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市航企中的南方航空、中國國航、東方航空排在前三位,這與三家機隊規模的大小排列順序是完全一致的。不過從淨利潤來看,三大航的排名就發生了變化,分別是國航、東航、南航。
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著所有航空上市公司都已公布中期報告,哪家航空公司上半年最賺錢也浮出水面。
通過對各上市航企及旗下航空公司的數據進行整理,筆者從中也看出了不少決定航空公司收入、利潤以及盈利能力大小的內在邏輯。
儘管對於航空業來說,一直以來採購航油和購買飛機是最大的成本支出,業績好壞也有「靠天吃飯」的因素,但具體到不同的航空公司,其實還是可以通過其他努力,展現出差別巨大的盈利能力。
首先從營業收入來看,上市航企中的南方航空、中國國航、東方航空排在前三位,這與三家機隊規模的大小排列順序是完全一致的。
不過從淨利潤來看,三大航的排名就發生了變化,分別是國航、東航、南航,這個排名與更能反映三家盈利能力的淨利率排名也是一致的。
在公布半年報業績的同時,國航、東航、南航、海航、吉祥也透露了各自旗下眾多控股子公司的業績,如果算上這些控股子公司後進行重新排名,就更能發現盈利能力跟機隊規模並不是完全正比關係了。
淨利率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下圖是通過計算已經披露了中報業績的多家航司淨利率後作出的排名。
可以看出,東航系子公司整體盈利能力靠前,中聯航、東航武漢、上航、東航江蘇、東航雲南排名全部在前12位,排名第一的中聯航的淨利率更是高達16.5%。
而海航系子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則靠後,天津航、北部灣航空、烏魯木齊航空、福州航空排名後6位,後兩者整體虧損。
在排名前5的航空公司中,春秋航空的機隊規模最大,為80架,排名前15的公司中,只有上航和國航股份機隊規模在100架以上,意味著規模大的優勢並沒有體現在盈利能力上。
那麼,是什麼更在影響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呢?
首先,航空公司擁有的資源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包括主基地所在地、航線時刻等。在淨利率排名前十的航空公司中,有五家的主基地位於北京和上海,目前首都機場和上海機場的時刻都是一刻難求,擁有京滬時刻就是擁有了賺錢的利器。
根據民航局此前放開部分航線市場定價的政策,今年3月開始,多條航線的全價票價格上調,從京滬始發的對價格不敏感的商務航線,自然也是更能享受提價帶來的收益增長。
其次,航線補貼也佔據了不小的利潤貢獻。從政府、機場等獲得的航線等補貼額度,對航空公司的業績一直有不小的影響,由於近年來各地政府(尤其是二三線城市)對開通國際遠程航線和國內獨飛航線熱情高漲,航空公司每開通一條上述航線,都會獲得每班一定數額的補貼。
2017年,國航、東航、南航、海航獲得的補貼總額就分別為24.79億元、49.41億元、31.28億元和9.09億元。春秋航空的半年報也顯示,上半年共收到政府補助4.82億元,其中航線補貼3.85億元,意味著補貼收益佔據了淨利潤的半壁江山。
此外,降本增效挖潛內功,也可以讓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拉開差距。淨利率排名前兩位的中聯航和春秋航空就都是低成本航空公司,而隨著燃油價格的不斷上漲,傳統航空公司也都在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比如國航就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引入「機隊優化運營」計劃,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整個機隊運行效率,今年上半年公司機隊引進速度放緩,收入卻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過去六年都是個位數增長),就是因為機隊運行效率的提高。
東航也通過工作流程的優化努力降低各個業務板塊的成本,今年上半年的人機比同比下降了5.2%,人均貢獻收入卻提高了8.4%。
除了「靠天吃飯」,航空公司可以做更多。
(第一財經 陳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