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景入畫,天然美好,石濤繪《松風書齋》

2021-01-07 薩培喇談藝錄

有一種說法,做人要老老實實,搞創作卻不能過於規矩。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藝術創作要呈現出獨特的風格,要有畫家自己的理解。想像一下,如果一座花園中只有一種花,哪怕是異常漂亮,看久了也會覺得乏味。藝術創作也是這樣,單一的風格,會造成創作的衰退。在明末清初,出現了四位很有個性的畫家,恰好他們都有出家為僧的經歷,後人把他們統稱為「清四僧」。在清四僧之中,技法最全面,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當數石濤。石濤姓朱,他是明朝宗室子弟,為了躲避戰亂追殺出家為僧。他是一個喜歡追求、敢於探索的人,到了康熙年間想要步入紅塵歷練一番。江南獻畫,京城尋找機遇都沒有受到賞識,此後隱居揚州大滌草堂。

石濤 松風書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石濤的山水畫又黑又亂,看上去有點「張牙舞爪」的味道。其實他在中年以前,也畫過一批風格恬淡幽然的山水,這幅《松風書齋》體現的就是這種唯美傾向。由於畫中沒有題寫年款,只能從畫風上推測,應該是他在黃山時期的作品。無論是構圖上還是技法上,都和黃山畫派代表畫家梅清的作品相似。梅清也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他石濤私交很好。兩人在創作上互為師友,互相啟迪,一起研究實景寫生入畫的方法。石濤能夠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的創作觀點,也和梅清的啟發有關。

石濤 松風書齋 局部

從畫中描繪的景色來看,石濤畫的是黃山。山中瀑布飛瀉,奇松怪石,雲海美景都被石濤繪入畫中,整幅作品看上去天真爛漫。畫中的山石脈絡走向,一看就是實景描繪,穿插錯落之間帶有天然情趣。畫面中部有一間書齋,訪客已經到了門口,閉門讀書的雅士依然沒有發現。原來伴著陣陣松風,雅士已經融入書本之中,忘記了有客人要來。這樣美好的主題,配合舒朗明快的筆墨,讓人無限感慨。

石濤 松風書齋 局部

石濤畫《松風書齋》時很重視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近景處他學習元代名家王蒙的手法進行創作,不厭其煩地勾畫細節,小到松樹的針葉也不馬虎。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表達灑脫自在的情懷勢必要在中景與遠景處改變創作手法。於是就看見了畫中的巨大山體,幾乎沒有皴擦細節。皴法是山水畫的核心技法,歷代無數畫家為了畫出山的精氣神,創造出幾十種皴法。石濤在創作中沒有炫技,他故意用淡墨微微渲染,讓畫面層次更加清晰。近景實,遠景虛,符合視覺規律,讓作品看上去更加舒服。

石濤 松風書齋 局部

《松風書齋》的右下角有近代名家張大千的題跋,由於張大千擅長臨仿石濤,所以他手中的石濤作品,真假難辨。這一點也給這幅畫帶來一些有意思的爭議,不管爭議如何,石濤的創作風格的確多變,他也的確畫過這種實景入畫的清新山水。

拓展閱讀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和晏幾道

畫家表達敬意時都會臨摹偶像作品,朱文震畫《草堂圖》致敬沈周

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

你只知道李清照是一位女詞人,但未必知道她還是一位收藏家

相關焦點

  • 四位名家畫荷花,有人重視裝飾效果,有人追求自然神韻
    明末清初的朱耷曾經畫過一卷《河上花圖卷》,採用了潑墨寫意的技法進行創作,更加凸顯出荷花的品性高雅。久而久之,畫荷花就成了畫家的「必修課」,無論創作什麼題材的畫家,你若讓他畫一幅《荷花圖》,應該難不住他。在近現代,有很多畫壇大師都是畫荷花的高手,現遴選四位大師畫的《荷花圖》和大家分享。
  • 石濤弟子,揚州八怪中擅畫山水小景的名家,高翔繪《山齋讀書》
    清代早期著名畫家石濤一生坎坷,他出身宗室,但到了他這代家道中落,已經和普通人沒什麼差別了。他少年時經歷改朝換代,為了活命入佛門避禍。他天資出眾,一心想要兼顧天下,於是跟著康熙的腳步追來追去。康熙南巡他去進獻畫作,康熙返京他去尋找報效門路。
  • 漫山桃紅,揚帆遠行,傅抱石繪《石濤詩意圖》
    傅抱石 石濤詩意圖石濤自己畫過這兩句詩,內容和傅抱石畫的這幅《石濤詩意圖》類似,但構圖、氣勢上沒有傅抱石這樣奇險奔放。傅抱石 石濤詩意圖 局部從詩意的角度分析,畫中應該出現桃花、山寺、春雨、江水、帆船、夕陽。這麼多的細節,都要畫出來,必然面臨著如何取捨的問題。傅抱石用筆較散,如果去舍不當,整幅作品就會雜亂不堪。
  • 降龍歸瓶:石濤《十六羅漢圖》卷的核心與寄託
    石濤作此圖時因夢想重挫而引發了退身心境,故在畫中沿用呼應禪修的降龍歸瓶典故,並以此作為全畫的核心,寄託自己從此潛心修道、不務名位的意向。此圖是石濤以宗教畫兼為自傳言志之作。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石濤丁未年 (1667)所繪《十六羅漢圖》卷就是典型例子。石濤康熙五年(1666)冬由松江至宣城,次年在歙縣羅漢寺先後繪《白描十六羅漢》二卷。
  • 水墨畫的「逸品」境界:八大山人和石濤誰的造詣更高?
    八大山人和石濤,同為清代四僧,同以大寫意著稱,其畫風對後世影響甚大,那麼誰的畫造詣更高?齊白石稱石濤與八大畫作,皆抵達逸品境界,那麼何為逸品?誠然言「法之況味」應當「理入、行入」、「隨緣行、乘法行」。但石濤強調的是作畫的技藝層面,旨在糾正明清畫壇的師古流弊,若以法外觀法,師發自然與心緣,竊以為石濤之畫境當在八大之上。
  • 大畫家石濤竟沉迷於畫小人
    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提起石濤,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山水。其實石濤每天沉迷於畫小人無法自拔,不信您看!你知道什麼叫閒情逸緻嗎?石濤作品展現的才是最高逼格的閒情逸緻。約幾個友人,登高望遠,坐山頂枝頭之上,一覽眾山小,生活讓人極為羨慕。石濤是明代皇族,皇室之後。剛滿10歲時即遭國破家亡之痛,削髮為僧,改名石濤。他因逃避兵禍,四處流浪,得以遍遊名山大川,飽覽「五老」、「三疊」之勝。從事作畫寫生,領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動之態。在清朝七十餘年,內心不時泛起家世的隱痛和故國之思,並流露在詩書畫中。
  • 「從館藏石濤、八大山人合繪《松下高士圖》談起」在寧波美術館開展
    開幕及展覽現場4月26日,「天潢貴胄——從館藏石濤、八大山人合繪《松下高士圖》談起」在寧波美術館開展,該展為國家文化和旅遊部2018年度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項目。展覽除展出二人合繪的作品外,一併展出八大山人《孔雀竹石圖》和一件行書作品,以及石濤《黃山圖》《竹溪琴隱圖》等珍貴原作。
  • 通過實景寫生積累創作經驗,李可染繪《江南春雨》
    一方面是由於江南風光秀美,怎麼畫都好看,另外一方面江南特有的溼潤蒼鬱適合融入西畫中表現光影的技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描繪江南風光的成功作品,比如李可染描繪江南水鄉的作品,在各種畫冊中有著錄的就達十餘幅。李可染喜歡實景寫生,積累了大量寫生稿件,這些前期準備工作,讓他在創作中愈發得心應手。
  • 身入書齋,當神情俱靜
    有一書齋,自在隨心。書房也稱書齋,《說文解字》中謂:「齋,潔也」。在古人看來,書房具有高潔清雅之意,身入書房,當神情俱靜,心懷一種虔誠的自律。這一點,從古人的書房名號中可見一斑,其遠者如劉禹錫之「陋室」,陸遊之「老學庵」,其近者如梁啓超之「飲冰室」,周作人之「苦雨齋」,無一不是對自我的一種鞭策與自省。
  • 美術研究|論石濤畫學理論走紅及其原因!
    摘要:石濤畫學在清代三百年畫苑影響不大,進入二十世紀後卻迅速走紅,甚至紅得發紫,何以可能?本文梳理了石濤畫學走紅歷程,分析了走紅原因。認為石濤走紅主要發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及以後,張大千等人的追捧與推崇起了關鍵作用,石濤畫學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與西方現代藝術精神契合也是重要原因。
  • 誰說古人不能畫實景寫生,明代唐伯虎有《潯陽八景圖》傳世
    提出美術變革的人對傳統繪畫技法的最大誤解就是不能寫實,其實在古代畫家看來,一比一的寫實是畫匠的工作,作為一個畫家應該把眼中景與心中景相結合,畫有感情的作品。有很多優秀的畫家,在注重抒情的同時,也能夠兼顧寫實,讓作品看上去生趣十足,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就是這樣的畫壇高手。他曾經畫過一卷《潯陽八景圖》,描繪潯陽江兩岸的自然風光。
  • 弘仁、髡殘、八大、石濤山水美學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深刻詮釋!
    他們都竭力發揮其創造性,反對摹古,取得創新成就,其特點分別為:石濤之畫,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畫,簡略精練;髡殘之畫,蒼左淳雅;弘仁之畫,高簡幽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明初四僧筆下的那山那水,感受那份來自大自然給予生命的純粹美好吧!一代宗師石濤
  • 詩書畫三絕才子隱居山林,畫風清新秀潤,戴本孝繪《溪山訪友》
    清初以石濤為代表的四僧在山水畫方面都強調我用我法,展示自我魅力,其實這個藝術觀點是同時代的畫家戴本孝首先總結成文字的。戴本孝是安徽人,隱居鷹阿山中,他和石濤、弘仁都是好朋友,擅畫清俊瀟灑山水。戴本孝的文採極好,可以自己寫詩,他的畫作中常有自題詩句抒發高雅情懷。
  • 石濤繪畫論: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
    古人常不願提及自己師承所屬,想必石濤亦是如此。石濤對繪畫中感受的成分尤為強調,主張創作既是用心的感受通過實際操作的結果,包含了大量的自覺性。並且豪言一畫之法是自己所創,前無古人。所謂一畫之法,並不是死守一種畫法。石濤曾說過,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吳冠中先生也對此作出自己的解釋:「只求效果,不擇手段,即擇一切手段」。
  • 美術研究|吳冠中:石濤就是不擇手段地創造能表達自己感受的畫法
    石濤認為,這也是不通一畫之弊也。由技巧圓足而達之者,是技巧主義的道路,如畫師課徒之類的方式。石濤秉持中國畫學之傳統,強調繪畫是心的藝術,繪畫要表達心靈的獨特體驗,而不是簡單地逞才鬥技,畫道固然離不開技巧,但筆墨只為人所操持,技巧乃為表達人的精神所用,人不是技巧的奴隸,用他的話說,運夫墨,非墨運也,操乎筆,非筆操也。故石濤認為,奉行技巧主義的道路乃是不通一畫之又一弊也。
  • 以金石風格入畫,追求古樸高雅,清末趙之謙繪《花卉冊頁》
    宋代追求狀物精微的寫實精神,元人追求以書入畫的寫意情懷,到了晚清推崇金石入畫直追高古典雅。追求金石入畫的畫家群體有個共同特點,才華出眾個性鮮明。趙之謙就是追求金石入畫的一位名家。乾隆末年到嘉慶年間,金石考據的學術風氣風靡一時,藝術家們紛紛從青銅器銘文、石刻碑碣中吸收藝術養分,打破平和恬淡的畫風,追求古樸雄健的美感。正是因為有了藝術思想的轉變,從道光到鹹豐年間畫壇上又出現了久違的生命力。
  • 故宮武英殿裡設禪房:「四僧書畫」展展示八大石濤等精品
    弘仁《黃山圖》冊所繪六十幅中,幾乎一圖一法,設色五十一開,墨筆九開,其中有對傳統構圖的取法,有描繪遠景的,也有描寫近景的,更多的靈感還是來自黃山實景,層巒怪石,老樹虯松,流水澄潭,丹崖巨壑,靡一不備。可以說是弘仁經過實地考察,在尊重實際景點的基礎之上對其進行了重新構思、提煉,並融自己的情於景之中。
  • 「創作開運禮」畫中山水好似人間仙境,王諤繪《春遊會友》
    浙派畫家中的高手陸續走入宮廷,讓浙派畫風成為明代初期的主流風格。王諤在浙派中的地位僅次於戴進,他的作品很重視構圖美感,筆下的山水好像人間仙境,讓人想走入畫中樂不思歸。一直到明代後期還有人臨仿他的風格。王諤 春遊會友 王諤從形式上就已經在臨仿宋畫,畫中很少有款識印章,大多數作品只在邊角處題寫姓名。這就導致了後世很多人裁去他的名款,將他畫的作品假託為宋代名人畫作牟取暴利。
  • 石濤:小水小山千點墨 一丘一壑一江煙
    石濤(1641-約1707),俗姓朱,名若極,明王孫。與四王純粹師古為法的正統畫派相異,石濤其畫在於「搜盡奇峰打草稿」,師古但為我法所用。構圖新奇,筆墨淋漓,面目獨具。此小景傑品雖無年款,但根據其一落款「小乘客」可推測是其中早時期作品。石濤早年在松江時,拜一代名僧旅庵本月為師,後避難旅居於宣城,此時石濤沉心於佛門下,佛法嘗曰:大乘渡人,小乘渡己。想是引此意,故有「小乘客」此號。
  • 石濤繪畫中的時間感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律動、它是石濤生命的痕跡!
    摘 要:本文試圖通過對石濤的繪畫及畫理論研究探討石濤對時間的獨特體驗,此體驗表現在石濤繪畫中獨特的視覺形式上。以此為全球化語境下的我國傳統繪畫精神對當代繪畫的個體性試驗和探索打開可能性的空間。關鍵詞:時間意識「一畫」個體經驗 繪畫語言石濤是中國畫歷史上最具創造精神的畫家之一,他不僅精於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篆刻等各畫科,而且在繪畫理論上卓有建樹,其藝術的獨到見解在今天看來不僅未「過時」,反而具有重新挖掘的意義,為在「後現代」語境下的繪畫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