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黨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得到了空前重視。正在試點並取得初步成績的「研學旅行」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力載體,所以我們有信心把素質教育確切地落實下去。
一、研學旅行有利於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研學旅行向學生提供了「遊中學」與「做中學」的機會,尤其是在價值觀的樹立上,使學生既要在情感上認同,又要在思想行為上自覺踐行,即「內化於心而外化於行」。
研學旅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走訪名山大川、朝拜革命聖地、親臨改革開放現場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感悟革命先驅捨身獻國的大無畏精神,體驗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豐功偉業,加深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以「紅 色研學旅行」為例,江西東固紅色旅遊景區推出「行走三千年,感悟東井岡」紅色研學之旅、「六個一」紅色研學青原課程(行走一段正氣街、拉練一條行軍路、體驗一次農務活、品味一桌狀元餐、書寫一帖正氣歌、舉辦一次成長匯)等活動, 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與革命理想,傳承革命文化,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研學旅行有利於學生樹立崇高理想。旅行過程中,有利於學生聯想到自身生活、學習、社交等方面的問題,反思自我的發展情況是否與國家發展大趨勢相符合,從而樹立崇高理想,將個人的奮鬥志向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相連,將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相統一,將個人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相結合,堅持崇高理想和艱苦 奮鬥的統一,努力創造精彩人生。
二、研學旅行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研學旅行有利於培養學生責任擔當的素養,增進對社會的責任感。目前,學生的學習生活幾乎是在校內進行的, 遠離真實的社會生活,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通過開展研學旅行,參與志願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之複雜,體驗生活之不易,感恩父母之偉大。可以促進學生意識自身的 重大責任,回報社會與父母的培育之情,成為一名有責任、有擔當的青年。
研學旅行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的素養,發展健全人格,塑造團結互助、吃苦耐勞、勇敢果斷等良好品德。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集體外出,集體食宿與集體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集體主義與團結精神。尤其是旅行中的勞動教育,讓學生真正地「動手做」,流流汗、碰碰壁,這是「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有效途徑。
同時,活動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這就需要學生掌握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的能力,勇敢果斷地採取解決措施。研學旅行的順利實施,從選擇主題、配置資源、處理意外,以及反思活動等程序階段,都需要學生自主設計與組織,這有利於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
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深入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了解多元奇妙的風俗,接觸細緻執著的工匠技術,這有助於培育學生人文底蘊的素養。
三、研學旅行有利於培養學生文明旅行的習慣
根據《「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可知,旅遊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少年好奇心強烈,精力旺盛,對校外紛繁複雜的生活十分嚮往,尤其嚮往旅行途中的生活。同時,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也會鼓勵青少年外出旅遊,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而缺乏資金的青少年則會通過勤工儉學的方式籌備旅遊經費。
因此,研學旅行必定會深得熱衷旅遊的青少年學生的喜愛。我國是旅遊大國,但是旅遊中不文明的現象仍隨處可見:「驢友」在長城內燒火做飯,牆體被明火燻黑;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過後,垃圾遍地;著名景區三清山被遊客鑽孔鑿釘,山體遭嚴重損毀;公共場所大聲喧譁、亂扔垃圾、踐踏草坪……
培養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為習慣,要「從娃娃 抓起」,研學旅行為此提供了良好契機。旅行活動的籌備階段,學生會了解旅行地的相關情況,避免做出有違當地民風習俗的言行;旅行活動的正在進行階段,教師可帶領學生共同學習文明旅行的知識,引導學生做出文明舉止並互相監 督,形成文明旅遊的良好氛圍,並鼓勵學生主動與家長、朋友分享文明旅行的體驗,帶動家長、朋友樹立文明旅行意識。這將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與素質。
總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研學旅行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廣闊的校外生活,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獲得了真切的感悟。這對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發展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