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今世界上主要有三大人種,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就是我們亞洲黃種人的特徵。黃種人以亞洲為中心,後來開枝散葉到了美洲地區。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就是亞洲黃種人的後裔。
晚清時期,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人們因此認為西方白種人是優越和強大的。甚至有些人提出了白色方案,想要將自己變成白種人。如康有為在《大同書》中就提出了這種改變方法。並且200年前中國人在全世界看來也並不是黃種人,那麼當時中國人是一種什麼膚色呢?
康有為關於中國人膚色的改變方案,主要是兩種:一種是走出去,一種是引進來。走出去就是指中國人到歐美國家發展,逐漸改變自己的膚色。引進來就是將外國人納入到中國,這樣時間長了,中國人也變成了白種人。這種看法雖然有一定向西方學習的先進性,但是過於崇洋媚外。
不過其實在康有為之前,中國人被世界人類學家的定位並不是黃種人,而是白種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時期,就有了關於全世界人種的劃分,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的陵墓中出土了一塊壁畫,該壁畫用四種顏色,標識了四種膚色的人種。其中埃及人將自己歸類為赤色,亞洲人為黃色,埃及南部的非洲人為黑色,歐洲地區的人為白色。
人種的差異主要是由於基因導致的,而影響基因的最大因素就是地理環境。例如白種人大多分布在高緯度,由於天氣陰冷,太陽直射少,因此導致了皮膚的白皙。黑種人大多分布在熱帶地區,太陽直射面積大,進而導致了皮膚的黝黑。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就是中緯度地區的黃種人,太陽直射適中,因此皮膚呈現介於白黑之間的黃色。
18世紀中葉,美國學者結合西方人旅行的報告,對亞洲的人種進行了劃分,他們認為亞洲人種不屬於黃色人種,而應該歸納為白色人種,他們用皮膚白皙或者略暗的白色來形容。於是當時歐洲人也將中國人定義為白種人。那時的中國如果是白種人的話,現在為什麼變成黃種人了呢?
事實上,這些都是西方文化方向的引導。19世紀,西方學者林奈形容亞洲人的膚色為淺黃色,隨後布魯門巴哈也開始使用了黃種人的概念,並且提出了蒙古人種的說法。19世紀時期西方史學界產生了一種名為「黃禍論」的言論,什麼是「黃禍論」?
就是指成吉思汗在亞歐地區的徵服戰爭,就像一場巨大的黃色漩渦。成吉思汗當時橫掃了整個俄國的基輔地區,給俄羅斯民族留下了強烈的陰影。於是19世紀俄國學者就提出了「黃禍論」的觀點,因此與蒙古人種有著相似性的中國人,就被稱之為黃種人了。
起初黃種人的概念包含著一種懼怕和貶低的成分。但是時至今日,黃種人已經成為了我們民族的驕傲。就像著名歌手、演員謝霆鋒演唱的《黃種人》中的歌詞一樣:「黃種人,來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黃種人,走在路上,天下知我不一樣;越動蕩,越勇敢,世界變更要讓我闖;一身坦蕩蕩,到四方,五千年終於輪到我上場。」
我們黃種人在國際當中是也是相當有分量的。現如今隨著我國時代的發展,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來到了中國,雖然歐美國家的歧視依然存在,但是我國卻是一視同仁,用強大的包容性將全世界人民視為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