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盲盒到漆器體驗包:「體驗文化」消費需求旺盛-國際在線

2020-12-25 國際在線

  成都漆器文創產品

  近年來,文創產業蓬勃發展,博物館、非遺項目、旅遊景區都競相推出文創產品,哪些文創產品能夠真正地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怎樣做文創才能更好地傳播文化?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成都漆器工藝廠的漆器體驗包的走紅,將大家的目光引向了體驗式文創產品。

  考古盲盒 體驗考古的苦與樂

  近日,河南博物院一款文創產品考古盲盒火了,據說已經被考古迷買到斷貨,媒體稱,河南博物院12月3日晚8點補貨450個,不到2分鐘就秒光,第二天補貨1650個,不到半天又賣光,是一款名副其實的「網紅文創」。

  是什麼獨特的創意,能讓「網紅文創」這麼火?

  這款「網紅文創」其實只是一抔土,但是就像真實的考古一樣,土裡可能藏著巨大的驚喜,也可能什麼也沒有。和考古盲盒一起寄到消費者手中的,還有一件神奇的考古工具:一把迷你洛陽鏟。像真實的考古一樣,考古迷戴上手套,用洛陽鏟一鏟一鏟地將泥土挖開,可能會從泥土中找到仿真的十二生肖獸印章、大將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杜嶺方鼎等等「價值連城」的文物,也可能只收穫一抔充滿千年古都氣息的土壤。

  「這個看起來好好玩呀!手套一戴,考古學家的感覺來了!」這是網友的評價。

  因為供不應求,河南博物院不時接到網友的「催貨通牒」:「給個機會挖土吧……」

  漆器材料包 了解漆器製作過程

  無獨有偶,成都漆器工藝廠的爆款文創產品,也是一個體驗式的手工製作工具包,從外形看上去,就像小朋友家中常備的水彩筆盒子,打開工具包,裡面有一片已經塗上黑漆的書籤,和砂紙、針筆等各種製作漆器的工具。消費者需要先用一片砂紙將塗好漆黑的漆器書籤打磨得光可鑑人。此時的漆器書籤,看上去閃閃亮亮,一朵銀色的芙蓉花也顯現出來。這時,消費者需要拿起針筆,一筆一畫地為芙蓉花的花瓣畫上「褶子」。畫上了褶子的芙蓉花,在反射光線時金光熠熠。最後,消費者再用色漆為芙蓉花暈彩,塗上美麗的顏色後,一張自製的漆器書籤就成形了,非常漂亮。

  今年端午節,成都市文化館送給群眾的節日禮品,是一款端午香囊材料包,這也是一款體驗性的文創產品,打開這款材料包,裡面有裁減好的布料、有針線,還有填充香囊的中草藥等製作香囊的原材料,顧客穿針引線,根據製作流程的指引,就可以自己縫製一個漂亮的端午香囊,享受了動手的樂趣,又體驗了端午佩戴香囊的傳統習俗,深受群眾歡迎。

  體驗式文創 滿足顧客消費需求

  文化創意產品的核心在於創意。目前,文創產品市場上,印有景區圖案、標誌或景觀造型的紀念品比比皆是,而產品的文化屬性、創意價值卻往往被忽視。「考古盲盒」「成都漆器體驗盒」等體驗式文創產品的爆紅,正說明富有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能夠激起群眾真正的需求和購買慾。

  成都漆藝新生代傳承人陳紅介紹,漆器書籤體驗包有三種圖案:芙蓉、銀杏和熊貓,都非常受歡迎。這款體驗包的誕生,出發點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成都漆器,這款體驗包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成都漆器的打磨、絲光、暈彩等傳統技藝,同時也照顧到顧客的消費需求,「很多顧客不僅僅想購買漆器產品,而且更想親身體驗一下漆器的製作過程。」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認為,「考古盲盒」的大火,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當下喜聞樂見的盲盒形式,把看起來呆板的「考古發掘」從被動學習變為有趣的主動探索,讓更多的年輕人通過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文創,最重要的是創意,要人無我有。」成都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評委、藝術家孫凱表示,文創產品也是一種傳承,但是要變化成現代社會能夠接受的形式。

  「所有的文創最終目的就是讓文化從博物館走出去,轉化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提升人們的美感。文創產品要儘可能多方面地去體現,體驗式的文創產品,讓觀眾有參與感,結合研學課程,能夠讓觀眾更深刻地了解文化內涵。」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研究所館員丁小勝說。(記者 汪蘭 文/圖)

  原標題:從考古盲盒到漆器體驗包:「體驗文化」消費需求旺盛

相關焦點

  • 「考古盲盒」讓文物巧妙「出圈」
    玩家拿起「考古神器」洛陽鏟,層層挖土,再細細地掃去浮塵,神秘的「寶貝」慢慢呈現全貌……在挖掘過程中,玩家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近年來「盲盒經濟」十分火爆。所謂「盲盒」,就是盒子上沒有標註何物,買賣信息極不對稱,會強化消費者對購買結果的預期心理,以及可能會獲得的驚喜感。
  • 考古盲盒:讓文物活起來
    工作人員演示「考古盲盒」的開盒過程近日,有人先後在幾個大社交平臺發帖,圖文直播「考古盲盒」開盒全過程,吸引了大量網友圍觀轉發、留言諮詢。「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緊急補貨的600個盲盒在35秒內被一搶而空。」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說,「沒想到這麼火!」由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名為「失傳的寶物」,設有「傳承」「史詩」「傳說」等級別。玩家打開盲盒,取出包裹有「寶物」的土塊,小心翼翼地「挖掘」,「出土」的瞬間如開獎般驚喜,成就感油然而生。
  • 「考古盲盒」:讓文物「活起來」
    近日,有人先後在幾個大社交平臺發帖,圖文直播「考古盲盒」開盒全過程,吸引了大量網友圍觀轉發、留言諮詢。  「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緊急補貨的600個盲盒在35秒內被一搶而空。」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說,「沒想到這麼火!」
  • 家中體驗「盜墓」,撿漏「考古盲盒」,是否具有收藏意義
    「考古盲盒」又是啥?大家知道了盲盒的概念後,我們在細說一下,考古盲盒到底是什麼?正是最好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探索和手段,經過數年的發展,我國的文創產品不斷的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高價到低廉,慢慢的適應了社會各個階層和生活需求,從簡單死板的擺設藝術品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故宮的文創產品,更是在故宮文化的背書下,展現出極強的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更是適合生活化場景使用,可以說文創產品將會成為以後的另外一個高速發展的領域。
  •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斷貨,在家就能挖「文物」,你心動了嗎?
    這款考古盲盒外面包裹著河南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土質,裡面的出土文物仿製品根據尺寸大小的不同,形態和豐富程度也各不一樣。要想知道自己買的是哪款出土文物?你得耐心用工具一點點把「寶物」給挖出來才知道。與普通盲盒一款只有6-12個形態的設計不一樣,考古盲盒所包含的「寶物」非常多,從青銅器、元寶、銅佛,到銀牌、銀元、玉器等,應有盡有。這種「不知道會挖出什麼」的未知性,給了大家更多消費刺激與參與感。有意思的是,為了模擬考古的未知性,你可能會挖空,該設計讓挖土中的緊張刺激增加,挖到「寶貝」的快樂也加倍。
  • 考古盲盒一月賣出超200萬:拎「洛陽鏟」發掘「文物」給文創什麼啟示?
    晚上8:03,河南博物院網店的「考古盲盒」顯示售空日前到上海參加參加上海廣播電視臺《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的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透露,這款商品從去年12月2日發布到月底,已售出超2萬餘件,收入逾200萬元,每天晚上8點的線上發布基本「兩三分鐘就售光了」。
  • 盲盒+文物,能玩出哪些花?你想體驗這種驚喜嗎?
    這款由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有個特別的名字:「失傳的寶物」。乍一看上去,它像是個不起眼的「土坨坨」,設計者們提取河南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土質,把「寶物」包了起來。據了解,這款考古盲盒有六種尺寸:傳說小、史詩小、傳承小、傳說大、史詩大、傳承大,最低價格40元,大號盲盒還贈送「考古神器」洛陽鏟。客服人員介紹,級別不一樣出好東西的機率也不一樣,大家可以根據喜好來選擇。
  • 考古創意盲盒你想試試嗎?
    乍一看上去,它像是個不起眼的「土坨坨」,設計者們提取河南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土質,把「寶物」包了起來。 而當你把土一塊塊鏟開,就有可能看到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鑑、銀牌、銀元、玉器、紀念牌、刀幣、陶雜件……
  • 鏟開土堆、刨出「寶物」…考古創意盲盒你想試試嗎?
    這款由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有個特別的名字:「失傳的寶物」。乍一看上去,它像是個不起眼的「土坨坨」,設計者們提取河南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土質,把「寶物」包了起來。  而當你把土一塊塊鏟開,就有可能看到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鑑、銀牌、銀元、玉器、紀念牌、刀幣、陶雜件……
  • 尋物|「失傳的寶物」5天銷售額超50萬,考古盲盒到底多「香」?
    現在,你只要通過一款考古創意盲盒,即可實現夢想啦。 最近有網友先後在豆瓣、微博自發帖子直播「考古盲盒」開箱經歷,用小鏟子小刷子搗鼓半天,最後「鏟」出了青銅虎符和兔首印章,吸引了無數人點讚創意無限,直接帶火了這款由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的銷售。
  •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成了爆款,讓人們體驗到考古...
    把土塊層層挖開,你才會知道「考古盲盒」裡會出現什麼「寶物」開盲盒過了把考古的癮盲盒開出的「兔首印章」網友供圖河南商報記者鄭超受訪者供圖手握洛陽鏟,小心翼翼地「挖土」,隨機挖掘出寶物的瞬間,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樣的體驗,可不是考古學家的專屬,擁有一個「考古盲盒」,你也能過一把考古的癮。
  • 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賣斷貨
    看直播網友被種草 考古盲盒賣斷貨12月初,一名網友先後在豆瓣、微博發圖文帖,直播「考古盲盒」開盒全過程,他先後挖出了青銅虎符和兔首印章,引起網友圍觀並紛紛表示「被種草」。12月3日下午三點左右,河南博物院依託官方微博平臺跟網友做了一次實時互動,約定粉絲量漲到7萬時就進行「考古盲盒」抽獎,到了當天晚上十點左右就輕鬆突破,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吸粉1萬名以上。
  • 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河南「考古盲盒」火了!下個「網紅」產品會是...
    這樣的體驗,可不是考古學家的專屬,擁有一個「考古盲盒」,你也能過一把考古的癮。12月以來,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火了,線上銷售多次脫銷。驚喜之餘,讓人忍不住思考,怎麼讓這「火爆」延續,甚至成為常態?下一個「網紅」文創產品,又會是什麼?
  • 奶茶店火鍋店推盲盒 表情包被做成盲盒 盲盒出圈 另一種流量變現
    記者發現,盲盒市場的新動態不斷,微信頭部表情包IP乖巧寶寶加入了「盲盒大軍」,泡泡瑪特為之推出了乖巧寶寶盲盒,最近正在多平臺發售。而麥當勞也隨即趕了一波盲盒的潮流,一口氣推出70個小黃人盲盒,只送不賣,在粉絲中掀起了一波吃開心樂園集盲盒的熱潮。
  • 寓教於樂的考古文創打開「歷史的盲盒」
    (中國新聞網12月5日)  據報導,這款由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名為「失傳的寶物」。一眼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土坨坨」,可設計者們卻提取了河南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土質,把「寶物」包了起來。當玩家用配套的「考古工具」,把土一塊塊鏟開時,就會看到青銅器、元寶、銅佛等各色文物仿製品,感受到十足的考古樂趣。  盲盒之所以「好玩」,正因為滿足了消費者追求驚喜感的消費心理。
  • 開盲盒能體驗考古的快樂,你想試試嗎?
    最近,一家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火了,有網友發帖講述了自己盲盒開箱的經歷,用小鏟子小刷子搗鼓半天,最後「鏟」出了兩個「寶貝」,原來開盲盒也能玩出考古的快樂!來源:微博截圖。這款由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有個特別的名字:「失傳的寶物」。乍一看上去,它像是個不起眼的「土坨坨」,設計者們提取河南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土質,把「寶物」包了起來。
  • 盲盒火出圈,監管不可盲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年來,能帶來隨機體驗的盲盒受到很多人喜愛,成為市場熱門。眾多商家跨界推出盲盒產品,「盲盒+」的營銷方式漸熱。但與此同時,盲盒圈漸漸颳起「炒作風」,盲盒帶來的過度消費引發關注。泡泡瑪特線下門店。
  • 盲盒都安排上了……
    最近,一家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火了,有網友發帖講述了自己盲盒開箱的經歷,用小鏟子小刷子搗鼓半天,最後「鏟」出了兩個「寶貝」,原來開盲盒也能玩出考古的快樂!來源:微博截圖。這款由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有個特別的名字:「失傳的寶物」。乍一看上去,它像是個不起眼的「土坨坨」,設計者們提取河南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土質,把「寶物」包了起來。
  • 考古盲盒熱銷 創意可嘉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最近有網友先後在豆瓣、微博自發帖子直播「考古盲盒」開箱經歷,用小鏟子小刷子搗鼓半天,最後「鏟」出了青銅虎符和兔首印章,吸引了無數人點讚創意無限,直接帶火了這款由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的銷售。(騰訊網12月11日報導) 紙墨點評:「手套一戴,考古學家的感覺來了!」這是網友開啟考古盲盒的直觀感受,可見其給大眾帶來的角色體驗之強。
  • 「盲盒+」模式快速裂變 「驚喜經濟」引爆年輕潮玩市場
    或許正是這種對生活的執著熱愛,與對未知的探索與嘗試,以及由此帶來的驚喜與快樂,催生並催熱了盲盒經濟。、服裝、美妝、數碼、考古、食品等各領域。  在淘寶網,記者看到以盲盒為中心的各類盲盒+X店鋪林立,有考古盲盒店,購買的產品為考古類產品或用具,比如各種石頭、挖礦錘子,有實物也有玩具產品;也有服裝鞋類盲盒,每個盲盒價格均一,但鞋類或衣服款式不一;還有消費電子產品盲盒店,消費者最終購買到的產品有數據線、手機、耳機、充電器等;此外也有在線抽盲機,在線抽到什麼將快遞什麼產品,一般顯示不能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