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的狂草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於酣醉中寫到極致

2020-12-12 俊東說畫

導語: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以草書聞名。他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稱為「三絕」。 他的書法與懷素齊名,並稱「顛張醉素」。 他也被後世尊稱為「草聖」。

「草聖」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

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珍藏。

《心經》局部

01草聖學書,以天地萬事萬物為師

明代鍾惺的《唐詩歸》裡曾說:張旭詩不多見,皆細潤有致。乃知顛者不是粗人,粗人顛不得。

唐人呼張旭為「張顛」,蓋以其「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之故也。但正如鍾惺所說,「顛者不是粗人」。

張旭的母親是虞世南的外孫女,他雖生在勳貴之家,卻對榮華、對名利,看得很淡,一生仕途失意,卻也不以為意。他愛桃源、愛舟帆,愛大唐的青綠山水,愛隱士的淡墨寒煙。張旭身在官場,卻時時心向山林。他羨慕的,不是出將入相的榮華,而是《桃花溪》上的閒散: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心經》局部

張旭曾在路上見到公主與挑夫爭路,互不相讓;又曾聞聽鼓樂之聲,漸漸領悟到草書下筆的章法。

一次,公孫大娘帶著弟子們在鄴城表演劍舞。張旭聞此,專程跑到鄴城,一連幾天,仔細觀摩公孫大娘表演的《西河劍器》,回去之後廢寢忘食,專一揣摩。終於,張旭從《西河劍器》的動作中悟到了草書的真諦——草書的神韻,如同劍舞,須變動如鬼神,使不可端倪。

張旭的狂草,絕非一時興起的胡塗亂抹,而是蓄謀已久的厚積薄發。

平常人看不出端倪,而他總能聯繫到書法創作,於是下筆龍飛鳳舞,變幻莫測。乃至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但凡有動於心者,都成為他揮灑的靈感之源。

《心經》局部

時人呼其為「張顛」,除了其對書法的痴之外,還因他的燻燻醉態。張旭在長安,時有王公貴族在側,大家都想一睹「草聖」的風採。張旭也不多言,一飲三杯,呼叫狂走。接著,將頭上的帽子一甩,準備寫字。正當大家以為他會拿起筆時,張旭卻低下頭,以頭髮蘸墨,「筆」走龍蛇……待張旭酒醒,視其所書,嘆為神作,以為世間再不可得也。

初唐,歐、虞、褚、陸究竟誰為第一,頗有爭論;至盛唐,則「草聖」之名,一屬張旭,天下再無異議。

楷書四大家之一的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只不過,張旭縱情山水、樂隱田間,顏真卿剛正不阿、捨身取義,兩人雖言談相契,卻因志趣各異,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兩派書體。

《心經》局部

02無法臨摹的張旭狂草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

張旭書法功力深厚,並以精能之至的筆法和豪放不羈的性情,開創了狂草書風格的典範。他的作品落筆力頂千鈞,傾勢而下,行筆婉轉自如,有急有緩地蕩漾在舒暢的韻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筆畫連綿不斷,有著飛簷走壁之險。草書之美其實就在於信手即來,一氣呵成,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古詩四帖》局部

張旭的奔逸,是對線條所有的變化技巧精熟把握後的放縱,而後世許多自以為得狂草三昧的人們,不過是漫畫式的模仿而已,如明初的張駿。

嚴格說來,狂草是無法臨摹的。狂草和小草不同,小草還可以把字結構規則化,而狂草中的筆法、結構全無範式可言,每一次創作,任何一字的筆法、結構都必須根據這一瞬間筆、墨、紙張的情況,根據周圍已完成結構的態勢而即興處置。

《古詩四帖》局部

張旭草書的章法大致可以分為單字界限清晰和單字界限不清晰這樣兩類。兩類作品書寫時的心態有所不同。前一類作品書寫時注意力可以主要放在字結構上,同時關注各字的連綴即可;後一類作品書寫時以線條疏密及連續性的控制為首要目標。

狂草中空間的疏密有時出現強烈的變化,但張旭的作品中,疏密變化都是逐漸發生的。換句話說,由疏到密,或由密到疏,都有個過渡階段,《肚痛帖》中從「肚痛」到「不可」這樣突兀的變化只是個特例。

《古詩四帖》局部

03酣醉中把草書寫到極致

張旭創造的狂草是書法向自由發展的一個極限,若再發展,將不可辨識,也就成了純線條的藝術,那也就失去了文字的意義。

他借酒助興,在酣醉中把草書寫到極致,創造獨樹一幟的張旭狂草,在唐代他與懷素把草書推向高峰。

《心經》

此《心經》,自由放縱,卻又法度森嚴,恢宏大度之間飄舞著幽森的嬌豔。既有鍾馗食鬼之果敢氣魄,又似罌粟般勾人蝕骨。堪稱鬼神之作。雖然難辨寫的什麼,卻嚴謹有序,可稱作是「最寫意的心經」。

《古詩四帖》

這些筆畫可謂是筆走遊龍、行雲流水。大部分線條不強調提按,而重視粗細均勻的線條中使轉與速度的變化。中側鋒並用,筆鋒常落在線條端部的一側,但立即轉為中鋒;同時流暢中又往往生出圭角,給人以不可端倪之感。整幅字寫得酣暢淋漓,已達到得心應手、落筆成趣的境界。

《肚痛帖》

文曰:「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其字型變化有著極強的畫面感。開頭的三個字,還比較規整,字與字之間不相連接。從第四字開始,便每行一筆到底,上下映帶,纏綿相連,越寫越快,越寫越狂,越寫越奇,意象迭出,顛味十足,將草書的情境表現發揮到了極致。

《斷千字文》

筆法恣肆,結體開張,跌宕而不失規矩,字體大小錯落有致,點畫提按、使轉清晰,線條穿插容讓有數,運筆縱橫開闔,似龍舞蛇行,通篇牽絲映帶,氣貫山河,氣象超邁雄逸、豪放,變幻莫測。是典型的「狂草」代表作。

《古詩四帖》局部

結語:

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張旭由『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中悟得奇怪之態,又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得低昂迴翔之狀。他正是以造化為師,墨池功深,才成為狂草大師。」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

相關焦點

  • 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 大唐「三絕」有哪些?
    文宗皇帝之時,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御封為大唐「三絕」。此「三絕」者,雖各不相同,然究其本質,亦有相通之處,皆具有大唐文化精神之鮮明特徵。   大唐之所以為大唐,更是因為其獨具恢弘、豪放且鮮活的文化氣質。唐太宗李世民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貞觀政要》中說道:「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 一唐朝將軍擅長「劍舞」,與詩仙李白、草聖張旭並稱「三絕」!
    「草聖」張旭,"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唐韓愈《送高閒上人序》)。「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唐代詩人李頎《贈張旭》),歷代以來書家尊為「草聖」。
  • 大唐三絕之一:張旭草書
    張旭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李頎《贈張旭》:張公性嗜酒,豁達無所營。皓首窮草隸,時稱太湖精。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下舍風蕭條,寒草滿戶庭。
  • 「謫仙人」李白的劍術到底如何,說他大唐劍術第二是真的嗎?
    大唐俠客李白玩票詩歌,一不小心成了詩仙。以至於後人只知詩人李太白,卻不懂俠客李白的高手寂寞。在尚武的大唐,彎弓射鵰才是男兒標配。身上流淌著胡人血液的李白,打小就不是個安分的主兒。十五歲就任俠遊歷河山的李白,他的偶像不是陶淵明這些文人墨客,而是張儀蘇秦這些縱橫家。只是他的詩歌的光芒掩蓋了他大唐劍術第二的身份。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李白的劍法到底高到了什麼程度?
  • 皇帝親封的『劍聖』裴旻舞劍
    左金吾大將軍裴旻是唐代三絕之一。文宗皇帝之時,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御封為大唐「三絕」。裴旻和李白根據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裡面講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願出將軍門下』。有傳聞稱詩人李白曾從其學劍,但並無實據,到底是不是其徒弟也無其它文獻記載。
  • 李白的兩位老師,一個被譽為唐朝三絕,一個著書被歷代帝王青睞
    唐代三絕之一唐文宗李昂在位時,曾御口親定了唐朝的三絕,一絕是「詩仙」李白的詩歌,二絕是「草聖」張旭的草書,三絕是「劍聖」裴旻的劍舞。李白的詩歌,不用駱駝多說,大家也知道他有多牛,而「草聖」的草書,在書法界的地位,也絲毫不比李白在詩歌界的咖位低。
  • 吳帶當風,大唐三絕吳道子;談古論今,古今無雙地獄變!
    而在中唐時期,唐文宗皇帝曾以朝廷名義下了封詔書明示天下:草聖張旭的狂草,劍聖裴旻的劍術與畫聖吳道子的繪畫,並稱為大唐三絕。不過,大唐三絕據說也有另外一個版本,是指劍聖裴旻,草聖張旭與詩仙李白。當然,無論是哪一個版本,都無損於吳道子在中國繪畫史的成就與地位。
  • 稱絕一時的裴旻舞劍:技術之高超,當時人們無不稱道
    開元中駕幸東洛。吳生與裴旻將軍、張旭長史相遇,各陳其能。時將軍裴旻厚以金帛,召致道子於東都天宮寺,為其所親將施繪事。道子封還金帛,一無所受,謂是日:聞將軍舊矣,為舞劍一曲,足以當惠,觀其壯氣可助揮毫。旻因墨繚,為道子舞劍。舞畢,奮筆俄頃而成,有若神助。張旭長史亦書一壁。」洛陽士庶,一時大飽眼福,人們都高興地說:「裴劍舞一曲,張書一壁,吳畫一壁。都邑人士,一日之中,獲睹三絕。」
  • 從裴旻、公孫大娘品味盛世大唐劍舞,談劍舞為何在唐朝如此興盛
    在對外交流與交往中,以開放的態度融合各民族優秀舞蹈藝術文化。從而,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盛唐劍舞藝術。三唐朝劍舞代表人物唐代劍舞作為中國傳統劍舞文化的集大成時期,唐王朝時期所湧現出的優秀劍舞人物也是數不勝數。不過最具代表性的還應當數公孫大娘和裴旻。
  • 假若張旭是當代人,他還會酒醉後吼叫,以頭髮蘸墨作書嗎?
    《飲中八仙歌》此詩將當時號稱「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作者寫八人醉態各有特點,純用漫畫素描的手法,寫他們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現了他們的性格,生動地再現了盛唐時代文人士大夫樂觀、放達的精神風貌。
  • 因為一個女人的一曲舞蹈,成就了草聖張旭、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
    她在民間舞劍的時候,很多人駐足觀看,人山人海,喝彩聲不斷,後來她被應邀到宮廷中表演,力壓宮中所有舞姬,拔得頭籌。她的《劍器舞》風靡一時。她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創造了多種《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 世事難料,隨著唐朝勢力的漸漸衰微,公孫大娘最終流落江湖,寂寞而終(時代環境導致)。然而,她的蓋世舞藝是與中國歷史上的兩座文化高峰聯繫在一起的。
  • 草聖張旭的詩《山行留客》: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
    這首題為《山行留客》的詩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的作品。不少人只知張旭是唐代大書法家,草聖,卻不知道他的詩也寫得這麼富有韻味,耐人咀嚼。張旭一生所作的官不大,卻以草書著稱,每每醉酒後狂草,世稱「張顛」,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與張若虛等並稱「吳中四士」,還與賀知章等人並稱「飲中八仙」,其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唐朝「三絕」。張旭現存詩不多,卻與其草書一樣不按常理出牌,不拘一格,另闢蹊徑。
  • 盛唐「一日三絕」與劍器舞(洛陽古代樂舞14)
    唐玄宗開元年間,將軍裴旻(音mín)在洛陽天宮寺表演劍器舞,留下了「一日三絕」的佳話;詩聖杜甫的一句「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也使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名動天下。  1、洛陽天宮寺一日睹三絕  在古代,名士與豪傑等皆崇尚佩劍,若能拔劍起舞,則更引以為榮。
  • 他是一代狂草大師,這字猶如天外飛仙,達到了書法的最高境界!
    張旭草書《李青蓮序》我們今天談一位狂草大師,在書法史2000多年以來,無人能與之比肩!這字猶如天外飛仙,原因就是他不染塵俗,書法與自然結合,像仙人之舞,達到了書法的至高境界!他就是張旭。張旭是真正的「草聖」,很多人說在張旭之前還有「草聖」張芝,之後還有懷素呢?若論草書之狂,張芝不及張旭,若論草法之精,懷素也不及張旭。所以一狂一草,無人能出其右。
  • 一首五言絕句,20字道盡李白一生,堪稱最短人物傳記
    清代有一首五絕《詠李白》: 誰道謫仙狂,豪情託舉觴。 目無高力士,心識郭汾陽。 前兩句泛寫李白的詩才、性情,後兩句卻是實寫。李白當翰林學士時,鄙視權貴,曾令高力士脫靴;他還是一位「伯樂」,曾經識拔郭子儀於行伍間,郭后來成為評定安史之亂的主將。這兩件事足以反映李白的為人。
  • 李白: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仗劍遊歷的俠士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可李白更是一名仗劍遊歷的俠士。世人只知道李白文採斐然,卻不知其劍術亦是十分高明。據史料記載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對劍道的造詣非同一般。有好事人說李白的劍術之高僅次於唐朝劍聖裴旻,為唐朝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