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石風格入畫,追求古樸高雅,清末趙之謙繪《花卉冊頁》

2020-12-21 薩培喇談藝錄

傳統繪畫在創作思想上經歷過三個變化。宋代追求狀物精微的寫實精神,元人追求以書入畫的寫意情懷,到了晚清推崇金石入畫直追高古典雅。追求金石入畫的畫家群體有個共同特點,才華出眾個性鮮明。趙之謙就是追求金石入畫的一位名家。乾隆末年到嘉慶年間,金石考據的學術風氣風靡一時,藝術家們紛紛從青銅器銘文、石刻碑碣中吸收藝術養分,打破平和恬淡的畫風,追求古樸雄健的美感。正是因為有了藝術思想的轉變,從道光到鹹豐年間畫壇上又出現了久違的生命力。

趙之謙 花卉冊頁

趙之謙生活在19世紀,他是浙江紹興人。趙之謙很有才華,不過科舉之路走得很不順暢,三次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遇到此種窘境,只好以賣畫為生。這套趙之謙畫的《花卉冊頁》是他34歲時的作品,從這套作品已經可以看出他用筆寫意、重神輕形的創作風格了。清代的花鳥畫發展從時間脈絡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惲壽平為代表的華美院體風格,第二個階段是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追求個性表達,第三個階段就是海派繪畫藝術的色彩與韻味並重,描繪有生活氣息的作品,將金石味融入作品之中。

趙之謙 花卉冊頁

趙之謙《花卉冊頁》中描繪的都是生命裡旺盛的花草,比如紫藤、梅花、芭蕉、翠竹……從描繪的對象來看,這是帶有新意的。描繪閒花野草的情趣將作品的內涵從華美裝飾風轉為質樸自然風,風格的變化也在表明向傳統技法挑戰的勇氣。傳統國畫中有太多的程式化章法,畫前人不常畫的花草才能有技法上的突破。一味地複製前人作品,無法創作出有時代風格的作品。花鳥畫作品也是有時代性的,傳統繪畫中平面化的視覺效果導致了有太多表達含蓄的作品,趙之謙熱情謳歌自然生命力的作品一出現就讓人感到興奮。

趙之謙 花卉冊頁

趙之謙在色彩運用上也有自己的審美標準,他在描繪紅花綠葉的時候,用色既明豔又沉穩,將清亮透光與樸實厚重相結合。以金石入畫其實追求的是古香古色的意韻,花草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如何與古韻相結合,趙之謙也有辦法。在構圖上趙之謙極力追求天然質樸的感覺,不在乎構圖是否完整,追求奇巧天成的美感。疏密相輔相成,有虛有實,將程式化的構圖形式破解拆分,打破前人的法度。

趙之謙 花卉冊頁

由於有了以趙之謙為代表的一批畫家,大眾的審美觀也提升到了欣賞古樸渾厚的境界。審美觀的形成得益於社會背景,需要領軍人物的引領。關於什麼是高雅,一千個人可能會有幾百種回答。當你欣賞了趙之謙的作品之後,說不定就會被他的風格所吸引。這就是一個成功藝術家的魅力。

趙之謙 花卉冊頁

拓展閱讀·古代繪畫作品欣賞

與眾不同,超凡脫俗,借作品抒發性情,金農繪《雜畫冊》

詩書畫印樣樣精通,海派繪畫大師吳昌碩繪《花卉果蔬冊頁》

拍出3000餘萬元的山水畫作品,明末清初王鑑繪《清溪待渡圖》

清代早期人物畫名家,《晚笑堂畫傳》作者上官周繪《瑤島仙居圖》

相關焦點

  • 描摹細膩,水墨酣暢,清代蔣廷錫繪《勾染花卉冊頁》欣賞
    清代花鳥畫風格以仿宋人作品為主,並沒有傳承明末水墨寫意技法。在古代藝術創作的風格受上層社會影響很大,清代是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他們喜歡寫實的作品,由此造成清代花鳥畫創作一直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一些著名的畫花鳥畫家在限定空間內尋求發展機會,比如讓作品更有文人趣味,從而獲得古雅之美。
  • 七品縣令、書畫大師——趙之謙面對上司的索畫以「老子不高興」相送
    據說,有一次他的上司託人索畫,他畫了,還蓋了一方印:「老子高興。」過了兩天,上邊回話:「畫很好,就是印章不雅,換一個。」趙之謙答應了。畫完,重蓋一方印:「老子不高興。」趙之謙擅長寫意花卉,早年學陳淳、陸治諸家法度,也受八大山人、石濤以及惲格的影響。「揚州八怪」中的李鱔、高鳳翰的花卉,他也鑽研過。
  • 我國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作品欣賞!
    趙之謙的篆刻成就最為巨大,對後世也產生了比較甚遠的影響。在我國清代書畫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他是第一個將篆刻與繪畫相結合,用金石入畫的偉大嘗試者。自從他以金石入畫以來,以後便有無數畫家步他後塵,也開始以金石入畫,其中比較有成就的就是大畫家吳昌碩先生了,他可以說是青出於藍的典型代表。
  • 清末民初畫家吳昌碩的花草畫:清香淡雅,濃淡相間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高古寬博,氣通古今——評趙之謙書法印章藝術風格
    趙之謙是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與吳昌碩、厲良玉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清末三大畫家」。趙之謙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致力於經學、文字訓詁和金石考據之學,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尤精書畫、篆刻。趙之謙善於向前人和同時代各派名家學習,同時又不囿前人,勇於創新。
  • 清代畫家第一次見到奇異的海洋生物,畫下了這幅異魚怪草圖
    1861年,三十三歲的趙之謙應友人之邀,同時也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溫州。在那裡,趙之謙見到了以前未曾見過的新奇花卉和海洋生物,然後將它們一一寫入畫中。被稱為有「奇趣」《異魚圖》就是那個時候的作品。趙之謙是清代的著名畫家,和任伯年、吳昌碩並稱「清末三大畫家」。
  • 奠定吳昌碩一生畫風基礎的兩位大師——趙之謙與周閒
    雖然家道中落,一生售藝,趙之謙卻並未留下駐足海上畫壇的實證,而其繪畫卻又深刻地影響了海派金石大寫意,故不妨以海派遠祖目之。吳昌碩《老圃風光》篆書七言聯在此基礎上他以書入畫,參酌石濤、李復堂的體勢筆墨,融以魏碑與漢隸的筆法,以平實沉雄的筆墨支撐起其花卉畫的章法。
  • 陳淳花卉冊頁欣賞
    陳淳花卉冊頁欣賞 對於水墨大寫意花鳥畫在明代的創立,通常有「白陽青藤」的說法,即把陳淳與徐渭並稱,賦予他們開宗立派的地位。 其實兩人在多方面都有巨大差別。
  • 細數趙之謙104方印章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嘉興桐鄉市,去看一看收藏在君匋藝術院內的趙之謙104方印章。桐鄉市內的君匋藝術院,以集中收藏了晚清印壇三大家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的原印,共424方,為海內首富而名播遐邇。趙之謙詩、書、畫、印兼擅,因為生活所迫,也曾大量鬻賣書畫。唯獨印章,極其珍惜,一般不為外人刻。
  • 趙之謙書法對聯:真行篆隸 無所不精
    作花卉木石及雜畫亦以書法出之,寬博淳厚,水墨交融,能合徐渭、石濤、李鱔獨具面目,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趙之謙書法 行楷薄帷高情五言聯 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薄帷鑑明月,高情屬天雲。 趙之謙於書法,真、行、隸、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二)
    顯然,此前趙之謙至少經過了數年的摹習階段。趙之謙拜入沈霞西門下「始為金石之學」在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如果推斷他的篆刻之學得自師事霞西先生之時,與後來的印藝進境是完全可以銜接的。魏晉士人追求個體生命自由表達的氣度與風骨,也深為趙之謙所推崇。他刻有一方「漢後隋前有此人」的印作,可以說是他美學理想的一個定位。作為長年浸淫於金石碑版的考訂與搜藏的趙之謙,形成這樣的審美理想是十分自然的。趙之謙由前期的印中求印走向印從書出,直接從金石碑刻書法中汲取神韻入印,使他真正走出了一條「印外求印」的道路。
  • 趙之謙花鳥作品欣賞,賞心悅目
    趙之謙(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 ),漢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huī)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 趙之謙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致力於經學、文字訓詁和金石考據之學,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尤精書畫、篆刻。
  • 像趙之謙這樣的篆書大家,真的是每位書法家值得學習啊!
    清代中葉鄧石如堪稱代大家,他通過隸書筆法的參加,可以成功地改造了小篆原有的表現方式,這給有獨立精神的趙之謙帶來深刻探索的啟示,即趙把隸書、北碑筆法融入篆法,同樣取得了成功。趙之謙這種開創精神,使他一生都在詩、書、畫、印方面都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終具自家面目,堪為代大師。
  • 趙之謙的篆刻路:這方特殊的印標誌著他個人風格的形成
    清 趙之謙 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趙之謙的碑派書法形成於同治二年,而在同治二年他的書風還儼然『帖派』時,他所刻『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的印款上就率先出現了碑體書法的風格。
  • 趙之謙:碑帖兼容的一代大師
    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使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他融會前人,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著有《六朝別字記》、《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其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都從他處獲益。
  • 一代宗師趙之謙,詩書畫印的全才,只可惜英年早逝
    趙之謙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是晚清不可多得的藝術天才、奇才和全才。他一生在詩、書、畫、印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以書、印入畫開創「金石畫風」;在繪畫上促進了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吳昌碩和齊白石受其影響深遠;在篆刻上,他在前人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 臺北故宮聚焦「上海畫壇」:從清末的張熊、三任到吳昌碩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為了探索清末民初上海畫壇多元化風格的生成、金石畫派的興起、山水畫風的發展、以及書畫贊助形式的轉變,臺北故宮博物院在館藏的基礎上,加之多年來的收購、捐贈與委託寄存,將一批新入藏或寄存的書畫文物,進行整理分類,推出「典藏新紀元」系列特展,而清末民初的海派繪畫展被列為特展之首展。這也證明海派繪畫在近代繪畫史中至關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