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立剛:大陸為什麼沒有臺積電

2020-12-17 環球網

臺積電近日公布11月份業績,合併營收1248.65億元新臺幣(約合289.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環比增加4.7%,營收已連續18個月同比增長。臺積電7nm技術自2018年4月量產以來,已經為數十家客戶的數百種產品生產超過10億顆的晶片,成為5G產品的重要支撐力量。於是,在圍繞晶片領域破解「卡脖子」難題的討論中,一個疑問出現了:為什麼大陸沒有出現臺積電這樣的企業?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精細分工的世界,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能把所有的產業的整條產業鏈都做下來,在一些領域有別的國家和地區比我們強,這很正常,也是經濟規律的一部分。

在電子信息產業起步時,企業基本是自己做全產業鏈。當時,實力雄厚的巨頭如飛利浦甚至自己既做晶片又做光刻機。隨著產業越來越成熟,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產業化分工也就愈益明顯,在這個過程中,擁有龐大市場腹地的國家和地區,就會更多向終端產業發力,因為終端市場更大,機會更多,回報更高。而缺少市場腹地支持的企業,就會向上遊退守,用技術和壟斷地位形成壁壘,從而獲得商業回報。

作為信息科技產業後起者的中國,是選擇首先在終端產業有所作為,還是要突入高技術上遊,答案很清楚,首先進入終端產業。中國市場大,機會多,可以在終端市場有所作為,逐漸積累實力,提升技術水平及各方面的能力,再向上遊發展,一點點去做配件,在配件領域有所作為,再向材料等更上遊發展。

因此,無論是國家規劃和企業行為,都不太可能把晶片製造這種上遊領域作為最初就進入的方向。即使偶爾有企業因為各種原因進入上遊市場,也會面臨較大的困難,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京東方較早進入顯示屏這個上遊市場,因為進入過早,下遊本土客戶缺少競爭力,很難爭取到國外用戶,在最初的10年內幾乎一直面臨著虧損狀況,這在當時遭到了經濟界的廣泛批評,不斷被經濟學家拿來作為國營企業做不好高科技的例子,是「扶不起的阿鬥」。一直到國產終端產品全面崛起,電腦、手機領域廣泛採用了京東方的屏,它才一躍成為世界一流顯示屏製造企業,年盈利70多億元人民幣。

臺積電1987年成立時獲得了臺當局巨大支持,通過30多年的積累,逐漸成為世界少數幾家晶片代工企業之一。最初晶片產業普遍採用IDM模式,集晶片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多個產業鏈環節於一身,這種模式投入大,風險大。後期晶片設計和代工分開的模式為晶片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讓更多沒有製造能力的企業也可以加入到晶片產業,提供更多產品。臺積電就是最早切入這個領域作為Foundry(代工廠)模式存在,擁有較大的先發優勢。因為具備先發優勢,發展戰略清楚,注重不斷地技術更新,終於獲得今天這樣的優勢地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超過美國的晶片製造企業。這樣一個高投入、高集中度的行業,具有天然壟斷的屬性,一旦佔據了優勢地位,如果先發企業不犯錯誤,後進入的企業很難超過。

大陸在晶片製造領域是後起者,早年政府沒有將其作為未來發展重點。大陸晶片代工的企業客戶不多、資金不足,發展速度慢。如2000年成立的中芯國際,無論在資金、技術還是生產能力上都和臺積電有較大差距,在很大程度是錯過了最佳時機。

不過美國的科技戰客觀上給大陸提供一個發展晶片代工企業的機會。科技制裁的結果,讓整個中國產業界明白,必須要在這些上遊產業建立起防線,否則很容易被人「卡脖子」,全社會在發展戰略、政策、資金、人才上開始給予晶片產業較大投入,刺激了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在晶片設計領域已經取得較大進步,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多家的企業晶片設計水平逐漸與世界一流看齊,不但是中低端晶片,中高端晶片也有了較大突破,這意味著中國自己的晶片製造企業不會再沒有客戶,投入只要形成生產能力就會有回報。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企業在終端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電腦出貨量已經是全球第一,手機的出貨量同樣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份額。只要在技術上達到要求,國產晶片就不愁沒有市場,這就為大陸的晶片代工企業提供了巨大市場機會,讓他們敢於在新技術上投入,有了市場和資金,技術突破就有了支撐。

總之,大陸之所以沒有出現臺積電這樣的企業,是因為後發的原因及市場規律。然而市場規律同樣也會給大陸未來締造出臺積電一樣的企業提供機會,因為今天無論是國家安全、產業格局還是發展機會,都到了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有所作為的時候。我們已經在晶片設計和製造領域廣泛發力,在存儲晶片領域取得突破,從市場佔有率為0很快達到了5%以上,技術水平也居世界前列。中芯國際這樣的代工企業也在高速成長,未來5年,晶片代工企業的實力會迅速增強,形成技術突破,搶佔全球市場。(作者是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

相關焦點

  • 大陸為什麼沒有臺積電
    於是,在圍繞晶片領域破解「卡脖子」難題的討論中,一個疑問出現了:為什麼大陸沒有出現臺積電這樣的企業?今天的世界是一個精細分工的世界,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能把所有的產業的整條產業鏈都做下來,在一些領域有別的國家和地區比我們強,這很正常,也是經濟規律的一部分。在電子信息產業起步時,企業基本是自己做全產業鏈。當時,實力雄厚的巨頭如飛利浦甚至自己既做晶片又做光刻機。
  • 終於有人說清楚了,為什麼臺灣省有臺積電,而中國大陸沒有?
    臺灣為何誕生臺積電?這是遊戲規則,只不過這個規則以前由美國定的。說直白一點,這是全球分工產生的結果,就好比為什麼光刻機是荷蘭強一樣的道理!在搞全球分工的時候,我們製造業雖然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但我們更多的是中低端,並沒有多少高端技術。這也是美國現在要和我們打中美技術戰的原因!說到正題上來,臺灣之所以誕生了臺積電這樣的企業,主要還是獲得了美國的扶持。要知道,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是美國籍,而且臺積電有很深的美國資本在內!
  • 晶片巨頭臺積電在中國臺灣發展壯大,而非在中國大陸,為什麼?
    或許,有人就要發出這樣的疑問了,為什麼中國臺灣地區能出現像臺積電這樣的晶片企業,而中國大陸地區卻沒有?實際上,臺積電之所以在臺灣地區成立、發展、壯大。應該也包括了許多偶然因素,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出生的那一刻起。不過,總體上,臺積電在臺灣率先成立並發展起來,或多或少也是個必然。
  • 項立剛:中移動收購遠傳電信將推動兩岸交流
    對此,電信專家項立剛表示,此舉不僅有利於降低漫遊資費、增加國內運營商的海外運營經驗,更將進一步推動兩岸交流。項立剛分析,此次收購對於中國移動而言是「一石几鳥」。一方面,目前大陸和臺灣正處在一個良好的階段,這種情況下進行更多的實質性的經濟交流,對於大陸和臺灣在政治上的融通具有重要的價值。另一方面,對在電信市場的開拓具有重要價值。
  • 為什麼臺灣會有臺積電這樣的高科技企業?
    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臺灣擁有臺積電、聯發科、日月光、聯電等半導體巨頭,其中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核心企業。為什麼臺灣的半導體產業這麼發達?為什麼會有臺積電這樣的高科技企業?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 去年來臺積電已有100多位員工跳槽到大陸
    摘要:8月13日消息,據臺灣地區媒體《經濟日報》援引《日經亞洲評論》報導稱,自去年起,已有100多位原臺積電工程師和經理人員被挖角到中國大陸,從事晶片研發製造項目。
  • 綠媒炒作臺積電主管跳槽大陸,臺網友:少拿愛臺灣要挾人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呂棟 編輯/尹哲)11月28日,臺灣綠媒傳出臺積電部門主管跳槽至大陸濟南的晶圓代工廠擔任要職,並聲稱「擔憂技術外流」。針對該傳言,臺積電當天回應表示:不予評論。事實上,臺灣半導體企業員工跳槽大陸工作的例子並不罕見。一位半導體業內人士告訴觀察者網,大陸企業工資待遇很高,臺積電人才流失十分正常。「別人給的薪水高人才自然往那裡走,如果不想人才外流自然要提高薪水,少拿愛臺灣要挾別人,老話一句,只花的起香蕉,只能請到猴子。」一位臺灣網民評論道。
  • 大陸晶片人才稀缺?外媒:大陸兩廠挖走超過100名臺積電資深員工
    近日,據臺灣地區媒體《經濟日報》轉引《日經亞洲評論》報導稱,自2019起,已有100多位原臺積電工程師和經理人員被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弘芯和泉芯挖走,從事晶片研發製造項目。反觀臺積電近年的年度離職率一直在5%以下。此次,大陸半導體企業從臺積電挖走資深員工也是為了儘快彌補人才流失的現狀。2.國產晶片在技術領域仍待進步引進人才是大陸半導體企業發展國產晶片的第一步。國產晶片的發展不僅只靠引進的人才就能快速解決,目前國產晶片的技術與最新技術相比仍有較大的距離。
  • 臺積電張忠謀更希望大陸做晶片設計!
    臺積電張忠謀在談及晶片大陸的晶片設計與製造方面的問題時,他表示,大陸注重設計這部分可能對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更有利。 但是,大陸已經有不少科技企業已經 可以實現了高端晶片的設計,比如海思半導體
  • 綠媒炒作臺積電主管前往大陸任職,臺網民:不要道德綁架
    綠媒炒作臺積電主管前往大陸任職,臺網民:不要道德綁架近日,臺灣綠媒大肆炒作臺積電主管跳槽的事情,認為此位主管前往大陸任職,擔心臺積電的技術外流。針對綠媒的發文,臺積電錶示,不作任何評價。根據知情人士透露,臺積電人員流失嚴重,主要是待遇薪資實在是太低了。結果,綠媒卻「隱瞞」跳槽的實際情況,大肆宣揚這些離職人員掌握技術機密,如今前往大陸任職,恐怕會導致臺積電的技術外流。綠媒還強調,怎麼能讓這幾個人帶著技術「逃走」,臺積電會被「挖空」,同時還把這些離職人員稱為「叛將」。
  • 為什麼臺灣晶片比大陸領先這麼多?
    首先說為什麼臺灣晶片比大陸領先很多呢?我個人覺得主要是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臺灣晶片業比大陸發展得早;二是臺灣晶片業發展不受限。下面我來具體說下這兩個情況。
  • 臺積電將強化人才優勢,反向吸引中國大陸高端人才流向臺灣地區?
    在中國大陸地區,中芯國際作為晶片代工龍頭,兼具成熟製程工藝和先進位程工藝,目前,由中芯研發的14nm先進位程工藝也已投入量產。業內認為,隨著資金、人才和技術逐步到位,中芯憑藉「摩爾定律放緩」+「追趕者學習曲線縮短」的優勢,可望逐漸縮小與臺積電的差距。
  • 臺積電罕見開放交流:看清臺積電,才能看清華為的實力
    1、「有一個總統把世界搞得很悽慘」6月18日,臺積電在上海舉行2019年技術研討會,首次對大陸媒體開放。這也是近十年來,臺積電罕見地和大陸媒體交流,向來低調的臺積電也進一步走向開放。看看美國科技大咖尼古拉斯·內格羅蓬在和任正非的對談中是怎麼說的:「我們(美國)不是半導體領域的絕對領導者了,我們沒有辦法使用半導體的優勢去使得中國屈服,目前臺灣在半導體是領先的,蘋果的CPU都是在臺灣生產。」他說的這家臺灣公司正是臺積電。
  • 為什麼臺積電先答應去美國建120億美元晶片廠,後同意去日本建封測廠?
    雖然臺積電暫時並未置評,但倘若消息屬實,那就意味著這將成為臺積電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座封測廠。 為什麼臺積電先答應去美國建120億美元的晶片廠,後同意去日本建先進的封測廠呢? 眾所周知,晶片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眾多高科技公司必爭的核心技術之一。而臺積電打破傳統代工模式一舉成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企業後,更令世界各國垂涎欲滴,尤其是美國和日本。
  • 臺海觀瀾 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六)
    到1987年,江南廠的產量已經達到全國同類產品總產量的40%,成為首屈一指的行業老大,無錫也成為大陸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基地之一。由於意識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大陸開啟了「集中力量辦大事」模式,決定加碼投資半導體產業。1989年,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簡稱華晶)在無錫成立。
  • 臺積電大幅調高投資布局先進位程 中國大陸龐大市場是其堅強後盾
    受訪專家指出,應用越來越廣的半導體晶片已成「戰略物資」,中國臺灣半導體掌握尖端製造技術,與美國、日本和荷蘭等國緊密合作,與韓國的三星抗衡;中國大陸在科技戰中被圍堵難以突圍,但擁有最龐大市場是其優勢。這些年臺積電憑著超前科技和代工服務,在中美科技戰中左右逢源,股價從去年初的新臺幣339元(約16新元)一路狂飆至昨天盤中新高的新臺幣625元(約29.65新元)。
  • 同樣研發晶片,為什麼寶島臺灣的晶片產業,領先大陸這麼多?
    同樣研發晶片,為什麼寶島臺灣的晶片產業,領先大陸這麼多?大家都知道,儘管中國的寶島臺灣省面積較小,但晶片領域仍有許多巨頭。如臺積電壟斷了全球約60%的晶片製造訂單,以及聯發科等大型和小型晶片公司。這麼多網友都有疑慮,同樣是一個國家的,為什麼臺灣地區與大陸區別的晶片製造能力相差如此之大呢?第一:由於寶島臺灣的面積相對較小,資源自然稀缺,有必要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國際經濟以實現更好的發展,因此當地從一開始就培育了一些出口型企業。
  • 詳解臺積電南京設廠:張忠謀老了還是臺灣愚蠢?
    OneAD InRead 廣告插入點  臺積電是臺灣最具指標性的龍頭企業,一舉一動受到市場矚目,由於現階段到大陸設立12吋廠,生產成本並沒有較臺灣12吋廠低,臺積電一直在評估何時才是申請到大陸建廠的最佳時機。  業界人士認為,若以成本考量,現在登陸設廠的確沒有成本上的效益,排除這個考量後,臺積電決定申請登陸,應該就是「卡位」。
  • 斷了臺積電後路,蔡英文沒臉見張忠謀?
    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周年慶,蔡英文不敢出席近日,「臺灣之光」新竹科學園區成立40周年,臺積電、聯電、宏碁董事長們都出席了歡慶會,然而當天民進黨當局蔡英文並沒有露面,只派了個行政機構副手出席。有評論說,臺灣高層選擇缺席,是因為民進黨當局無法為科技行業提供有效扶持,沒臉面對科技大佬張忠謀。
  • 臺灣省官員:臺積電已經填補了失去華為訂單的損失
    中國臺灣省的一位官員表示:雖然失去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但臺積電(TSMC)已經通過其他客戶補齊了訂單。這是對美國銷售禁令的服從。臺積電的客戶包括華為的晶片部門HiSilicon(海思)。上個月,臺積電公布了耗資120億美元在美國建立工廠的計劃,而就在計劃公布的幾個小時前,美國商務部提出了一項修改晶片出口規則的建議,這將限制臺積電對華為的銷售。該修正案要求向華為銷售使用美國技術在海外生產的半導體需要申請許可證。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和第二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