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吃啥?來自陝南的漿水面魚、魔芋豆腐,味道美得很!

2021-02-27 CCTV回家吃飯

大暑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強、氣溫最高的時期。俗話說「熱在三伏」,而大暑正值「三伏」,也基本是全國各地一年中最熱的階段。

《回家吃飯》策劃了「過伏天,享美味的系列節目,教飯糰們如何在三伏天,做健康的美食。今天是伏天享美味的第二站——陝西秦巴山

秦巴山是秦嶺和大巴山的簡稱,橫亙於中國中部,地跨甘肅、四川、陝西等省。伏天潮溼悶熱,但是山裡人卻有對抗炎熱的美味,一口下去清熱解暑、暑氣消散。這屬於秦巴山的伏天味道,今天被寄到了《回家吃飯》的現場。

用蔬菜和麵湯等發酵而成的食物,裡面的汁水稱為酸漿水。泡的食材不同,漿水的顏色也會不一樣,紅色的漿水是紅皮蘿蔔泡的,白色是野菜泡的。

漿水,是一種古老的味道,相傳在秦朝末年,人們就開始用植物和穀物發酵,來製作漿水了。漿水味道酸中有回甘,其中的漿水菜風味濃鬱爽口,既能直接吃,也能作為調味配料,烹飪各種主食和菜品,如漿水面、漿水攪團、漿水炒菜等。一缸漿水菜,啥客都能待!這美味的餐桌智慧,一直延續至今。

在陝西,每年到了三伏,家家戶戶都會拿一個大缸子去曬酸漿水,因為它是伏天消暑的一碗「神水」

夏天喝酸漿水,可以開胃健脾,正好到了三伏天,很多人因為太熱沒有食慾,喝一口它,立馬就能開胃!另外,很多人在伏天容易中暑,喝它也可以消暑。

71歲的陳奶奶,人稱「秦巴奶奶」,是《回家吃飯》的忠實粉絲,今天就由陳奶奶和她的孫子一起,給大家做一道秦巴山區伏天吃得最多的美食——漿水面魚

陝西有句話叫「陝西八大怪,辣子是道菜」,會吃的陝西人喜歡把酸和辣烹飪到一起,在今天陳奶奶做的漿水面魚就能很好的體現出來。

做漿水面魚要用農村的大灶,做出來的味道才正宗。在陝西的農村,每家每戶都有這樣的一口大鍋,這口大鍋成就了全家人的美食夢想,燒出了最地道的農家味道。

陳奶奶在做菜的時候,是爺爺來燒火,他們已經結婚50多年了,一直是奶奶做飯,爺爺燒火,或許這就是令人羨慕的平淡日子吧~

-01-

做漿水酸菜湯

提前準備好幹辣椒、小蔥、姜、酸菜,將它們切成小段。

鍋中放入菜籽油,油熱後下入幹辣椒、姜、酸菜熗鍋,放入適量的鹽。

食材炒好後,倒入製作好的酸漿水,蓋上鍋蓋煮開,漿水酸菜湯就做好了,然後盛出備用。

-02-

打攪團

鍋中倒水煮開,玉米面和小麥粉按照4:1的比例調好倒入,注意一邊倒要一遍攪拌,這在陝西稱為打攪團,是陝西農家飯的一種製作方式。

打攪團是一個體力活,需要順著一個方向,一直攪拌上勁不能停,停了鍋底就會糊,這一鍋攪團就不能吃了。

接下來再加入適量的水,繼續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來增加韌性,把麵疙瘩都攪開,水和面的比例可根據情況隨時調整。

第一次加水是讓攪團成形,第二次加水是讓攪團更有韌性,攪團好不好吃,關鍵看第二遍攪得功夫如何。

注意:不要用鏟子去鏟鍋底,一鏟就全變成了糊味,不能吃了。

-03-

開始漏面魚

陳奶奶拿出80年代的面魚盆,把攪團用鏟子舀到面魚盆中,面魚盆下準備好涼水,讓面魚可以迅速凝固。

用鏟子在面魚盆中碾一碾,攪團就會從面魚盆裡漏下來,變身成一個個面魚魚啦。

攪了20多分鐘的面魚魚,從涼水裡撈出來,個個筋道爽滑,看著都幸福。

注意:漏面魚的時候要注意控制好鍋裡的溫度,在家裡做的話改為小火就行了。

-04-

製作漿水面魚

裝一碗麵魚魚,放入剛剛做好的漿水酸菜湯,淋上一點油潑辣子,攪拌均勻,吃一口又酸、又辣、又香,真是美得很!

有的時候,我們總是很嚮往小時候在農村的生活,今天《回家吃飯》帶我們回憶了陝西典型農家做飯時的場景,鍋裡飄出的菜香和灶裡散出的柴香,大概就是「人間煙火」吧!

攪團的食用說明書

玉米面和小麥粉的比例是4:1

漏面魚時準備涼水更容易成形

食用前放入適量油潑辣子口感更佳

在伏天,除了漿水面魚,陝西還有很多好吃的東西,魔芋豆腐就是其中一種。

魔芋是一種低熱量的根莖食物,我們經常吃到的魔芋塊、魔芋絲,都是加工過的半成品,在陝南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這種塊狀的半成品,因做成形後一塊兒四四方方很像豆腐,所以也俗稱魔芋豆腐。

新鮮魔芋挖出後去皮,清洗乾淨,擦成漿,擦好的魔芋漿和鹼水一起,在鍋內煮至定型,這樣低熱量的魔芋豆腐就做成了。

剛剛的攪團可能對於飯糰們來說在家完成比較困難,需要耐心、體力和經驗。而魔芋豆腐相對而言,做起來就簡單多了,秦巴山的味道,我們也可以在家吃到。

伏天吃魔芋豆腐的好處有很多,它熱量低,還可以減少腸胃負擔,但魔芋豆腐本身沒有什麼味道,所以劉剛大廚用黃辣丁給魔芋豆腐增味。

烤魔芋豆腐是風靡秦巴山的伏天小吃,當然也可以搭配黃辣丁烹飪,看看怎麼做吧~

第一步  魔芋豆腐焯水

鍋中倒入開水,下入魔芋豆腐稍微焯一下水,去除它的澀味。

第二步  魔芋豆腐焯水後改刀

用廚房用紙吸乾魔芋豆腐的水分,將它改刀為薄片,再打花刀,便於更好入味。

第三步  將魔芋豆腐進行烤制

拿出烤爐,將切好的魔芋豆腐放上去烤。

烤好的魔芋豆腐可以刷點燒烤醬,撒上辣椒麵,再刷一層油,烤一烤就可以直接吃了。

第四步  烹飪黃辣丁

鍋中放油,油裡放一點鹽,可在煎魚時保持魚片完整;黃辣丁煎一會兒後放入薑絲、大料、料酒、頭道生抽、醋去腥提味;最後加入開水煮開,加入鹽、胡椒粉、白糖、小蔥和香菜調味增香。

第五步  將烤好的魔芋豆腐放入鍋中

等到黃辣丁熟後,將烤好的魔芋豆腐放入鍋中,撈出香菜和小蔥,煮幾分鐘讓魔芋豆腐入味。

煮好後,先撈出魔芋豆腐擺在盤子底部,鍋中剩下的黃辣丁加入水澱粉勾芡,再加一點點香油提香就可以裝盤了,最後記得撒上蔥花。

嘗一口,燒烤的魔芋豆腐焦焦脆脆、麻麻辣辣非常好吃;黃辣丁燒的魔芋豆腐也非常入味,真是美得很。

在大暑節氣,又是三伏天,小二帶大家雲品嘗了陝西秦巴山的漿水面魚和魔芋豆腐,清爽開胃,麻辣鮮香。正在過暑天的飯糰們,還不趕緊做起來~

相關焦點

  • 大暑菜單來了!漿水面魚、魔芋豆腐,超美味
    71歲的陳奶奶,人稱「秦巴奶奶」,是《回家吃飯》的忠實粉絲,今天就由陳奶奶和她的孫子一起,給大家做一道秦巴山區伏天吃得最多的美食——漿水面魚。祖孫倆共做漿水面魚清爽開胃美得很陝西有句話叫「陝西八大怪,辣子是道菜」,會吃的陝西人喜歡把酸和辣烹飪到一起,在今天陳奶奶做的漿水面魚就能很好的體現出來。做漿水面魚要用農村的大灶,做出來的味道才正宗。
  • 漿水菜
    但是,如果是夏天集酸菜,是用現成的引子(老漿水的汁水),漿水酸得快;如果沒有,吃完面後的麵湯放入亦可,然後加蓋捂嚴,過兩三天,菜葉變色,湯汁發酸,便可食用了。「漿水菜」可以涼拌,潑上花椒油是下酒解膩的小菜;「漿水菜」可以燉煮,加入豬肉、粉條、豆腐,鮮魚或雞是大席上的硬菜;「漿水菜」又可以爆炒,或臘肉、或五花肉、或老豆腐、或陝南土產魔芋等,佐一辣椒蔥花蒜苗爆炒下飯極好。
  • 漿水魚魚,鎮安農村夏天最常見的消暑美食
    漿水魚魚陝西人土話叫「蛤蟆骨鬥」,意即小蝌蚪的意思。其實這個叫法十分形象,也十分貼切,因為做出來的魚魚十分象小蝌蚪。漿水魚魚可熱吃也可放涼吃,味道十分鮮美。夏季特別適宜,可緩解夏季的煩躁,酸辣爽口,是夏季提升食慾的佳品。每年的夏季,在陝西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看到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推著一個簡陋的三輪車,售賣可口的漿水魚魚。這些漿水魚魚都是這些老人手工製作的,現在會做的年輕人已經很少了。
  • 香暖誘人的陝南家常飯——糝籽面
    在陝南商洛,有一種簡單易做、食材也十分普通的農家飯,吃起來卻黏糊香美,滿口生津,備受中老年人的青睞。尤其是在氣溫較低的秋、冬季節。它,就是陝南農家一年四季常吃的家常飯--糝籽面。過去,在糧食緊缺的日子裡,為了餬口度日陝南農家把粗細糧搭配節省著用,在清湯寡水的包穀糝稀飯裡煮上少量麵條或面片,再把酸菜蘸點油星兒燴入其中。這便是陝南人最早的糝籽面。簡單而簡陋,不僅味道欠佳,營養價值也可想而知,只能用來填飽肚子,聊度饑荒而已。
  • 聽說,西北人的血管裡流的都是漿水!
    早上漿水拌湯菜豆腐,晚上漿水面配幾樣小菜,夏天吃麵魚,biangbiang涼麵,冬天有攪團撒飯,清湯暖鍋子……按一句西北話:真是把人「吃美了」!近些年的奶茶店,也有賣漿水青檸、漿水蜂蜜的,堪稱是奶茶界的一股西北泥石流了。  漿水,配點啥?能喝生漿水的,是真的猛士,吃漿水更多的時候,還是「吃熟的」,也就是「熗漿水」:蔥姜蒜幹辣椒段起鍋煮開,這之後就口味多元,豐儉由人了。漿水天生是主食的好搭檔。
  • 西北人的夏天,從喝掉一漿水開始
    早上漿水拌湯菜豆腐,晚上漿水面配幾樣小菜,夏天吃麵魚,biangbiang涼麵,冬天有攪團撒飯,清湯暖鍋子……按一句西北話:真是把人「吃美了」!▲ 上了《風味人間》的洋芋攪團,點睛之筆就是一勺漿水。圖/紀錄片《風味人間》只要帶點綠,都能放進漿水缸裡去!
  • 本地 不是酸菜也不是泡菜,略陽的漿水菜你吃過嗎?
    )等,每一道美食味道都堪稱絕佳,都富有濃鬱的陝南特色。漿水菜不同於超市裡密封包裝的「酸菜」,也不是我們常吃的泡菜,它具有獨特的新鮮蔬菜美味。漿水菜吃法多樣,可做成漿水炒飯、漿水面片、漿水麵條、漿水魚魚、漿水拌湯等,這都是各大飯店餐桌上的主食。
  • 難得一見的陝南橡子豆腐 口感爽滑細膩
    陝南秦巴山產橡子,用野生橡子做出的豆腐現在已很難見到,前不久在陝南鎮坪一農家見到了主婦做橡子豆腐的全過程。咖啡色的橡子豆腐看著高端大氣,吃起來爽滑細膩。人們食用橡子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
  • 陝西美食順口溜之陝南篇,看看你都吃過哪些?
    陝南位於秦嶺南麓,漢江自西向東流淌過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氣候溼潤,一派江南風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飲食文化上,陝南的飲食如其地理特色,偏南方色彩但又有變化。比如緊靠四川,口味喜辣卻不重麻;北接關中,同食饃面卻有特色。陝南菜偏酸辣,多時通過酸菜調味,這和關中的酸有很大的不同。
  • 陝西美食 | 茶香魚面
    西鄉人吃魚,還有一種特別的吃法,那就是火鍋,但這火鍋做魚,又和別處有著一定的區別,別的地方吃魚,味在湯中,而西鄉人吃的火鍋魚,味道仍然在魚中。鍋分鴛鴦,但在西鄉不辣的這邊,是陝南人喜愛的漿水口味,這又一次印證了陝南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閃閃」的口前話。
  • 西北特色漿水面的漿水怎麼做?不用漿水引子也能在家做,超簡單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怎樣在家做漿水,就算沒有漿水引子也可以在家自己做。漿水是西北地區漿水面必須要有的,漿水可以用來做漿水面、漿水漏魚魚,還可以點菜豆腐。特別是到了夏天漿水可是陝西開胃消暑必不可少的美食。鍋裡水燒開後把麵糊倒進去,邊倒邊攪拌,稀稠度比平常煮麵條的麵湯稍微稠一點麵湯煮開後1分鐘後關火然後直接倒入罐裡如果在夏天的話直接蓋蓋發酵大約3天就可以了,現在這個季節天氣比較涼,咱們加入少量的白醋促進發酵,3天後就可以了這個可以用來做漿水麵條
  • 夏日消暑美食——興平漿水面
    先要找一個瓦罐或瓦盆(母親說用這個效果最好了,網上多用玻璃瓶),買來一把小麥芹(不要那種大芹菜,芹菜越細味道越濃)衝洗乾淨後放到事先洗好的瓦罐裡,下完麵條後的麵湯晾涼後倒入瓦罐裡,然後瓦罐上面蓋上乾淨的紗布,每天放在大太陽底下曬著,四五天的時間,漿水就做好了。揭開瓦罐看看,一種濃濃的令人胃口大開的漿水味撲面而來,這時看看原先綠綠的芹菜已經變成了黃色,這就是酸菜了(吃漿水魚魚時的那種配菜)。
  • 手把手教你做洋縣漿水面!
    洋縣的漿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相傳該名是由漢高祖劉邦與臣相蕭何在此吃麵時所起。它一直是洋縣人民喜愛的麵食,漿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為佳,白菜,芹菜也可。製作時,將菜洗淨,在沸水中煮燙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麵湯,一至二日待菜色變為金黃即可,再用食油,精鹽,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薑末,花椒粉等佐料調好的豆腐丁,燴入炒熟的漿水菜作為潲子。漿水麵條要用人工擀制,使之葉寬,條長,片薄。將煮熟的麵條入碗,調上漿水菜的潲子,澆上辣椒紅油,漿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紅白黃相間,入口酸辣清香,回味無窮,並具有開胃之功效,是洋縣的名小吃。
  • 家常魔芋豆腐的做法 魔芋豆腐怎麼做好吃
    記得小時候,村裡有人家裡種了魔芋,就總是做魔芋豆腐來賣,炒一碟魔芋豆腐能吃兩碗飯。後來長大了上外地讀書,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於是就再也沒有吃到過家裡別人手工做的魔芋豆腐了——外面買的味道總跟家裡的不一樣,一點都不勁道,軟趴趴的還容易碎。
  • 一碗鄉愁:漿水魚魚細有長
    吃漿水魚魚可以不用筷子,直接端著碗往下喝,甚至不用咀嚼。美妙的湯汁和爽滑的魚魚可以直接從嘴裡滑下去,感覺無比清涼爽口。小時候奶奶特別會做漿水魚魚,她會根據氣溫的變化,掌握玉米糊糊的粘稠程度,做出長短不同的魚魚。夏天的時候做的又細又長,用來冷食。天氣涼了,就做得又粗又短,用來熱食。
  • 夜讀 | 水牛花粑粑、魔芋豆腐…我想念的家鄉小吃
    忘不了的老家小吃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我的老家在湖南漵浦的一個小鎮,有水牛花粑粑、葛面、魔芋豆腐等特色小吃,聽起來就很特別,吃過讓人感覺更過癮。我每次回老家,必定要狂吃一頓。水牛花粑粑,是把水牛花摻在糯米粉裡做成的粑粑。其獨特之處,就在於粑粑裡的水牛花。
  • 夜讀|水牛花粑粑、魔芋豆腐……我想念的家鄉小吃
    忘不了的老家小吃作者 / 雪峰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我的老家在湖南漵浦的一個小鎮,有水牛花粑粑、葛面、魔芋豆腐等特色小吃,聽起來就很特別,吃過讓人感覺更過癮。水牛花粑粑吃起來不僅清香撲鼻,還有止咳平喘、祛風溼、祛痰等功效,能夠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溼痺痛等疾病。葛面,有點「名不副實」,說是面其實是粉條,而且主料也由過去的葛粉變成了現在的紅薯粉條。葛面的做活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粗紅薯粉條用開水泡軟,要吃時取一碗粉條放到開水鍋裡焯一下,加上油潑辣子、酸蘿蔔丁、蔥花、醬油和鹽拌勻就好了。
  • 甜漿飯、漿水米湯、懶豆腐、合渣這些帶著兒時記憶的竹溪味道,你是否還記得?
    豆腐實在是中國人了不起的一大發明,不說豆腐對於中國人餐桌的意義,就連它的副產品、邊角料:漿水、豆漿和豆渣也是能夠滿足口腹之慾的樸實之物。熱衷於吃的竹溪人在挖掘食材的潛能上,可謂不遺餘力。他們把豆腐副產品做成了四樣口味各異的粗糧主食:「甜漿子」(甜漿飯)、「懶豆腐米湯」、漿水米湯」和「合渣」,合起來叫「竹溪粗四碗」。 我小時候,對「粗四碗」實在沒有好感,因為它們都有一股柴味或糊味,別說這些粗糧,就是細糧若天天吃,也會膩的。何況那時候本來肚子就沒有油水,一日三餐地吃,颳得人整天處於飢餓狀態。現在條件好了,人們崇尚「粗糧素食」的飲食結構,認為這才是「綠色」的。
  • 【文化天地】漿水菜拌湯
    不知從何時起,我家的餐桌上,多了一道固定菜餚——漢中的「漿水菜」。還記得8年前第一次吃漿水菜,全家人品嘗過後,臉上怪異的表情依稀還在腦海裡回放著,經過幾年的時間,全家人從「拒絕」到「味道好像還不錯」再到「每天都想來一碗」,逐漸接納,甚至喜歡上這道漢中風味。2011年,隨著老公工作調動,我們全家人來到了有西北「小江南」美譽的漢中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