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徐啟方說保護漢江不僅為了南水北調更是保護安康的母親河。
西部網記者劉曉斌向徐啟方提問。
作為漢江安康段上的人工湖,瀛湖的水質也是監測的重點。
西部網訊(記者 陳嘉偉 李媛)「『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保護漢江既是責任和使命,也是保護我們自己的母親河,是保護我們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今天(4月9日)上午,安康市市長徐啟方在全國網絡媒體「南水北調中線源頭行」媒體見面會上擲地有聲的說。安康,被李克強總理譽為秦巴山區的一顆明珠,這樣一座在大巴山區的城市以快速的發展贏得了人們的關注。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作為重要水源涵養區的安康再一次贏得矚目。
漢江不僅是「南水」更是母親河
「安康缺乏都市的大氣派,卻有自己的小清新」徐啟方說,安康的美在青山綠水,特別是水資源豐富,流域面積5平方公裡以上河流有941條,漢江自西向東流經7個縣區,境內流長340公裡,佔漢江流長(1577公裡)的21.6%。徐啟方說,漢江給安康帶來了開放,歷史上的漢江是黃金水道,漢江航道為南北交通暢行奉獻了兩千多年,可以說安康的發展離不開漢江,安康市人民的生活離不開漢江。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以來,漢江又成了「南水」,而安康成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漢江安康段年出境流量262億立方米,佔丹江口水庫來水總量的67.5%,產自安康市的徑流有121億立方米,佔丹江口水庫來水總量的30.6%。 「為了保護漢江,我們可以說是全市303萬人民共同參與,不僅因為南水北調,更是因為漢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徐啟方在回答西部網記者提問時說。
「壯士斷腕」「自加壓力」安康護水不容易
保護漢江,安康頂著巨大的壓力,「隨著通水,這種壓力不是減輕而是加重。」徐啟方說。為了保證漢江水質達標,近些年安康已經累計關停「兩高」企業300餘家、直接減少產值近300億,而2014年安康完成的生產總值只有689億元。不僅如此,作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國土面積僅有2.35萬平方公裡的安康,2.15萬都被列為限制開發區域,整個安康的在國家中的主要功能是生態。為了保護漢江,安康「壯士斷腕」般的關停了產值近300億的企業;為了保護漢江,安康「形格勢禁」發展的「戰戰兢兢」;不僅如此,為了保護漢江,安康更是「東挪西湊」借錢搞「兩廠」建設。作為臨江而建的城市,安康如果管不好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汙水,漢江水質的保護就無從談起。為此,安康近年來投資18.6億元建成21個城市汙水和垃圾處理廠,而2014年安康市財政總收入僅有65億元。不僅如此,安康市還「自加壓力」,徐啟方表示,安康今年將建成南水北調漢江水質保護應急指揮中心。「安康的公路大多沿江而建,一輛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出意外掉到漢江怎麼辦,說實話現在安康並不具備快速處理的能力,所以我們今年將與省上協調,建成有交通、環保、水文等有關部門參與的應急指揮中心,切實做好保護工作。」
抓住機遇安康「騰籠換鳥」加快經濟轉型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讓群眾的生活質量更好,不破壞生態環境是發展的前提,更是讓群眾生活的更好的保證。漢江給安康帶來了條件,同時也個安康帶來了機遇。徐啟方說,安康能擁有這樣一條優質的漢江,應該說是太幸運了,這種幸運就來自安康對漢江水質的嚴格要求,更是來自安康一直所作的努力。石泉縣楊柳水保示範園,作為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漢江水質的重要舉措,在石泉縣環保局工作人員胡昌德的眼中,這就是小流域綜合治理。而在楊柳社區的社區主任朱嗣剛眼裡更看重的是示範園將要帶來的實惠。
楊柳社區村民李芝烈已經把自家的5畝地全部流轉給園區的企業,每年近3000元的土地流轉費就超過以前種玉米、土豆的收入,「自己再來園區幹點兒活兒,一年又能收入1萬多元。」悄然發生的變化,李芝烈看在眼裡、樂在心裡。
「『一江清水供京津』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壓力,也促使我們轉觀念、轉發展方式,更自覺地推動循環發展,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使我們更加認識到,保護和發展並不矛盾,保護不是不發展,而是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茂密的森林、宜居的環境,這就是生產力,這也是群眾所期盼的。不注重保護環境、保護水源,再怎麼發展也將變得毫無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正是我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機遇。」 是漢江讓安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快人一步」。
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編輯:樊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