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陵城區糜鎮黨委書記孫長亮(右)走訪貧困群眾
糜鎮銀星制粉公司代表(左)看望貧困家庭子女
大眾網·海報新聞 通訊員 侯長舟 陳啟忠 陵城報導
8月17日,陵城區糜鎮張寨村的貧困群眾張永梅、張佔民、張佔俊將印有「精準扶貧辦實事 情系百姓暖人心」等字樣的錦旗送到鎮扶貧辦,感謝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全心全意幫扶。至此,糜鎮扶貧辦共收到10面錦旗、10封感謝信。
「錦旗和感謝信,代表貧困群眾對我們扶貧工作的認可和肯定,更是督促和激勵。」糜鎮黨委書記孫長亮感動又自豪。據他介紹,全鎮有92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06戶、636人。2016年以來,糜鎮立足實際,創新驅動,通過黨員幹部與貧困戶「結親」、結合本地特色發展產業扶貧等一系列舉措,精準發力,截至2018年底,全鎮所有貧困戶脫貧。「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壓實責任,探索『111』教育扶貧等模式,鞏固扶貧成果,形成長效機制,讓貧困群眾在穩定脫貧的同時,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建引領,盡銳出戰——百餘黨員幹部與306戶貧困戶「結親」
8月20日,糜鎮黨委組織委員王海萍一下班,就趕到結對幫扶的李秋梅家,了解她插花的手工活幹得是否順手。「還行,就是速度慢點兒。」李秋梅說,「熟能生巧,多用點心,我一定能做得更好。」
李秋梅家有3口人,丈夫田兆國因股骨頭壞死喪失了勞動能力,女兒被鑑定為精神殘疾二級,僅靠5畝地生活,是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幫扶後,王海萍隔三差五就去一趟,和他們談心,送衣服、床單等,鼓勵他們樹立脫貧的信心。協調區民政局和區殘聯,幫著辦了低保、殘疾證,並聯繫企業給孫秋梅安排了保潔工作,最近又鼓勵她做手工活。
包括王海萍,糜鎮百餘黨員幹部與全鎮306戶貧困戶結成了幫扶對子。
脫貧攻堅事關民生福祉,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糜鎮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先鋒作用,盡銳出戰。孫長亮率先垂範,與後李村的2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黨員幹部主動請纓,有的負責1戶,有的申請2戶,鎮黨委副書記何曉楠和扶貧辦主任王秀芹最多,各自對接7戶。
「結親」不搞形式,重在精準施策。這些黨員幹部俯下身子、甩開步子,逐戶「訪親」:通過拉呱聊天、編演節目等方式,宣傳扶貧政策;貧困家庭住房、收入、致貧原因等一項不漏,挖窮根、抓困源,一戶一檔建立幫扶手冊。定期「走親戚」:送溫暖,和貧困群眾一起幹農活、打掃衛生,給他們加油鼓勁兒;不等不靠,多方協調,幫著找工作、尋項目。 張佔志、張佔民兄弟就是受益者。他們身體殘疾,都僅有1.2米多高,幹不了重活。在王秀芹的支持下,他們開了小賣部,自食其力。2018年,哥哥張佔志病重不能自理,為方便張佔民照顧,王秀芹又協調部門為他們在室內建了衛生間。每次提及,兄弟倆都感動得落淚:「感謝黨委政府,感謝鎮上的好幹部,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好啊!」
「結親」以來,共為貧困群眾辦實事615件。
「志智雙扶」,激發內生動力——貧困娃上學有保障 「後進」變身致富引路人
「孫書記,我女兒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了,這得多謝您的關心和幫助。」8月29日,孫長亮接到後李村貧困群眾李增義的報喜電話。原來,他和魯佳公司聯手資助的李增義的女兒李秋霞高考成績優異,被山東理工大學錄取。他立刻買了行李箱送去,魯佳公司將為孩子提供每月1000元的生活費。
今年,糜鎮黨員幹部與企業聯手,資助32戶貧困戶的38個貧困孩子上學,直到大學畢業。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鎮裡在「志智雙扶」上狠下功夫,側重教育領域幫扶、提升貧困群眾技能兩個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通過再次摸排,確定32戶貧困戶有孩子上學,經濟壓力大。3月12日,孫長亮發出倡議,實施「111」教育扶貧,即「1名黨員幹部+1家企業」資助1戶貧困戶的子女上學。他率先行動,與魯佳公司一起確定資助對象,並經常帶著妻子、女兒看望李秋霞,送衣服、學習用品,輔導功課。
黨員幹部、企業積極響應:鎮長邱桂先與乘威斯鞋業聯手,資助吳龍村張懷弟的兒子,給他買來新手機上網課;黨員賈生國聯合銀星制粉幫助徐明亮的女兒……倡議發出不到10天,都結對成功。
扶貧不僅要讓貧困人口站起來,更要走得遠。 在提升貧困群眾技能方面,糜鎮不遺餘力:精心組織養殖、家政等技能培訓,舉辦各類培訓班12次;量身定做項目6 個,「扶貧兔」「扶貧鵝」送上門,156人因此脫貧;搜集用工信息,開設務工熱線,先後幫76人就業。
樹標杆,讓大家學有榜樣。李官屯村的張希棟就是典型代表。張希棟因意外造成手部殘疾,兒子有智力障礙,女兒上高中,他曾一度自暴自棄。2016年鎮扶貧辦工作人員給他送來了56隻扶貧兔,還幫著建兔舍,邀請養殖大戶上門指導。他重燃生活的信心,甩開膀子加油幹,養殖規模最多達6000多隻。還成立了肉兔合作社,帶動十幾名貧困群眾一起脫貧。2018年,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今年又流轉了100多畝地,向種糧大戶目標衝刺。
改善人居環境,著力提升幸福感——貧困戶配上護理員 庭院潔淨生活美
房子修好了,屋內粉刷一新,鋪了地面,添了新櫥子……如今,張寨村貧困群眾張永梅家裡大變樣,「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不但幫咱摘掉了窮帽子,還幫著我們改善環境,一進家門,心裡就特別敞亮。 」她讚不絕口。
搬入新樓房的貧困戶張學合一家更是心滿意足。2015年吉祥社區需要搬遷11個村莊的村民上樓,他家因為經濟困難買不起。2016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鎮裡出臺了政策:貧困戶原有房子評估所得+危房改造資金+財政補貼,每平方米比正常價格低50元,包括張學合家,60戶貧困戶住進了樓房。
脫貧,不僅是經濟方面,還要注重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幸福指數。2016年以來,糜鎮對貧困戶逐戶排查,改造危房 112處,發放補貼156萬元。在此基礎上,今年5月份以來,投資23.6萬元,實施了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創建清潔庭院、送溫暖等,改善環境,提升精氣神兒。
針對部分年老體弱無法獨自生活的貧困群眾,糜鎮創新集中供養方式,32戶貧困戶一起住進糜鎮敬老院。兩人一間,內有衛生間、陽臺,電視、電風扇以及家具也一應俱全,24小時有熱水。前李村的竇振峰很開心:「菜譜天天換,比在家裡吃得好,大伙兒在一起聊天打牌,日子挺樂呵。」
推出扶貧互助公益崗,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照顧身體重度殘疾、缺乏自理能力的貧困對象,每天服務時間不少於2小時。全鎮選出12人進行了培訓。西李樓村李豔輝丈夫因車禍重度殘疾、兒子患有腦癱,她被聘為護理員,負責照顧本村88歲的貧困群眾王秀梅,雙方都很滿意。「扶貧互助公益崗既解決了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戶的脫貧問題,又解決了老弱病殘貧困戶缺人照料的狀況。」鎮扶貧辦工作人員張玉立說。
【來源:海報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