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圖組的成員用毛筆和藥紙蒙上圖底描紅,照葫蘆畫瓢。草創階段,當時手中的唯一工具就是毛筆,畫直線就靠把毛筆用筆帽的竹片夾住來畫。
抗戰勝利後,太行軍區製圖股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製圖科,部隊從河南武安(今屬河北省)移駐邯鄲。到達邯鄲當天正是「五一」勞動節,部隊剛到,就聽到印刷廠的同志叫他們合影,大家都非常激動。後四排右一為張國器。
1941年前後,以太行山為中心的晉冀豫革命根據地進入到了最艱苦的階段。八路軍作戰用圖非常匱乏,只靠戰場繳獲已不夠用。「決死一縱」決定成立「臨時翻印地形圖小組」,複製翻印地形圖。
1935年畢業於山西大學工學院的張國器就是其中一員。從沒有接觸過地圖繪製的他們,邊幹邊學,憑著毛筆和藥紙,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此後,在烽火硝煙中,他們走入太行山深處,利用對地形的熟悉與敵人巧妙周旋,並深入當地群眾了解敵情,翻印繪製了多張精細度極高的軍用地圖,為部隊避開敵人的圍剿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
在戰火的洗禮下,張國器和他的戰友們也成為我軍較早從事專業繪圖的骨幹。在他們的帶領下,還湧現出一大批繪圖人才,他們也成為新中國軍事測繪隊伍的雛形。
歷經槍林彈雨的「臨時翻印地形圖小組」也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最終發展為我國軍事地圖測繪的專業機構——總參測繪局軍事圖書制印處。
新中國成立後,張國器曾任總參測繪局副局長。2007年5月,張國器病逝於北京。
測圖室石印機房駐地舊址
1 毛筆和藥紙翻印地圖
1939年,在晉冀豫革命根據地,以「二沁」(沁源、沁縣)為中心的太嶽軍區八路軍部隊,除129師的386旅全部外,還有2個山西新軍的決死縱隊,共有近40個團的正規部隊。此時,部隊對地圖的需求非常大,只靠戰場繳獲已不夠用。「決死一縱」司令員兼政委薄一波決定成立「臨時翻印地形圖小組」,翻印一批一比五萬的地形圖,解決部隊急用之需。20多名從抗大學習歸來的同志,就被抽調集中起來,由侯濟東任組長,張國器任學習組長。
接受任務後,他們直撓頭:誰也沒有接觸過翻印地圖的工作。好在組長侯濟東當過排長,打仗時用過軍用地圖,他自己也能勾畫草圖;張國器在山西大學工學院讀書期間,利用課餘時間抄講義、描紅機械圖掙學費,與圖有過接觸;張惠民在抗大二分校學過地形測量;裴元曉原來在印鈔票的工廠做過校對,也懂一些複印翻版的基本原理。他們召集在一起開了會之後,就鋪開攤子幹了起來。
他們邊幹邊學,用毛筆和藥紙蒙上圖底描紅,照葫蘆畫瓢。幾天後,每人描出一張,送到司令部,薄一波在張國器畫的那張圖上批了「大有可觀」四個字,這大大鼓舞了他們的幹勁。最後,他們都學會了製圖,順利地完成了翻印複製地圖的任務。
此後,司令部又下達了翻印太嶽全區一比五萬軍用地圖的任務。翻印地圖工作開展不久後,「百團大戰」第三階段的反「掃蕩」戰役開始了。繪圖小組便在山裡和敵人轉圈子。「百團大戰」勝利,「二沁」收復後,繪圖小組回到原駐地——沁源縣流水峪繼續製圖。
此時,繪圖小組還處於草創階段,當時手中的唯一工具就是毛筆,畫直線就靠把毛筆用筆帽的竹片夾住來畫,最後的效果居然還算不錯。司令部還有一個小型石印廠,能印刷地圖,印完的地圖太嶽本區用不完,送給機關一部分,也解決了上級和其他部隊用圖難的問題。
2 分工合作 一個月繪完地圖
1941年2月,「臨時翻印地形圖小組」也只剩下張國器、張惠民、裴元曉三人,其他成員都已先後調出分配或回原單位了。薄一波找來他們三人談話,並寫了一封給左權副參謀長的親筆信,介紹他們到八路軍總部工作。
他們穿過敵人封鎖線到達前方總部駐地遼縣五軍司後,作戰科長王政柱代表左權副參謀長接見了他們三人。王科長問了一些情況,並問還需要什麼工具,張國器回答:「『七紫三羊』雞狼毫小楷毛筆,製版的藥紙、藥墨必須有。最好能有一支畫直線的烏嘴筆和一支畫道路的雙線規。另外還需要一個印刷廠。」
王科長雷厲風行,親自與冀南銀行、新華日報社聯繫。在衡量了各種客觀條件後,左權副參謀長確定使用新華日報社印刷廠。他們三人就到了教導隊所在地的遼縣蘇公村附近的河北溝(一個小村莊),工作單位被正式命名為「八路軍總部測圖室」,任務是翻印「太北」以桐峪為中心的這一地區的一比五萬的地圖。
他們於1941年3月18日到新華日報社印刷廠,簡單商量後,決定採用各取所長的流水作業法:張惠民的字寫得好,由他負責地名、山名、河名的文字書寫;裴元曉負責畫道路、曲線;張國器負責地物的描繪,也畫等高線。到4月18日,僅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十八幅一比五萬的地圖。送到科裡去後,王政柱科長覺得地圖質量不錯,他報告首長後,以左權副參謀長的名義給測圖室寫了一封慰勉信,還帶了一挑子豬肉到印刷廠看望慰問他們,這一挑子豬肉在當時可是相當貴重的。測圖室三人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3 女烈士宋磊英勇就義
測圖室繪製地圖取得了一些成績,總部也決定從冀南、晉魯豫、太行三個軍區各調三個人來總部學繪圖,為各軍區培養繪圖人才。宋磊就在這批人員中,她也是我軍測繪戰線上的第一個女同志。
1942年2月,日軍對華北開始進行瘋狂的「掃蕩」,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配合日軍進攻八路軍和新四軍抗日根據地。測圖室的幾個同志響應黨支部的號召,擔任起偵察工作。他們懂地形圖的使用,能從圖上判斷敵人出沒的地域和規律,也能深入到群眾中了解和偵察敵情,反「掃蕩」一個多月,測圖室的幾個同志在交鋒中還處處取得了主動。
不久,敵人又開始了第五次「強化治安運動」,在軍事上採取了所謂「捕捉奇襲」的戰術。這次敵人「掃蕩」延續了28天,左權副參謀長就是在這次反「掃蕩」作戰中英勇犧牲的。當時印刷廠得到情報比較遲,印刷廠的同志們只好連夜埋了機器,立即轉移。印刷廠(當時也叫七連)在老紅軍廠長的帶領下和老鄉們在一起,安全度過了一段時間。
這次敵人進攻的總目標,是襲擊和企圖摧毀總部和129師的指揮機關。七連在接到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同志的「就地分散」命令後,從敵人的合擊圈裡突出來。可是不久,當七連轉移到一個北艾鋪西南邊的小村莊時被敵人包圍了。隊伍中的10多人,突破了敵人的包圍圈,但有幾個同志被抓住,其中就有印刷股的夏股長和調去當校對的宋磊。宋磊被俘後,被敵人押解到太原。敵人企圖誘騙招降,被宋磊嚴詞拒絕。後來敵人又對她動用各種酷刑摧殘折磨,想從她口裡「打」出情報來,宋磊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在總部階段,測圖室除翻印太北地區一比五萬的地圖外,還做了一份《最新華北明細圖》,並繪製了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個戰略區的地圖以及《太行地區路線圖》,特別遺憾的是,《太行地區路線圖》繪製成功還沒來得及印就遭遇了5月份的「大掃蕩」。如果能用上地圖,會減少部隊的損失。而《最新華北明細圖》因為難度很大,花了很長的時間。
4 熟悉地形 幫助隊伍安全轉移
5月反「掃蕩」勝利後,總部的人陸續回延安,王政柱科長在回延安前找張國器談了一次話,決定把測圖室全體人員留在太行,撥給129師領導。1942年12月初,129師司令部作戰科長張廷發到印刷廠聽取匯報後,立即以129師司令部的名義,成立了新的機構,任命張國器為製圖股長,張惠民為副股長。機構的名稱,經向劉伯承師長請示後,正式定名為「129師司令部作戰科製圖股」。
此時,製圖股的具體任務是:翻印「太南」地區的一比五萬地形圖,繼續完成在總部時沒有最後完成的《最新華北明細圖》;複製以黃巖地區為中心的一比兩萬五千地形圖,這個地形圖是戰時實測出來的。
1943年5月,敵人又開始了「掃蕩」。在轉移時,製圖股碰到抗大6分校的彭宗珠教導員和童國貴大隊長,他們正帶領學員向黃巖村的山後轉移。彭宗珠是張國器在抗大學習時的教導員,他們彼此認識,當時彭教導員問張國器:「你熟悉這一帶的地形情況?」張國器就向他講了這一帶的山嶺、地勢、道路情況,並提示他們擬轉移的地方不能去。部隊研究了張國器的意見後改變了轉移方向,結果,部隊得以安全轉移。因為地形圖上已經標明了山嶺走向和山頭的高低,製圖股的同志就能從地形圖上分析判斷出敵人進攻的方向和道路。在轉移過程中,製圖股的八個同志為一個轉移單位,因為熟悉地形,沒有和敵人遭遇過。
反「掃蕩」後,129師因為劉伯承和鄧小平等領導同志都去了延安,太行軍區、太嶽軍區、冀南軍區、冀魯豫軍區成為軍事系統的指揮機構。太行軍區司令員李達找到製圖股,要他們做一幅《太行軍區形勢圖》,分層設色,並包括所有太行管轄的地方,他們很快完成這份圖的製作任務。另外,《最新華北明細圖》也在這段時期完成。
之後不久,在南委泉舉辦生產和戰績展覽會,製圖股繪製的地圖全部參展,並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那時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製圖股的同志們在製圖之餘,還生產了許多農產品。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太行軍區作戰科長廖克峰找到張國器,要繪圖股繪製一比二十萬的地圖,以備未來戰爭之急需。由於繪圖股一些同志調出去,張國器就寫了一個報告,徵調了幾個大學生和高中生,開始了地圖的縮編翻印工作。1945年,上黨戰役時,劉伯承和鄧小平從延安回太行,成立晉冀魯豫大軍區,原「129師司令部作戰科製圖股」也改名為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製圖科,張國器被任命為科長。他們也開始了為劉鄧大軍南下作戰翻印戰略地圖的任務。
1948年9月,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察冀合併為華北軍區,製圖科也改稱為華北軍區司令部作訓處製圖科;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製圖科全部遷到北京;1950年春成立總參作戰部測繪局,測繪局接受了原華北軍區製圖科的原班人員。(文/張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