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貧困村,如今全國重點旅遊村

2020-12-26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助力「四新行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報導之三

  「我們李巷除了紅色旅遊,你還可以去體驗一下農耕文化、趣味採摘,餓了到農民自己開的農家樂裡去吃飯。」近日,村民任先生在家門口向路過的遊客熟練地介紹著如何遊覽村莊。而在5年前,溧水李巷還是一個缺乏活力的經濟薄弱村。通過「紅色李巷」打造,不僅讓村民走上致富路,還晉升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這一切,要從2016年一場由規劃引領的鄉村振興計劃開始。

  貧困村變明星村,打造鄉村規劃建設新典範

  李巷位於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社區,距離南京主城區60公裡,全自然村共有125戶。2016年南京市在新一輪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行動計劃中,確定幫扶經濟薄弱的李巷村。當時的南京市規劃局委託開展了李巷村發展系列規劃設計的編制和組織工作。

  記者從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溧水分局了解到,為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項目組提出了在李巷打造「鄉村新公共產品」的理念。李巷村規劃充分發揮紅色旅遊的引擎作用,及發展鄉村休閒產業的需求,形成五大功能片區。

  結合片區規劃,打造「服務中心」「生活中心」和「文化中心」,成為李巷鄉村振興區的「新公共產品」。在李巷村規劃中,項目組並沒有採取整村搬遷,而是僅對村中廢棄的老房屋進行收儲,村中的原住民則繼續在村子裡生活。項目組提出了「主客共享」的公共設施建設理念,村中的旅遊和休閒設施等各類空間,既可以服務遊客,也是村民日常活動區域。如500人李巷餐廳,滿足了村集體養老助餐、村民辦紅白喜事、旅遊團體接待三方的需求。

  在規劃設計和實施中,村民們騰出老房,恢復新四軍當年的一些故居和指揮處,積極捐出老物件布展,競聘解說員,發揮主人翁意識。有的年輕村民還從外地返回,主動對接設計師,自建符合風格的民宿、農家樂等,自主創業。2017年10月,李巷一期開街,便掀起紅色旅遊熱。

  為做好鄉村振興土地資源要素保障,南京規劃資源局在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過程中,要求各區、板塊在新編區和街鎮級國土空間規劃中,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空間,重點保證鄉村產業發展,並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李巷在鄉村振興中,通過吸納村民利用土地作價入股,引進企業開發鄉村旅遊。村民以集體建設用地入股旅遊開發企業,每年享受分紅權益,實現共同致富。

  李巷通過產業旅遊+紅色旅遊+生態休閒遊的多重疊加效應,發展紅色文化鄉村遊。自對外開放以來,累計獲得中國美麗鄉村百佳村、南京十大紅色文化地標等20餘項國家及省市區榮譽,接待遊客40餘萬人次。李巷的發展直接帶動本村及周邊村民100多人就業,為全村263戶村民戶均增收約1.3萬元。昔日的「空心村」不僅恢復了活力,更成為江蘇省鄉村規劃建設的新典範。

  引進鄉村規劃師,共建鄉村振興亮眼名片

  根據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體制改革的要求,我市制定了《南京市關於〈江蘇省村莊規劃編制指南(試行)〉執行細則》《南京市鄉村地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規劃標準(試行)》和《南京市農民住房戶型指導性設計方案圖集》,初步構建了鄉村規劃編制的技術標準體系。2020年,市級選擇高淳雙全村等4個村(社區)開展「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試點,探索鄉村規劃融合經驗。

  記者從市規劃資源局高淳分局了解到,雙全村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正在開展當中,已初具雛形。雙全社區位於高淳區固城街道向東2公裡處,轄5個自然村,其中大全、飲馬井2個自然村為市級美麗鄉村宜居村。該村主要特色產業為茶葉種植和水產養殖,2019年被省商務廳評為「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範社區」。

  據介紹,實用性村莊規劃以需求為導向,將充分吸收農民意見,多方參與,體現農村特色,簡明易懂、便於普及。在保留村莊特有的農業景觀、自然生態景觀、鄉土文化基礎上,編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實用性村莊規劃。

  雙全村在編制規劃前,已開展了村民調研,了解了鄉村現狀以及村民的訴求和意見。規劃以螃蟹養殖產業為基礎,以春秋文化和紅色文化為特色,以鄉村文化、休閒、度假旅遊和生態農業為主要功能,立足打造「固城湖畔地、雙全田園村」。規劃按照聚集提升類、特色保護類、其他一般村莊和搬遷撤併類村莊四類,因地制宜開展規劃試點。大全村、雙進村為集聚提升類村莊,採取建築整治、公共空間景觀提升、基礎配套設施完善等。檀村作為特色保護類村莊,保留現狀建築規模,以環境整治為主。

  為保障規劃質量,市規劃資源局還制訂了《南京市鄉村責任規劃師實施辦法》,鼓勵有條件的街鎮通過有償服務等方式吸引規劃人才下鄉,為鄉村規劃提供全過程、陪護式諮詢服務,保證村莊規劃質量,提升管理能力。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南京市規劃資源局按照南京鄉村振興的規劃路線圖,以「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城市總體發展空間布局,引領鄉村規劃建設。推進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田園綜合體等美麗鄉村片區規劃編制,加強村莊規劃規範化管理。

  目前,全市已將一期規劃5個片區1600平方公裡,擴展至11個片區3900平方公裡,涉及24個街鎮、188個行政村,接近市域面積的三分之二,助力打造「示範村+農業園+旅遊點」三位一體的美麗鄉村精品板塊。

  「十三五」期間,我市先後有20多個村被授予中國最美村鎮(鄉村)、中國最美田園榮譽稱號,25個村被命名為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美麗鄉村,已成為南京鄉村振興的亮眼名片。

  何子 楊丁丁

相關焦點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昔日貧困村,如今全國重點旅遊村
    通過「紅色李巷」打造,不僅讓村民走上致富路,還晉升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這一切,要從2016年一場由規劃引領的鄉村振興計劃開始。  貧困村變明星村,打造鄉村規劃建設新典範  李巷位於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社區,距離南京主城區60公裡,全自然村共有125戶。2016年南京市在新一輪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行動計劃中,確定幫扶經濟薄弱的李巷村。
  • 廣西河池巴馬:農網改造助力貧困村變旅遊村
    廣西河池巴馬:農網改造助力貧困村變旅遊村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1-17
  • 東禪鎮田家堰村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東禪鎮田家堰村不等不靠,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順利摘帽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伴隨著脫貧攻堅行動的深入推進,在幫扶部門和駐村幹部的帶領下,全村村民樹立信心,不等不靠,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順利摘帽,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說起村裡的變化,我的體會最真切。以前,我們過日子只能守著光禿禿的大山,靠天吃飯。
  • 長春馬鞍山村:從貧困村到旅遊村的美麗蝶變
    土們嶺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皮洪生驕傲地說,以前的馬鞍山村是省級貧困村,最近幾年發展鄉村文旅產業,讓村子大有改觀,鋪上了平整的柏油路,修建了噴泉、長廊、文化廣場等景觀,還結合當地歷史修建了三下江南戰役紀念館和馬鞍山村史館。去年,鄉村輕喜劇《鮮花盛開的村莊》在馬鞍山村開機,劇中部分劇情和人物原型就是取自現實中的馬鞍山村。
  • 昔日貧困村
    但如今,走進進順村,你完全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小村莊,而是切切實實的都市社區。  貧困村成中國名村  如今的進順村,頭頂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十大名村、全國文明村、中國幸福村等光環與榮耀。但你可曾知道,在1978年,這裡的村民依舊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靠種菜、賣菜為生,人均年收入僅74元,村級年純收入也只有6.55萬元。
  • 五峰這個昔日貧困村,變了!
    五峰這個昔日貧困村,變了! 黨員幹部走在前帶動群眾一大片以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如今
  • 摸著石頭過河從魚塘起家 廣元市利州區這個貧困村變身旅遊村
    廣元市利州區榮山鎮中口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傑萬萬沒想到,5畝魚塘竟成了貧困村蝶變旅遊村的發端。小村"翻新""翻"出塊荒地中口村地處榮山鎮東北角,是利州區59個貧困村之一,全村137戶537人,其中貧困戶27戶66人。
  • 屏南縣龍潭村:昔日「貧困村」成了「網紅村」
    龍潭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曾經因為人均耕地少,村民紛紛外出務工,許多老宅年久失修,是一個隱身於青山綠水間的省級貧困村。  2017年5月起,在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的帶動下,龍潭村引進文創和專業設計人才,實施文創產業助推鄉村振興計劃,「拯救老屋」,復興古村。
  • 陝西一套西鹹時間:新莊村,昔日貧困村向美麗鄉村邁進
    三部委海綿城市試考核專家組對西鹹新區進行現場覆核受國家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委託,海綿城市試考核專家組組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辰一行赴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進行海綿城市國家試點終期考核現場覆核。西鹹新區管委會主任康軍參加匯報會。
  • 巴馬祥蘭村:昔日深度貧困村,如今健康養生谷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廣西,5月9日21個縣(市、區)獲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其中,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實現了整族脫貧,好消息傳到北京,傳到了人民大會堂。從今日起,南國早報連續推出「兩會特別報導·第一書記話脫貧」系列報導,從21個脫貧縣中尋找典型貧困村,通過第一書記的視角,講述貧困村脫貧故事、展現鄉村新貌。
  • (新華社記者探寒極)插上旅遊的翅膀飛更高——黑龍江省昔日貧困村...
    新華社哈爾濱1月9日電題:插上旅遊的翅膀飛更高——黑龍江省昔日貧困村小南河的新年新盼 新華社記者楊思琪、何山、唐鐵富 一個白雪皚皚的冬日清晨,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西林子鄉小南河村,聲聲雞鳴中村民們迎來新一天的客人。
  • 解開貧困村變身風景區的綠色密碼
    曾經,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位於惠州最北部的山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被列為廣東省重點貧困村。  今天的上東村,一座座帶有瑤族風情的新房取代了原來的泥瓦危房,20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廣場、嶄新的衛生站、現代化的分散式汙水處理溼地紛紛建了起來,昔日的貧困村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新農村,當之無愧的「省級新農村示範村」。  作為我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經濟總量佔全國的約八分之一,繁華和富有是廣東常見的標籤。
  • 宜春報導:萬載赤興:深度貧困村變為旅遊村
    水曲石韻的峽谷棧道,峰巒疊嶂的峽谷風光,充滿鄉土氣息的特色農家樂......曾經是深度貧困村的萬載縣赤興鄉皂下村,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村」。10月3日,記者驅車來到皂下村領略深度貧困村的變化。皂下村地勢險峻,山崖陡峭,峽谷幽深,溪流潺潺,飛瀑壯觀。
  • 北鎮華山村:昔日貧困村變身旅遊「打卡地」
    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和諧共生,傳統民俗和現代服務有機融合,昔日的貧困村華麗轉身,成為旅遊熱門「打卡地」。幾年前,華山村還是省級貧困村,全村199戶55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48戶73人,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
  • 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昔日貧困村 今朝化蝶飛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溫斌報導: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是「十二五」省級貧困村,是萬隆鄉最偏遠的兩村之一,原本交通閉塞、貧窮困苦、產業衰落,是曾經遠近有名的「坑坑角角、犄角旮旯」(本地話的意思是偏遠的「窮鄉僻壤」)。
  • 揭陽這個貧困村華麗蝶變為網紅旅遊村,花園式美麗鄉村
    揭西縣山湖村利用優美的田園風光,圍繞山水做文章,從貧困村打造成為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花園式美麗鄉村。一起來看看山湖村是如何蝶變的。揭西縣金和鎮山湖村是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196個、廣東5個貧困村定點觀測點之一。
  • 「教授村」變身「旅遊村」
    崇文重教薪火相傳黃花村口的牌坊上,六塊金字招牌引人注目,分別是「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森林鄉村」兩張國家級名片及「廣東名村」「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特色旅遊村」等省級名片。「在村莊獲得的眾多榮譽稱號裡面,最響亮的就是教授之鄉。」砂田鎮黨委書記邱茹莉告訴記者。黃花村有座300多年的客家民居建築——仰山公祠。
  • 昔日貧困村 今日幸福園——商丘市睢陽區塢牆鎮大郭莊村脫貧側記
    走進商丘市睢陽區塢牆鎮大郭莊村,乾淨整潔的村道、高聳挺拔的綠樹、醒目的指示牌、靚麗的休閒文體廣場讓人耳目一新,昔日門前院後的垃圾不見了,「髒亂差」現象消除了,家家戶戶門口擺放著垃圾桶,時不時可以看到保潔員在清掃路面和收集垃圾…一幅美麗新農村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
  • 福建:78個金牌旅遊村助力 鄉村遊煥新生
    3日,有48個鄉村被省文旅廳、省發改委、省住建廳聯合認定為2020年福建金牌旅遊村,成為我省鄉村旅遊新招牌。截至目前,福建共有78個金牌旅遊村,遍布全省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我省已連續兩年鼓勵自然與人文景觀價值、旅遊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和鄉村特色元素俱佳的鄉村,創建和參評金牌旅遊村,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全福遊、有全福」品牌。這78個金牌旅遊村涵蓋了星級旅遊村、美麗鄉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休閒農業等多種類型,不僅鄉村遊產品體系豐富,還有高端民宿、主題酒店等新型住宿產品,特色少數民族美食、鄉村觀光酒坊等特色產品開始湧現。
  • 福建省金牌旅遊村數量增多:「金牌」助力,鄉村遊煥新
    3日,有48個鄉村被省文旅廳、省發改委、省住建廳聯合認定為2020年福建金牌旅遊村,成為福建省鄉村旅遊新招牌。截至目前,福建共有78個金牌旅遊村,遍布全省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福建省已連續兩年鼓勵自然與人文景觀價值、旅遊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和鄉村特色元素俱佳的鄉村,創建和參評金牌旅遊村,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全福遊、有全福」品牌。這78個金牌旅遊村涵蓋了星級旅遊村、美麗鄉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休閒農業等多種類型,不僅鄉村遊產品體系豐富,還有高端民宿、主題酒店等新型住宿產品,特色少數民族美食、鄉村觀光酒坊等特色產品開始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