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都知道,朝鮮和韓國在以前是一個國家,有著相同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等。眾所周知漢文化的久遠,一直可以追溯到周朝,中國古代的繁榮昌盛和影響不僅是留在中國本土,對整個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周邊的國家。如果你去周邊的國家旅遊的話,不少歷史建築物上面都會有漢字的保留。
朝鮮很早之前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家,朝鮮當然也有自己的語言,但是一直沒有產生文字,所有的史料記載和官方的書籍都是用漢字來記述。並且朝鮮對儒家文化非常的重視,所有的朝鮮人以讀寫漢字為榮耀。直到13世紀中期,當時的朝鮮王以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文字為恥辱,於是讓人創造了自己的朝鮮字母。這一行為非但沒有沒有取得人們的支持,反而招來人們的反感。但當時國家的文字還是以漢字為主,並沒有因為自身文字的出現而改變。
在二戰結束後,民族主義開始在朝鮮半島上興起,韓國人為了獲得更高的認同感,更好地來樹立起自己十分高大的大國應有形象,於是很多人開始提倡廢除漢字,徹底的擺脫中國文化對於他們的影響,這種呼聲在韓國也越發高漲。最終,1970年,當時的總統樸正熙下令,從此以後本國教育徹底廢除漢字,使用他們自己的諺文,從此漢字開始慢慢的消失。其實諺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有時就會出現表達不清意思的時候,尤其是名字,因為發音相同而區分不開,所以現在不管是朝鮮還是韓國人的名字都有對應的漢字的名字。
我們再來說說越南,越南作為中國的鄰國,在古時候使用的也是漢字,歷史上最早的時候可以追溯到秦朝。和朝鮮一樣,越南所有的古書籍和歷史資料都是用漢字書寫的,在其歷史的建築物上面也都有漢字。後來越南在漢字的基礎上發明了「喃」字,不過只是民間使用,後來因為淪為殖民地,也漸漸的消失不見了。拉丁文字成為百姓常用的文字。後來越南獨立後,胡志明廢除了漢字,選用拉丁字母作為其國家的官方文字。但是漢字的影響是不可能消除的,所以越南人的名字也是可以用漢字去代替的。
正因為韓國檔案、身份證件上都有漢字姓名,即便是不太懂的漢語的本土韓國人一般也是知道自己姓名是哪幾個漢字,但是他們的諺名又是拼音文字一般也容易混淆,所以有時候一些韓國名人的姓名在音譯成漢語時會搞錯,而有的人是在發現之後才是會主動地進行糾正,比如桌球名將金擇洙最初被中國方面寫成「金澤洙」,有一次在某一個地方開始比賽時他本人看到秩序冊,就開始主動地在紙上面寫下相對正確的姓名;
越南北方(安南)歷史上曾長期使用漢字,並曾經是努力創造過的用漢字來注音越南語本身的「喃文」,但因為越南直到1919年才廢除使用中文的科舉考試(比中國還晚14年),因此寫漢字的傳統根基深厚,至今北方許多家庭仍會在春節貼中文春聯。北方越南人中的大多數都有漢語姓名,這也是可以和漢字一一對應的證據。
不過越南是個多民族國家,境內一些少數民族並不使用漢字姓名,而且在越南的南方歷史書上叫做「佔城國」,是高棉文化、而非漢文化圈的地方,這裡的人以前並不經常性地使用漢語的姓名,還是和安南一起被合併成越南之後才開始模仿北方越南人改定的,因此和漢字的一一對應就比較差,而且也是有非常多的南方越南人根本就是沒有漢語姓名的存在。
韓國歷史上就是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讀書也是四書五經等中國經典。他們的名字本來就是用漢字書寫的。只是越南在近代被法國殖民後,法國人用法語字母來拼寫越南語。越南獨立後就用廢除漢字使用這種拼音文字來書寫。
朝鮮和韓國現在使用的文字是李氏朝鮮時期的世宗大王發明的,被稱為彥文。但一直沒有被推廣開。直到上世紀70年代民族主義抬頭,才開始廢除漢字,使用這種拼音文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南,朝鮮,韓國發現現在的年輕人根本無法讀懂自己國家的歷史經典。包括很多成語都是從中國來得,不使用漢字就根本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從而造成了詞彙量的大量丟失。還有就是大量同音不同意的詞語,在書寫時無法區分。這就是越南,朝鮮半島的人名為什麼可以用漢字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