆核審定等程序,由省文化和旅遊廳最終研究確定的,共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等十個類別,全省共有288位代表性傳承人入圍。其中,我市有董志廣、許晴、馬同祥、韓立祥等16人入選。
  • 夏布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小紅:守護和傳承夏布繡是我的使命
    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張小紅,通過近20年的努力,將粗獷質樸的夏布與精巧細膩的民間刺繡相結合,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夏布繡工藝與針法,形成了夏布繡藝術獨特的個性和地域風格。張小紅刺繡工作照(央廣網發 江西省新餘市委宣傳部供圖)古諺語云:「麻布繡花,底子太差。」夏布質地生硬,要在上面刺繡,絕非易事。
  • 傳承鰲魚文化,番禺區又添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全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108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入選。其中,由番禺區推薦申報的沙湧鰲魚舞代表性傳承人幸澤良榜上有名。番禺區現有省級或以上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增至8名(含國家級1人)。
  • 守護最後的火種 滬郊非遺傳承人一瞥-十錦,挑花,金偉國,傳承,羅涇...
    圖說:嘉定小青龍舞龍會黃漢生從小就喜歡畫畫,鄉村裡的小夥伴一起隨便「塗兩筆」,就他畫的飛鳥和花草最像。很快,年紀輕輕的黃漢生就成了向化鎮遠近聞名的灶花畫師。最忙的時候,附近人家排著隊請他去家裡畫灶花。  如今,黃漢生的頭銜有很多: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員、上海市市級灶花代表性傳承人、崇明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上海崇明灶文化研究會理事。但黃漢生最重視的,是向化鎮向化小學的課外輔導員身份。
  • 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
    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   記者昨從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獲悉,在文化部剛剛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我省有18人成功入選。
  • 一把剪刀剪出紅色鳳袍 霸氣剪紙亮相2020西安城牆非遺傳承活動
    今天(12月5日)下午,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參加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的觀眾圍著西安剪紙非遺傳承人楊彩霞剪出來的紅色鳳袍拍照留念。  來自全國各地的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亮相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吸引了來往市民遊客的目光。非遺傳承人用熾熱匠心與精湛技藝為市民遊客帶來了一場冬日文化盛宴。
  •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下簡稱「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是指承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責任,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並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經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以下簡稱「省文化和旅遊廳」)認定的傳承人。
  • 非遺大師開啟文化盛宴 市民可領「通關卡」體驗非遺
    12月5日,由西安城牆管理委員會和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在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拉開帷幕。刺繡展示區前,景區工作人員正微笑著向市民遊客介紹蘇繡與秦繡的特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由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令人矚目。
  • 市民可領「通關卡」體驗非遺
    12月5日,由西安城牆管理委員會和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在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拉開帷幕。刺繡展示區前,景區工作人員正微笑著向市民遊客介紹蘇繡與秦繡的特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由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令人矚目。
  • 守護匠心·傳承技藝訪國家級非遺王氏宮廷指針療法傳承人御醫王博
    2018年10月13日,受北京非遺發展保護機構委託,今日頭條號、網易新聞非客直播、一點資訊、騰訊號、愛奇藝視頻、搜狐視頻、非遺文化產業公眾平臺等媒體來到山東濟寧市,探尋傳統醫藥的傳承與保護,拜訪王氏宮廷指針療法第七代御醫傳承人、金龍灣傳習學院院長王博。
  • 海南上百名非遺傳承人秀技藝 活態傳承多彩文化
    中新網海口6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樹皮布製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椰雕、瓊劇、八音、海南麒麟舞、臨高人偶戲……在9日晚舉行的海南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上百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秀技藝,展示4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文化和旅遊部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發展,經各地申報、專家組初評、社會公示、評審委員會審議等程序,文化和旅遊部近日確定並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1082人。資料圖:文化和旅遊部。
  • 政策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
    ,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和支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是指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責任,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並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經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的傳承人。
  •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 河南新增43位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5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河南有43位傳承人入選。
  • 惠陽李偉堅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惠州有3人入選,惠陽黃金酥丸製作工藝傳承人李偉堅榜上有名。李偉堅說,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自己有責任把惠陽這一特色客家美食品牌進一步擦亮。
  • 惠安木雕非遺傳承人賀耀輝:匠心創新傳承
    隨著木雕技藝的發展,其因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也因此湧現出不少工藝美術大師,惠安木雕非遺傳承人賀耀輝就是其中一個。「祖輩師傅勤勞刻苦的工匠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後輩勇往直前,用匠心打造精品。」賀耀輝表示。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