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航年報大比拼:盈利能力海航強 收入水平國航高

2020-12-18 第一財經

近期,四大航相繼發布2015年年報。2015年對於航空公司們來說絕對是個豐收年,儘管人民幣在下半年的大幅貶值吃掉了大半的利潤,但前年還是每噸8000多元的航油,現在每噸只要3000多元,這也讓航空公司們賺得盆盈缽滿。2015年,四大航實現淨利潤205億元,同比大幅提高59%,再創盈利輝煌。地球人都知道,2015年民航業賺錢主要賺在了油價上,那麼,除此之外,四大航的表現到底如何呢?我們以下幾個方面來管中窺豹。

(分析依據年報披露數據,未考慮各公司客收入、銷售費用等統計口徑差異的影響,歡迎航司補充說明或拍磚)

盈利能力:海航

要看一個企業的競爭力,最重要的就是看企業能不能賺錢。2015年,國航賺錢最多,實現淨利潤72億元,而東航、南航、海航隨後,分別為50億元、50億元和33億元。從趨勢來看,南航淨利潤實現翻番,同比增長106%,隨後是國航,淨利潤同比增長68%,而東航、海航增速略低,分別達42%和23%。但我們比較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並不能拿淨利潤簡單的比大小,因為航空公司的規模差異不小。比如南航早已成為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擁有飛機667架,國航機隊規模590架,東航機隊也有551架,而海航規模則小得多,整個機隊也就202架,還不到亞洲第一的三分之一。所以,我們以收入利潤率來展現各公司的「點石成金的能力」。如下圖,海航才是當之無愧的「點石成金」。2015年,國、東、南航的收入利潤率分別為6.6%、5.4%和4..4%,而海航為9.2%,明顯高於三大航。從趨勢上看則國航表現更加出色,2015年收入利潤率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在四大航中領先。

收入水平:國航領先

既然民航盈利豐收主要來源於油價下跌,但航空公司在收入端表現如何呢?從下圖可以看出,三大航的收入水平不約而同的出現下滑(別問我為什麼只有三大航,海航的年報真是太簡陋了),換句話說,就是機票真的越來越便宜啦!其中,國航座公裡收入下滑了0.031元,東航下滑了0.033元,南航也下滑了0.034元。可以說在收入水平下滑這個方面航空公司難得地出現步調一致。這表明單位收入水平下滑,並不是各公司的戰略規劃、運行效率或是營銷策略出了問題,而是全民航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主要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方面是燃油附加費取消,2015年2月,各航空公司紛紛取消燃油附加費,每張票減少了20元左右的收入。第二是國內航線受高鐵衝擊進一步深化,使國內市場需求增長緩慢。三是與航程拉長,特別是國際航線的快速增長有關,國際航線航程長、每公裡票價比國內航線低,去年國際運力投放激增,相當部分公司國際運力甚至增長超過50%,國際份額上升也將拉低航空公司整體收入水平。

大家收入水平都在降,但互相也能比出個高低。2015年,國航座公裡收入0.452元,略高於東航的0.448元,也高於南航的0.427元。看似國航與東航的收入水平差距不大,但考慮到國航的旅客平均運程(即每個旅客每次出行的飛行公裡)為1912公裡,而東航僅為1560公裡。即國航的平均運程更長,但收入水平不僅不低,反而略高於東航。當然,這與帝都這個「好碼頭」是分不開的,如果把東航放北京去,估計也能賺不少錢。

國際大躍進:海航一馬當先

剛才說到各公司都紛紛加大國際運力投入,到底哪家投入最不遺餘力呢?從下圖可以看出,四大航國際運力的增量投入均遠超國內航線,其中國航、東航國際運力增速分別是國內的2.6倍和2.7倍,而南航、海航國際運力增長更是遠超國內,分別是國內的4.2倍和4.4倍。而單純看國際運力增速,海航更是一馬當先,新開重慶至羅馬、北京至聖何塞/伯明罕/布拉格、上海至西雅圖/波士頓、西安至羅馬/雪梨共 8 條洲際航線,也成為國內首家同時執行北京、上海兩個樞紐至美國本土航線的航空公司。2015年海航國際運力增長62%,遠超三大航。南航緊隨其後,新增廣州到舊金山、基督城、奈洛比、羅馬等航線,加密北美、澳新地區航班,廣州國際中轉比例達到48%。同時,南航利用油價便宜的巨大契機,將A380更多地投入國際市場,夏秋執飛北京-阿姆斯特丹、冬春執飛廣州-雪梨,明顯提升了國際運力投入,使其國際運力增長也達31%。在巨大的油價利好下,2015年各大公司的洲際航線紛紛實現整體盈利,這也為他們抓緊國際大躍進吹響了進攻的號角。

然而,儘管去年海航和南航加大國際化的步伐,但國際市場的格局仍然沒有改變。國航以其優勢的歐洲、美洲航線,國際航線運力投入佔比高達34%,國際市場排頭兵的地位牢不可破。東航除傳統強勢的日韓市場外,中美和中澳市場均有布局,國際航線運力投入也達30%;南航儘管近幾年持續加大國際市場投入,在東南亞、中亞和澳洲市場上也佔據優勢,但國際運力佔比與國航、東航仍有較大差距,為25%;海航實施國內一線到國外二線、國內二線到國外一線的差異化戰略,並密集增開多條洲際航線,但由於中短途國際線較少,國際運力佔比僅為16%。

提直降代:東航銷售費用不降反升

2014年國資委向「三大航」提出了「雙五十」目標:到2017年,中國三大航空公司的直銷比例要提升至50%,同時代理費要在2014年的基礎上下降50%。去年一年過去了,各公司落實得怎麼樣了呢?由於各公司基本沒有公布直銷比例,這裡我們就先看看代理費支出情況。2015年,國航銷售代理費23.1億元,同比下降42%,離目標僅一步之遙;東航代理費23億元,同比下降15%;南航代理費32億元,同比下降26%;海航代理費12億元,同比下降20%。四大航間橫向比較,國航代理費率已降至2.4%,在四大航中最低,考慮國航國際運力佔比最高,這一表現更加不易。而東航、南航、海航代理費率均高於3%,分別為3.0%、3.1%和3.6%。

我們知道,航空公司的銷售代理費是銷售費用的大頭。銷售代理費與銷售人員薪酬、品牌宣傳、GDS系統使用費等費用共同構成了航空公司的「銷售費用」。那麼,各公司在銷售代理費大幅下降的情況下,總體銷售費用會有什麼變化呢?從下圖可以看出,為了發展直銷,部分公司加強廣告宣傳、呼叫中心等直銷渠道建設等相關投入,因而總體銷售費用的降幅均低於代理費降幅。只有一家公司比較特殊,東航2014年代理費率是四大航中最低,但近一年的「提直降代」力度卻也是最小的。東航代理費同比下降4.1億元,降幅本就不大,但在代理費下降的前提下,銷售費用不降反升,「逆勢」增長3.5億元,在剔除帳務調整因素後,仍然上漲3500萬元。腦補國資委的臺詞:你們是在一邊安撫代理,一邊提前投入布局直銷嗎?

(作者為民航資深業內人士,分析依據年報披露數據,未考慮各公司客收入、銷售費用等統計口徑差異的影響)

相關焦點

  • 2014年四大航之"最":國航最穩定 東航變化大
    2014年四大航年報業已出爐,盤點2014年報及四大航近些年來的發展情況,不難發現四大航各有特點,即國航最穩,淨利多年第一;東航變化最大,業績和聲譽提升較快;南航規模最大,營收增長也最快;海航最善於資本運作,投資收益表現搶眼。
  • 上市航企盈利能力哪家強?南航、國航、東航排前三
    通過對各上市航企及旗下航空公司的數據進行整理,筆者從中也看出了不少決定航空公司收入、利潤以及盈利能力大小的內在邏輯。儘管對於航空業來說,一直以來採購航油和購買飛機是最大的成本支出,業績好壞也有「靠天吃飯」的因素,但具體到不同的航空公司,其實還是可以通過其他努力,展現出差別巨大的盈利能力。
  • 上市航企2018年業績比拼,到底哪家最賺錢
    五一小長假前,八家航企上市公司陸續公布了2018年年報和2019年一季報。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幾家航司的財報發現,去年由於油價上漲和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帶來的匯兌損失,大部分國內航企的淨利潤同比下滑,只有中國國航和春秋航空實現了逆勢增長。不過進入2019年,由於油價和匯兌損益的影響減小,大部分航司一季度帳面上的業績有所好轉。
  • 四大上市航企披露2017年成績單 到底哪家最賺錢
    其中盈利最多的依然是中國國航,國航在客運收益品質上也是四大航中表現最好的,這從「每收費客公裡收益」這一指標可見一斑。在成本端,數據變動最大的是海航,這主要與合併天津航空及管理人員薪酬增加有關。東航則因公司於2017年2月完成向東航產投轉讓東航物流100%股權,因此2017年營業收入、航空運輸收入、貨郵運輸收入及其他業務收入均不包含自2017年 2 月起東航物流及中貨航等東航物流下屬控股子公司之對應數據。由於燃油成本是航空公司的第一大成本,燃油成本的上漲也對航空公司的業績有著直接的影響,2017年國際油價上漲,四大航企上市公司的燃油成本都有不小的上升。
  • 四大航封殺去哪兒 OTA機票代理時代終結?
    目前包括四大航國航、南航、海航、東航在內的六家航空宣布暫停與去哪兒網的合作,直銷比例每提高10%,航空公司便可以節省近10
  • 盈利能力超越四大航 華夏航空衝刺首家支線上市航司
    (原標題:盈利能力超越四大航 華夏航空衝刺首家支線上市航司)
  • 國內四大航近5年人力趨勢報告
    (相關數據來源:四大航2016年年報和社會責任報告)  一、機隊數量  「十二五」以來,我國民航大眾化、多樣化趨勢越發明顯,民航發展迎來新的歷史機遇,四大航的機隊規模在近5年機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由於海南航空的飛機租賃給海航集團旗下的其他航空公司,如西部航空1架、烏魯木齊航空3架、揚子江航空3架、祥鵬航空3架,因此人機比例暫不計算。  近五年人機比例平均值從高到低排名為:南航>東航>國航,比例分別為140:1、138:1、128:1。而美國三大航空公司(西南航空是廉航,暫不做直接對比)的人機為:美聯航117:1,達美93:1,美國航空121:1。
  • 中國國航的年報解讀
    作者雪球ID: @石木見@今日話題更多交流請關注同名公眾號(石木見)前兩天我寫了$萬華化學(SH600309)$的年報,萬華化學的2019年年報全面解讀,這兩天一直在看$中國國航(SH601111)$的年報,說個感想,
  • 航空市場變數增多 國內四大航空公司忙省錢
    海航2013年半年報中出現的這句話可謂四大航上半年業績的最佳詮釋。上半年,國航、南航、東航和海航的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都實現了同比增長,收入情況卻多少不盡如人意,雖然全部實現盈利,但盈利水平和2011年的巔峰期已不是一個數量級,其中兩家航空公司的營業收入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變化源自何出?航空公司打算如何應對?下半年航空市場又將發生哪些變化?
  • 國航海航投訴率超航空公司平均水平
    國航海航投訴率超航空公司平均水平 2012年09月04日10: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國航,受傷!
    01 國航的四大優勢 翼哥認為國航盈利能力強,得益於四大優勢。 一是北京市場就是全國收益最高的市場,國航佔有40%左右的份額,這是基因優勢。
  • 去年賺了72.4億 國航無意增持虧損的國泰航空
    儘管收益水平在已經公布年報的航空公司中處於領先,但國航2017年的每收入客公裡收益(0.5307元)還是同比下降了0.45%,其中國內、國際、港澳臺航線收益分別為0.5877元、0.4111元和0.7403元。
  • 2017年四大航空公司業績比較分析:營收淨利均實現正增長(附圖表)
    其中盈利最多的是中國國航,國航在客運收益品質上也是四大航中表現最好的,這從「每收費客公裡收益」這一指標可見一斑。不過,在計算了更能反映各家剔除規模因素後的盈利水平「收入利潤率」(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營業收入)後,東航後來者居上。
  • 國航洽購海航旗下首都航?海航航旅:假的!
    今天下午,一則「國航洽購海航旗下航司,正與海航、北京市政府談判」的外媒消息傳出。消息稱,中國國航考慮收購首都航空,正與首都航空的股東海航集團以及北京市政府進行談判。對此,第一財經記者從海航航旅集團獲得的最新回應稱:關於網傳海航出售旗下首都航空消息,確屬不實,為虛假報導。希望相關媒體秉承專業精神,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對於因惡意虛假報導給我公司造成不良影響的,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主體法律責任。
  • 年報季丨國航2019盈利下降,輔收增幅最大的竟是它
    【下圖來自國航2019年年報】收入情況2019年客運收入1,245.25 億元,同比增長40.95億元,增幅3.40%。其中,因運力投入增長而增加收入 62.45 億元,因客座率上升而增加收入6.62億元,因收益水平下降而減少收入 28.12 億元。
  • 2019年度國航收入、利潤雙降
    公司現已擁有廣泛的國際航線、均衡的國內國際網絡;最有價值的客戶群體和最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機隊更新改造基本完成,是世界上最年輕的機隊之一;盈利能力長期居行業領先地位;公司已躋身世界航空運輸企業第一陣營。 2019年民航業的增速驟然下滑,收入品質持續走低,即便是民航業的龍頭國航也無法迴避這一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