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禪鎮田家堰村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2020-12-11 遂寧新聞網

  東禪鎮田家堰村不等不靠,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順利摘帽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村級活動陣地 

  迎著冬日的陽光,日前,記者走進安居區東禪鎮田家堰村,只見村裡道路寬闊平整,村道兩旁的田地間儘是一片片長勢喜人的香桂和油菜,一棟棟安置房高低錯落,樸實無華,呈現出新農村、新產業、新農民、新生活的農村現代化景象。

  曾經的田家堰村地勢偏遠,交通閉塞,屬於旱片死角地區,全村耕地面積1811畝,撂荒率達50%,青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無任何產業收入,水利處於癱瘓狀態。伴隨著脫貧攻堅行動的深入推進,在幫扶部門和駐村幹部的帶領下,全村村民樹立信心,不等不靠,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順利摘帽,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說起村裡的變化,我的體會最真切。以前,我們過日子只能守著光禿禿的大山,靠天吃飯。在地裡刨挖,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好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裡只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如今,村裡通了柏油路,吃上了自來水,住上了新房子,最主要的是我們家家戶戶都有了發家致富的產業,過日子心裡也有底了。」田家堰村2組村民吳靜蘭這樣細數著村裡的變化。

  為了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田家堰村將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脫貧主要突破口,進一步解決村民出行難、用水難、用電難等問題。

  田家堰村全村道路共計11公裡,2014年通過群眾集資和交運部門的資金補助,修建了6公裡,解決了村民基本出行需求。2015年,該村採取「一事一議」方式修建道路3公裡,完善了村道路。2016年,該村結合美麗新村建設修建村道路2公裡,進一步縮短到村入戶的距離。2019年,田家堰村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塘、庫、堰、溝渠水利設施建設,完成整治維修1組紅花壩水渠1000米,今年5月水稻插秧8組200多畝農田實現灌溉;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升級,全村用電有保證;廣播電視網絡進一步完善,實現戶戶通。

平整寬闊的村道路 

  同時,田家堰村以「四好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升鄉村文明。開展「四好戶」評選活動,群眾創「四好」熱情大增。開展秸稈禁燒保護環境宣傳、院落衛生整治,垃圾處理、集中清運,建造123戶農戶衛生廁所和1個二類村公共廁所,全村環境衛生好轉。通過加強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加強文化室、衛生室、農民夜校管理,村民在文化衛生方面切實感受到惠民成果。

  「村民們的生活條件一天天變好,就說明村兩委近幾年努力沒有白費。」村支部書記尹華明告訴記者,田家堰村在改善村民生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首先是改善群眾的通行道路,群眾現在能夠騎電瓶車出行,家家能夠通行小汽車;在物流方面設立了郵政儲蓄物流快遞點,方便了村民購買物品;建立了衛生室,村民看病難問題得到了解決;建立村級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村民也能夠像城裡人一樣鍛鍊身體,有相應的活動器械,還能夠看到致富書籍,學到文化知識。

  如今,在田家堰村行走,村道路寬敞乾淨,每家每戶門前都是水泥路;垃圾入箱,有專門的垃圾清理員;傳統文化、文明創建、衛生健康、村規民約等宣傳標語、專欄等在村裡隨處可見;用曾經廢棄的村小學整修成現在的村級活動陣地,修建衛生室、圖書室,添置了電腦、電視,配套了網絡,操場全面對外開放。廣場上,滿是體育健身器材,閒暇時,這裡是村民們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村民住上了好房子 

  加強產業就業發展 村民增收致富有底氣

  隨著基礎設施的夯實,田家堰村脫貧致富和持續發展的難題也開始迎刃而解。

  基礎條件好了,村民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手裡有錢。

  田家堰村採取外出考察學習等方式,積極探索符合該村發展的產業項目,成立了油菜種植、香桂種植兩大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統一種植、銷售等經營模式,進一步提高了貧困戶的收入。

  「多虧黨的政策好啊,帶領我們這些村民搞產業,不然我們永遠都脫不了貧。」50多歲的楊全國現如今已經脫貧,他是村上油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除去種子、肥料等費用,一畝地能為楊全國家帶來500多元的經濟效益,同時他還參加村上的勞務隊,進一步提升自家收入。

  據了解,今年田家堰村進一步加強產業就業發展,全力幫助村民增收。積極發展綠色有機水稻、優質油菜、香桂和經濟作物,對全村150多畝香桂加強管護,目前長勢良好;積極做好外派勞務輸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同時結合農民夜校的開展,為貧困戶開展技能培訓,增強農戶創收技能。

  2019年全村在外務工和本地務工人員達460人,人均實現務工收入33000元;培養養蜂大戶1戶年產值達35000元;全村土地流轉250畝,土地流轉總收入88000元;全村落實公益崗位7個,幫助無技能貧困戶就業增收。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租用本村2組農戶撂荒地40畝種植油菜、玉米、高粱,成立集體勞務隊擴大村集體收入。全年田家堰村集體種植和勞務實現收入31600元,全村人均收入達11200元,無新增貧困戶和返貧戶。

  「脫貧攻堅是一場持久戰,不能『一摘了之』,持續發力、鞏固成效才是我們村的發展之路。」村支部書記尹華明告訴記者,未來,田家堰村將積極探索合作機制,村兩委、合作社將與群眾通過各種形式積極探索合作形式、利益分配機制,形成高效可行的合作機制,為田家堰村產業發展添磚加瓦,堅持制定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找準發展方向,優化產業結構,確保群眾進一步增收。

  (全媒體記者 王超)

相關焦點

  • 巴馬祥蘭村:昔日深度貧困村,如今健康養生谷
    從今日起,南國早報連續推出「兩會特別報導·第一書記話脫貧」系列報導,從21個脫貧縣中尋找典型貧困村,通過第一書記的視角,講述貧困村脫貧故事、展現鄉村新貌。巴馬瑤族自治縣那社鄉祥蘭村曾是當地聞名的深度貧困村。數據顯示,2015年,全村貧困發生率為53.40%;2018年,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31%,成為全縣脫貧村之一;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降至0.81%。
  • 五峰這個昔日貧困村,變了!
    五峰這個昔日貧困村,變了! 黨員幹部走在前帶動群眾一大片以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如今
  • 屏南縣龍潭村:昔日「貧困村」成了「網紅村」
    龍潭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曾經因為人均耕地少,村民紛紛外出務工,許多老宅年久失修,是一個隱身於青山綠水間的省級貧困村。  2017年5月起,在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的帶動下,龍潭村引進文創和專業設計人才,實施文創產業助推鄉村振興計劃,「拯救老屋」,復興古村。
  • 前屯村:昔日貧困村 今日示範村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沈湜):前屯村位於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曾是省定貧困村。從曾經的貧困村蛻變成如今的生態示範村。這一切的轉變源於2018年夏津縣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到來。如今的前屯村乾淨整潔。如今,古桑文化村落主體工程建設已近尾聲。2018年9月起,山東省直部門單位選派近千名黨員幹部、成立100個工作隊,到全省49個縣(市、區)、50個鄉鎮(街道)、250個村、170戶民營企業和30戶省屬企業進行為期兩年的基層服務工作。
  • 昔日貧困村、如今明星村,平橋區的這個村太牛了!
    隨後,楊莊村村支「兩委」利用扶貧各項優惠政策和幫扶單位大力支持,爭取資金近135萬元,建成村集體固定資產鋼架連棟蔬菜大棚面積11000平方米,配套生產管理房145平方米,以世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金康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綠藤生態果蔬基地為依託,實行「合作社+生產基地+貧困戶」的幫扶模式,積極發展立體種植、反季種植。
  • 我們村的「兵支書」︱小紅薯種出「金」疙瘩 省級貧困村大變樣
    站在江西鷹潭市餘江區平定鄉洪橋村口,一棟棟精緻的小樓房錯落有致,村內馬路暢通整潔,道路兩旁花木繁茂,好一幅村容整潔、鄉風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風光。 可誰能想到,4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集體經濟「空殼」的江西省級貧困村,「晴天塵土揚,雨天泥濘濺,一走滑三滑」,是昔日洪橋村的真實寫照。
  • 昔日貧困村
    但如今,走進進順村,你完全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小村莊,而是切切實實的都市社區。  貧困村成中國名村  如今的進順村,頭頂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十大名村、全國文明村、中國幸福村等光環與榮耀。但你可曾知道,在1978年,這裡的村民依舊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靠種菜、賣菜為生,人均年收入僅74元,村級年純收入也只有6.55萬元。
  • 昔日貧困村,如今全國重點旅遊村
    而在5年前,溧水李巷還是一個缺乏活力的經濟薄弱村。通過「紅色李巷」打造,不僅讓村民走上致富路,還晉升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這一切,要從2016年一場由規劃引領的鄉村振興計劃開始。  貧困村變明星村,打造鄉村規劃建設新典範  李巷位於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社區,距離南京主城區60公裡,全自然村共有125戶。
  • 探訪大山深處「幸福村」:昔日礦區如今成為4A級景區
    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 鄒浩 攝中新網襄陽6月8日電 題:探訪大山深處「幸福村」:昔日礦區如今成為4A級景區作者 胡傳林「沒想到你們真的來了。」當中新社直播團隊近日走進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時,該村黨委書記、村主任孫開林充滿驚喜。昔日礦區今變花海 鄒浩 攝為推動堯治河旅遊發展和農產品銷售,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孫開林,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提出希望利用中新社這個平臺向全世界推介堯治河村。
  • 【媒體看安義】喬樂村:各家讓「三尺」,全村大變樣
    【媒體看安義】喬樂村:各家讓「三尺」,全村大變樣 2019-08-13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鎮華山村:昔日貧困村變身旅遊「打卡地」
    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和諧共生,傳統民俗和現代服務有機融合,昔日的貧困村華麗轉身,成為旅遊熱門「打卡地」。幾年前,華山村還是省級貧困村,全村199戶55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48戶73人,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
  • 喬樂村:各家讓「三尺」,全村大變樣
    最近,在安義縣喬樂鄉喬樂村,一條狹窄村道因沿線的20多戶村民家家讓出三尺而變暢通的故事,也在當地傳為佳話。六尺巷的出現,緣於「宰相肚裡能撐船」。這條村道的變化,則得益於今天黨員幹部的率先垂範贏得了群眾的支持。由此,帶動了全村人居環境的整治,使這個昔日裡髒亂的貧困村變成了美麗的幸福村,成為全縣農村環境整治的亮點。
  • 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昔日貧困村 今朝化蝶飛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溫斌報導: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是「十二五」省級貧困村,是萬隆鄉最偏遠的兩村之一,原本交通閉塞、貧窮困苦、產業衰落,是曾經遠近有名的「坑坑角角、犄角旮旯」(本地話的意思是偏遠的「窮鄉僻壤」)。
  • 順義村名由來——田家營村
    田家營村位於北京市順義區楊鎮,憑藉與漢石橋溼地接壤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具有本村特色的民俗旅遊。咯豆宴也是田家營的一絕。「咯豆」本是北方地區常吃的一種特色麵食,而用蔬菜打底、爬豆面和綠豆面、加上自家種植的小麥磨成的麵粉、榆皮面混合做成的特色「咯豆」卻為田家營特有。營養豐富、色澤豔麗、綠色環保是田家營咯豆的特色。傳說,唐軍遠徵高麗時途經此地,發現有一口泉眼,且牧草充足,土地肥沃,適合飼養馬匹,就留下人馬在此駐紮,故後人稱此地為「馬場」。
  • 昔日貧困村 今朝面貌新:記靈臺縣公安局駐獨店鎮告王村工作隊
    昔日貧困村 今朝面貌新記靈臺縣公安局駐獨店鎮告王村工作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業主導產業培育不充分,貧困發生率高,貧困面廣……這是3年前甘肅省靈臺縣獨店鎮告王村的真實寫照。2018年駐村以後,靈臺縣公安局駐村工作隊科學考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扶持告王村的貧困戶選優品種,科學種植西瓜132.75畝、紅薯91畝、馬鈴薯7.8畝、菠菜2.5畝,實現淨收入85.2萬元。
  • 南部縣純陽山村:貧困村的「蝶變」
    純陽山村  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地處南部中型水庫八爾湖淹沒區,距縣城40公裡,自然條件差,屬典型的貧困村。精準扶貧的號角吹響後,昔日窮鄉僻壤的純陽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村堅持脫貧奔康產業園與「四小工程」並行推進,鼓勵貧困戶建設果園、菜園、林園,支持貧困群眾發展養殖業,把「小工程」變成幫助村民直接增收的「大產業」。目前,全村已栽植醜柑320畝、桃樹110餘畝。通過出租集體林場12畝和入股八爾湖漁業協會,村集體實現收入1.3萬元。
  • 山東區縣融媒日報|棗莊山亭:發展全域旅遊,昔日貧困村變身「網紅村
    山亭 發展全域旅遊 昔日貧困村變身「網紅村」長清 告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黃河岸邊小村莊換新顏 利津 家長開放日 以成長之名 遇見最好的你 牟平 宋馮線升級 預計9月下旬可通行 萊山 煙大附中獲評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曲阜 尼山水庫調蓄水工程開始向水庫調水 東營區 開展第21個「
  • 河道大堰、連心橋、山體大堰……這些大工程竟然都是他們幹的!
    漁灣村是位於官莊街道南部山區的一個山村,從2018年年中到2019年下半年,漁灣村先後修建起了河道大堰、連心橋、普雪路山體大堰等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漁灣村成立了40餘人的黨員志願先鋒隊,裡面包含了村兩委成員、黨員以及村民。當年8月18日,漁灣村黨員志願先鋒隊正式啟動災後重建任務;8月22日起,先鋒隊成員首先開始清理堵塞在路上的大量淤泥,並試圖一點點地修復已經垮塌的山體大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田家營子村:致富路上「向天歌」
    喬林攝田家營子村位於樹林召鎮東北部,東與二鎖圪梁村接壤,西南與新民村為鄰,北靠黃河,總人口1544戶4130人,常住725戶1900人,全村擁有耕地2.2萬畝。一直以來,田家營子村以大田種植玉米、葵花等農作物為主,種植結構單一,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村民種糧收益有限。
  • 昔日貧困村 今日幸福園——商丘市睢陽區塢牆鎮大郭莊村脫貧側記
    走進商丘市睢陽區塢牆鎮大郭莊村,乾淨整潔的村道、高聳挺拔的綠樹、醒目的指示牌、靚麗的休閒文體廣場讓人耳目一新,昔日門前院後的垃圾不見了,「髒亂差」現象消除了,家家戶戶門口擺放著垃圾桶,時不時可以看到保潔員在清掃路面和收集垃圾…一幅美麗新農村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