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種人」誕生於19世紀,中國人是怎麼由「白」變「黃」的

2020-12-12 澎湃新聞

「黃種人」誕生於19世紀,中國人是怎麼由「白」變「黃」的

桑林

2015-04-29 11:46 來源:澎湃新聞

       在大眾印象中,我們似乎習慣性地將自己描述為黑髮黑眼的黃種人,但事實上,這個概念的出現不僅全然來自西方,而且出現的時間也較為晚近。從麥可·奇邁可的《成為黃種人——一部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原副標題為「種族思維簡史」——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

)的導言《不復白皙:誕生於十九世紀的黃種人》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東亞人的「膚色」似乎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

       關於東亞的記述最早是有馬可·波羅及十三世紀傳教士的描述開始,他們如果提及了居民的膚色,幾乎全都明確指出是「白色」。那麼「黃種人」的觀念究竟從何而來?又是起源於何處?

       許多讀者將會發現,「紅色」美洲原住民也引發了類似的問題,而且這個特殊的膚色名詞就跟東亞的「黃種人」一樣,其真實起源至今仍舊成謎。有證據顯示「紅色印第安人」的概念可能受到一件事的影響(儘管並未經過充分解釋)——根據歐洲觀察者的說法,某些印第安部落將植物的物質塗抹在身上,以保護自己免於陽光或昆蟲的傷害,而那可能導致他們的皮膚呈現紅色。人們也會想到印第安作戰彩繪所呈現給人的既定印象。有些部落甚至早在公元十七世紀就自稱為「紅人」,應該是為了將自己與歐洲移民及其非洲奴隸區隔開來。

       無論這些對於美洲原住民的描述有多麼薄弱或不足,就東亞人的例子而言,則根本沒有類似的解釋。在中國或日本,沒有人會把「黃色」的顏料塗抹在皮膚上(中國與日本將是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韓國的資料在二十世紀之前則相當罕見),而遠東一直到十九世紀晚期才有人稱自己為「黃種人」,當時西方的種族分類以及現代西方科學的其他許多觀點正逐漸傳入中國和日本。不過,「黃色」在中國(日本則並非如此)文化中確實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中心的顏色、帝王的顏色,也是大地的顏色;是黃河原始的顏色,也是神話中全體漢人共同的祖先:黃帝的顏色。「炎黃子孫」至今仍是一種種族自我認同的象徵。「黃種人」的概念是否源自對這些象徵的某些誤解或誤釋?早期的西方評論者對於這些象徵大多非常熟悉,尤其是傳教士,因為他們為了改變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而去認識地方的信仰和文化。他們對中國的描述經常提及黃河和黃帝,因此不難想像這類象徵的意涵可能繼續擴展,進而代表整個東亞地區的文化,一如中國的學問與文字傳到了天朝的邊界之外。

       然而,在十九世紀之前曾經分析甚至提及中國的「黃色」文獻中,根據我的研究,沒有一個將「黃色」與膚色連結在一起。十九世紀之前完全找不到東亞人「黃皮膚」的概念,而此概念也並非來自任何一種親眼見證的描述,或是關於東亞文化符號的西方解讀文獻,我們將看到,這個概念並非源自旅行見聞或傳教文獻,而是出自科學論述。十九世紀所發生的情況是,「黃色」已然成為一種指涉種族的稱號。換句話說,東亞人是直到被歸類為「黃色種族」後才變成「黃種人」,而起初在十八世紀末時被稱為「蒙古人種」。

有圖有據:

       而本書後面的敘述和分析中似乎給出了產生此十九世紀之後轉變的緣由:

        我重新檢視這些早期描述的過程既粗略又過度簡化,不過有一點應該相當明顯,那就是這些人的白或白的名聲並不是用來指稱種族,甚至也不是針對膚色的描述。如果中國人或衝繩人被描述成「白人」,那是因為他們的富裕、力量以及他們顯而易見的文化精緻性帶來的效果。「白色」跟所有顏色一樣,是屬於評價性用詞,而非敘述性用詞。或許東亞人的天然膚色看起來與非洲人、印度人或馬來西亞人不同,但那不是他們被稱為「白」的原因。

有圖有據:

書影:

文字來源:

《成為黃種人——一部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麥可·奇邁可/著 吳緯疆/譯,八旗文化 2015年4月版。

本期翻書黨:桑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黃種人,起源

相關推薦

評論(72)

相關焦點

  • 中國人也有膚色很白的人,但卻被稱為黃種人,原來暗藏西方的詭計
    「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黑眼睛 黑頭髮 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這首歌詳細地描述了一個中國人的外貌特徵,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其實最早中國其實並不是被稱為黃種人的,而是「白種人」。從白種人變成黃種人,其實也就是這短短幾百年的事情,其實最早在歐洲的傳教士的眼裡,我們和他們都是正宗的白種人。
  • 大多數中國人的皮膚一點不黃,皮膚白皙,但中國人卻是黃種人
    在世界的人種中國被歸納為黃種人,但是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皮膚病不是黃色的,而是非常的白,白的非常漂亮,那麼中國人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呢?因為人種的劃分是西方世界的航海時代,歐洲人開眼看世界,他們認為歐洲是高貴的,而且膚色非常淺,所以成為白種人,白色嚮往著神聖純潔和智慧,相對的黑色就象徵著野蠻低賤與邪惡道,可以看出歐洲的判斷標準不僅是從顏色上,而且你越富有越強大,西方人就認為你是越白的,所以按照這個標準中國人也是白的。
  • 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以前究竟是什麼膚色?
    「黃種人」之前,並不是黃,而是白種人。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變「黃」了呢,林奈在《自然系統》一書當中先後將亞洲人的膚色用拉丁文的fuscus和luridus形容,也就是「淺黃色」的意思,隨後布魯門巴哈在《自然系統》的基礎上使用
  • 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怎樣一步一步成為了「黃種人」?
    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怎樣一步一步成為了「黃種人」?歌曲《龍的傳人》裡有句歌詞道:「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作為「龍的傳人」的中國人,怎麼會被認為是「黃皮膚」,又被稱為「黃種人」呢?
  • 中國人被定性為「黃種人」,是種族歧視的結果
    在人種劃分上,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屬於「黃種人」或「蒙古人種」,是一個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常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以上劃分所依據的不是科學成果,而是政治觀念。此種飽含種族歧視意味的劃分方法,在19世紀末歐洲衍生出流行一時的「黃禍論」,並對東方的中、日兩國產生重大影響。
  • 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由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創作於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而作。這首歌膾炙人口,以流行曲風表現了一片愛國之心,獲得了許多人的喜愛。顯而易見,歌詞中「黃色的臉」指代中國人,中國人是黃種人,這是連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識。
  • 中國人是怎樣由白種人變成黃種人的?
    根據人膚色劃分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其實是西方人們當初討論的。也許大家不知道,最初我們中國人被稱為白種人,而非黃種人。很久很久以前,根據史冊記載,西方人當時描述中國人的外觀寫到,膚色雪白,中國人與西方人單從膚色看其實沒有很大的分別。
  • 中國人以前被劃分為「白種人」怎樣一步步變為了黃種人?
    「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這才是「龍的傳人」。但是,中國人最初是「白種人」,變為黃種人也只不過新近的幾百年的事情。早起歐洲傳教士們如沙勿略、範禮安、利瑪竇的眼裡,中國人都是白種人。中國人以前被劃分為「白種人」,怎樣一步步變為了黃種人?
  • 為何很多中國人皮膚明明很白,但中國人卻依舊被劃分為黃種人?
    為何很多中國人皮膚明明很白,但中國人卻依舊被劃分為黃種人?大家都清楚,我們中國人是劃分到黃種人群體的。但是很多人也很困惑為何很多中國人皮膚明明很白,但中國人卻依舊被劃分為黃種人?一直到了18世紀的時候才有一個法國人,根據當時的情況才提出了世界上有三大種群的說法。但是他提出的人群劃分並不是根據皮膚來的而是根據遺傳和種群發展劃分了蒙古人種、尼格羅人種和高加索人種這三大類人種,不是現在的白色的、黑色的、黃色的人群。
  • 我們明明不黃,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
    歐美國家的白人、非洲的黑人、亞美的黃種人,這是我們從小就接觸到的簡單概念。從中華民族的角度出發,我們自己似乎也不排斥這種分類。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明明不黃,卻被稱為黃種人?所謂的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最開始是作為政治概念被提出來的。當然,提出的人正是自詡為高貴純潔的歐洲人,即白種人。為了給毫無人權的黑人奴隸安排一個「天命」式的歸宿,黑種人代表的是愚昧、低等和下賤。
  • 中國人不是黃種人,而是白種人?200年前的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炎帝、黃帝在古代並不連用,清朝末年,孫文提出「五族共和」,炎黃子孫這才開始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炎黃子孫」與其說是一個血緣符號,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符號,這也是一種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中國人在膚色劃分上屬於黃種人。
  • 為什麼中國人膚色不黃,卻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
    為什麼中國人膚色不黃,卻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自人類歷史發展以來,世界將人類劃分為各個種群,以國家以及社會的方式來相互並存,每個國家都有著各自的地域和領地。並且從此生根發芽,塑造出各式各樣的地方文化和特色。
  • 人類起源第六集:中國人是不是純正的黃種人?有白種人成分嗎?
    導語:中國人是不是純正的黃種人?我們和白種人有什麼關係?中國人血統純不純?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黃種人,也被稱為蒙古人種或者蒙古利亞人,是世界三大主人種之一。那麼中國人是不是純正的黃種人?我們和白種人有什麼關係嗎?中國人的血統純不純?今天小美就跟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
  • 中國人比很多白種人更白,為何近代人種劃分時,卻被劃為黃種人?
    圖:人種劃分單純從膚色來看,其實黃種人並不黃,即便放眼全球,都算是比較白的。這說明了,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的審美,至少對女性的審美,「皮膚白嫩」就成為很重要的一點。直到今天,這種審美依舊沒有改變,還有「一白遮三醜」的說法。
  • 200年前,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那是什麼人種?可能和你想的不同
    眾所周知,現今世界上主要有三大人種,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就是我們亞洲黃種人的特徵。黃種人以亞洲為中心,後來開枝散葉到了美洲地區。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就是亞洲黃種人的後裔。
  • 西方人把中國人定為黃種人,中國人卻欣然接受,其實我們很自豪
    謝霆鋒唱過一首名叫《黃種人》的歌,裡面有這樣幾句歌詞:「黃種人來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黃種人走在路上,天下知我不一樣......」。人類分為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 除了黑、白、黃種人,還有一個稀有的藍色人種!
    世界上有四大人種,黑、白、黃、棕色,這四色是數量最多的四大人種。當然一般人並不把棕色人種當做單獨的一個人種,大部分黃種人認為棕色人種也是黃種人。棕色人種碧昂絲19世紀60年代,一個龐大的藍色人種在美國肯塔基州山上被發現,他們緊挨著克裡克聯盟的印第安人,過著原始的洞穴生活。
  • 古代歐洲認為中國人是白種人,為何後面變成了黃種人
    據《大中國志》記載:中國人是白人,和我們一樣,膚色是白色的,但是南部中國,比如廣州這些,他們的膚色比較深,有點帶褐色,另外居住在島上的居民,皮膚也是比較深,呈褐色。但是除廣東以外的其他省份,越往北,膚色就越白。
  • 日本人為什麼不承認自己是黃種人?我們現在已經被認為是白種人了
    這是回歸到馬可波羅時代,西方人對東亞人的認知,在馬可波羅時代,西方人的旅行筆記中,中國人和日本人被描述成「膚色白皙的人」,從13世紀至19世紀,中國人和日本人一直被西方人認為是白種人。(日本女明星,長澤雅美,皮膚很白)「黃種人」這個詞被發明是在19世紀的時候,當時西方的人類學家根據有限的樣本資料對世界人種進行了非常粗略的劃分,這種劃分被認為是不科學的,並且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到了20世紀之時,不斷的有人類學家對以膚色劃分人種的觀點提出質疑,比如在1940年,比薩提(R.
  • 「黃種人」之說缺乏科學依據,是政治歧視的產物 | 短史記
    在早期中西交往史料中,來過東亞的西方旅行家,大都將中國人的膚色記為「白色」。比如,16世紀初,葡萄牙藥劑師多默·多列士寫道,中國人「像我們一樣白」,日本人「是白人,衣著考究」。進入17世紀,由於傳教受阻,歐洲人對中國人、日本人的觀感大變,對他們膚色的描述,遂不再是白色,而成了多種多樣的「暗色」。包括棕色、紅色、黃褐色,甚至黑色。從18世紀開始,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的皮膚逐漸被統一稱為「黃色」,肇始者是瑞典生物學家林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