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老先生師從沈從文,有著「文壇上的美食家」的稱號,有很多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著作,《美食人生》便是其中一本。先生的這本書,介紹了他喜愛的美食及做法。對於野菜馬蘭頭的描述不是很多,但是卻是字字精簡而內容豐富,對於馬蘭頭的口感更是用「吃春天」高度評價。我們不免好奇:野菜馬蘭頭究竟是什麼?它又有什麼魅力讓汪曾祺老先生肯花時間記載,並對它讚不絕口的呢?
那麼,馬蘭頭究竟是什麼呢?馬蘭頭是春天的野菜,它在一二月份開始陸續出現一些邊邊角角裡,等到天氣再暖和一點兒、春天真正到來的時候,它便開始大片大片的冒出來,聚在一起,好像一群迎接春天的孩子。我想或許這就是它為什麼會被稱作「吃春天」的主要原因吧。馬蘭頭相較而言應該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野菜了,只要我們出門稍稍留意一些,在山間田野總是能發現它們的身影。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充滿野性的一種植物,能夠輕鬆地適應40度的溫差,而且它們的生長對陽光的需求也不大,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馬蘭頭的宜居地。汪曾祺先生最喜歡在住所附近的小路旁邊尋找馬蘭頭,將它們小心地摘下,儘量不去傷害它們的枝葉,最後整整齊齊地歸置在一起,帶回家去。
馬蘭頭又有怎麼樣的魅力呢?作為一種野菜,自然是使用價值比較高了,我們就先從這裡說起。馬蘭頭主要有兩種吃法。一種稍稍油膩些,像汪曾祺老先生一樣,在處理好的馬蘭頭上隨自己的喜好澆上醬油和醋,又或者是搭配上肉類,以馬蘭頭的青澀和肉的油膩相互中和,最終完成一道香而不膩的菜品。還有另一種就比較清淡些了,這種製作方式就是為了真正地體味野菜的味道了。它不會選取一些味道比較大的調味品去遮蓋或者大幅度地改變它本來的味道,而是直接加上一些普通的、沒有熱烈味道的調味品,比如香油、鹽之類。
馬蘭頭的魅力還在於它所體現出來的生命力。對於馬蘭頭自身來說,之前我們已經提到,它能夠很好適應不那麼友好的環境,早就聽過「馬蘭頭,攔路生」的說法,馬蘭頭的生長,只需要一場春雨的催化。對於人類來講,馬蘭頭還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以及防癌抗癌的作用。馬蘭頭分為紅梗和青梗兩種,紅梗的藥用價值相比青梗而言要更大一些,而青梗則更加美味一些。早在《蔬食齋隨筆》就有記載:「洵美草木滋,可以廢粱肉。」比肉還要美味的食物,馬蘭頭的存在可以說是非常特殊了。
在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現在,人們卻開始逐漸偏愛野菜,可能是為了追念以前的歲月,忘不了那一抹老味道,也可能是感慨於野菜的那一道無法磨滅的野性的記號。不管怎樣,它會一直存在,陪著我們。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