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做了個「荒野行動」的維基百科,裡面說了什麼?

2020-12-18 17173遊戲網

《荒野行動》是目前比較流行的手遊吃雞遊戲,它的國際版《Knives out》在海外也很受歡迎,在各大平臺上都有不小熱度。我們自然會想,國外玩家是怎麼玩荒野行動的、他們水平如何,怎麼看待遊戲品質,對氪金能不能接受?有趣的是如果用Google搜索,排名一二的分別是官方下載渠道,而排在第三名的居然是個日本人做的維基。看起來荒野行動在日本應該比較火。那這個維基到底說了些什麼呢?

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三篇,「如何有效收集物資」、「決賽圈生存指南」、「什麼是最強武器?」

如何有效收集物資

給出的補給品配置是0~1個醫療箱、3~5個急救包、5~10個繃帶,再加3~5個運動飲料。很普通,看不出來什麼問題。

然後它提到一個策略,在4個人、5個人組隊時,讓一個人專門背藥,隊友沒藥了就找他拿,他死了就舔他的包。這在戰術上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但現實操作中往往很難做到,因為指令傳遞效率不夠,背藥的醫療兵能不能活下來主要靠自己的悟性。問題是隊伍裡當醫療兵的,一般都是槍法最差、水平最低的新手(不一定是妹子但經常是妹子),所以往往是醫療兵先倒,這就很尷尬了。

「屋子裡有沒有東西是隨機的,但是刷東西的點是固定的」。這條經驗不錯,當然打多了你自然也會有感覺,進門自然就往那個方向看了。

「除非你是一個時尚玩家,不然那些『有吸引力的衣服、帽子、鞋子』都不要撿,對你沒用。所有的武器附件都有用,有比沒有好。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拿,你的敵人可能就會拿到,然後轉過頭來對付你。」

「尤其是瞄準鏡,非常重要,一定要拿。」這個理論有點意思,大概是說就算你已經有瞄準了還是要拿,拿了之後到野外去扔掉。這是否真的有必要?不好說。畢竟如果你死了,別人還不是想拿什麼就拿什麼?

「最終你要學會殺掉別人然後拿他的東西,因為這是收集物資最快的辦法。但是如果目標有3級頭、3級甲,打的時候要避開這些位置,這樣最後可以拿到滿耐久的裝備。」「這當然很難,但對吃雞很有幫助,所以一定要嘗試。」——這裡吹得有點玄了,有頭不打打腳?我要是能指哪打哪,還看你這個攻略幹什麼?再說大多數時候別人是只露上半身的。看來這個理論只適合遠遠看到別人時放冷槍。

決賽圈生存指南

「時刻注意安全區域也就是圈的位置,確保自己在圈內。」

「你的目標永遠是圈外的人而不是圈裡的人,除非是1對1。能進圈的人要麼幸運要麼頭硬,不好對付。圈外的人怕被毒,首先想的不是怎麼殺人而是怎麼跑毒,他們無心戀戰。所以,利用這種心理優勢先瞄準他們,你機會很大。」

「找個好位置。高地不錯,兩層或更高的房子也十分理想,因為被擊倒後可以從容退到牆後呼喚隊友前來救援。如果這些都沒有,至少要找到樹木或巖石作為掩體。」

「『信息』很關鍵。你要養成聽槍響、聽腳步聲的習慣。大槍和小槍、衝鋒和狙擊的槍聲互相不同,這有助於你確認敵人的身份。再結合遊戲的提示信息,讓你對當前局勢做到心裡有數。比如你聽到左邊有AK聲,右邊有AWM聲,然後系統提示xx用AK擊倒了xx,那你自然就知道現在敵人是在左邊,並且他拿的是AK。」

應該說以上內容都還蠻實用的。最後給了3點提示:要坐收漁人之利(國語:苟到最後);可能沒時間打藥,記得把運動飲料喝滿;謹防被狙擊爆頭,跑動時記得蛇皮走位。

什麼是最強武器?

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出人意料,答案是SACR……荒野行動裡有3把突擊步槍(大槍),4把衝鋒鎗(小槍),還有2噴子、3狙擊。加起來12把槍,憑什麼sacr是最強呢?

日本維基是這麼解釋的:ak攻擊力最高,如果對方是1級甲,理論上3槍倒(sacr和m4要4槍)。但ak後坐力大,壓槍困難,適合高手用。sacr雖然表面屬性最差但裝直角握把(戰術護木)後坐力實際上最小,適合新手用。m4適中。這裡可以看出它選「最強武器」的中思想是強調命中率和上手簡單,如果你有2秒17槍的本事當然不用管,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選擇確實沒問題。

排第二的是AWM,因為攻擊力太高,一槍爆3級頭,神槍。當然缺點大家都知道,空投物資,上彈慢,動靜大,一槍打歪就暴露自己位置基本等著被剿,等等。雖然缺點多但因為能秒人,只要有機會,大家還是願意用的。

日本維基並且強調,突擊步槍可以在點射和連射之間切換:距離很近時,可以按住屏幕不放,這樣是連射;近距離如果要連射,最好是狂點屏幕;如果是中距離,連射基本沒什麼意義,子彈飄得很厲害。所以這種時候應該瞄頭打,打中+1,打不中再試一兩次。試2~3次後一般對方肯定察覺了,躲到你打不到的地方,這時你就可以走了。

至於其他武器,噴子射程近,前期當衝鋒鎗用後期直接扔。衝鋒鎗傷害太小,不管你怎麼射基本都死不了人(除非對方原地不動),只能初期應急,欺負手槍。狙擊很好很強大,適合山區、草原等荒郊野外,配合高倍鏡用效果十分理想,每個人都可以練一練狙擊。最後,手槍,雖然遊戲裡有(武器表裡沒有)但傷害低、彈夾容量小,基本不可能打死人,撿了等於白撿,完全可以放棄。

看了這些日本維基的信息,你覺得對你有幫助嗎?

【編輯:WF】

相關焦點

  • 維基百科十年回顧
    「美國海岸警衛隊已經開始了救援行動,」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個句子寫道。  就算是這個網站的最堅定支持者也承認他們最初沒有想到它會做得如此之大。這個主意聽起來像是一個烏託邦式的社會實驗:把世界上的知識記錄下來,由志願人員創造和管理。今天,任何人仍然可以對詞條增添內容,很多人也正在這麼做。
  • 維基百科「被黑」簡史
    維基百科基金高級全球品牌經理Zack McCune透露,對於利益衝突編輯事件,維基百科基金會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數據,不過該基金會已經創建了一個專門的維基百科頁面,上面詳細記錄了各種違反事件,包括:公司為了粉飾自己,而修改維基百科中的文章;美化公司的信息來配合公司的營銷活動;甚至會賄賂維基百科編輯來做他們的槍手。
  • 媒體庫:創建維基百科有什麼好處?維基百科怎麼創建?
    那麼,創建一個維基百科具體能帶來哪些好處呢?1.增加受眾,擴展海外市場。不同於國內的各種宣傳渠道,維基百科面向的群體是全世界的所有用戶。通過維基百科,海內外有需求的用戶都可以閱讀到我們展示的信息,極大的增加了受眾的群體範圍,也有利於拓展海外的市場。2.樹立優質品牌形象。
  • 比百度百科靠譜的維基百科
    這意味著這本經典參考書徹底輸給了數位化,在維基百科的衝擊下,大英百科全書無奈倒下。維基百科是數字時代的一個奇蹟,它改變了我們知識傳播的方式,無數人從中受益,維基百科更是已經成為許多學生頭號的資源來源。它是全球排名第六的熱門網站與第一大無廣告網站,擁有282種語言的獨立運作版。它擁有超過進360萬個英語詞條,幾乎是大英百科全書的38倍。
  • 維基百科之衰退:依賴它的人多了但貢獻者少了
    但它希望通過調整維基百科的網站和軟體,將該百科全書引到一條更加可持續的道路上。  該基金會的行動將給一個老舊的、跟現代易用的社交商業網站脫節的網站帶來多年以來的首次重大變化。基金會執行理事蘇 加德納(Sue Gardner)和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 威爾斯(Jimmy Wales)均認為,該項目需要吸引一群新人來取得進步。「最大的問題在於編輯的多元化。」威爾斯說。
  • 2016年,維基百科被編輯次數最多的頁面都是什麼
    每年維基百科都會公布一年當中被編輯次數最多的英文頁面,今年也不例外,通過這份2016年的排名,你能看出來,這一年大家都試著去理解什麼,或者是抗議什麼。當然這裡有一些常客,死亡,運動賽事,音樂...但每年的榜單裡也會出現一些當年專屬的內容,這些是那一年我們很入迷的東西,比如今年上榜的川普,柯林頓,有關美國政治的各種頁面,這並不驚奇。
  • 維基百科:不會配合中國任何形式的網絡審查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蕭達 環球時報記者 王渠】維基百科聯席創始人威爾斯近日表示,維基百科寧願放棄在中國開展業務,也不願接受中國方面任何形式的網際網路審查。威爾斯在香港參加維基媒體國際大會時對《華爾街日報》說,維基百科「永遠不會配合中國政府有關限制信息的要求」。
  • 維基百科的大麻煩:沒人更新怎麼辦?
    而作為世界上第五大網站的維基百科,則在這場移動變局中遇到了麻煩:作為一本人人可編輯的網絡百科全書,只全網站有 1% 的內容是通過手機設備進行修改更新。數據來自紐約時報,維基百科(英文站)來自移動端的訪問僅佔網站總體訪問量的 20%,比各大社交媒體和新興網站接近 50% 的數據要低出不少。而這還是維基百科已經開發移動版本後的效果。
  • 維基百科資料
    維基百科是一個基於wiki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也是一部用不同語言寫成的網路百科全書,其目標及宗旨是為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用他們所選擇的語言來書寫而成的,是一個動態的、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也被稱作「人民的百科全書」。http://www.wikipedia.org是維基百科多語言入口頁,這裡列出所有的維基百科語言版本。維基百科本身有三個引人注意的特點。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但是,像維基百科(Wikipedia)以及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這樣的公益服務,則是在為網際網路貢獻著公共服務,而自身則因為理念的因素而不計成本地付出。都在說「科技向善」,維基這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產品看來是這一目標的頂點,比任何「不作惡」的口號都更有說服力。
  • 維基百科將針灸歸為「偽科學」,網際網路的審核標準在哪裡?
    網際網路的UGC核心精神就是眾人的智慧,即每個人都貢獻出一點智慧,講究「眾人拾柴火焰高」,否則,僅僅依靠「頭部」的那些力量,遠遠做不到網際網路今天的繁榮昌盛。但我們也日漸對於UGC這種模式感到惶恐,或者說深受其害。那麼,問題來了,平臺方面,究竟該如何處理這類問題呢?
  • 網際網路回顧:維基百科的歷史分析,它為何能興起?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到維基百科那純白色的清新頁面,閱讀裡面的文章,就好像閱讀一篇篇已經平民化的深度學術作品,既娛人又有收穫。據《Nature》雜誌做過一項調查指出,維基百科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文章,已經幾乎和知名的百科全書《大英百科》(Encyclopedia Britannica)幾乎同樣的正確。
  • 維基百科上最高產的作者,是一個機器人
    而且,宿霧語版維基的雖然有五百多萬條條目,但管理員只有六人,活躍用戶也只有 14 人;相比之下,英語版單單是管理員就有 1143 人,活躍用戶更是超過了十萬人。事實上,宿霧語版維基那五百多萬個條目,99% 的內容是一個名為「Lsjbot」的機器人所完成的。同時,它也是維基百科上最高產的作者。
  • 俄或將禁用維基百科俄文版
    【俄羅斯《導報》8月25日報導】俄監管委員會昨天說,維基百科俄文網站有關毒品的搜索詞條已關閉。該委員會新聞秘書瓦季姆·安佩隆斯基進一步闡述說,該網頁可能在近期被列入俄羅斯禁用網絡名單。截至莫斯科時間昨天21∶50,維基百科還能夠登錄進入,禁用名單中也還沒有維基百科的這項爭議詞條。
  • 維基百科:非盈利網站 靠什麼來生存?
    但是如果把「情懷」和「維基百科」這兩個詞彙聯繫在一起,也許人們依然會心悅誠服地斂容以對,收起看客式的調侃和諷刺,重新回到自己內心對於真正意義上的情懷的呼喚和敬畏。  維基百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網站,已經伴隨著整個網際網路的發展走過了整整15個年頭。
  • 蘇格蘭版維基百科的大部分內容是由美國人用英語寫的
    根據redditor u/Ultach的統計,Amaryllis在2018年負責了蘇格蘭維基百科三分之一以上的內容,但Amaryllis在那一年停止更新他們的裡程碑。「問題是這個人不能說蘇格蘭語,」這位reddit用戶寫道。「我不是說這是一種刻薄的精神或守門員的方式,他們在盡力,但正在犯一些錯誤,我的意思是他們似乎根本沒有任何語言知識。」
  • 「靠譜」的維基百科,竟被個12歲少年戲耍了?
    很多時候打開百科網站,從宇宙的形成一路看到明星的八卦,一摸魚就是一個下午。但根據外媒的報導,小辣椒卻得知自己常逛的維基百科最近出了點兒事情。熟悉維基百科的老基友們肯定都知道,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按語言分成了許多個版本,不同的版本又由相應的志願者來負責編輯詞條。
  • 維基百科上最高產的作者,居然是一個機器人
    正如整個網際網路上最常用的語言是英語,英語版維基百科同樣也是全球 309 個語言版本維基百科中內容最豐富的一個。今年 1 月,英語版維基百科上的條目正式突破 600 萬條。同時,它也是維基百科上最高產的作者。狀態好,一天能創建 10 萬個條目Lsjbot 的「爸爸」Sverker Johansson 是一位瑞典物理學家,而且還擁有語言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的學位。他的太太是菲律賓人,通曉宿霧語,因此 Lsjbot 在瑞典語和宿霧語版本的維基百科中都有創作內容。
  • 維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學術資源嗎
    而維基百科作為新興的、公開的網上資源,則允許任何人進行條目創建、文章編寫。編寫者大都是對相關問題感興趣者,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專家學者。但由於其可以隨時被人登陸進行改寫,因此,維基百科的詞條、文章,從理論上說處於不斷地變動、修改、被修改、再修改之中。因此,其準確性就大打折扣,人們自然也會懷疑其學術性與權威性。  維基百科於2001年1月15日由威爾斯和桑格爾發布上線。
  • 維基百科創始人談「破碎的網際網路」:標題黨,假新聞怎麼解決?
    關於維基百科、關於網際網路、關於假新聞等,Jimmy在最近一次採訪中表達了他的獨特看法,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整合編譯此次訪談內容,以期給讀者帶來更多關於未來的洞見。  為每個人創建免費的百科全書  Q:維基百科的「哲學」是什麼?  Jimmy:維基百科的願景是為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人提供一個用他們自己語言編寫的免費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