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山果蔬騰細浪,田園薯葉簇成片,黨員示範走前頭,共同富裕笑開顏。」站在江西鷹潭市餘江區平定鄉洪橋村口,一棟棟精緻的小樓房錯落有致,村內馬路暢通整潔,道路兩旁花木繁茂,好一幅村容整潔、鄉風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風光。
可誰能想到,4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集體經濟「空殼」的江西省級貧困村,「晴天塵土揚,雨天泥濘濺,一走滑三滑」,是昔日洪橋村的真實寫照。
這一巨變,來自洪橋村黨支部帶領群眾艱辛探索,推動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推動鄉村治理由亂到治的生動實踐。
村裡來了「領頭雁」
當推行土地流轉遇到壓力時,他們帶頭交出自家的地;當宅改遇到困阻時,他們帶頭拆掉自家的屋;當任務重事情多人手不夠時,他們人人都身兼數職,工作起來沒日沒夜……
如此能打硬仗的村「兩委」班子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領頭雁」帶出來的。
洪橋村黨支部書記魯亮海是一名退役軍人,雷厲風行的行事作風,吃苦耐勞的品質是他的鮮明特點。
初任村黨支部書記,魯亮海就面臨著一大難題:村裡唯一一條通往國道的道路不足2米寬,常常被荒草淹沒,每到下雨天泥濘不堪。村裡人拉著紅薯、蘿蔔出去賣,常常是人仰馬翻,老百姓苦不堪言。
「我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信任,不修好這條路,我心不安啊!」魯亮海上任後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
通過向上級爭取,魯亮海籌集到40萬資金,但還差40多萬。怎麼辦?工程不能半途而廢。魯亮海自己帶頭向親友借錢,又與村幹部一道通過貸款的方式籌集資金。最終,一條寬敞的水泥路環繞著洪橋村,村民們出行方便了。
村還是那個村。因為選好了帶頭人、建強了村「兩委」班子,洪橋村開始了由亂到治、由窮到富的轉變。
「小紅薯」成了大產業
發展產業沒技術,發展經濟沒有錢,怎麼辦?
村黨支部集思廣益,想出了「一領辦三參與」的辦法,即致富帶頭人領辦,黨員幹部主動參與、村民自願參與、貧困戶統籌參與。
魯亮海牽頭成立了親農果蔬專業合作社,群眾參與入股,以種植銷售新鮮紅薯為主,在紅薯收穫的秋後種植蘿蔔、蕎麥等,通過電商銷售,產業逐步擴大。
可紅薯的銷售旺期僅有3個月,這成了產業發展的短板。為了闖出一條更寬的路,魯亮海各方籌集資金250萬元,建設紅薯粉絲加工廠,並將每年盈利的15%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合作社免費為我們提供紅薯苗和技術,也不愁銷路,直接拉到合作社,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以前村民眼中的土疙瘩,如今變成了「金」疙瘩,紅薯的種植面積也擴增到1000畝。魯亮海與省級科技特派員一道,改善紅薯品種,申請綠色無公害產地認證,打造「洪橋紅薯」綠色品牌,不遺餘力地進行宣傳。合作社成員參加鷹潭首屆豐收節優質農產品展銷會,銷售紅薯8000餘斤。
2019年合作社已生產銷售紅薯粉絲18萬斤,銷售額達200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同年,洪橋村紅薯粉絲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扶貧眾籌大賽,在全國400多家扶貧產業中獲得前30名的成績,被評為江西省扶貧眾籌精品項目。洪橋村黨支部一鼓作氣,又成立了魯田果蔬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了350多畝耕地,用於發展種植、採摘、垂釣休閒農業。
物質和精神「富」起來了
「如果沒有親農果蔬專業合作社,我也不會這麼快脫貧。」洪橋村貧困戶魯群山家,2年前還是快要倒塌的木頭房,如今建起了兩層小樓房。
合作社還對接48戶貧困戶,帶動11個貧困勞動力務工,貧困戶直接入股分紅,戶均增收1.5萬元,洪橋村成功實現了脫貧摘帽。
「現在我在合作社裡面打工,在外面誰還會要我這個70多歲的老人幹活。」70多歲的貧困戶孫香英對合作社充滿了感激之情。貧困戶吳小生也在合作社務工,年收入2萬餘元,兒子上大學的學費也不用愁了,每天都樂呵呵。
洪橋村黨支部還在每個村小組設置公益性崗位,安排貧困戶打掃衛生帶動增收,以環境整治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同時組成志願服務隊打掃村莊衛生,現在的洪橋村告別「髒亂差」,處處乾淨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