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做人要老老實實,搞創作卻不能過於規矩。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藝術創作要呈現出獨特的風格,要有畫家自己的理解。想像一下,如果一座花園中只有一種花,哪怕是異常漂亮,看久了也會覺得乏味。藝術創作也是這樣,單一的風格,會造成創作的衰退。在明末清初,出現了四位很有個性的畫家,恰好他們都有出家為僧的經歷,後人把他們統稱為「清四僧」。在清四僧之中,技法最全面,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當數石濤。石濤姓朱,他是明朝宗室子弟,為了躲避戰亂追殺出家為僧。他是一個喜歡追求、敢於探索的人,到了康熙年間想要步入紅塵歷練一番。江南獻畫,京城尋找機遇都沒有受到賞識,此後隱居揚州大滌草堂。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石濤的山水畫又黑又亂,看上去有點「張牙舞爪」的味道。其實他在中年以前,也畫過一批風格恬淡幽然的山水,這幅《松風書齋》體現的就是這種唯美傾向。由於畫中沒有題寫年款,只能從畫風上推測,應該是他在黃山時期的作品。無論是構圖上還是技法上,都和黃山畫派代表畫家梅清的作品相似。梅清也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他石濤私交很好。兩人在創作上互為師友,互相啟迪,一起研究實景寫生入畫的方法。石濤能夠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的創作觀點,也和梅清的啟發有關。
從畫中描繪的景色來看,石濤畫的是黃山。山中瀑布飛瀉,奇松怪石,雲海美景都被石濤繪入畫中,整幅作品看上去天真爛漫。畫中的山石脈絡走向,一看就是實景描繪,穿插錯落之間帶有天然情趣。畫面中部有一間書齋,訪客已經到了門口,閉門讀書的雅士依然沒有發現。原來伴著陣陣松風,雅士已經融入書本之中,忘記了有客人要來。這樣美好的主題,配合舒朗明快的筆墨,讓人無限感慨。
石濤畫《松風書齋》時很重視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近景處他學習元代名家王蒙的手法進行創作,不厭其煩地勾畫細節,小到松樹的針葉也不馬虎。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表達灑脫自在的情懷勢必要在中景與遠景處改變創作手法。於是就看見了畫中的巨大山體,幾乎沒有皴擦細節。皴法是山水畫的核心技法,歷代無數畫家為了畫出山的精氣神,創造出幾十種皴法。石濤在創作中沒有炫技,他故意用淡墨微微渲染,讓畫面層次更加清晰。近景實,遠景虛,符合視覺規律,讓作品看上去更加舒服。
《松風書齋》的右下角有近代名家張大千的題跋,由於張大千擅長臨仿石濤,所以他手中的石濤作品,真假難辨。這一點也給這幅畫帶來一些有意思的爭議,不管爭議如何,石濤的創作風格的確多變,他也的確畫過這種實景入畫的清新山水。
拓展閱讀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和晏幾道
畫家表達敬意時都會臨摹偶像作品,朱文震畫《草堂圖》致敬沈周
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
你只知道李清照是一位女詞人,但未必知道她還是一位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