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由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創作於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而作。
這首歌膾炙人口,以流行曲風表現了一片愛國之心,獲得了許多人的喜愛。顯而易見,歌詞中「黃色的臉」指代中國人,中國人是黃種人,這是連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識。
但隨著如今交通行業的進步,出國也越來越簡單。當越來越多國人走出國門,出國求學、旅遊,我們發現自己的膚色和白種人相比,並不是那麼黃……
近年來,更有許多國內女明星頻繁出國參加各類紅毯活動,網友們驚訝地發現在她們與國外女星的合影中,皮膚比白種人還要更加雪白。這是為何?其實,在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以前的中國人是什麼膚色?
各色人種
多年以來,中國人一直以自己黃色的皮膚,黑色的眼睛而自豪。每當我們中國人提起「黃種人」一詞,總是帶著濃濃的民族自豪感。
而實際上,「黃種人」這個概念是在200年前的西方人特意製造的,如今已被證實是一種偽科學。
美國學者奇邁可所作著作《成為黃種人》中,就解釋了黃種人是西方人特意給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的蔑稱,代表著疾病和死亡。
早在13世紀,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在他的遊記中記載中國人膚色白皙,14世紀時,來到中國的義大利人鄂多立克也記錄了中國人的樣貌,他筆下的中國人膚色是蒼白的。
白種人
再到16世紀,葡萄牙的多默·皮列士來到中國,根據他的記載,也說中國人和歐洲人一樣白皙,日本人也是同樣。
這樣看來,在早期的西方人眼中,中國人其實是和他們一樣的白種人。那麼,中國人為何會變黃呢?
具體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宗教原因。當年遠赴東方的西方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
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被上帝祝福過的人民才會擁有白色的皮膚,白色代表著高貴的種族。
於是,當他們來到東亞看見和自己一樣白皮膚的人,內心是很激動的,這也是當時許多西方傳教士願意遠渡重洋的原因。
各色人種
更何況當時的中國和日本都國力強盛,尤其當時的中國,是不折不扣的天朝盛國。
在西方人眼中,這裡的財富和瓷器令人嚮往。承認中國人是白種人,是西方對強盛大國的讚美。
這種讚美,隨著傳教士在中國傳教失敗而漸漸消失。最早在明朝萬曆二十四年,就有義大利傳教士瑪竇記載:中國小孩剛出生時都是白色的,隨著時間的增長,他們的膚色會變得越來越暗,身材也開始肥胖醜陋。
如今再看這些言論,顯然是荒謬的,在生物學角度,沒有什麼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皮膚的顏色。
黃種人
實際原因則是瑪竇來中國傳教15年,卻只在廣東全省收穫100名教徒。這對於一個傳教士而言,是非常失敗的。
再到17世紀後,中國國力日漸衰退,中國人的膚色也在西方人的筆下被記錄為各種顏色。在西方人心中,中國人再也不是被上帝祝福過的民族。
第二個原因,是西方人對「黃種人」內心有著深深的恐懼。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和其子孫曾三次西徵,一路橫掃高加索山地,最遠打到多瑙河流域,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鐮。
德國的人種學家布魯門·巴哈在《自然系統》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黃種人的概念,同時在「黃種人」的基礎上,發明了「蒙古人種」,將中國和日本人都包括在內。
蒙古人種
「蒙古人種」是比「黃種人」更為歧視的詞語,有殘暴、醜陋、野蠻的意思。
再到19世紀初,俄國的巴枯寧首次提出「黃禍論」的觀點,在俄國傳播開來,並廣泛被西方國家所接受。翻閱當時出版的《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黃色一詞被定義為「吝嗇、卑劣」等含義。
這樣看來,「黃種人」一詞是別有用心的西方人所製造出的新詞,並無任何生物學基礎。
當「黃種人」一詞傳到日本時,就遭到了日本人的強烈反對,那麼為何這個詞會被中國人所接受呢?
黃種人
19世紀初的中國,清乾隆帝剛剛駕崩,嘉慶帝親政不久。國力由盛轉弱,加之長時間的閉關鎖國,所以,當「黃種人」這詞傳入中國時,清政府還是很高興的。
因為自古以來,黃色在中國都代表著尊貴。黃色代表著黃帝、黃河。清朝時期,皇帝的龍袍也是黃色的。百姓們耕種的土地,也被稱為黃土地。
因此,清朝執政者並不覺得「黃種人」這一稱呼有任何不妥,認為這個詞正好能體現出他們高貴的血統,眼目閉塞的他們並沒有深究「黃色」在西方人眼裡的意思。
過不了多久,官吏腐敗,賄賂成風,海關走私日益嚴重,鴉片進入中國,使國人的體質更加羸弱。西方人對「黃種人」體弱多病的定義成為了現實。
更為可笑的是,這種說法一直流傳了下去,甚至就連後來的許多救國精英都相信了這種說法,認為黃種人是劣等民族,需要進行人種的進化。
到晚晴時期,國力衰弱,面對各國列強的欺凌和不平等條約的籤訂,康有為竟然在《大同書》中提出了改良「黃種人」的白色變革法。
康有為
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讓中國人走出國門,到國外生活,和西方人通婚。同時,讓政府大量引進西方女性,和國內的人通婚,久而久之,「黃種人」自然變為「白種人」。
只要成為了高貴的「白種人」,就是救國成功了。
這個救國理論無疑是荒謬的,國家的強盛與人種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況且「黃種人」本就是西方人的一種陰謀論,康有為不知道,在西方人最早的記載裡,曾將中國人稱為「白人」。
「黃禍論」在清朝時期流行一時,「黃種人」一詞影響了許多中國人,讓他們認為自己天生低人一等,引起了國人強烈的自卑感,甚至有人以自己是黃種人為恥,所幸還是有清醒之人。
梁啓超在1897年時,就曾反對「黃禍論」,他認為黑色、紅色、棕色人種同白種人差異很大,但白種人和黃種人其實身體結構相差很小,白種人能做的事情,黃種人也一樣能做。
梁啓超
至於「黃禍論」正是源於西方列強內心對中國的恐懼。這種解釋雖然還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那個時代,無疑是提升了國人的自信心,揭穿了西方人製造「黃種人」的陰謀。
實際上,無論是「白種人」還是「黃種人」,都和國力息息相關。當我們是天朝盛國時,我們是白人眼中的「白種人」,當我們國力微弱時,我們成了面黃肌瘦的「黃種人」。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每個人都會以「黃種人」自居,「黃種人」有了新的意義,我們都會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其實,不管是「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都只是人們的虛構出來的,膚色只是一種生物特徵,在生物學角度,大家都是沒有區別的人類,不存在誰比誰高貴的問題。
人種論只是一種偽科學,如今已被生物學界取締,而我們也不用太去計較自己到底是什麼人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