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客家先民5次遷徙,輾轉奔波自稱為客,惠州本地居民中客家人也佔了多數。在客家人的日常飲食中,尤其是節慶佳日,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茶果。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會做客家茶果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茶果」為何物。
而這一次,我們驅車前往仍圖。到尋常百姓家,去探尋關於茶果的點點滴滴。
提到客家人,就不得不說說茶果,很多客家人在春節、元宵、清明都保持做茶果的習俗,它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飲食文化內涵。客家人喜歡聚在一起閒話家常,於是以糯米製作成甜鹹糕點,邊吃邊談,由於它配茶吃最適合,所以將其命名為「茶果」。
「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比如清明節吃的艾粄、五月初五吃的粽子、十月初一吃的餈粑、冬至吃的蘿蔔粄,過年吃的大籠粄、祈福嫁娶吃的喜粄。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許多誘人米食,我們統稱為「粄」。
【鳴謝仍圖的張阿姨,提供自家廚房展示茶果手藝】
艾 粄 | 清明前後必不可少的傳統茶果
有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用艾草做成的艾粄不僅可以祛風祛溼,還有驅除體內寄生蟲的奇效,最適合天氣潮溼的春天食用。(阿姨說,艾草有分細葉、大葉的,細葉的艾草味更濃,做出來的艾粄呈鮮嫩的深綠色。)
採摘來的嫩綠艾葉,洗淨濾幹,煮爛剁碎。將煮好的艾葉加入準備好了的糯米粉和粘米粉中,開始和面。面和得越久越均勻,艾粄就越好吃。
然後將和好的麵團一個一個揉搓成需要的形狀,放到墊好芭蕉葉的鍋中。(有的地方會包入花生粉和芝麻作餡料,也是很美味)
放入蒸籠之前,先把水燒開。放入艾粄,蒸15分鐘左右,就可以出爐了。
蒸熟後的艾粄色澤翠綠喜人,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吃到嘴裡會有一種艾草的清香,入口是軟軟的,嚼起來又非常有勁道,非常「小清新」。
大 籠 粄 | 屬於客家人的傳統年糕
大籠粄是客家著名小吃,有的地方叫做」甜粄「、」黃糖粄「。傳統的大籠粄要有大鍋,最好燒柴,但是自己在家順手方便就好。先用用黃糖加一點點油熬成水,有人會加加紅糖、冰片糖或白糖,看個人口味。
把熱糖水加入糯米粉中,把粉漿「猜」成絲狀就ok了。(「猜」是客家話揉面的諧音,理解為攪拌揉搓好了)
把麵漿倒入這種淺一點的鐵盤裡,蒸大概1小時就OK了。
大籠粄是過年的食品,民間習慣在蒸好的大籠粄上貼一張小紅紙,作祭品或相送親友。
現在自己做大籠粄的人越來越少了,多數會到市場上去買。大籠粄蒸熟後可放一段時間,吃的時候可以通過煎或蒸重新加熱。
餈 粑 | 想起就很甜蜜的濃濃鄉情
惠州有一句俗語:「十月朝,餈粑粄子碌碌燒」。農曆十月初一有吃餈粑的習俗,剛做好的餈粑是挺熱的,有些燙手,所以說「碌碌燒」。
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聞到餈粑香,都會感到特別親切和自豪。餈粑裡面的餡料一般會放花生碎+芝麻+糖粒,很香甜。
備好餡料,就準備麵皮。把糯米粉加水搓成一片一片,放進煮開的水裡蒸熟。然後撈起來放進盆子裡,用木棍連搗帶翻動,講究快準狠穩,用力得均勻,糯米才打得瓷實。
加上粘米粉捏成皮,包進餡料,就大功告成了。
那麼多人愛餈粑,大概是因為它即使經歷打擊,依然保持溫柔香甜。
蘿 卜 粄 | 沒吃過蘿蔔粄的客家人並不完整
每到冬至和春節,客家人都特別愛吃「蘿蔔粄」。客家人有個說法:「冬吃蘿蔔夏吃薑,蘿蔔勝過人參湯」,老一輩的客家女人,大多都會製作蘿蔔粄,一般從自己的母親那裡學會的。
臘腸臘肉都是自家醃製的,加少量生抽、蠔油調味,香氣出來後把臘肉盛起來。然後加入豬肉、腐竹翻炒一會,再把臘肉重新加進去爆炒。(還可以加蝦米、香菇丁等材料)
瀝乾水分的蘿蔔絲也加進去,客家人必不可少的是胡椒粉,喜歡可以多加點。翻炒均勻後就可以盛起來做餡料了,香氣撲鼻,看著都流口水。
粄皮的製作跟艾粄有點相似,加點艾草進去口感更好。麵團要趁熱取出,反覆揉搓,分成小劑子。
包餡料的時候也很考功夫,有的地方會包成圓的,更多人喜歡把蘿蔔粄做成長長的樣子。據說這樣的皮最薄,餡最多最肥美。
最後,上爐蒸20分鐘就大功告成了。蘿蔔粄一蒸好,滿屋飄香,全家人都坐不住了。
蘿蔔粄有三種吃法:蒸、煎、煮。三種做法,三種不同風味。除了吃直接蒸好的,還可以用花生油煎蘿蔔粄,兩面成微黃,外焦脆裡綿。或者加一些鵝血和配料煮一個有湯的蘿蔔粄,湯甜粄香。
張阿姨還會做很多不同種類的粄,像喜粄也是很經典的一款茶果。客家人辦喜事時必備的食品,寓意喜慶甜蜜。口感軟糯有嚼勁,很多老一輩的人特別喜歡吃。
這些美味誘人的粄,從種到收到成品,全都出自勤勞的客家人,代表了一種地道獨特的客家風味。
做粄的時候通常是全家姑嫂出動,一邊聊天一邊幹活,心裏面卻是熱鬧的。這一幕溫柔美麗的場景,值得細細品嘗。藏在茶果裡的情,不是一句兩句可以道清。
做完粄後,仍圖本地人還帶我去市場轉了兩圈。據說鎮上最老的餅店就是這家,本地人都是到這裡買花生糖、油角之類的小吃。
店裡真的挺簡陋的,倒也很接地氣。有散裝包裝的,7塊錢一袋。罐子包裝的就精美一些,比較適合送人,10元一罐。
眉州東坡肘 | 在38年歷史的深圳吃千年名菜
這裡賣的小吃都是自家做的,作坊一副很原始的樣子,有很多傳統的設備,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了。
他們家最出名的是米餅,有甜的和鹹的兩種,口感是偏硬的,米香很濃鬱。
仍圖的釀豬皮也是聲名在外,臨走前,朋友還特地帶我到這家餐廳買了兩斤豬皮肉丸,回去切一切煮點什麼就很美味。或許,這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如果你下次到這裡來,一定要試試啦。
客從何來,家在何方。深入他鄉,即為故鄉。
希望這種飽含家鄉情感的美食,能夠被更多人熟知。
希望傳統文化能得以保存,不斷煥發生機,發揚光大。
如果想和婷瘋有更多接觸交流
歡迎添加她的私人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