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偉
康乾時代,清朝儘管國內形勢極度繁榮,但對西洋諸國,卻不能不深懷畏忌之心。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宣布開海設關,在東南沿海設立閩、粵、江、浙四個海關開展海上貿易,加強了對外的經濟、政治交往,當時在中國沿海的四個通商港口,前來進行貿易與投機的洋商日益增多。但是縱然如此,西方各國攜國書的朝貢使團,仍然按例由廣州登岸,輾轉抵達江寧(今江蘇南京)以後沿運河北上到達北京。當時的揚州仍然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是這些使團從廣州北上北京時由陸路轉向水路的一個重要的中轉站。
在李坦主編的《揚州歷代詩詞》第三冊中收錄了康熙年間(1662-1722)在世的江蘇貢生葉舒穎的一首《丁未瓜洲閘口見荷蘭貢使歸國》:「白氈波斯駕海航,吹螺遙夜指南方。黃羅帕子薰香捧,新譯天朝詔幾行。」丁未是康熙六年(1667),據相關文獻記載:「(康熙六年五月十七日),荷蘭東印度公司遣使團至京獻禮物,商談通商事宣。清廷宴賞之,並交彼一密封詔書和禮部移文,通知荷蘭人,今後不進貢不許貿易,進貢只許從廣州入境。」由此看來,葉舒穎在瓜洲閘口見到的或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使團。葉舒穎不是專業外交人員,因此把荷蘭貢使誤稱為「白氈波斯」。
乾隆五十八年(1793)10月,英國大使馬戛爾尼所率的使團回程時,也是乘船由京杭大運河南下,沿途經過天津、滄州、德州、臨清、東昌府(今聊城)、濟寧、微山湖、黃河、揚子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等地,於11月11日抵達杭州的。馬戛爾尼的這一段行程,用時一個月有餘,英國使團廣泛了解了直隸,山東、江南、浙江等省的情況。馬戛爾尼在他的日記(即《乾隆英使覲見記》)中,兩次提到揚州,字裡行間充滿了未能在揚州停留的憧憬和遺憾。
當時,中國與周邊國家,甚至遠至歐洲的義大利、俄羅斯、希臘都有頻繁互利的貿易、外交往來。描寫康乾時期中國上層社會家庭生活的現實小說《紅樓夢》,借小說中人物王熙鳳自為得意的話「那時我爺爺專管各國進貢朝賀的事,凡是有外國人來,都是我家養活。粵、閩、滇、浙所有的洋船洋貨都是我們家的」,說明當時確有內務府官員在江浙一帶專門負責皇宮內府所需物品的徵集、製造,替朝廷接待海外商船以及外來人員。
成書於乾隆六十年的《揚州畫舫錄》,也記載了琺瑯、玻璃、眼鏡、自鳴鐘、西洋畫、巴洛克紋樣等一系列舶來品,充分反映了當時揚州社會生活「近來事事誇洋款」的國際化色彩。同樣,在外國人眼裡充滿著神秘色彩的揚州古運河,在英國人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裡,在日本人德富古峰的《中國漫遊記》裡,在另一個日本人芥川龍之介的《中國遊記》裡,在英國人戴德生的自傳裡,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現。
1931年6、7月間,三次特大暴風雨席捲中國大部分地區,給運河大堤高郵段造成了巨大的壓力,8月26日清晨,運河大堤終於被撕開了若干個缺口,洪水淹沒了裡下河地區的糧田和村莊,使高郵、興化、泰州、東臺、鹽城等地成為一片汪洋。1931年9月底,在泰州傳教的美國傳教士託馬斯·漢斯伯格(中文名何伯葵)駕駛著自家的住房船,從泰州到高郵實地考察。
在高郵,他對大堤進行了全面察看,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隨後,他將調查的結果寫成書面材料,又親自到上海向華洋義賑會(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CIFRC)秘書長威廉姆·紹特請求捐助重建大堤。他的請求得到了華洋義賑會的認可。託馬斯被委派全權負責運堤修復資金和工程質量管理,1932年初,託馬斯偕全家再次來到高郵,投入運堤修復工程。他們全家住在狹小的船上,時時受著疫病的威脅,常常遭到兵匪的幹擾,與中國的工程師和民工們生活在一起整整七個月。終於,運河大堤高郵段重又屹立起來了。因為運堤修復工程的節約、優質,託馬斯獲得了中外賑災委員會的盾牌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