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談及絕色,自春秋數來,人們難免會想起眉如遠山黛之西子,傾國傾城之貂蟬,沉魚落雁之昭君,閉月羞花之楊玉環。她們是亂世梟雄身旁一抹亮色,或是搖曳生姿的盛世仕女。她們以美貌在中華民族整體記憶中刻下烙印。
而亦有這樣一位女子,公孫氏,以一曲劍舞,闖進詩聖杜甫的詩句中,揮灑出大唐盛世獨有的輝煌氣度。今天,我們便走進歷史長河,賞一曲唐盛世劍舞。
一 劍舞的起源與發展
1.劍舞的定義
何為劍舞?劍舞又稱為劍器舞,是一種手持短劍表演的舞蹈。短劍的劍柄與劍體之間有活動裝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動、 旋轉短劍,使其發出有規律的音響,與優美的舞姿相輔 相成,造成一種戰鬥氣氛。舞蹈節奏為「打令」。
2.先秦時期的劍舞
劍舞作為一種舞蹈形式,其形成與發展是以劍術的發展為基礎的。最早在先秦時期,巫蠱之風盛行。劍舞被主要應用於祭祀活動,手執進行劍舞的巫師們,對外宣稱劍能夠起到闢邪作用。 由此可見,此時的劍舞活動,反映著我國古代特有的宗教和祭祀文化。
3.秦漢時期發生的轉變
到了在漢時期,劍舞開始逐漸流行,《孔子家語》記載,子路戎裝見孔丘時,曾拔劍起舞;《史記·項羽本紀》中也記載了在鴻門宴上,項伯與項莊對舞長劍的故事。此時的劍舞,便已經兼具了搏擊、健身和抒情表演的功能。只不過漢朝時期劍舞還具有明顯的性別特點,主要以展示男性的英武氣質為主。除此之外,此時的劍舞也逐漸成為了展示權力地位和身份的一種象徵,發展為中國禮儀的一部分組成。
4唐王朝劍舞藝術的繁榮
歷史發展至唐王朝時,劍舞已經不再是男子的專屬,逐漸演變成了典雅的女性舞蹈,成為柔媚與英氣的一種結合展示。與此同時,在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的唐王朝,劍舞更是風盛一時,在時代潮流裹夾中完成舞蹈與藝術的結合,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熠熠生輝,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 唐王朝劍舞的發展條件
任何偉大成就的達成總是多方面因素構成的,劍舞此類舞蹈藝術在特定時代的發展原因亦如是,因此以下,我們可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歷史,以至對外民族關係交往這幾方面中,談唐王朝劍舞的發展條件。
1-劍舞發展的經濟條件
經濟是基礎,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經濟對文化發展具有相對性的反作用,那麼此時,唐王朝的經濟發展如何呢?
從作為古代封建王朝的經濟基礎農業來看,制度方面,唐朝中前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庸的規定擴展到所有成年人,保證了農業生產時間,後期又實行兩稅法改革,在減輕對農戶人身控制的同時,亦增加了政府稅收。
農作工具方面,唐朝時期的農業工具也獲得進一步改革,北方立井水車,南方筒車和曲轅犁的發展,都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利方面,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更是連接各省。在以上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最終也就有了《通典》記載中,開元年間「天下無貴物」折射出的良好經濟發展狀況,又或是杜甫寫詩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美好盛世局面。
除卻農業圓滿解決溫飽問題作為唐朝劍舞發展的基礎條件,舞蹈藝術的發展更是離不開唐朝手工業的進步。中國絲織業的發展自西周出現平紋織物、斜紋提花織物以來,在時代演進中不斷改革,時至漢,已出現了緙絲技術,以本色生絲為經,彩絲為緯,以通經斷緯手法自由變換色彩,紋飾更加絢麗,極具藝術神韻。除此之外,絲織業則更是吸收了波斯織法和圖案風格。
而隨著絲織業的發展,唐朝服飾文化得到了豐富,使之更加的絢麗多彩。我們今天所能看到或還原的唐朝服飾,無一不顯示著大唐繁華神韻。與之相對,這也舞蹈服飾的絢麗性和精美性做出貢獻,為舞蹈藝術的發展點綴了亮麗的一筆色彩。
2-從政治觀劍舞發展環境,
眾所周知,唐高祖李淵經歷起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他充分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同時也借鑑前朝優秀經驗。
一方面,繼承隋朝制度,更加明確三省六部分工協作制,以科舉取士,重用人才。促進了社會文化風氣形成的同時,也為朝堂政治清明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反對隋朝暴政,以德治國,以禮入法,整體文化發展氛圍寬鬆,統治者對待文學,藝術態度開明,鼓勵文化的發展。為文學和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
唐朝時期甚至在宮中設立官辦的樂舞機構,如教坊司,梨園院,太常寺等,集中培訓了大批專業樂舞藝人,他們在繼承前代舞蹈的精髓同時,也推陳出新, 創造出許多極具時代特色的新作品。
總的來說,國家政治的清明,政局的穩定,統治者積極開明的文化政策。是唐朝劍舞發展必不可少的政治條件。
3-劍舞發展的文化環境背景
與政治經濟相伴的,離不開這個朝代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發展潮流。此時的唐朝,風氣開放,思想較為自由,在物質生活條件滿足的基礎上,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外在需求促進了從事舞蹈藝術的人群增加。
與此同時,唐朝更是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鼓勵外國人來中國定居,生活,促進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在民族關係處理方面,不賤夷狄,積極促進各民族間文化交流。
因此唐王朝時期,舞蹈藝術的發展不再是一脈相承。在充滿中國的古典雅韻美、英氣美的同時,也結合著異域風情。在對外交流與交往中,以開放的態度融合各民族優秀舞蹈藝術文化。從而,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盛唐劍舞藝術。
三唐朝劍舞代表人物
唐代劍舞作為中國傳統劍舞文化的集大成時期,唐王朝時期所湧現出的優秀劍舞人物也是數不勝數。不過最具代表性的還應當數公孫大娘和裴旻。
1華美佳人-公孫大娘
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期,名動天下的第一舞人。公孫大娘最為出名的作品是《劍器舞》,同時,公孫大娘更是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色與個人高超的技巧,創作出了許多風靡一時的新作品。如《西劍河器》,《劍器灑脫》、《裴將軍滿堂勢》
她舞藝超群,最初在民間獻藝,前來觀看的人非常多,人們經常看的如痴如醉,紛紛被她的舞蹈所吸引,大為讚嘆。後來她的名聲日漸高漲,受到邀請去宮廷表演,即使到了宮廷之中,她的舞蹈水平也無人能及。
當時有許多人十分愛慕公孫大娘的舞藝。我們的大詩人杜甫也是其中之一。在詩人杜甫的少年時期,他就曾觀看過公孫大娘的舞蹈。那時候還是玄宗開元三年,年少的杜甫在郾城觀看了公孫大娘跳《劍器》和《渾脫》,從那時起,杜甫便被公孫大娘高超的舞技所折服了,只覺得這個服飾華美容貌漂亮的女子,舞蹈流暢飄逸,而且節奏明朗,超群出眾,當作第一。
後來唐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杜甫在夔府別駕元持家裡,觀看了臨潁李十二娘跳劍器舞,覺得舞姿矯健多變,異常壯觀,而且在絢麗中還帶著一封熟悉感。杜甫不由得詢問李十二娘師從哪位舞者,向她習得了如此精妙的舞蹈。
當李十二娘答道:「我是公孫大娘的學生。」的時候,杜甫感慨萬千。當初觀看公孫大娘舞蹈時,他還是個稚嫩的孩童,如今在看到公孫大娘的學生跳的似曾相識的舞蹈,他已經是個滿頭白髮的老翁了。此時的杜甫,心中滿懷著對故人的思念,與時事變遷的悵然。就這樣,我們的詩聖杜甫揮筆寫下了有名的《關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流傳至今。其中的首句,「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更是表達了杜甫對公孫氏舞蹈水平的的高度肯定與讚揚。
除卻詩聖杜甫,唐代著名的草書書法家張旭在他的書法創作中,也曾深受著公孫大娘劍舞的影響。張旭的書法風格,最突出的特點是狂逸,但是一開始他並沒有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後來據張旭自己說,我聽說公主與挑夫爭著走路而悟到了的草書筆法的意蘊,而我是關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的神韻。從此草書書法大有長進,豪放激揚。
2-瀟灑兒郎-裴旻
而另一位唐王朝時期劍舞的代表人物裴旻,曾受到唐文宗盛的稱讚,說裴旻的劍舞、李白的詩和張旭的草書當是唐代三絕。
《獨異志》更是有記載道:「他「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裴旻將劍拋入空中舍,如閃電般飛落,而裴旻手執劍鞘去接劍,劍穿透空氣而投射下來,準確的插入了劍鞘中,觀看這一幕場景的數千群眾都都感到了身體發涼而驚悚。這一記載,也生動形象地從側面反映了裴旻劍舞技術的高超。
和公孫大娘一樣,這位卓越的劍舞藝術家,也對同時期的文藝創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根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唐代畫聖吳道子因為見到了裴旻的劍舞,被那猛烈的氣勢所觸動,一時間靈感翻湧,於是拿起筆在牆壁上開始作畫。不久,一幅鬼功神力,丹青過實的壁畫就完成了。
四:當代反思-劍舞藝術的傳承
無疑,唐代的劍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璀璨的一顆明星。它所具有的獨特文化魅力持續流傳直至後世。在對古典劍舞的傳承與發展中,至梅蘭芳先生尤登臺演出之時,依舊在發揮著古典劍舞對現當代舞蹈藝術的積極影響。他借鑑太極劍,結合古代劍舞特色和神韻,創造了霸王別姬中的劍舞;中國舞劇《小刀會》、《盜仙草》中的劍舞,有獨舞,也有群舞,舞蹈編排豐富多變。一時間劍舞文化的輝煌燦爛宛若重回大唐盛世。
只不過現如今,隨著時代發展,科學網際網路等的技術進步,各式文化潮流來襲,也逐漸侵蝕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空間,如今中國熱門的網絡舞臺一眼望去,再也很難尋覓到中國劍舞的身影,這一場大唐繁華,恍若歷史長河中短暫存在的南柯一夢境,我們在現實的快節奏生活中,偶爾痴痴回想獲得一場緬懷,偶爾也悵然間好似何處又遺失了難尋的精神家園。
然而聯繫當代,立足當下,劍舞作為中國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的組成部分,所展示的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依靠智慧與美凝結而成的藝術精品。
在舞蹈藝術中,它融合了中國繪畫,書法乃至戲曲所共通的中國神韻。在經歷歷史長河的久久積澱後,劍舞所代表的不再僅僅是一門簡單亦或複雜的技術性活動,更是通過其本身,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所在。
有人曾說,漫天繁花飛舞,那是風兒寫給大地的情書,輕輕雨點墜地,那是春天寫給萬物的情書。而我說,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像我們穩步走來時,那就是先輩留存給我們的最好的關懷。這一份情書,傳達千年,滿懷真城,價值千金,更無以計量。
大唐劍舞的發展,不應止於當代,也不會止於當代。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中,推薦優秀傳統劍舞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古典劍舞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能夠在當時中國特色社會市場經濟的潮流中,既保留原有文化特色,又藉助市場發展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終有一天,盼舞臺再見一襲紅衣,一抹英姿,一曲劍舞終罷,回望時,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家園,依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