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拔窮根 幸福生活有滋味:德州陵城區糜鎮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2020-12-13 瀟湘晨報

德州市陵城區糜鎮黨委書記孫長亮(右)走訪貧困群眾

糜鎮銀星制粉公司代表(左)看望貧困家庭子女

大眾網·海報新聞 通訊員 侯長舟 陳啟忠 陵城報導

8月17日,陵城區糜鎮張寨村的貧困群眾張永梅、張佔民、張佔俊將印有「精準扶貧辦實事 情系百姓暖人心」等字樣的錦旗送到鎮扶貧辦,感謝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全心全意幫扶。至此,糜鎮扶貧辦共收到10面錦旗、10封感謝信。

「錦旗和感謝信,代表貧困群眾對我們扶貧工作的認可和肯定,更是督促和激勵。」糜鎮黨委書記孫長亮感動又自豪。據他介紹,全鎮有92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06戶、636人。2016年以來,糜鎮立足實際,創新驅動,通過黨員幹部與貧困戶「結親」、結合本地特色發展產業扶貧等一系列舉措,精準發力,截至2018年底,全鎮所有貧困戶脫貧。「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壓實責任,探索『111』教育扶貧等模式,鞏固扶貧成果,形成長效機制,讓貧困群眾在穩定脫貧的同時,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建引領,盡銳出戰——百餘黨員幹部與306戶貧困戶「結親」

8月20日,糜鎮黨委組織委員王海萍一下班,就趕到結對幫扶的李秋梅家,了解她插花的手工活幹得是否順手。「還行,就是速度慢點兒。」李秋梅說,「熟能生巧,多用點心,我一定能做得更好。」

李秋梅家有3口人,丈夫田兆國因股骨頭壞死喪失了勞動能力,女兒被鑑定為精神殘疾二級,僅靠5畝地生活,是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幫扶後,王海萍隔三差五就去一趟,和他們談心,送衣服、床單等,鼓勵他們樹立脫貧的信心。協調區民政局和區殘聯,幫著辦了低保、殘疾證,並聯繫企業給孫秋梅安排了保潔工作,最近又鼓勵她做手工活。

包括王海萍,糜鎮百餘黨員幹部與全鎮306戶貧困戶結成了幫扶對子。

脫貧攻堅事關民生福祉,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糜鎮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先鋒作用,盡銳出戰。孫長亮率先垂範,與後李村的2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黨員幹部主動請纓,有的負責1戶,有的申請2戶,鎮黨委副書記何曉楠和扶貧辦主任王秀芹最多,各自對接7戶。

「結親」不搞形式,重在精準施策。這些黨員幹部俯下身子、甩開步子,逐戶「訪親」:通過拉呱聊天、編演節目等方式,宣傳扶貧政策;貧困家庭住房、收入、致貧原因等一項不漏,挖窮根、抓困源,一戶一檔建立幫扶手冊。定期「走親戚」:送溫暖,和貧困群眾一起幹農活、打掃衛生,給他們加油鼓勁兒;不等不靠,多方協調,幫著找工作、尋項目。 張佔志、張佔民兄弟就是受益者。他們身體殘疾,都僅有1.2米多高,幹不了重活。在王秀芹的支持下,他們開了小賣部,自食其力。2018年,哥哥張佔志病重不能自理,為方便張佔民照顧,王秀芹又協調部門為他們在室內建了衛生間。每次提及,兄弟倆都感動得落淚:「感謝黨委政府,感謝鎮上的好幹部,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好啊!」

「結親」以來,共為貧困群眾辦實事615件。

「志智雙扶」,激發內生動力——貧困娃上學有保障 「後進」變身致富引路人

「孫書記,我女兒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了,這得多謝您的關心和幫助。」8月29日,孫長亮接到後李村貧困群眾李增義的報喜電話。原來,他和魯佳公司聯手資助的李增義的女兒李秋霞高考成績優異,被山東理工大學錄取。他立刻買了行李箱送去,魯佳公司將為孩子提供每月1000元的生活費。

今年,糜鎮黨員幹部與企業聯手,資助32戶貧困戶的38個貧困孩子上學,直到大學畢業。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鎮裡在「志智雙扶」上狠下功夫,側重教育領域幫扶、提升貧困群眾技能兩個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通過再次摸排,確定32戶貧困戶有孩子上學,經濟壓力大。3月12日,孫長亮發出倡議,實施「111」教育扶貧,即「1名黨員幹部+1家企業」資助1戶貧困戶的子女上學。他率先行動,與魯佳公司一起確定資助對象,並經常帶著妻子、女兒看望李秋霞,送衣服、學習用品,輔導功課。

黨員幹部、企業積極響應:鎮長邱桂先與乘威斯鞋業聯手,資助吳龍村張懷弟的兒子,給他買來新手機上網課;黨員賈生國聯合銀星制粉幫助徐明亮的女兒……倡議發出不到10天,都結對成功。

扶貧不僅要讓貧困人口站起來,更要走得遠。 在提升貧困群眾技能方面,糜鎮不遺餘力:精心組織養殖、家政等技能培訓,舉辦各類培訓班12次;量身定做項目6 個,「扶貧兔」「扶貧鵝」送上門,156人因此脫貧;搜集用工信息,開設務工熱線,先後幫76人就業。

樹標杆,讓大家學有榜樣。李官屯村的張希棟就是典型代表。張希棟因意外造成手部殘疾,兒子有智力障礙,女兒上高中,他曾一度自暴自棄。2016年鎮扶貧辦工作人員給他送來了56隻扶貧兔,還幫著建兔舍,邀請養殖大戶上門指導。他重燃生活的信心,甩開膀子加油幹,養殖規模最多達6000多隻。還成立了肉兔合作社,帶動十幾名貧困群眾一起脫貧。2018年,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今年又流轉了100多畝地,向種糧大戶目標衝刺。

改善人居環境,著力提升幸福感——貧困戶配上護理員 庭院潔淨生活美

房子修好了,屋內粉刷一新,鋪了地面,添了新櫥子……如今,張寨村貧困群眾張永梅家裡大變樣,「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不但幫咱摘掉了窮帽子,還幫著我們改善環境,一進家門,心裡就特別敞亮。 」她讚不絕口。

搬入新樓房的貧困戶張學合一家更是心滿意足。2015年吉祥社區需要搬遷11個村莊的村民上樓,他家因為經濟困難買不起。2016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鎮裡出臺了政策:貧困戶原有房子評估所得+危房改造資金+財政補貼,每平方米比正常價格低50元,包括張學合家,60戶貧困戶住進了樓房。

脫貧,不僅是經濟方面,還要注重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幸福指數。2016年以來,糜鎮對貧困戶逐戶排查,改造危房 112處,發放補貼156萬元。在此基礎上,今年5月份以來,投資23.6萬元,實施了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創建清潔庭院、送溫暖等,改善環境,提升精氣神兒。

針對部分年老體弱無法獨自生活的貧困群眾,糜鎮創新集中供養方式,32戶貧困戶一起住進糜鎮敬老院。兩人一間,內有衛生間、陽臺,電視、電風扇以及家具也一應俱全,24小時有熱水。前李村的竇振峰很開心:「菜譜天天換,比在家裡吃得好,大伙兒在一起聊天打牌,日子挺樂呵。」

推出扶貧互助公益崗,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照顧身體重度殘疾、缺乏自理能力的貧困對象,每天服務時間不少於2小時。全鎮選出12人進行了培訓。西李樓村李豔輝丈夫因車禍重度殘疾、兒子患有腦癱,她被聘為護理員,負責照顧本村88歲的貧困群眾王秀梅,雙方都很滿意。「扶貧互助公益崗既解決了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戶的脫貧問題,又解決了老弱病殘貧困戶缺人照料的狀況。」鎮扶貧辦工作人員張玉立說。

【來源:海報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同心助脫貧 聚力「拔窮根」———漢濱區總工會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創新載體,促產業發展「加速度」「勞模是各行各業的傑出代表,只要有平臺、有保障,勞模在脫貧攻堅戰中大有可為。」漢濱區總工會主席王衍柏說,勞模在助力脫貧攻堅行動中當先鋒、打頭陣、作表率,不僅具有強大的自身優勢,還能激發全區決勝脫貧攻堅的昂揚鬥志。
  • 攻堅拔寨斷窮根——新化縣改革創新發展之脫貧攻堅篇
    攻堅拔寨斷窮根——新化縣改革創新發展之脫貧攻堅篇伍實強 劉 明 曾 暢2017年,新化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將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全力推進,構築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
  • 創新工作方法開展扶貧 大唐河北帶領村民力拔窮根
    創新工作方法開展扶貧 大唐河北帶領村民力拔窮根 2019-01-03 10:43:00來源:央廣網
  • 紅土地裡「拔窮根」——訪桑植縣委書記劉衛兵
    ­  原標題:紅土地裡「拔窮根」——訪桑植縣委書記劉衛兵­  紅土地裡「拔窮根」——訪桑植縣委書記劉衛兵­  群眾不脫貧 我們不離崗­  ——51縣市區委書記訪談­  ■編者按­  湖南日報記者 廖聲田­  位於湘西北邊陲的革命老區桑植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作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和張家界脫貧攻堅主戰場,發展基礎薄弱,扶貧難度大,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紅土地裡拔窮根,抱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10月1日下午,記者專訪再次當選的桑植縣委書記劉衛兵,說起打贏脫貧攻堅戰,他信心百倍。
  • 精準發力拔窮根——甘南州有效推進全域脫貧工作
    原標題:精準發力拔窮根——我州有效推進全域脫貧工作  記者 蘇琳喜  強「造血」、巧「滴灌」,扶貧開發,重在精準。網際網路+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貧困識別與幫扶措施精準對接、部門信息與數據平臺互通共享、扶貧措施與脫貧成效相互印證,做到了扶貧對象有進有出、適時調整、動態管理。
  • 老俵出深山 蘇區拔窮根——江西省贛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道路修不通、產業引不進、就業帶不動,這些村莊和村民,也就成了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貧中之貧」。贛州市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納入全市重要民生工程、精準扶貧十大項目之一來推動和實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上陣,深入一線調研,掛點幫扶邊遠山區村、深度貧困村,切實幫助解決問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辛店鎮:脫貧攻堅挖窮根 鄉村振興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辛店鎮:脫貧攻堅挖窮根 鄉村振興奔小康 2020-09-21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票:小凌河流域的幸福笑臉——北票市巴圖營鄉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以前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現在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楊慶的妻子也在一旁盈盈笑著。 這是巴圖營鄉發展項目到戶,拔窮根、摘窮帽的一個剪影。 在總戶數4377戶、建檔立卡戶838戶的巴圖營鄉,類似這樣的故事,已然不勝枚舉。
  • 一村謀一品精準拔窮根——來自彰武縣脫貧攻堅一線的報導
    這個春天,46歲的姜豔濤有點忙,用他自己的話說,「忙碌而充實,生活有奔頭」。  姜豔濤每天到自家的扶貧大棚裡忙活,就等著6月份瓜熟蒂落,趕在種大田之前拿到春茬收益,給患病的妻子買藥,給兩個孩子交學費。  「靠自己勞動賺錢,這種感覺真好!」姜豔濤黝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 深山苗寨 「拔窮根」
    「兩年前的大歹村,又窮又落後,唐書記來了以後,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歹村村主任潘祥你說。兩年來,在貴州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大歹村駐村第一書記唐雋永帶領下,大歹村脫貧攻堅工作隊緊盯「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出列目標和「三率一度」指標,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以真幫治「窮病」,用實幹拔「窮根」,團結帶領大歹村287戶2000餘名群眾,走出一條擺脫貧困奔小康的「蝶變」之路。
  • 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就業扶貧「拔窮根」
    「多虧有了這個扶貧公益崗位,在家門口就給我解決了就業的問題。既照顧了家庭,又能拿到工資,我一定珍惜機會,盡力把工作做好。」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前胡屯村貧困戶陳電均高興地說道。陳電均的母親和妻子都是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還有一個兩歲的女兒,一家人僅靠地裡的收入維持基本生活。
  • 產業扶貧拔窮根,村民人均純收入10360元
    昨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脫貧攻堅交流座談會暨行走採訪團延安站活動繼續在延安深入一線走訪。採訪團先後走進延川縣旅遊扶貧開發公司、華延服裝有限公司、蘇豐村延安合力團投建的萬畝優質果園等扶貧項目,了解這些脫貧攻堅典型各具特點的扶貧模式。
  • 常德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遷出窮山窩 出彩新生活
    並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搬出新氣象見證困難群眾從「拔窮根」到「換窮業」碼頭鋪鎮位於澧縣西部山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員5557人。
  • 攜手並肩拔窮根—— 來自怒江州決戰脫貧攻堅一線系列報導
    攜手並肩拔窮根—— 來自怒江州決戰脫貧攻堅一線系列報導之二 高黎貢再高,高不過山頂上的陽光;大峽谷再深,深不過大家庭的情誼。 山海遙遠,以心為橋。從中央到地方,從機關到企業,社會各界對怒江的支持幫助接踵而來、源源不斷。
  • 【泰州】結窮親 拔窮根 幫窮戶
    結窮親,扶貧對象結對幫扶全覆蓋昔日「年年五穀豐,就是路不通,有貨賣不出,致富一場空」,而今村民「出行有車輛,住房還寬敞,穿衣有檔次,吃飯講營養」。這是地處革命老區的古溪鎮顧莊村因路而興的真實寫照,也是顧莊村實現整體脫貧,群眾生活裡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這些變化,離不開泰興市交通運輸局的鼎力支持。
  • 盡銳出戰拔窮根——益陽市脫貧攻堅掠影
    雪峰山下、洞庭湖畔,470多萬益陽人民與時代同頻共振,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務實精神,書寫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壯麗篇章。曾經,農業大市益陽面臨艱巨的脫貧任務:全省6%的貧困人口在益陽,安化縣被列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 【扶貧印記】白槎村:黨建引領促脫貧 多產並舉拔窮根
    【扶貧印記】白槎村:黨建引領促脫貧 多產並舉拔窮根 2020-05-26 0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在路上 | 幸福的滋味越來越濃
    編 前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後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保持攻堅態勢,總結脫貧攻堅經驗,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作為三明市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陽光」收益也讓梓溪村的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  三明市是紅色搖籃,12個縣(市)區都是原中央蘇區縣,也是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之一,其中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等5個縣被列為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還有20個鄉鎮屬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近年來,三明供電公司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第一要務,加強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 【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 省直部門落實脫貧攻堅專項責任工作紀實...
    原標題:【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 省直部門落實脫貧攻堅專項責任工作紀實】夯實「兩不愁三保障」重要基礎——我省做好基礎設施和易地搬遷工作綜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沈麗莉  從山大溝深、乾旱少雨、靠天吃飯的隴南秦巴山片區,到環境艱苦、居住分散的河西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