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 東方亦落
在疫情的影響下,很多事情被忽略,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ofo押金事件似乎也隨之被人們「遺忘」。現在疫情穩定下來了,ofo卻「失聯」了。
不少用戶撥打ofo官網客服電話卻發現無法接通,APP上的客服機器人只會回應「請您耐心等待」。有的用戶發現自己前面的退款隊伍排著1000多萬人,還有的用戶發現按照ofo的退款處理速度計算,等排到自己還要500多年。
雖然聽上去荒謬可這卻是事實。除了用戶,追討貨款的供應商也排著長隊,貨運、零件、自行車、廣告等領域的公司陸續向法院對ofo提起訴訟,申請強制執行。
然而ofo官網上的辦公地點已人去樓空,周圍的公司甚至根本不知道ofo曾經在這裡辦過公,法院現在也同樣找不到負責人。在供應商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案件中,未履行金額就已超過5.09億元,更何況還有1500多萬人等著ofo退押金,就算按最低的99元押金計算,ofo押金這項債務就已將近15萬元。
然而ofo現在真的是沒錢了。截至7月25日,ofo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已高達40次,收到限制高消費令247次。
曾幾何時,ofo是共享單車行業中炙手可熱的寵兒,北大畢業的戴威在資本的推助下,乘著共享經濟的風口,一路順風順水,在全國多個城市甚至海外鋪設了小黃車。然而就像所有發展過快的行業一樣,熱度掩蓋了問題,這些問題在後期迅速暴露。
但比起共享單車暴露的問題,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ofo那些「令人迷惑」的操作。
在ofo資金鍊斷裂之後,戴威一開始還信誓旦旦地保證會努力退回用戶押金與供應商貨款,博得了一些同情。然而面對窘境,ofo選擇了一條「神奇」的道路:去年ofo上線折扣商城,沒退的押金可以在商城裡買東西享受優惠,然而這裡面是有「坑」的,用戶只有購買一定價格的商品後才可提現,比如想要拿回99元押金,那麼按照ofo商城的規則至少先要花費千元以上去購買商品。
許多還沒搞清規則的用戶選擇將押金轉為餘額,徹底失去了退回押金的機會,另外還有網友表示自己根本什麼都沒做,APP自動更新就將押金轉為返現餘額。說句不好聽的這就是強盜條款,用戶拿回自己的押金天經地義,為什麼還非要在商城裡買東西,況且ofo商城裡的東西與其他電商平臺相比並沒優惠多少,甚至返現的金額還不如官方店給的多。
其實早在2018年ofo就已經開始了這類操作,嘗試賣廣告、虛擬貨幣、P2P、電商、公眾號接廣告,甚至還嘗試過名為「吃乎」的外賣保鮮櫃。
一家共享單車公司野心倒是不小,不過這些嘗試中最後還算是成功的只有小鹿有貨,也是購物返現退押金。當時ofo用戶基數不小,靠著這個居然還實現了盈利,但遭到用戶的瘋狂吐槽。而後來的購物返現也與2018年的操作如出一轍,只不過吃一塹長一智,用戶再也不願為ofo的「垂死掙扎」買單,相比之下大家寧可排隊等著退押金也不再當韭菜被割。
如果這就是戴威「真誠態度」之下的操作,那麼他對「真誠」應該是有什麼誤解。就算是要想辦法賺錢還債,也該憑自己的本事開動腦筋,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像羅永浩那樣搞直播還債也是個辦法,可像ofo這樣的迷惑操作在整個商界恐怕也是獨一份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行為可能也意味著ofo已經「破罐子破摔」了。以前負責人還能出來做做表面功夫,可現在完全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發現割韭菜不管用就玩消失,這種行為比「下周回國」的賈躍亭還要可惡。
雖然ofo已經徹底無法翻身,但共享單車行業依然還有企業在活躍,可如若不能將ofo的錯誤作為前車之鑑,那麼就有重蹈ofo覆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