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村曾經是貧困村,距達州主城區65公裡,系該鎮最偏遠的村,2020年已和尚寺村合併為尚寺村。沒合併前,黃龍村有耕地1142畝,其中撂荒土地600餘畝。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62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34戶93人。如今,已經開墾撂荒土地350畝,貧困戶靠土地流轉、就地務工、種植中草藥賺取收入,已實現脫貧致富。
黃龍村的脫貧,只是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助推產業發展」「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為主線,創優工作機制,積極推行「4321」工作法,有力推動幫扶的15個村、384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增收。
曾經的黃龍村,荒山遍地、人煙稀少,全村共有1142畝耕地,其中就有600餘畝被撂荒。
「年輕力壯的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年人留在村裡。」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幹部劉禹介紹,由於村裡沒有產業的支撐,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又缺少勞動力,土地不得不被撂荒。土地的荒蕪直接影響當地村民固定收入來源,讓不少村民陷入了貧困的局面。
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因地制宜,在黃龍村確定了以中藥材種植為核心的發展思路,發動村民成立了百草種植專業合作社,隨後開挖5公裡環村產業毛胚路,為撂荒土地開墾利用創造條件,並通過建立群眾和專合社利益連結機制,推進土地流轉。
目前,該村專合社流轉土地741畝,栽種丹參150畝、建立川續斷育苗基地30畝,下一步將計劃栽種中藥材川續斷400畝、黃精100畝、金銀花200畝。
「以前看著一片片荒山,不知道能幹些什麼;現在發展起了中草藥種植,我每天來除草、施肥,有了收入。」72歲的貧困戶王俊華在專合社找到了工作,有了收入來源。
「以前路不通,種植全靠人工,種李子簡直想都不敢想。」通川區江陵鎮和平村貧困戶吳德潤告訴記者,以前的和平村道路不通,加上農產品缺少銷路,限制了全村的發展。
為了讓村民擺脫這一困境,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積極協調上級部門爭取資金,累計為該村硬化道路36公裡,並通過發動致富帶頭人,積極引導村民、貧困戶以土地流轉的方式發展起了青脆李種植業。隨後,通川區市場監管局積極尋找銷路,為青脆李註冊了商標,順利推廣到了北京、廣西、新疆、海南等地。目前,和平村青脆李種總面積已達到300畝,並套種了60畝柴胡、散養雞5000隻。
「今年青脆李收穫10萬斤,按每斤8元計算,除去前期非固定資產成本,可實現營利23萬元。」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幹部覃翀介紹,村民按照入股比例分配外,同時還可在專合社打工領取60元一天的務工費。如今,合作社已經累計為村上的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發放務工費15萬元以上。
「現在路通了,李子也不愁銷路,入股專合社還有收益,參與務工也能賺錢。」提起村上這幾年的變化,村民吳德潤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
發展產業只是增收手段之一,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還先後為7個村派駐第一書記,為3個貧困村派駐駐村工作隊員20餘名,通過各方面手段助力群眾脫貧。
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將全局幫扶力量下沉到各村,採取「扶資與扶智、輸血與造血、治標與治本、增投入與增技能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幫扶工作,為貧困戶捐款捐物10萬餘元,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不定期看望慰問,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和法律法規,與「結對認親」群眾越走越親。
同時,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幫扶村目前已贈送商標助推產業發展,面向農產品(畜牧、大米、水果類)共贈送8個商標。開展幫扶工作以來,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幫助幫扶村打造村級陣地、升級基礎設施,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
「我們將繼續緊盯目標任務,堅持問題導向、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綠色生態,推進脫貧攻堅向縱深發展,為全面小康打下堅實基礎。」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