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臺北)·飲食關鍵詞
鄭元德傳訊:「我有朋友這月底去臺北遊玩幾天,就託朋友給你宅急便寄上咖喱粉。現在天候轉涼,臺灣就是羊肉爐當歸鴨……今年來個不同的熱點。這咖喱粉是我印度朋友家傳多代的配方,非常香,是手工調配,不是工廠製作包裝。你給個郵寄地址及電話吧。」
隔了一天,元德兄大概擔心我不會料理,又來訊:「日式煮法如何我不知道。印度與馬來西亞的咖喱料理,通常會加紅蔥頭、蒜頭,即把二者切碎或攪拌然後把咖喱粉加入調均,油熱後倒入,小火拌炒至香,下砍塊之肉,中火,繼續拌炒至出油及香味,下水煮至肉熟及所要軟度,下鹽調味,上桌。有者另在砍塊的肉上先撒咖喱粉醃30分鐘再接上面所述方法烹調,亦可。肉類咖喱如雞豬牛羊魚,可另加馬鈴薯或芋頭……若要有微酸甜味兒,可加入西紅柿。海鮮類還可加茄子、羊角豆、油豆粕……反正隨喜。蔬菜類咖喱可以高麗菜、胡蘿蔔、芋頭、腐竹、長豆、莆瓜……臺灣若有香茅,海鮮類及蔬菜類咖喱也極適合。」
我僅見過元德一次面,大約十七年前,楊牧、瘂弦、張惠菁和我去檳城,他帶來溪中捕撈到的小魚於座談會中共享,印象中是個懂食物的熱情漢子。
收到咖喱粉,我先用自己想像的辦法烹製咖喱雞:雞腿去骨,洗淨,拭乾,在平底鍋內煎至出油;取出雞腿,切塊。以雞油炒蒜末、紅蔥頭、薑末、洋蔥,加入胡蘿蔔丁、彩椒、秋葵、雞塊續炒;加入雞高湯,和適量的薑黃粉、紅椒粉、馬鈴薯塊,煮熟後加鹽調味。
我儘量令顏色繽紛鮮豔,阿雙嘗了一口說好吃,「可是沒有印度味道」。印度味道是什麼?她說不上來,總之是跟她的印度咖喱經驗很不同。
阿雙利用寒假去新德裡,服務貧民窟的小孩兩星期,每天吃各種咖喱。返臺後,一直難忘那些小孩的熱情舞蹈和歌聲,難忘他們無私的分享:「14天前,我就像大多數人一般,對印度很容易抱持著強暴、種姓制度、貧民窟……這些刻板印象;看待那個國家的人,容易不經意用著高人一等的眼光、帶著同情的心理去看待他們,但當我真正走進貧民窟,看見他們毫不保留的笑容,我知道窮的是自己、髒的是自己、臭的是自己。他們擁有的是飽滿的內在資本,是我看過最富足的一群人。有時擁有的越多,貪求的越多,失去的越多,終究只剩下一樽華麗的空殼。」
那印度咖喱雖則被我搞得缺乏印度味,可確實美味,我用它又做了蔬菜、魚、羊肉。我煮的咖喱蔬菜鍋內容相當豐富,僅僅這鍋蔬菜,就足以飽食一頓。
烤咖喱雞:用咖喱粉、蒜末、薑末、料理酒、醬油調製醃醬。選用雞翅腿,切開一半,洗淨後拭去水分,用叉子在肉上戳些孔洞,浸漬於醃醬內一夜。烤箱以200℃預熱,再以150℃烤雞翅腿約20分鐘,塗醃醬,翻面續烤15分鐘。我用這道咖喱雞腿,讓阿雙帶了兩天便當。
咖喱羊肉:羊肉切塊,洗淨,用咖喱粉略醃。以奶油炒蒜末、紅蔥頭、薑末、洋蔥,加入羊肉塊,加入清水,和適量的薑黃粉、香茅、月桂葉、紅椒粉,煮30分鐘;再加入胡蘿蔔丁、糯米椒、秋葵、青椒、黃紅椒、馬鈴薯塊,續煮約15分鐘至熟,起鍋前拌入鹽、原味優格,調勻。
唯一的煩惱是媽媽不沾辣,咖喱對她來講太辣了。焦妻從前做咖喱雞給小孩吃例用日本咖喱,我不愛日式咖喱,嫌它太淡,缺乏咖喱的辛辣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