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70%的痛苦,都是由焦慮產生的

2020-12-24 少兒守護人

前段時間,一檔關於兒童成長的紀實類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在網上熱播。

鏡頭對準了十幾位4-6歲的萌娃,其中可愛軟萌的女孩甜心,卻被網友認為是劇裡「最慘的孩子」。

甜心的課餘生活被十幾種各式各樣的培訓班塞滿,跳舞、練字、滑冰、數學輔導班等等,從早上9點到晚上10點,每一分鐘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甜心媽媽對甜心要求甚高,她說:「希望甜心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後才不會像我和她爸爸一樣辛苦。」

然而在她的嚴格教育下,甜心卻越來越沉默寡言,小小的臉上是不符合年齡的成熟與疲憊。

每一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長大、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正是因為目標過於理想,才導致許多父母們都陷進了深深的育兒焦慮中。

嚴重的育兒焦慮不僅會妨害父母的正常生活,甚至會讓父母們以「付出感」為藉口,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最終導致親子關係破裂。

01

育兒焦慮,會將壓力傳導給孩子

在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裡,徐敬凱的媽媽就像是一個無情的「催作業機器」。

在她的監督下,徐敬凱光是一個寒假就做了270份考卷,7本大題,50頁的自打卷,一共376張。

這種「戰績」對於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究其原因,徐媽媽曾對著鏡頭坦白,她不覺得自己孩子獨一無二,因為對孩子爸爸的基因沒有信心。

她這些話裡隱藏了深深的育兒焦慮。因為擔心孩子和父母一樣智商普通、人生普通,所以才苦心積慮為他規劃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然而面對她的用心良苦,徐敬凱並沒有領情。他不僅對做作業有明顯的厭煩情緒,還因長時間獨處學習而更為靦腆內向,難以融入集體。

育兒焦慮是每一對父母都無法避免的心理情緒,期望越高、焦慮越深,然而過多的焦慮就像是一把枷鎖,會把孩子捆綁得無法呼吸。

前段時間,「父母通過攝像頭監控孩子是否學習的話題」在微博上引起熱議,還有一個小男孩因此報警,舉報自己的父親用攝像頭監控他。

在視頻裡,父親氣勢洶洶地質問兒子:「你能有什麼隱私?」

男孩的父親會有如此行動,歸根結底也是「焦慮」二字。他擔心兒子沉迷遊戲、成績下滑,擔心他比不上別人,才會對孩子的隱私和人權如此不屑一顧。

這位父親的出發點是「愛」,但他的愛卻因焦慮而異化成「害」。

在嚴重的育兒焦慮下,父母們往往無法採取正確的方式與孩子相處,最終導致親子關係不斷惡化。

02

因焦慮自責,會破壞親子關係

有些父母把育兒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以高壓政策強迫孩子言聽計從;有些父母卻把焦慮投射到自己身上,從而產生「虧欠感」,導致親子關係錯位。

59歲的蘇大爺正在河南鄭州的一個建築工地裡打工,工地裡灰塵滿天,他一天要搬近8噸的水泥,每天賺150塊。

記者詢問為何年紀這麼大了還要來乾重活,蘇大爺回答道,他的兒子和兒媳婦因為經濟問題在鬧離婚,自己能賺點錢幫他一下,就能讓他把家庭搞好一點。

在這一回答中,我們看到了人已成年卻還對父母予取予求的孩子,也看到了無怨無悔地付出、甚至生怕自己做得不夠的焦慮的父母。

父母之所以會產生育兒焦慮,一是對孩子期望甚高,二是將孩子的人生放置於自己人生之上,認為孩子未來優不優秀,就取決於自己創造的條件夠不夠好。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家長寧願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上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寧願自己穿地攤貨,也要讓孩子大牌傍身;寧願賣房負債百萬,也要送孩子出國留學……

財新網曾經發布過一個調查,在受訪的人群中,中國地區的父母是最願意為子女教育付出的,但仍然有超七成的家長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

誠然,每一個孩子勇敢攀登的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託舉。

但是教育並不是簡單的加法數學題,不是名校、優渥的物質條件、留學背景等多因素疊加就能堆砌出一個金光閃閃的未來。

假如父母因育兒焦慮而產生虧欠感,從而千方百計去補償孩子,最終只能造成親子關係失衡,導致父母謹小慎微,孩子學不會感恩。

03

優秀父母,會用平和方式教育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父母不焦慮,孩子就不會焦慮。」

優秀的父母能以平和、理智的心態教育孩子,既保證基本所需,也不會嚴愛或溺愛,從而幫助孩子培養出獨立、大氣、堅強的性格。

1、立足實際,杜絕攀比心理

很多育兒焦慮的產生都是源自於攀比,「別人家的父母」事事優秀,「別人家的孩子」樣樣都好,所以才會有很多家長們既苛求自己,又苛刻孩子。

然而一直盯著別人呈現出來的光鮮亮麗的一面,只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培養方法,每個孩子都有各異的成長路徑。

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孩子提供成長所需的土壤,才是最好的育兒之道。

2、理性育兒,善於引導孩子

作家王瀟在微博上講述過一個例子,6歲的女兒曾經問她,為何我們家沒有同學家那麼大的別墅呢?是媽媽的選擇問題還是能力問題?

王瀟對女兒說,沒有大別墅是選擇問題,媽媽覺得住在現在的家裡也很好。但是努力一定可以提高能力,如果你想住別墅,那你以後就要更努力,從而提高選擇的能力。

王瀟認為,小孩子看到別人有好東西時,肯定會產生「我也想要」的心理,這無關乎攀比,只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身為父母,既不該一味否定指責孩子這種心態,也不該硬著頭皮無條件滿足孩子,而是以此為契機,引導孩子學會踏實努力、積極進取,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3、做好自己,發揮榜樣力量

近日微博上有一則暖心新聞,剛從工地裡回來的父母來不及換下髒衣服,就趕著去學校接孩子。

爸爸有些內疚,擔心自己的「風塵僕僕」讓小孩丟臉了,沒想到兒子卻懂事地回答:「我爸爸媽媽不偷不搶,沒什麼好丟人的。」

這對父母雖然無法給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但他們卻腳踏實地、本分賺錢,用身體力行教會孩子關於「奮鬥」、「尊嚴」的真諦。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家長能夠做好自己、認真生活時,孩子自然也能耳濡目染,學會奮鬥與善良。

當代父母們總是無法避免地患有育兒焦慮,如果任由育兒焦慮越發嚴重,最終只能吞噬掉父母與孩子的正常生活。

父母們不如學會紓解壓力,認真過好自己的生活、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與選擇權,從而在融洽的氛圍中與孩子共同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監製:鄧東

主編:吳思羽

責任編輯:袁亞男

相關焦點

  • 自從知道這個方法,育兒路上的大部分焦慮都沒有了
    三歲之前的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智商決定孩子的一生;性格決定孩子的一生;小學決定孩子的一生;高考決定孩子的一生……當我們認可這些育兒「名言警句」的時候,就會無意中思索:我的孩子三歲之前教育怎麼樣;我的孩子智商高嗎;我的孩子性格好嗎……結果可想而知,因為你總會回想起一些不足之處,促進你的焦慮
  • 這4句話,治好了我在育兒路上一半的焦慮,你不妨也讀讀看
    文|百合媽媽多年前,當我在育兒路上遇到困惑的時候,便一頭扎進了育兒知識的學習中,幾乎看遍了市面上所有的育兒書籍,聽遍了所有的育兒微課,儘管也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彷徨焦慮,但磕磕絆絆走下來,孩子成長得還算不錯。
  • 2020 年你讀了幾本育兒書?讀完之後作為父母的焦慮變少了沒有?
    復盤這一年讀過的10本育兒方面的書籍,再次梳理所學習的育兒之書中的精髓,發現曾經有過的那些在育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和煩惱,已經在每一次的閱讀中都得到了分解,而經過每一次讀完一本書後的思考,也更加深了對教育理念的理解和領悟。下面把我在2020年讀過的10本育兒書,分享給更多正走在育兒路上的父母們。
  • 科學育兒須遠離「偽育兒經」
    江德斌    關注育兒自媒體、參加付費育兒課程、購買各類博主推薦物……如今,網際網路成了諸多年輕父母備孕育兒的首選知識來源。然而,一些網絡育兒自媒體炮製各類標題,吸引眼球、獲取流量,所傳播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都無法保證,導致育兒偽科學泛濫。
  • 歷經焦慮、痛苦、蛻變後完成的作品
    歷經焦慮、痛苦、蛻變後完成的作品 ——抗疫題材舞劇《向北·行天岸》二輪演出圓滿結束 近日,當抗疫題材舞劇《向北·行天岸》二輪公演在北京世紀劇院演出時,在舞臺上不斷變換的燈光映照下,可以看見觀眾眼裡的淚光
  • 心理學知識科普:焦慮情緒是怎樣產生的?
    焦慮情緒不是焦慮症。焦慮症患者會對真實存在的事件或者毫無根據的事件和威脅保持長期的擔心和焦慮。APA將焦慮症患者描述為「反覆出現侵擾性想法或擔憂」。 一旦焦慮症進入疾病階段,就會干擾正常的生活[1]。誘發焦慮的因素。研究表明,導致焦慮情緒產生的因素有很多,分為內部生物學因素和外部因素。1.
  • planB焦慮什麼意思什麼梗? 原有計劃被打亂之後產生的焦慮了解一下
    planB焦慮什麼意思什麼梗? 原有計劃被打亂之後產生的焦慮了解一下時間:2019-11-02 16:29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planB焦慮什麼意思什麼梗?
  • 美劇《河谷鎮》新預告充斥痛苦與焦慮
    劇中焦慮與痛苦的元素滿滿,開端並不順利。  《河谷鎮》的劇情梗概:新學年開始,河谷鎮沉浸在高中生「金童」Jason Blossom的悲痛死亡帶來的震驚中,一切都不一樣了。雖然阿奇·安德魯(K.J. Apa飾)突然結束了他和鎮上年輕的音樂教師Ms.
  • 富人空虛,窮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遠無法避免?
    叔本華說:富人空虛,窮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遠無法避免。仿佛便是無痛苦,不人生。這個實驗不僅在育兒上告訴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內在發展規律,同時也在告訴我們,生活並不是一場追趕。人生不是一場短跑比賽,而是一場旅行,如果把人生當成了賭博、追趕、攀比。這樣的人生就註定和焦慮相伴。
  • 在紐西蘭,你想焦慮都焦慮不起來
    大頭媽的心情在紐西蘭,你想焦慮都焦慮不起來早上開車帶糖糖去上班。路上不像平時工作日那樣車來車往,我還心裡犯嘀咕:我今天遲到了嗎?不會啊,不到10點,按照道理這個時候路上還是有很多車的。車到我們公司的商業區,咦?大部分都沒有開門。怎麼回事?
  • 知識付費下半場:販賣「女性焦慮」
    還有親子育兒、親密關係、職場自我發展、家庭和職場發展衝突等等,這意味著更多不同的課程,和更垂直的社群。」崔璀認為。但目前無論是針對哪個群體的付費課程,都還存在著營銷大於內容,實際效果不佳的問題。女性群體想要依靠買知識付費課程實現自我提升,很大程度上還需要靠「火眼金睛」挑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別讓育兒公眾號「牽著鼻子走」!
    「孩子發燒怎麼辦」「2歲寶寶還不會講話怎麼辦」「孩子晚上睡覺愛出汗是怎麼回事」這些都是趙應程在育兒路上曾經求助過網絡的問題,也是海南日報記者在百度搜索中輸入「孩子」「寶寶」關鍵字後,自動出現的網友熱搜內容。回復問題的除了專業醫生,還有各種育兒網站的經驗貼。  「在育兒群、育兒網站上看到關於寶寶的問題回答,一般都是寶媽之間的交流。
  •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學會這四個方法,你也能戰勝焦慮
    比如:他還是會因為頭一天的事沒有做好,耿耿於懷,第二天想著怎麼補救,又把第二天的正常學習時間壓縮了,導致兩天的學習效果都不佳。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每天仍然焦慮。難道源源一輩子就要生活在這個怪圈裡,碰來撞去,一點兒突破性的事都不能做,一事無成嗎?源源很苦惱,源源媽媽也很苦惱。
  • 你知道神話是怎麼產生的?神話起源於深刻的焦慮
    你知道神話是怎麼產生的?考古學家從尼安德特墓葬群中發掘出武器、工具和用於祭祀的動物骸骨,這一切意味著人類在很早的時候就產生了對於另一世界,類似於他們自身所棲居的世界的信仰。神話根植於人類的死亡經驗和衰亡恐懼之中,它有助於我們發現自身在世界之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我們真正的方向。神話是怎麼產生的?它在人類生活的早期起什麼作用?
  • 應對社交媒體產生的焦慮、抑鬱情緒的9條建議:多出門走走
    社交媒體主要從兩方面讓人們產生負面情緒。首先是它的便利性。因為你再也不需要出門賣報紙、買雜誌或者去證券交易中心查看股市行情,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打開手機,輸入幾個文字,上下滑一滑,資訊就輕而易舉地「收入囊中」了。
  • 70~80年代人的旅途路上
    在人生的旅行路上旅行。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又可以釋放心情,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俗話說,看景不如聽景,再好的風景,等你到了以後,怎麼欣賞都沒有大家講的那麼完美,多少會有一點點遺憾。,布票,油票等票據,後來長大了,這些也都慢慢的有些淡忘了。
  • 詳解焦慮
    最可怕的是,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經常焦慮,這個時候形成一個對比:1、我經常性地陷入焦慮的痛苦當中 2、別人卻好像整天樂呵呵的,無憂無慮。 通過對比,他就開始覺得自己不正常了,產生了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有心理問題?然後就對「焦慮」特別的在意。你會發現,你對焦慮的在意根本不解決問題,反而加深了自己的焦慮。為什麼?
  • 怎樣才能不被焦慮纏身?做好這4點,你就不焦慮了
    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樂天派」,他們整天溫和從容,笑語盈盈,似乎從沒煩惱,焦慮好像和他們不沾邊。只要跟他們在一起,總能感受到他們散發出來的陽光氣息。內心有力量的人,從不害怕焦慮。他們遇到困難、碰上痛苦時,能夠坦然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能夠想法設法緩解焦慮。怎樣才能不被焦慮纏身?
  • 陳根:從恐懼產生到解鎖焦慮,治療焦慮新靶點
    文/陳根時下,不論是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還是人口愈發龐大的抑鬱症群體,都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日益關涉的問題。對於焦慮來說,儘管焦慮在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時,它會激發人們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以保護人們。但對於現代人來說,在現代社會的諸多壓力下,這種感覺往往表現為一系列的焦慮症,令人不快的生物反應與恐懼的觸發因素不成比例地產生,或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 焦慮|遇見焦慮?接納、適度宣洩、積極應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 瑾見習記者 陳 鼎「焦慮感一般都來得很突然,大多是在深夜,看著書、刷著朋友圈或是與朋友聊天的某個瞬間,就會突然陷入不安,心率加快,無法繼續專注於手中正在做的事,甚至有時候會很想大哭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