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被定性為「黃種人」,是種族歧視的結果

2020-12-11 騰訊網
在「黃禍」之說流行時,英國作家薩克斯·羅默創作了以傅滿洲為主角的系列小說,將之作為「中國人奸詐取巧的絕佳象徵」。圖為電影中的傅滿洲形象。

在人種劃分上,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屬於「黃種人」或「蒙古人種」,是一個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常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以上劃分所依據的不是科學成果,而是政治觀念。此種飽含種族歧視意味的劃分方法,在19世紀末歐洲衍生出流行一時的「黃禍論」,並對東方的中、日兩國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人最早被西方旅行家稱為「白人」,後來隨著種族偏見加重,變成了「黃皮膚」

歐洲人因在中、日兩國傳教失敗,於是不再將東亞人歸為「高貴」的「白人」

在古代西方人看來,歐洲是「被上帝祝福過的地方,是人類文明的中心」,他們白皙的膚色是同基督教信仰聯繫在一起的。因此,我們能看到這樣一個變化:在早期中西交往中,來過東亞的西方旅行家大都將中國人的膚色記為「白色」。如16世紀初,葡萄牙藥劑師多默·多列士寫道,中國人「像我們一樣白」,日本人「是白人,衣著考究」。進入17世紀,由於傳教受阻,歐洲人對中國人、日本人的觀感大變,對他們膚色的描述已不再是白色,而是多種多樣的「暗色」,有棕色、紅色、黃褐色,甚至黑色。

從18世紀開始,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的皮膚逐漸被統一稱為「黃色」,其肇始者為瑞典生物學家林奈。他在名著《自然系統》中,將亞洲人的膚色用拉丁語定義為「luridus」,一個有黃色、淺黃色,以及死亡、像幽靈一樣意思的貶義詞。同時在西方醫學中,黃色皮膚還通常被視為黃疸病的症狀。不久,德國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率先使用「黃種人」名稱,且毫無科學依據地發明出一個新種族——「蒙古人種」,中國人和日本人都被歸在其中。

此後,西方人對「黃種人」或「蒙古人種」的印象趨於定型,即將其視為處於白種人和黑種人間的「中間」種族,特點為「總是處在停滯之中」,「標誌著與白種人相比天生低下和能力的有限」。而在所有人種中,只有白種人是「真正勇敢、自由、慈悲和仁慈的」。①

當「蒙古人種」成為「黃種人」的同義詞,歐洲開始流行「黃禍論」

在「黃種人」和「蒙古人種」被創造出來後,兩個概念迅速結合在一起,並同匈奴人、蒙古人西侵歐洲的歷史記憶相聯繫,發展出流行一時的「黃禍論」。近代歐洲人對「黃禍」的恐懼,主要針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當時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向富強,中國亦由洋務運動開啟現代化進程,歐洲在東亞的擴張被阻礙;加之,中、日兩國較大規模地向外移民,被認為擠佔了白種人的生存空間,讓他們感受到人口上的威脅。②

將「黃禍論」推上頂峰的是德皇威廉二世,他讓畫師繪製了一幅「黃禍圖」:代表英法德俄等歐洲主要國家的女神,頭頂基督教十字架,在天使的指引下,防範著遠方的敵人——代表日本的佛陀及代表中國的龍。此畫原題為:「歐洲各民族,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這種觀點後來被不斷闡釋,如有人稱,「真正的黃禍,乃是中國……遲早要使西方世界的經濟平衡和工業平衡受到影響的那種壓力」「當這一天來臨時,它就可能從英國和德國手中多去對世界市場的控制權,特別是在整個亞洲」。③

加重西方人對「黃禍」的恐慌的事件有兩個,一是中國1900年的義和團事件,使在華歐洲人受到很大震動;二是1905年日俄戰爭,黃種之日本戰勝白種之俄國,讓西方各國大為震驚,擔憂未來中、日聯合,會對白種人不利。

威廉二世命人繪製的「黃禍圖」

近代中、日兩國知識分子對種族論極為信奉,並按照需要解釋自身種族

梁啓超等認為,黃種人是唯一能同白種人競爭的種族,預言會有「黃白種戰」

19世紀末,種族學說及「黃禍論」在歐洲興起時,正是中國知識分子大規模向西方學習新知識的歷史時期,他們將這些新觀念全盤吸收。如1897年,嚴復在《原強》一文中說,「蓋天下之大種四:黃、白、赭、黑是也」,其中「黑種最下,所謂黑奴是也」。1897年,梁啓超更將西方的種族歧視學了過來,以求增強國人對黃種的信心,「凡黑色、紅色、棕色之種人,其血管中之微生物,與其腦之角度,皆視白人相去懸殊。惟黃之與白,殆不甚遠。故白人所能之事,黃人無不能者」,然後舉例,日本能通過學習西方富強起來,正說明白種人能做的,黃種人也能。同時,他還稱日本人種源於中國。④

至於西方人所宣傳的「黃禍」,晚清知識分子則將之視為中國巨大潛力的表現。梁啓超解釋說,「西人深畏中國人,向有黃禍之語互相警勵也」;鄒容《革命軍》中,激勵漢人說「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種族之勢力」。同時,他們斷定,未來必有一場「黃白種戰」,而中國人要同日本人聯合起來,才能戰勝白種人⑤。孫中山畢生堅持「大亞洲主義」,希望中日能平等相待,「亞洲大局維持之責任,在我輩黃人。日本與中國唇齒之邦,同種同文,對於亞東大局維持之計劃,必能輔助進行」⑥。

日本人起初不屑於和中國人並列為同一種族,後來出於侵略需要,自居為「黃種人」代表

和以上中國人的訴求不同,在維新後發展起來的日本,希望得到白種人的平等對待,而不願意同中國人一起居於黃種人之列。著名學者田口卯吉在《日本人種論》中說,西方人「稱我日本人種為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的一部,和中國人種相同」,其實「大和民族和中國人不同種,而和印度、波斯、希臘、拉丁等同種」。但歐洲列強並不以日本人的解釋為意,在巴黎和會上否決了日本提出的「人種差別廢除議案」。⑦

一戰後,日本不再強自將種族起源向西方靠攏,轉而自居為「黃種人」的代表,以領導對抗白種人。1914年,日本元老山縣有朋在給內閣的建議書中說,「按世界之近況,人種競爭逐年激烈……支那人必深知四千年來未曾有受制於白人之事,若曉以情理、說服勸導,使之幡然醒悟信賴帝國,則未必不可期也」。1918年,一個到中國訪問的日本國會代表團,在演說中宣傳「歐洲國家戰後將要加緊控制中國,所以黃種人現在應該及時聯合起來反對」。⑧

及至二戰,日本充分利用「同種論」,為侵略尋求合理性。日本吞併朝鮮時,聲稱「日韓言語人種同一」;扶植偽滿、偽蒙政權時,又宣揚「日滿同祖論」「日蒙同祖論」;汪偽政權建立後,則繼續「黃種人聯盟」的論調,宣稱「中日提攜是表示黃色人種不受外人欺侮」,偽政權甚至組織民眾觀看電影《成吉思汗》,以增強作為黃種人的「自豪感」。⑨

1900年,德國明信片《在中國作戰》

種族概念很大程度上出於虛構和想像,留下極大的闡釋空間,以至缺少科學意義

從「黃種人」「蒙古人種」概念出現以來,對中日兩國人的觀念產生了極大影響。大多數中國人至今還以黃種人自居,唱著《龍的傳人》中「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歌詞,只是這種認同其實完全是建立在想像的基礎之上。這樣就很好理解,為什麼中、日兩國知識分子對自身種族的隨意闡釋,沒有經過任何科學驗證,看上去依舊相當合理了。

對於「種族」問題,著有《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一書的英國歷史學家馮客,有精闢論述。他認為,「『種族』是一種與客觀事實無關的文化構造……一些人可能會關注皮膚的顏色,而另一部分人則關心眼睛的顏色。這些生理上的差異自身並不引致文化的差異,而是用來使角色的預期合法化:生理的特徵被賦予了社會的意義……種族並不存在,它們是被虛構出來的。種族範疇的所指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馮客在書中,拿越南人和菲律賓人舉例,「這兩個民族通常被劃定為『棕色』,但在反抗法國的鬥爭中,越南人突然發現自己被描述為『不許白種人魚肉』的『真正黃人』……菲律賓人通常被作為黑色野蠻人而加以排斥,但在1898年抗擊美國的鬥爭中,他們被描述為『亞洲倡獨立之先鋒』」。⑩

簡言之,當代學術界已充分證明,以膚色劃分人種的方法,既充滿種族偏見,又缺乏信實的學理支撐。我們不應該繼續使用「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這類概念。

傳統上,按照膚色劃分的人種分布

注釋

①(美)奇邁可:《成為黃種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1、51、63、88頁;②⑦羅福惠:《「黃禍論」與日中兩國的民族主義》,《學術月刊》2008年第5期;③方旭紅:《論「黃禍論」的形成根源及影響》,《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④⑤楊瑞松:《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種族之勢力:「黃禍」與近代中國國族共同體想像》,(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2006年11月;⑥孫中山:《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歡迎會的演說(一九一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孫中山全集 第3卷 》,中華書局2011年,第26頁;⑧許賽鋒:《人種論與一戰後日本的對外政策》,《世界歷史》2016年第3期;⑨黃東:《塑造順民:華北日偽的國家認同建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69、171頁;⑩(英)馮客:《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1999年9月,第2、78、79頁。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短史記」,與作者交流,獲取更多靠譜的歷史資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人膚色不黃,卻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
    為什麼中國人膚色不黃,卻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自人類歷史發展以來,世界將人類劃分為各個種群,以國家以及社會的方式來相互並存,每個國家都有著各自的地域和領地。並且從此生根發芽,塑造出各式各樣的地方文化和特色。
  • 為何很多中國人皮膚明明很白,但中國人卻依舊被劃分為黃種人?
    為何很多中國人皮膚明明很白,但中國人卻依舊被劃分為黃種人?大家都清楚,我們中國人是劃分到黃種人群體的。但是很多人也很困惑為何很多中國人皮膚明明很白,但中國人卻依舊被劃分為黃種人?一直到了18世紀的時候才有一個法國人,根據當時的情況才提出了世界上有三大種群的說法。但是他提出的人群劃分並不是根據皮膚來的而是根據遺傳和種群發展劃分了蒙古人種、尼格羅人種和高加索人種這三大類人種,不是現在的白色的、黑色的、黃色的人群。
  • 中國人以前被劃分為「白種人」怎樣一步步變為了黃種人?
    但是,中國人最初是「白種人」,變為黃種人也只不過新近的幾百年的事情。早起歐洲傳教士們如沙勿略、範禮安、利瑪竇的眼裡,中國人都是白種人。中國人以前被劃分為「白種人」,怎樣一步步變為了黃種人? 一直以為人種的劃分是因為膚色,其實黃種人並不是個生物學的概念,而是文化政治的原因,其實是西方人制定了人種的劃分,分出了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
  • 中國人比很多白種人更白,為何近代人種劃分時,卻被劃為黃種人?
    除了一些北歐高寒地區因氣候原因進化外,歐美很多國家,包括同被劃分為白種人的阿拉伯人的膚色,很多還比中國人要深一些。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審美標準也是膚白貌美,《詩經·衛風·碩人》中,描寫衛莊公的夫人莊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意思是莊姜的手纖細柔嫩,皮膚像凝固的油脂一樣潔白順滑。
  • 西方人把中國人定為黃種人,中國人卻欣然接受,其實我們很自豪
    謝霆鋒唱過一首名叫《黃種人》的歌,裡面有這樣幾句歌詞:「黃種人來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黃種人走在路上,天下知我不一樣......」。人類分為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 中國人是怎樣由白種人變成黃種人的?
    眾所周知,我們亞洲人被稱為黃種人,而我們自己對此也是深信不疑。就好像太陽明天依舊會從東方升起一樣理所應當。可是,從科的角度有理有據的分析,我們的膚色真的算是黃色的嘛?而且讀者中相信也有學生物的,你們用所學的知識怕也是解釋不了的。因為這並不是一個生物問題,而是關乎我們的文化傳統。
  • 中國人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 外國人眼裡的中國人竟是這樣的
    在我們的認知裡,中國人一直以來就是黃種人,而白種人都生活在西方,非洲人都膚色黝黑。我們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黃皮膚黑頭髮引以為傲,中國人的外貌特徵被稱為典型的東方美。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們中國人為何被稱為是黃種人呢?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中國,並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黃皮膚,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有著白色的皮膚,而且黃皮膚的人也並沒有特別黃。其實在膚色的劃分上也有很多歷史原因。
  • 搞死黑人牙膏品牌的不是種族歧視,而是黑人自身強烈的自卑感
    一開始使用這個名字,是因為大家有黑人牙齒很白的印象(這其實是對比產生的錯覺但視覺衝擊感明顯),後來,廣告更是以此為噱頭,稱牙膏成分中含有非洲某種樹上潔齒藥物,正是這種藥物讓黑人牙齒特別白,於是便大肆宣傳。黑人牙膏的主要市場在中國及東南亞各國,主要的使用者是黃種人。而在歐美黑人牙膏沒什麼銷量,這品牌在北美有爭議,所以高露潔公司並未在北美銷售。
  • 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由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創作於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而作。這首歌膾炙人口,以流行曲風表現了一片愛國之心,獲得了許多人的喜愛。顯而易見,歌詞中「黃色的臉」指代中國人,中國人是黃種人,這是連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識。
  • 中國人也有膚色很白的人,但卻被稱為黃種人,原來暗藏西方的詭計
    這首歌詳細地描述了一個中國人的外貌特徵,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其實最早中國其實並不是被稱為黃種人的,而是「白種人」。從白種人變成黃種人,其實也就是這短短幾百年的事情,其實最早在歐洲的傳教士的眼裡,我們和他們都是正宗的白種人。
  • 大多數中國人的皮膚一點不黃,皮膚白皙,但中國人卻是黃種人
    在世界的人種中國被歸納為黃種人,但是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皮膚病不是黃色的,而是非常的白,白的非常漂亮,那麼中國人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呢?因為人種的劃分是西方世界的航海時代,歐洲人開眼看世界,他們認為歐洲是高貴的,而且膚色非常淺,所以成為白種人,白色嚮往著神聖純潔和智慧,相對的黑色就象徵著野蠻低賤與邪惡道,可以看出歐洲的判斷標準不僅是從顏色上,而且你越富有越強大,西方人就認為你是越白的,所以按照這個標準中國人也是白的。
  • 中國人被劃分為「蒙古人種」,其實是偽科學》
    在古代中西方友好,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和歐洲人一樣都是令人自豪白色人種。但是進入17世紀,由於清朝限制歐洲人在中國傳教,歐洲人對中國非常不滿,對中國人膚色的描述也不再有白色,而開始用黃色、棕色等標註。從18世紀開始,中國人,包括東亞人的皮膚逐漸被統一稱為「黃色」,其肇始者德國科學家對人種的分類。
  • 現在的有些中國女人,為什麼比歐美白種人的膚色要白呢?
    一個人的黑白是由人的黑色素所決定的。黑色素含量高,人的皮膚就黑。黑色素含量低,人的皮膚就白。在我們的印象中,都認為歐美人是白種人,皮膚應該很白的。但是實際生活中,我們感到有好多歐美人皮膚並不白,他們可能是喜歡日光浴的原因,大多數人的皮膚是淡紅色,小麥色,與我們想像的白種人相差甚遠。而且,歐美人的皮膚粗糙,體毛很多,體味很重,毛孔很粗,好像有一種進化不夠充分的感覺。而中國女人大多膚色白皙,皮膚白嫩,體毛很少,細滑光潔,比歐美人還白很多,而且進化比較充分,屬於女人之中的極品。
  • 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以前究竟是什麼膚色?
    無非是有兩種,一、走出去,二、走進來,他的想法就是中國人到歐美各國去發展,同時引進洋女人,久而久之,黃就白了,不得不說康有為的建議實在太瘋狂了,太盲目崇拜西歐人,不過中國人在被定義為
  • 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怎樣一步一步成為了「黃種人」?
    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怎樣一步一步成為了「黃種人」?歌曲《龍的傳人》裡有句歌詞道:「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作為「龍的傳人」的中國人,怎麼會被認為是「黃皮膚」,又被稱為「黃種人」呢?
  • 人類起源第六集:中國人是不是純正的黃種人?有白種人成分嗎?
    導語:中國人是不是純正的黃種人?我們和白種人有什麼關係?中國人血統純不純?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黃種人,也被稱為蒙古人種或者蒙古利亞人,是世界三大主人種之一。那麼中國人是不是純正的黃種人?我們和白種人有什麼關係嗎?中國人的血統純不純?今天小美就跟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
  • 古代歐洲認為中國人是白種人,為何後面變成了黃種人
    自鄭和七下西洋之後,歐洲人也進入了大航海時代,大量的歐洲人來到遠東進行貿易,大量的歐洲人踏上了中國的國土。除貿易外,還有很多基督徒到中國來傳教。據《大中國志》記載:中國人是白人,和我們一樣,膚色是白色的,但是南部中國,比如廣州這些,他們的膚色比較深,有點帶褐色,另外居住在島上的居民,皮膚也是比較深,呈褐色。但是除廣東以外的其他省份,越往北,膚色就越白。
  • 與中國人最為相似的黃種人,老外去了以為是中國,傻傻分不清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小強走大山,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與中國人最為相似的黃種人,老外去了以為是中國,傻傻分不清。很多指導我們中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種人國家,作為世界三大人種之一的黃種人,在我們中國黃種人的人口是最多的。
  • 中國人不是黃種人,而是白種人?200年前的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我們一直都自稱為「炎黃子孫」,但在古代是沒有「炎黃子孫」一稱的,黃帝子孫和炎帝子孫,從一開始是分開的,秦漢時期「百家言黃帝」,漢武帝祭祀黃帝陵,王莽篡漢更是自稱為:「黃帝之後」而非「炎黃之後」。東漢王充《論衡·案書篇》中講道:言五帝、三王皆黃帝子孫。
  • 200年前,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那是什麼人種?可能和你想的不同
    眾所周知,現今世界上主要有三大人種,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就是我們亞洲黃種人的特徵。黃種人以亞洲為中心,後來開枝散葉到了美洲地區。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就是亞洲黃種人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