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大航相繼發布2015年年報。2015年對於航空公司們來說絕對是個豐收年,儘管人民幣在下半年的大幅貶值吃掉了大半的利潤,但前年還是每噸8000多元的航油,現在每噸只要3000多元,這也讓航空公司們賺得盆盈缽滿。2015年,四大航實現淨利潤205億元,同比大幅提高59%,再創盈利輝煌。地球人都知道,2015年民航業賺錢主要賺在了油價上,那麼,除此之外,四大航的表現到底如何呢?我們以下幾個方面來管中窺豹。
(分析依據年報披露數據,未考慮各公司客收入、銷售費用等統計口徑差異的影響,歡迎航司補充說明或拍磚)
盈利能力:海航
要看一個企業的競爭力,最重要的就是看企業能不能賺錢。2015年,國航賺錢最多,實現淨利潤72億元,而東航、南航、海航隨後,分別為50億元、50億元和33億元。從趨勢來看,南航淨利潤實現翻番,同比增長106%,隨後是國航,淨利潤同比增長68%,而東航、海航增速略低,分別達42%和23%。但我們比較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並不能拿淨利潤簡單的比大小,因為航空公司的規模差異不小。比如南航早已成為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擁有飛機667架,國航機隊規模590架,東航機隊也有551架,而海航規模則小得多,整個機隊也就202架,還不到亞洲第一的三分之一。所以,我們以收入利潤率來展現各公司的「點石成金的能力」。如下圖,海航才是當之無愧的「點石成金」。2015年,國、東、南航的收入利潤率分別為6.6%、5.4%和4..4%,而海航為9.2%,明顯高於三大航。從趨勢上看則國航表現更加出色,2015年收入利潤率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在四大航中領先。
收入水平:國航領先
既然民航盈利豐收主要來源於油價下跌,但航空公司在收入端表現如何呢?從下圖可以看出,三大航的收入水平不約而同的出現下滑(別問我為什麼只有三大航,海航的年報真是太簡陋了),換句話說,就是機票真的越來越便宜啦!其中,國航座公裡收入下滑了0.031元,東航下滑了0.033元,南航也下滑了0.034元。可以說在收入水平下滑這個方面航空公司難得地出現步調一致。這表明單位收入水平下滑,並不是各公司的戰略規劃、運行效率或是營銷策略出了問題,而是全民航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主要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方面是燃油附加費取消,2015年2月,各航空公司紛紛取消燃油附加費,每張票減少了20元左右的收入。第二是國內航線受高鐵衝擊進一步深化,使國內市場需求增長緩慢。三是與航程拉長,特別是國際航線的快速增長有關,國際航線航程長、每公裡票價比國內航線低,去年國際運力投放激增,相當部分公司國際運力甚至增長超過50%,國際份額上升也將拉低航空公司整體收入水平。
大家收入水平都在降,但互相也能比出個高低。2015年,國航座公裡收入0.452元,略高於東航的0.448元,也高於南航的0.427元。看似國航與東航的收入水平差距不大,但考慮到國航的旅客平均運程(即每個旅客每次出行的飛行公裡)為1912公裡,而東航僅為1560公裡。即國航的平均運程更長,但收入水平不僅不低,反而略高於東航。當然,這與帝都這個「好碼頭」是分不開的,如果把東航放北京去,估計也能賺不少錢。
國際大躍進:海航一馬當先
剛才說到各公司都紛紛加大國際運力投入,到底哪家投入最不遺餘力呢?從下圖可以看出,四大航國際運力的增量投入均遠超國內航線,其中國航、東航國際運力增速分別是國內的2.6倍和2.7倍,而南航、海航國際運力增長更是遠超國內,分別是國內的4.2倍和4.4倍。而單純看國際運力增速,海航更是一馬當先,新開重慶至羅馬、北京至聖何塞/伯明罕/布拉格、上海至西雅圖/波士頓、西安至羅馬/雪梨共 8 條洲際航線,也成為國內首家同時執行北京、上海兩個樞紐至美國本土航線的航空公司。2015年海航國際運力增長62%,遠超三大航。南航緊隨其後,新增廣州到舊金山、基督城、奈洛比、羅馬等航線,加密北美、澳新地區航班,廣州國際中轉比例達到48%。同時,南航利用油價便宜的巨大契機,將A380更多地投入國際市場,夏秋執飛北京-阿姆斯特丹、冬春執飛廣州-雪梨,明顯提升了國際運力投入,使其國際運力增長也達31%。在巨大的油價利好下,2015年各大公司的洲際航線紛紛實現整體盈利,這也為他們抓緊國際大躍進吹響了進攻的號角。
然而,儘管去年海航和南航加大國際化的步伐,但國際市場的格局仍然沒有改變。國航以其優勢的歐洲、美洲航線,國際航線運力投入佔比高達34%,國際市場排頭兵的地位牢不可破。東航除傳統強勢的日韓市場外,中美和中澳市場均有布局,國際航線運力投入也達30%;南航儘管近幾年持續加大國際市場投入,在東南亞、中亞和澳洲市場上也佔據優勢,但國際運力佔比與國航、東航仍有較大差距,為25%;海航實施國內一線到國外二線、國內二線到國外一線的差異化戰略,並密集增開多條洲際航線,但由於中短途國際線較少,國際運力佔比僅為16%。
提直降代:東航銷售費用不降反升
2014年國資委向「三大航」提出了「雙五十」目標:到2017年,中國三大航空公司的直銷比例要提升至50%,同時代理費要在2014年的基礎上下降50%。去年一年過去了,各公司落實得怎麼樣了呢?由於各公司基本沒有公布直銷比例,這裡我們就先看看代理費支出情況。2015年,國航銷售代理費23.1億元,同比下降42%,離目標僅一步之遙;東航代理費23億元,同比下降15%;南航代理費32億元,同比下降26%;海航代理費12億元,同比下降20%。四大航間橫向比較,國航代理費率已降至2.4%,在四大航中最低,考慮國航國際運力佔比最高,這一表現更加不易。而東航、南航、海航代理費率均高於3%,分別為3.0%、3.1%和3.6%。
我們知道,航空公司的銷售代理費是銷售費用的大頭。銷售代理費與銷售人員薪酬、品牌宣傳、GDS系統使用費等費用共同構成了航空公司的「銷售費用」。那麼,各公司在銷售代理費大幅下降的情況下,總體銷售費用會有什麼變化呢?從下圖可以看出,為了發展直銷,部分公司加強廣告宣傳、呼叫中心等直銷渠道建設等相關投入,因而總體銷售費用的降幅均低於代理費降幅。只有一家公司比較特殊,東航2014年代理費率是四大航中最低,但近一年的「提直降代」力度卻也是最小的。東航代理費同比下降4.1億元,降幅本就不大,但在代理費下降的前提下,銷售費用不降反升,「逆勢」增長3.5億元,在剔除帳務調整因素後,仍然上漲3500萬元。腦補國資委的臺詞:你們是在一邊安撫代理,一邊提前投入布局直銷嗎?
(作者為民航資深業內人士,分析依據年報披露數據,未考慮各公司客收入、銷售費用等統計口徑差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