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變身「聚寶盆」!曾經的貧困村變樣了

2021-02-13 達州日報

黃龍村曾經是貧困村,距達州主城區65公裡,系該鎮最偏遠的村,2020年已和尚寺村合併為尚寺村。沒合併前,黃龍村有耕地1142畝,其中撂荒土地600餘畝。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62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34戶93人。如今,已經開墾撂荒土地350畝,貧困戶靠土地流轉、就地務工、種植中草藥賺取收入,已實現脫貧致富。

黃龍村的脫貧,只是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助推產業發展」「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為主線,創優工作機制,積極推行「4321」工作法,有力推動幫扶的15個村、384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增收。

曾經的黃龍村,荒山遍地、人煙稀少,全村共有1142畝耕地,其中就有600餘畝被撂荒。

「年輕力壯的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年人留在村裡。」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幹部劉禹介紹,由於村裡沒有產業的支撐,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又缺少勞動力,土地不得不被撂荒。土地的荒蕪直接影響當地村民固定收入來源,讓不少村民陷入了貧困的局面。

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因地制宜,在黃龍村確定了以中藥材種植為核心的發展思路,發動村民成立了百草種植專業合作社,隨後開挖5公裡環村產業毛胚路,為撂荒土地開墾利用創造條件,並通過建立群眾和專合社利益連結機制,推進土地流轉。

目前,該村專合社流轉土地741畝,栽種丹參150畝、建立川續斷育苗基地30畝,下一步將計劃栽種中藥材川續斷400畝、黃精100畝、金銀花200畝。

「以前看著一片片荒山,不知道能幹些什麼;現在發展起了中草藥種植,我每天來除草、施肥,有了收入。」72歲的貧困戶王俊華在專合社找到了工作,有了收入來源。

「以前路不通,種植全靠人工,種李子簡直想都不敢想。」通川區江陵鎮和平村貧困戶吳德潤告訴記者,以前的和平村道路不通,加上農產品缺少銷路,限制了全村的發展。

為了讓村民擺脫這一困境,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積極協調上級部門爭取資金,累計為該村硬化道路36公裡,並通過發動致富帶頭人,積極引導村民、貧困戶以土地流轉的方式發展起了青脆李種植業。隨後,通川區市場監管局積極尋找銷路,為青脆李註冊了商標,順利推廣到了北京、廣西、新疆、海南等地。目前,和平村青脆李種總面積已達到300畝,並套種了60畝柴胡、散養雞5000隻。

「今年青脆李收穫10萬斤,按每斤8元計算,除去前期非固定資產成本,可實現營利23萬元。」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幹部覃翀介紹,村民按照入股比例分配外,同時還可在專合社打工領取60元一天的務工費。如今,合作社已經累計為村上的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發放務工費15萬元以上。

「現在路通了,李子也不愁銷路,入股專合社還有收益,參與務工也能賺錢。」提起村上這幾年的變化,村民吳德潤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

發展產業只是增收手段之一,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還先後為7個村派駐第一書記,為3個貧困村派駐駐村工作隊員20餘名,通過各方面手段助力群眾脫貧。

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將全局幫扶力量下沉到各村,採取「扶資與扶智、輸血與造血、治標與治本、增投入與增技能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幫扶工作,為貧困戶捐款捐物10萬餘元,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不定期看望慰問,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和法律法規,與「結對認親」群眾越走越親。

同時,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幫扶村目前已贈送商標助推產業發展,面向農產品(畜牧、大米、水果類)共贈送8個商標。開展幫扶工作以來,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幫助幫扶村打造村級陣地、升級基礎設施,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

「我們將繼續緊盯目標任務,堅持問題導向、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綠色生態,推進脫貧攻堅向縱深發展,為全面小康打下堅實基礎。」通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焦點

  • 貧困村變身美麗新農村
    自2016年5月起,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派出扶貧工作隊進駐九鬥村,經過4年努力,讓昔日的貧困村「脫胎換骨」,美麗新農村畫卷在這裡徐徐展開。環「洋」布景,「繞」出一片新景象九鬥村位於雷州半島的中部,下轄曲堰、停止、西村、東村、湖口、刺山、坡塘等7條自然村,總人口856戶4800多人。
  • 雷州九鬥村 | 貧困村變身美麗新農村!
    自2016年5月起,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派出扶貧工作隊進駐九鬥村,經過4年努力,讓昔日的貧困村「脫胎換骨」,美麗新農村畫卷在這裡徐徐展開。九鬥村位於雷州半島的中部,下轄曲堰、停止、西村、東村、湖口、刺山、坡塘等7條自然村,總人口856戶4800多人。鐵路、高速和國道都經過九鬥村,交通位置十分便利;此外,雷州半島「糧倉」九鬥洋環繞其中,是龍門鎮最大的水稻種植區。
  • 解開貧困村變身風景區的綠色密碼
    曾經,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位於惠州最北部的山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被列為廣東省重點貧困村。然而在廣東的一些村莊,他們或因地處偏遠,或因交通閉塞,或因資源貧瘠,發展的步伐遠遠沒有跟上全省的腳步,成為了廣東省定貧困村。  這些貧困村當中,有客鄉也有瑤鄉,有山區也有老區,地處偏遠往往意味著環境優美,交通閉塞往往能夠孕育出獨特的文化習俗。  2017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 227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工程。
  • 東禪鎮田家堰村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東禪鎮田家堰村不等不靠,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順利摘帽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曾經的田家堰村地勢偏遠,交通閉塞,屬於旱片死角地區,全村耕地面積1811畝,撂荒率達50%,青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無任何產業收入,水利處於癱瘓狀態。伴隨著脫貧攻堅行動的深入推進,在幫扶部門和駐村幹部的帶領下,全村村民樹立信心,不等不靠,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順利摘帽,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 「中國樹莓之鄉」河南封丘:覆盆子變身聚寶盆
    (資料圖片 來源網際網路)  覆盆子變身聚寶盆  記得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道: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恐怕魯迅先生也想不到,他小時候的「閒食」覆盆子,如今在河南封丘,已變身為廣大農戶脫貧致富的聚寶盆。  封丘縣的青堆村是該縣種植樹莓最早的村之一,該村地處豫北黃河故道,土壤偏沙質,良好的水質條件及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樹莓種植的最佳適生區之一。該村也因種植樹莓走上了致富路,還成立了青堆樹莓合作社。
  • 老照片新生活 | 懸崖上開墾的荒地如今變「聚寶盆」,張家界全域...
    記者 丁鵬志 實習生 劉璐樣本懸崖荒地變「聚寶盆」>今年58歲的彭齊雲,曾經是武陵源區天子山老屋場組首屈一指的貧困戶。他未曾料到,這片田地會成為「聚寶盆」。張家界武陵源區天子山景區,彭齊雲在峰巒間荒地上開墾出的「空中田園」。
  • 摸著石頭過河從魚塘起家 廣元市利州區這個貧困村變身旅遊村
    廣元市利州區榮山鎮中口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傑萬萬沒想到,5畝魚塘竟成了貧困村蝶變旅遊村的發端。小村"翻新""翻"出塊荒地中口村地處榮山鎮東北角,是利州區59個貧困村之一,全村137戶537人,其中貧困戶27戶66人。
  • 33秒|日照張家溝村:曾經的省定貧困村 如今脫胎換骨奔上致富路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2日訊 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如今大變樣。日照市巨峰鎮張家溝村立足當地資源,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努力探索「可造血、可持續」的長效產業扶貧模式,為村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支撐。今年39歲的張豔芹,因為丈夫得了重病,家庭致貧。
  • 劣勢變優勢,生態農業、自然景觀旅遊雙線發展解開貧困村變身風景區...
    原標題:劣勢變優勢,生態農業、自然景觀旅遊雙線發展解開貧困村變身風景區的綠色密碼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 馬愛平曾經,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位於惠州最北部的山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被列為廣東省重點貧困村。今天的上東村,一座座帶有瑤族風情的新房取代了原來的泥瓦危房,20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廣場、嶄新的衛生站、現代化的分散式汙水處理溼地紛紛建了起來,昔日的貧困村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新農村,當之無愧的「省級新農村示範村」。
  • 「窮圍」何以成聚寶盆?蕭山群圍續寫「新圍墾精神」
    他引導村民利用本地優勢進行水生作物種植,整理荒地變為「聚寶盆」。現在的群圍村,早已擺脫貧困村的歷史,從負債百萬餘元到擁有9000萬元總資產,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村、富裕村、幸福村。每家每戶一起努力,打造美麗庭院。村幹部對農戶庭院進行檢查評比,指導幫助村民扮靚美麗家園,維護村容村貌。
  • 生態農業、自然景觀旅遊雙線發展:解開貧困村變身風景區的綠色密碼
    本報記者 馬愛平曾經,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位於惠州最北部的山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被列為廣東省重點貧困村。然而在廣東的一些村莊,他們或因地處偏遠,或因交通閉塞,或因資源貧瘠,發展的步伐遠遠沒有跟上全省的腳步,成為了廣東省定貧困村。這些貧困村當中,有客鄉也有瑤鄉,有山區也有老區,地處偏遠往往意味著環境優美,交通閉塞往往能夠孕育出獨特的文化習俗。2017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 227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工程。
  • 走進曾經的貧困村—孫吳哈達彥
    走進曾經的貧困村—孫吳哈達彥 2020-12-07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陝西定邊縣:「貧困村」變身記
    初夏的定邊縣白泥井鎮公布井村,一派祥和景象:村裡的廣場上老人們在鍛鍊身體,家庭農場裡村民在餵養羊,田間地頭村民忙碌著種植玉米……如今,公布井村全村57戶19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昔日十裡八鄉有名的「貧困村」變身為美麗和諧的「富裕村」。
  • 10年荒地變身丘陵休閒公園
    應居民需求,昔日被居民圈地種菜、火情頻發的荒地疏解整治後,如今搖身變成了有丘陵緩坡、山谷溼地的丘陵休閒公園。  在房山區紫碼路和閻安西路交會處東北角,一處佔地1.9公頃的新公園每天都會引來數百周邊居民。「原本這是一塊荒地,荒了得10年以上了。」房山區閻村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張建軍告訴記者,荒地上的雜草長得比人都高,走進去連腦袋頂都看不見。
  • 「草莓書記」變身「鮮花書記」 省定貧困村「摘帽」走上「芳香...
    「仲都草莓」是濟寧泗水縣聖水峪鎮南仲都村的一張「名片」,也是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快速「摘帽」的「利器」,打造這把「利器」的村黨支部書記姚洪遠被讚譽為「草莓書記」。「摘帽」後,姚洪遠又相繼打出「民宿旅遊」和「花卉經濟」兩張牌,帶領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跨步前行一路芬芳。如今,南仲都村人均收入接近兩萬元。
  • 「草莓書記」變身「鮮花書記」省定貧困村「摘帽」走上「芳香...
    「仲都草莓」是濟寧泗水縣聖水峪鎮南仲都村的一張「名片」,也是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快速「摘帽」的「利器」,打造這把「利器」的村黨支部書記姚洪遠被讚譽為「草莓書記」。「摘帽」後,姚洪遠又相繼打出「民宿旅遊」和「花卉經濟」兩張牌,帶領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跨步前行一路芬芳。如今,南仲都村人均收入接近兩萬元。
  • 荒地變身七星巖景區漂亮的「東大門」
    梁智聖攝僅75天的工期就將荒地變成了嶄新靚麗的廣場曾聽聞東門廣場這塊地要開發成高檔別墅區,但市委市政府非常有魄力地將其打造成市民休閒廣場,造福子孫後代。△2006年東門廣場早已沒有了水田池塘,但也還是荒地一片。圖源:肇慶廣播電視臺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東門廣場的建設進程很快,僅用75天的工期就將荒地變成了嶄新靚麗的廣場。
  • 北京長城腳下「貧困村」變身國際文化村
    懷柔區委宣傳部供圖      原標題:長城腳下「貧困村」變身國際文化村  走進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道路上沒有一點垃圾,就連農戶家裡的柴草垛都是根部朝外,梢部朝內,碼放得整整齊齊。村裡的主幹道「傳統文化一條街」上整幅的二十四孝圖、道德廣場,已成為北溝村對外展示形象的一道亮麗風景。
  • 【扶貧印記】威縣沙河王莊村|貧困村變身「金雞小鎮」
    威縣固獻鄉沙河王莊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借「金雞」項目的光,如今已是省級美麗鄉村精品村。作為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第一個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威縣「金雞幫扶」產業扶貧項目被推廣到全國,在30多個貧困縣進行複製,2019年10月,還榮獲「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稱號。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攝影報導
  • 脫貧攻堅丨貧困村變身「網紅村」如何逆襲?
    2016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方案,由經濟較發達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珠三角6市與粵東西北等12個市的1700多個相對貧困村建立精準扶貧對口幫扶關係。在這些結對幫扶城市中,儘管中山與潮州是空間距離最遠的一對,但在攜手脫貧攻堅、產業共建的過程中,兩地幹部群眾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