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的「兵支書」︱小紅薯種出「金」疙瘩 省級貧困村大變樣

2020-12-25 騰訊網

「遍山果蔬騰細浪,田園薯葉簇成片,黨員示範走前頭,共同富裕笑開顏。」站在江西鷹潭市餘江區平定鄉洪橋村口,一棟棟精緻的小樓房錯落有致,村內馬路暢通整潔,道路兩旁花木繁茂,好一幅村容整潔、鄉風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風光。

可誰能想到,4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集體經濟「空殼」的江西省級貧困村,「晴天塵土揚,雨天泥濘濺,一走滑三滑」,是昔日洪橋村的真實寫照。

這一巨變,來自洪橋村黨支部帶領群眾艱辛探索,推動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推動鄉村治理由亂到治的生動實踐。

村裡來了「領頭雁」

當推行土地流轉遇到壓力時,他們帶頭交出自家的地;當宅改遇到困阻時,他們帶頭拆掉自家的屋;當任務重事情多人手不夠時,他們人人都身兼數職,工作起來沒日沒夜……

如此能打硬仗的村「兩委」班子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領頭雁」帶出來的。

洪橋村黨支部書記魯亮海是一名退役軍人,雷厲風行的行事作風,吃苦耐勞的品質是他的鮮明特點。

初任村黨支部書記,魯亮海就面臨著一大難題:村裡唯一一條通往國道的道路不足2米寬,常常被荒草淹沒,每到下雨天泥濘不堪。村裡人拉著紅薯、蘿蔔出去賣,常常是人仰馬翻,老百姓苦不堪言。

「我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信任,不修好這條路,我心不安啊!」魯亮海上任後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

通過向上級爭取,魯亮海籌集到40萬資金,但還差40多萬。怎麼辦?工程不能半途而廢。魯亮海自己帶頭向親友借錢,又與村幹部一道通過貸款的方式籌集資金。最終,一條寬敞的水泥路環繞著洪橋村,村民們出行方便了。

村還是那個村。因為選好了帶頭人、建強了村「兩委」班子,洪橋村開始了由亂到治、由窮到富的轉變。

「小紅薯」成了大產業

發展產業沒技術,發展經濟沒有錢,怎麼辦?

村黨支部集思廣益,想出了「一領辦三參與」的辦法,即致富帶頭人領辦,黨員幹部主動參與、村民自願參與、貧困戶統籌參與。

魯亮海牽頭成立了親農果蔬專業合作社,群眾參與入股,以種植銷售新鮮紅薯為主,在紅薯收穫的秋後種植蘿蔔、蕎麥等,通過電商銷售,產業逐步擴大。

可紅薯的銷售旺期僅有3個月,這成了產業發展的短板。為了闖出一條更寬的路,魯亮海各方籌集資金250萬元,建設紅薯粉絲加工廠,並將每年盈利的15%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合作社免費為我們提供紅薯苗和技術,也不愁銷路,直接拉到合作社,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以前村民眼中的土疙瘩,如今變成了「金」疙瘩,紅薯的種植面積也擴增到1000畝。魯亮海與省級科技特派員一道,改善紅薯品種,申請綠色無公害產地認證,打造「洪橋紅薯」綠色品牌,不遺餘力地進行宣傳。合作社成員參加鷹潭首屆豐收節優質農產品展銷會,銷售紅薯8000餘斤。

2019年合作社已生產銷售紅薯粉絲18萬斤,銷售額達200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同年,洪橋村紅薯粉絲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扶貧眾籌大賽,在全國400多家扶貧產業中獲得前30名的成績,被評為江西省扶貧眾籌精品項目。洪橋村黨支部一鼓作氣,又成立了魯田果蔬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了350多畝耕地,用於發展種植、採摘、垂釣休閒農業。

物質和精神「富」起來了

「如果沒有親農果蔬專業合作社,我也不會這麼快脫貧。」洪橋村貧困戶魯群山家,2年前還是快要倒塌的木頭房,如今建起了兩層小樓房。

合作社還對接48戶貧困戶,帶動11個貧困勞動力務工,貧困戶直接入股分紅,戶均增收1.5萬元,洪橋村成功實現了脫貧摘帽。

「現在我在合作社裡面打工,在外面誰還會要我這個70多歲的老人幹活。」70多歲的貧困戶孫香英對合作社充滿了感激之情。貧困戶吳小生也在合作社務工,年收入2萬餘元,兒子上大學的學費也不用愁了,每天都樂呵呵。

洪橋村黨支部還在每個村小組設置公益性崗位,安排貧困戶打掃衛生帶動增收,以環境整治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同時組成志願服務隊打掃村莊衛生,現在的洪橋村告別「髒亂差」,處處乾淨整潔。

相關焦點

  • 我們村的「兵支書」︱「網紅村」的引路人
    我們村的「兵支書」︱「網紅村」的引路人 2020-12-17 2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東禪鎮田家堰村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東禪鎮田家堰村不等不靠,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順利摘帽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曾經的田家堰村地勢偏遠,交通閉塞,屬於旱片死角地區,全村耕地面積1811畝,撂荒率達50%,青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無任何產業收入,水利處於癱瘓狀態。伴隨著脫貧攻堅行動的深入推進,在幫扶部門和駐村幹部的帶領下,全村村民樹立信心,不等不靠,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順利摘帽,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 寶雞鳳翔:小紅薯種出致富路
    寶雞鳳翔:小紅薯種出致富路 2020-12-08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紅薯種出大名堂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剛一開春,「紅薯種植專業村」——河南省沈丘縣周營鄉孟寨村,遠近有名的「紅薯大王」王海龍就已經開始張羅著整地、購置農膜、挑選紅薯種塊了。新一年的農耕生活又要開始了。 「這幾年俺種的紅薯都是優質品種,生態無公害、產量高、品相好、個頭勻稱飽滿。」王海龍說,僅此一項,他每年的銷售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
  • 紅薯疙瘩變成「金條條」
    「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粉條加工業能夠持續發展,主要是保留了純紅薯為原料的生產工藝,沒有摻入任何東西。 」張魁生說,他加工粉條已有20多個年頭了,村裡的粉條質量好、用料純、耐煮沸、爽滑筋道,在當地名氣越來越大。 「以前做粉條都是純手工做,一個加工點一天也就做三四百斤,到了粉條銷售旺季,供不應求。
  • 【你笑起來真好看】「青疙瘩」成了脫貧致富「金疙瘩」
    從田間地頭裡的青菜頭,到一碟碟美味的「國民下飯菜」,如今,這些不起眼的「青疙瘩」,卻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金疙瘩」。重慶南川區西城街道會峰村是一個以種植青菜頭為主要產業的貧困村,以往村民種植出來的青菜頭自己加工成老鹽菜後,不僅價格低廉,還常常滯銷。
  • 行唐貧困村推出紅薯葉茶
    據介紹,「御葉坊」紅薯葉茶來自於深度貧困村行唐縣上方鄉西城仔村。工作組成員通過引導當地村民對農產品進行精細化加工,打開市場銷路,幫助當地貧困戶成功脫貧。工作組幫助我們村開發出了紅薯葉茶,把紅薯葉變廢為寶,不僅給村民脫貧致富開闢了一條新路,同時也給大家保護健康提供了新渠道。」顧雙年介紹,村民採葉、搓茶每人每天可獲得70-100元不等的收入,60、70歲具有低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也可參與;成品茶外銷,每斤給村集體帶來30-50%的利潤。
  • ...小康生活】江蘇東海:土地中長出「金疙瘩」 田野上種出搖錢「薯」
    眼下,正是紅薯大量收穫上市的季節,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雙店鎮西北山上一望無際的田間地頭,伴隨著耕作機械的轟隆聲,一個個鮮紅圓潤的紅薯像「紅娃娃」似地破土而出,好不喜人。村民忙著把剛剛出土的小紅薯分揀裝袋,裝車起運,田間充滿豐收的喜悅。
  • 東川區湯丹鎮疙瘩紅薯上市啦
    村民們提著鋤頭和口袋來到地裡,開始挖掘當地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疙瘩紅薯。紅薯地裡,楊波帶頭拔起紅薯藤,合攏,揚起,放到一邊,為後面的開挖程序做準備。去掉了遮擋物後,村民們高高揚起鋤頭,把一個個疙瘩紅薯從地裡挖出,堆到一邊。而跟著來湊熱鬧的小狗也仿佛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在地裡不停地搖著尾巴,奔跑著捉螞蚱玩,勾勒出一幅幅生動而親切的鄉村畫。
  • 「土疙瘩」換「金元寶」 懷化兩貧困村聯手共同致富
    「土疙瘩」換「金元寶」 懷化兩貧困村聯手共同致富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夏濤 通訊員 米承實 梁麗萍 宋傑起3月18日,在辰谿縣柿溪鄉紗帽坪村村部,柿溪紅薯產業專業合作社和隔壁的漵浦縣均坪鎮金屋灣村籤署紅薯產業購銷協議,你種紅薯我來收購。根據協議,金屋灣村今年引導貧困群眾種植紅薯130畝以上,柿溪紅薯產業專業合作社按照每公斤1元的價格收購。
  • 黃金梨成了群眾致富「金疙瘩」
    「恁瞧瞧這金黃色的梨果,長得多喜人,最大的梨果估摸著有三斤多重,最小的也有斤把重,皮薄肉厚汁多,既香甜可口,又無核無渣,很是俏銷。」採摘期間,果農們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    朱李莊村,位於劉灣鎮政府駐地附近,全村463戶2126人,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6年前,朱李莊村是一個登記在冊「掛號」的貧困村。
  • 白廟水土妙,地瓜長成「金疙瘩」
    白廟水土妙,地瓜長成「金疙瘩」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10.30 星期日 昨天記者前往馬家白廟一帶採訪,發現白廟地瓜雖然味美價高市場走俏,但隨著寒流來襲,為了留種,村民們不得不把大量金貴的地瓜封存窖藏。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楊海濤獨特沙土種出地瓜    鰲山衛街道宣傳委員劉明波告訴記者,白廟地瓜是指以白廟為中心的周圍五六個村莊出產的地瓜,包括馬家白廟、孫家白廟、姜家白廟、東程村、射箭口村、高戈莊等,種植面積約2000多畝。
  • 魯山縣辛集鄉荊疙壋村:「粉疙瘩」成了致富「銀疙瘩」
    12月8日,在魯山縣辛集鄉荊疙壋村,貧困戶邢瑞正在家裡製作紅薯粉。在她家平房頂上,原本黃褐色的紅薯粉水沉澱晾乾後成了一個個銀白色的大疙瘩。「粉疙瘩再次加工後,就成了純紅薯粉條,一斤能賣到10元以上呢。」邢瑞說。
  • 兵支書·新戰場⑤ | 從「負債」到「富美」,看這位兵支書如何讓新...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他,聽聽他的故事。這幾年新葉村迅速發展,原來不知名的小村莊登上了各大報刊,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東方城鄉報、奉賢報等相繼進行跟蹤採訪,小區內迎來了一波又一波海內外的專家學者80餘批次的參觀、取經。
  • 從試著種到搶著種——「紅菇娘」來到貧困村後
    新華社長春3月23日電題:從試著種到搶著種——「紅菇娘」來到貧困村後新華社記者張建、薛欽峰「沒想到這不起眼的東西,比同樣種兩公頃玉米能多賺5萬元,收入是種植同面積玉米的3倍多!」吉林省榆樹市於家鎮長崗村種糧大戶梁繼申說。梁繼申說的這個不起眼的東西叫燈籠果,外皮與紅燈籠很相像,裡面包著紅色的果實。在東北,很多農民更願意稱其「紅菇娘」。「紅菇娘」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作用,常用於治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病症,一直是各大藥廠收購的熱門貨,一些飲料廠和酒廠也將其作為產品原料。
  • 我們的全村福丨河北張北縣小西梁村:小小蒲公英 開闢幸福路
    聯村道路通了、自來水入戶了、太陽能路燈亮了、村民舞蹈隊跳起來了……走進張北縣小西梁村,一派新生活新風貌,近幾年的變化讓人讚嘆不已。蒲公英種植大棚小西梁村位於張北縣小二臺鎮西南6公裡處,曾是深度貧困村,全村現有160戶420人。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省級貧困村尾乍黑村的華麗嬗變
    六年前的尾乍黑村因基礎設施落後,衛生環境髒亂差,水塘四周雜草叢生,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薄弱,破爛不堪的瓦房隨處可見,被列為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納入貧困戶102戶350人。六年後的今天,呈現在眼前的尾乍黑村已是天藍地綠、路寬水清、房高屋新,村莊已換「新顏」,群眾喜上眉梢,洋溢在一片和諧與幸福並存的藍圖間。是什麼改變了村莊的面貌?是什麼改善了人居環境?
  • 塔城市:五戶村的南瓜豐收了 滿地都是金疙瘩
    中新網新疆新聞10月29日電 (王西龍 張容花)「哇,快看,這滿滿一地都是南瓜,這可都是「金疙瘩」呢,大家一起來採摘吧!」金秋時節,塔城市阿不都拉鄉五戶村村民金光毅家的 80畝地南瓜迎來豐收季。  「經過一個夏天的日照和生長,秋天這個時候的南瓜正是營養最好的時候,謝謝工作隊幫我採摘南瓜,還通過微信,同事和朋友幫我們聯繫銷路真的謝謝你們了。我今年大概能收80噸的南瓜,每公斤2.5元,能收入20萬元。」看著一車車滿載而歸的南瓜,村民金光毅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 商城縣的「土蘿蔔」,咋就成了農戶的「金疙瘩」?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子耀 通訊員 洪蘭  「自從加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俺家的收入是『芝麻開花節節高』,2017年,我就甩掉了『貧困帽』。現在我們家準備再建2個大棚,擴大蘿蔔種植面積。」
  • 省級民族團結示範項目村——小風口
    白駒過隙,幾十年過去了,聽說小風口已經通路,而且該村還是省級民族團結示範項目村,因此,很想找機會上小風口看看。果然,走近後便看到「小風口村文化活動室」幾個大字,再看看地上的那塊石碑,仔細閱讀才進一步了解到,小風口村僅有十多戶人家,自2011年實施省級民族團結示範村建設項目以來,在省市民委,縣委、縣政府的關心下,在縣委統戰部,縣民宗局的幫助下先後投入民族專項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