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貼
美食點評:
流行指數:★★★,因屬流動型攤位,所以幾乎洛陽哪個疙瘩窩裡都可能有!
製作工藝:同餃子下鍋前的做法大同小異,鍋貼之餡,也如餃子餡,可葷可素,可豬羊肉,可海鮮,可野味,盡在人的愛好而已。待包完後,放入已加熱的平底鍋內(千萬記住是無油的鍋)油需等到鍋貼放入後片刻再滴入,這就是為了讓鍋貼可以先貼住鍋底,但並非是糊到鍋底了!待油滴入,鍋底滋滋做響,再過幾十分鐘,熱騰騰的鍋貼即將出爐!
選用材料:精選麵粉,蔬菜(任意),肉類(任意),蔥,姜,等
特色傳說:應該是餃子的另類吃法吧!具體到哪裡正待研究
口感指數:★★,滑嫩口感,外脆內軟,加上精心調製的創意醬汁,讓鍋貼美味加分,多變的層次讓味蕾得以輕觸精緻北方麵食的甜美滋味!且皮有脆有綿,餡亦爛亦酥,香氣撲鼻,回味無窮,真是一美好享受也。
競爭對手:珍珠包,一塊錢六個的珍珠包,雖及不上鍋貼的流動性,但卻有極度吸引人的實惠價格,你想一想,現在哪裡還有一塊錢能吃到六個包子的好事,雖然這個包子是「袖珍」形的,那也是六個呀!
風味推薦:正因為其流動性,所以很遺憾沒有固定的推薦,只要買相好應該不會差很多啦。然在徵求多方意見下,也獲悉洛陽西工去的小吃街上,有家整日門庭若市的鍋貼——固定攤點,有興趣可前往一試。
合記羊肉燴麵
合記羊肉燴麵是一種葷、素、湯、菜、飯兼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94年5月榮獲「全中清真名牌風味食品」稱號。97年12月又摘取「中華名小吃」桂冠。
合記的前身是老鄉親飯店。1953年李少卿等4人接營,因是合夥經營,易名合記飯店。1967年起專門經營羊肉燴麵,改名為「合記燴麵館」,俗稱合記。
漿麵條的主料是麵條,但配料是關鍵。因為煮漿麵條的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種特製的酸味豆漿(也稱酸漿)。
做這種漿麵條,一要有好的酸漿,二要看廚師的手藝。
製作洛陽漿麵條的豆漿以綠豆漿為上品。洛陽城內有專門製作酸漿的作坊。做漿時,先把綠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脹後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漿,用紗布過濾去渣,然後放在盆中或罐裡。一兩天後,漿水發酵變酸,方可用來煮麵條。
做洛陽漿麵條時,要把酸漿倒在鍋裡煮至開鍋,期間,漿水錶層會泛起一層白沫.這時,要用筷子或勺子輕輕打漿,至漿沫消失、酸漿變得細膩光滑時(如果這一步操作不好,酸漿會結成細小的顆粒,影響口感),放入香油、五香粉等調料。漿水煮沸時,把麵條(以手擀麵為佳)下鍋,再放入鹽、蔥、姜、花生、芝麻、黃豆、芹菜等調料(也可以加入芹菜葉、紅蘿蔔絲等),將麵條煮熟即可。
食用時,根據的自己的口味放入辣椒、韭花醬味道會更佳。
洛陽漿麵條還有一個特點,放涼後重新加熱食用更有味道。因此民間有「漿飯熱三遍,拿肉也不換」、「漿飯熱三遍,金子也不換」、「漿飯熱三遍,給個縣官也不幹」等多種說法。
現在的洛陽城中,火車站、集貿市場、大小街道賣漿麵條的隨處可見。它的獨特風味,給外地的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使一些大飯店也得給它提供上席的機會。
導讀:漢光武帝陵的鐵謝羊肉湯是出名的好喝,不論跟誰提起劉秀墳,人家往往的第一反應就是「那兒的羊肉湯好喝!」 羊肉湯之於洛陽,如同羊肉泡之於西安,刀削麵之於山西,過橋米線之於雲南。
漢光武帝陵的鐵謝羊肉湯是出名的好喝,不論跟誰提起劉秀墳,人家往往的第一反應就是「那兒的羊肉湯好喝!」
羊肉湯之於洛陽,如同羊肉泡之於西安,刀削麵之於山西,過橋米線之於雲南。洛陽老百姓最喜歡的美食,不是名揚四方的小籠包子,也不是味道精美的鯉魚焙面,更不是號稱「豫菜一絕」的套四寶,而是普普通通一碗羊肉湯外加一份鍋盔。
羊湯館是洛陽數量最多的飲食店,遍及城區的各個角落。洛陽人習慣在早起後步行一段時間,權作晨煉一般,到熟悉的羊湯館去,叫上一碗羊湯,內容或白肉或羊雜,價格或三元或伍元,泡上一塊鍋盔,唏唏溜溜,一會兒下肚,抹抹嘴開始一天的工作。上了年紀的老人則喜歡細嚼慢品,儘量享受那碗湯帶來的美感與愉悅。再有閒情的會叫上二兩散酒,一口酒就一口湯,喝得有滋有味,不時抬頭望望外邊的行人和景致,湯喝完了,再盛上一碗,就那么喝上老半天。
這就是地道的洛陽人。那一碗湯也讓他們喝出了歷史和文化。悠然品味羊湯的餘香時,他們的思緒早飛越千年,經歷了繁花似錦,經歷了鐵馬金戈,也經歷了風雨沉浮。看著那一個個有著厚重歷史的大街,看著路邊不時有晨練的人經過,一份悠然的心情便會輕輕浮上來,歷史的沉重與凝滯在抿酒的時候泛上來,又在品湯的時候被拋開,就如這個城市角落裡的花花草草,顯露出固有的一種平靜與親切,一碗湯就這樣以平和的心態承載了厚重的歷史。
喝完了,付過錢,他們邁上從容淡迫的步伐,向某個古老的庭院走去。那裡或許長滿了荒草,青磚上凝結了厚重的青苔,還有偶然飄落下來的灰塵和落葉。
當然,一個年輕人是喝不出那種味道的。但他們同樣喜歡這種味道,就如他們喜歡承繼歷史一樣。古城就以這樣的厚重潛移默化著每一位後來者。早晨習慣於喝上一碗羊肉,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嗜好。通常來說,羊湯館都不那麼顯眼,看上去也不怎麼整潔。當街兩間門面,一間為出入之大門,另一間開了個大大的窗戶,兩眼大灶正對大街,其中一個灶上座落著碩大無朋的鐵鍋,熱氣騰騰,香氣四溢。進得門來,你會發現門面不大,肚量不小,裡面一個大廳依序放滿桌椅,普通的羊湯館至少也可同時容納50人就餐,大一點的羊湯館可超百人。有的湯館依勢而建,沒有寬闊的大廳,不過順著狹窄的過道一路走去,曲曲彎彎別有洞天,在人聲鼎沸、熱氣氤氳中走到盡頭,終於能夠覓得一個位置。
羊湯裡面是放白肉還是羊雜碎,要多大的價位,進門時候在櫃檯前就已報好,當灶的師傅接報後麻利地取過一個海碗,放進羊肉或羊雜若干,伸手取過大勺,去那個熱氣騰騰的巨鍋裡,在白如牛奶的熱湯的沸騰處舀上一勺,澆到碗裡,然後以勺遮住碗口,把湯重新倒進鍋裡,再去沸騰處舀上一勺,盛滿,灑上香菜少許,有小二麻利地接過,一路疾行端至食客面前,經驗豐富的小二會很有韻味地喊上一聲:「羊湯~~~~~一碗!」
先甭急著吃。開封的羊肉湯都是需要自個放鹽的,看各自的口味,桌上現放著兩個小碟,一盛鹽,一盛辣子,油潑的那種,鹹淡酸辣都由自己掌握,口味重你就多來點,口味輕稍許即可。放完了,攪勻了,鍋盔早在一邊候著,拿過來掰成小塊,湯裡面一泡,得咧,開吃!
那個味喲-看來只是一副羊骨燉在清水裡,但不是行家裡手,你就燉不出那個味來!湯鮮,饃筋,肉爛,香而不膩!你開始擔心一碗湯不夠喝,儘管碗是海碗。但請放心,只要不續添肉,湯可以免費加盛,只要你能喝,十碗八碗都可。當然,這是針對老百姓的優惠。飽食終日的人,那麼大的碗喝一半也就飽了,用不著續添。但不論你最終續不續湯,其中的美味是感同身受的。有人歸結起來就是,老遠就聞著香,進門時候撲鼻香,往店裡一坐四處香,喝一口,滿嘴香,出了門,餘口香,走出去老遠,回味香,隔幾天一想起來,腮幫子生香。
羊湯館的生意之好,沒有親見說什麼也無法體會。有的湯館你凌晨五點去排隊,不見得能排到前十名;有的湯館三天的時間用了一百斤香菜(放在湯裡增味的一種蔬菜),想一想那得賣出去多少碗!有的人家祖輩經營羊湯生意,老人死了,子孫們不分財產,一人分鍋老湯!龍亭旁邊有一家羊湯館十分著名,可是地址十分偏僻,附近的老百姓都愛去,可一個外地人,甚或至於聞名而至的各級領導,卻偏偏找不到這個地方,拐了無數個小胡同還是蹤影不見,不過人家羊湯館裡照樣座無虛席。開封的大街小巷多的是這種傳說,誰也沒認真考據過它的真實性,誰卻都又津津樂道於此。說到底,這是老百姓的美食,它就在老百姓中間。
導讀:洛陽水席,歷史悠久,古今馳名。千年以來,久傳不敗。紅白大事,宴請賓客,率先用之。
「水席」起源於洛陽,這與洛陽的地理氣候有很大關係。洛陽四面環山,地處盆地,雨量較少,氣候乾燥寒冷,民間飲食多用湯類,喜歡酸辣以抵禦乾燥寒冷。
這裡的人們習慣使用當地出產的澱粉、蓮菜、山藥、蘿蔔、白菜等製作經濟實惠、湯水豐盛的宴席,就連王公貴戚也習慣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製,久而久之逐步創造出了極富地方特色的洛陽水席,並逐漸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風味。
洛陽水席的特點:一是有葷有素,素菜葷做,選料廣泛,天上的飛禽、地下的走獸,海中的遊魚,地裡的菜蔬均可入席。可以根據設席者的經濟狀況,可簡可繁,豐儉由人。二是有湯有水,味道多樣,酸、辣、甜、鹹俱全,舒適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的規定,搭配合理,選料認真、火候恰當。洛陽水席,又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可據情而定,故深受城鄉人民的普遍歡迎,長盛不衰。
洛陽水席,來自民間,是洛陽一帶特有的傳統名吃。酸辣味殊,清爽利口。唐代武則天時,將洛陽水席旨進皇宮,加上山珍海味,製成宮廷宴席,又從宮廷傳回民間。遂形成特有的風味。因仿製官府宴席的製作方法,故又稱官場席。
導讀:丸子湯是葷素搭配的,丸子有牛羊肉丸、豬肉丸、豆腐丸、豆面丸、焦炸丸和魚丸等等。
光豆面丸還分黃豆芽的、羅卜的、粉條的、香菜的好幾種。丸子還分油炸的和水煮的。論個頭,大的如核桃一般,小的就像寧波的湯元一樣,光看看都眼花繚亂。待用滾熱的骨頭湯一澆,香氣四溢。
吃起來有葷有素、有焦有軟、有脆有綿,別有風味香可口。
導讀:潘金和燒雞在洛陽久享盛名。潘金和燒雞創始人潘根生,1941年其子潘金和開始營業,潘金和燒雞以其風味獨特,經營靈活,故生意興隆,遠近馳名。
潘金和燒雞在洛陽久享盛名。潘金和燒雞創始人潘根生,1941年其子潘金和開始營業,潘金和燒雞以其風味獨特,經營靈活,故生意興隆,遠近馳名。如今經營潘金和燒雞的是金和之子栓柱。
潘金和燒雞配料:丁香、草果、卜撥、豆蔻、大回、小回、花椒等。
潘金和燒雞特點:製作精細,味道純正、皮色黃中透紅。肉質外焦裡嫩,食後滿口餘香,遠銷省內外。有詩為證:「佳餚名聲噪,顧客千裡至。」
導讀:張家餛飩,又稱「馬蹄街餛飩」。張家餛飩創始人為張須。張家餛飩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張家餛飩具有製作精細、味道鮮美、噴香適口,酸辣具全的特點,張家餛飩漸漸名聲大振。
張家餛飩,又稱「馬蹄街餛飩」。
張家餛飩創始人為張須。張家餛飩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
1920年,張家餛飩第二代傳人張坤對配料和品種加以創新和改進,以白面雞肉、雞血、薄雞蛋餅、嚇仁、水粉絲、榨菜等為主料;而以大油、胡椒、醬油、雞湯、豬肉湯、陳醋等為輔料,冬天配韭黃、大蔥,春天配嫩韭、香椿。從而使張家餛飩具有製作精細、味道鮮美、噴香適口,酸辣具全的特點,張家餛飩漸漸名聲大振。
導讀: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名廚王長生、李大雄精心製作燕菜招待,兩總理食後同聲稱絕。因菜中雕有牡丹花,周總理風趣地稱它為"牡丹燕菜"。從此洛陽"牡丹燕菜"譽滿中外。
牡丹燕菜又稱假燕菜,牡丹燕菜主料系洛陽東關出產的大白蘿蔔。這種蘿蔔經過幾道工序精製,其形狀、口感、色澤都與真燕菜相似。牡丹燕菜為洛陽水席中的第一道大菜。
牡丹燕菜的傳說:相傳女皇武則天一次到龍門視察佛雕工程,適逢蘿蔔上市季節,有人
獻給她一個幾十斤重的水靈靈的大蘿蔔,她令御廚做成菜,御廚把它切成絲,拌粉清蒸九次,配以鮮味湯汁,女皇食後讚不絕口。又看它形似燕窩,精瑩透亮,即賜名"燕菜",流傳至今。
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名廚王長生、李大雄精心製作燕菜招待,兩總理食後同聲稱絕。因菜中雕有牡丹花,周總理風趣地稱它為"牡丹燕菜"。從此洛陽"牡丹燕菜"譽滿中外。
牡丹燕菜原料:洛陽東關大白蘿蔔500克綠豆粉100克熟雞絲、熟火腿絲、香菇絲、海參絲、魷魚絲、竹筍絲各50克精鹽、胡椒粉、料酒、味精、醋、清雞湯、香油各適量黃蛋糕1塊青菜葉3片
牡丹燕菜製法:
1、大白蘿蔔洗淨,切成5釐米長、0.1釐米粗的銀針絲,放入清水中浸泡約30分鐘除去蘿蔔的苦澀味,然後撈出控幹水分。
2、綠豆粉放在案板上擀細過篩,再均勻地撒在蘿蔔絲上,用手拌勻(以不粘不溼為度),放在籠屜上攤開,用大火蒸約6分鐘,取出晾涼。涼開水放入適量精鹽、胡椒粉調勻後,把蒸過的蘿蔔絲放進去,用手將其弄散,再攤開放在籠屜上,撒少許精鹽、胡椒粉,再次上火蒸約5分鐘取出,即成「素燕菜」。
3、將熟雞絲、熟火腿絲、香菇絲、海參絲、魷魚絲、竹筍絲分別入沸水鍋中焯一水,撈出放入清雞湯鍋裡,加入精鹽、胡椒粉、味精煨入味。
4、把制好的「素燕菜」放入一大湯盆內,再把煨入味的熟雞絲、熟火腿絲、香菇絲、海參絲、魷魚絲、竹筍絲等呈放射狀整齊地擺在素燕菜上,然後沿盆邊倒入用精鹽、料酒、胡椒粉、味精等調好味的清雞湯(以淹沒原料為度),上籠蒸約30分鐘取出,淋入醋和香油,最後在上面用黃蛋糕切的片拼擺成一朵牡丹花形,另用3片青菜葉襯為綠葉,即成。
牡丹燕菜特點:形如燕窩,酸辣適口。
正商城,歡迎您體驗一家人的極致公園生活!
洛陽正商城以高品質的人文住宅規劃為核心,高規格建材全面應用,形成簡潔而具有質感的的現代主義建築。低密度規劃、高綠化率、大樓棟間距,全面彰顯生活榮耀。全新升級居住感受,啟幕澗西理想生活。85-124㎡瞰景高層,124-174㎡稀缺洋房,全城火熱發售中!
售樓部地址:洛陽市澗西區龍裕路與蓬萊路交匯處
售樓部電話:0379—63379999
詳情請關注洛陽正商城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