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2021-01-09 研學旅行內參

199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黨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得到了空前重視。正在試點並取得初步成績的「研學旅行」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力載體,所以我們有信心把素質教育確切地落實下去。

一、研學旅行有利於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研學旅行向學生提供了「遊中學」與「做中學」的機會,尤其是在價值觀的樹立上,使學生既要在情感上認同,又要在思想行為上自覺踐行,即「內化於心而外化於行」。

研學旅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走訪名山大川、朝拜革命聖地、親臨改革開放現場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感悟革命先驅捨身獻國的大無畏精神,體驗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豐功偉業,加深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以「紅 色研學旅行」為例,江西東固紅色旅遊景區推出「行走三千年,感悟東井岡」紅色研學之旅、「六個一」紅色研學青原課程(行走一段正氣街、拉練一條行軍路、體驗一次農務活、品味一桌狀元餐、書寫一帖正氣歌、舉辦一次成長匯)等活動, 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與革命理想,傳承革命文化,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研學旅行有利於學生樹立崇高理想。旅行過程中,有利於學生聯想到自身生活、學習、社交等方面的問題,反思自我的發展情況是否與國家發展大趨勢相符合,從而樹立崇高理想,將個人的奮鬥志向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相連,將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相統一,將個人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相結合,堅持崇高理想和艱苦 奮鬥的統一,努力創造精彩人生。

二、研學旅行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研學旅行有利於培養學生責任擔當的素養,增進對社會的責任感。目前,學生的學習生活幾乎是在校內進行的, 遠離真實的社會生活,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通過開展研學旅行,參與志願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之複雜,體驗生活之不易,感恩父母之偉大。可以促進學生意識自身的 重大責任,回報社會與父母的培育之情,成為一名有責任、有擔當的青年。

研學旅行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的素養,發展健全人格,塑造團結互助、吃苦耐勞、勇敢果斷等良好品德。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集體外出,集體食宿與集體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集體主義與團結精神。尤其是旅行中的勞動教育,讓學生真正地「動手做」,流流汗、碰碰壁,這是「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有效途徑。

同時,活動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這就需要學生掌握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的能力,勇敢果斷地採取解決措施。研學旅行的順利實施,從選擇主題、配置資源、處理意外,以及反思活動等程序階段,都需要學生自主設計與組織,這有利於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

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深入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了解多元奇妙的風俗,接觸細緻執著的工匠技術,這有助於培育學生人文底蘊的素養。

三、研學旅行有利於培養學生文明旅行的習慣

根據《「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可知,旅遊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少年好奇心強烈,精力旺盛,對校外紛繁複雜的生活十分嚮往,尤其嚮往旅行途中的生活。同時,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也會鼓勵青少年外出旅遊,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而缺乏資金的青少年則會通過勤工儉學的方式籌備旅遊經費。

因此,研學旅行必定會深得熱衷旅遊的青少年學生的喜愛。我國是旅遊大國,但是旅遊中不文明的現象仍隨處可見:「驢友」在長城內燒火做飯,牆體被明火燻黑;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過後,垃圾遍地;著名景區三清山被遊客鑽孔鑿釘,山體遭嚴重損毀;公共場所大聲喧譁、亂扔垃圾、踐踏草坪……

培養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為習慣,要「從娃娃 抓起」,研學旅行為此提供了良好契機。旅行活動的籌備階段,學生會了解旅行地的相關情況,避免做出有違當地民風習俗的言行;旅行活動的正在進行階段,教師可帶領學生共同學習文明旅行的知識,引導學生做出文明舉止並互相監 督,形成文明旅遊的良好氛圍,並鼓勵學生主動與家長、朋友分享文明旅行的體驗,帶動家長、朋友樹立文明旅行意識。這將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與素質。

總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研學旅行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廣闊的校外生活,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獲得了真切的感悟。這對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發展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乾貨分享|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研學旅行具有哪些特徵?
    同時,青少年完成社會化離不開群體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師都無法替代夥伴的作用,研學旅行能讓學生擁有更多與社會和團體接觸的機會,有利於青少年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和核心素養的提升。中小學生從自然科學、社會知識和生活常識等領域選取的研學內容和課程,在研學導師的組織與指導下,促進了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推動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但並非所有中小學生校外活動就是研學旅行實踐課程活動,能夠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培育核心素養。
  • 完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育人作用
    主要面向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有利於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我省研學旅行快速發展,截至2019年底,建設認定了300多個具有良好示範帶動作用的省、市(州)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了一批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開發出一批富有湖湘特色的研學課程,育人效果突出。
  • 以綜合素質評價推動綜合實踐課程實施進程
    教育評價的改革,是追求教育育人價值的理性回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成為破除「唯分數」評價痼疾、改善學生評價生態、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發展、進而助推學校「轉變育人方式」的重要舉措與關鍵路徑。此次評價改革確立了方向性原則並將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等維度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構成,綜合素質評價的核心功能與首要目的是育人導向,新評價體系的構建相較於以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生素質高低的「唯分數」評價體系,真正讓教育回歸了育人的本質。
  • 行業|研學專家賀斌:研學旅行應和綜合實踐融為一體
    原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執行主編、全國綜合實踐活動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賀斌做了論壇主旨發言,他圍繞研學是什麼、為什麼、學什麼、怎麼做四個方面的問題,就研學實踐的理念、策略、行動進行了闡述。賀斌說,孔夫子周遊列國就是研學旅行最早的踐行者,因此山東也可以說是研學旅行的發源地,具有豐富的研學課程資源。為什麼要開展研學旅行?賀斌通過案例比較了中國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在夏令營中的不同表現,指出研學旅行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
  • 家長稱與中考綜合素質評價掛鈎 中學遊學成「半強制」
    其中,北理工附中分校和北京市海澱實驗學校兩所學校的初中部已將研學旅行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北理工附中分校兩名初三學生告訴記者,初二時他們參加了為期5天的研學旅行,前往杭州,「研學旅行情況會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我們班同學都是自願報名的。」另一名初二學生在上學期參加了前往蘇州和杭州的研學旅行,班級要求所有人都報名參加。
  • 關於印發《江門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
    主要考察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動手操作、體驗探究和調查研究,形成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等情況。重點是生活技能、勞動實踐、職業體驗、參觀學習、研學旅行和調查研究等實踐活動的經歷、培養的能力和形成的成果等。學校要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學生成長指導和記錄規章制度,明確本校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措施以及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具體要求和辦法,建立實施綜合素質評價責任制。學校要主動創造條件,深化課程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廣泛開展有利於學生成長的各類活動,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提供支撐。學校要將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納入教師工作量考核,引導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到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中去。
  • 孩子為什麼要參加研學旅行?如何選擇研學旅行機構和產品?
    研學旅行由古代遊學、近代修學旅行逐步發展而來。2013年,國務院正式提出研學旅行的概念。2017年5月1日施行的國家旅遊局《研學旅行服務規範》中對研學旅行的定義如下: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託旅遊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遊活動。
  • 卓訓教育:用研學旅行360度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做中國好學生!
    從而使學生能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有知識、有文化,懂得合作與溝通,並具備一定創新力和行動力的德智體美360度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型人才。研學旅行是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更為重要的是,卓訓教育覺得「研學旅行」需要360度全方位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
  • 2019浙江十佳研學旅遊目的地48.溫州市洞頭區半屏山學生綜合實踐...
    2019浙江十佳研學旅遊目的地48.溫州市洞頭區半屏山學生綜合實踐學校
  • 2020年高校增補旅遊大類「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研學動態
    我們都知道,研學旅行是主要面向中小學在校生群體的新型旅遊產品,是「旅遊+教育」的產物,其本質是一種體驗式學習課程。研學旅行細分市場規模巨大,發展前景廣闊。根據中教國際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的老師分析,研學旅行細分市場對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 新的要求,條件具備的高校可面向這一旅遊細分市場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
  • 研學旅行校外教育新形式是什麼?
    中教國際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的老師表示,開展研學旅行這種校外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於實現書本知識和生活實踐的有機結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明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等綜合核心素養;
  • 青少年素質教育和研學旅行研討會暨新華小記者全國工作會議在臨海...
    8月19日,青少年素質教育和研學旅行研討會暨新華小記者全國工作會議在浙江臨海召開。會議現場上午8時,青少年素質教育和研學旅行研討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啟幕,浙江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林傑代表地方政府從台州的傳統與現代、經濟與文化、山水與人文等方面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辭
  • 四項舉措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效
    通過「同伴互評」,發揮「同伴影響力」,形成發展共同體,讓學生實現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成長關鍵詞:正向問卷;寫實記錄;育人導師;同伴互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學校教育評價中處於核心地位,充分反映學生素質發展全過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意義重大。
  • 研學旅行的意義?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提升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學旅行有哪些特點呢?
  • 科中研學--基於政策規約的研學旅行課程實施重建!
    研學旅行作為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價值追求同樣「主要不是學術性取向的,而是以創造性自我探索、體驗和表現為價值旨趣和取向的」[14]。相應地,作為「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政策文本對研學旅行育人目標的表述主要包括知識、情感、技能與健康三個方面②。具體內容如下:知識目標。素質教育中人們希望達到的素質因素中,與知識有關的包括學科知識、經驗知識、能力知識以及信息知識四個知識群[15]。
  • 福建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注重寫實記錄
    東南網9月3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日前,省教育廳印發《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該辦法自2016年秋季在部分地區高一新生試點,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全面實施。
  • 研學旅行離我們有多遠?
    研學旅行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發布,在國家層面為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指明了方向。為什麼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這項活動?通過查詢公開資料,歸納一下,是三個「有利於」。有利於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於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於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遊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為習慣。
  • 學員討論篇-如何提升社會大眾對研學旅行的認識?
    雖然在2013年,在國家相關文件裡就提出了研學旅行,但研學旅行對於許多的從業者來說,都是個新的行業。大家都在做,大家都是按自己的想像和思路在做,這就出現了「只旅不學」或者將課堂換到了室外去上課的現象,沒有規範,沒有標準模板。同時,許多人包括教師和學生對研學旅行還缺乏正確的認知,如何去轉變大眾(包括教師和學生)對研學旅行就是出去旅遊這一錯誤的認知?
  • 昆明旅遊行業協會研學旅行分會玉溪考察!研學旅行整得成嗎?
    供圖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 「研學旅行」讓學生學在路上 2017合肥周邊研學遊十大景點推薦
    2008年,市教育局在全國率先啟動「合肥萬名學生工業遊」,這一大膽嘗試,讓合肥學子從此與研學旅行結下不解之緣。研學旅行集「認識、思考、探究、實踐」為一體,讓學生在研學旅途中明理益智,全面發展。研學旅行,書寫了素質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