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2020年,半導體行業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新聞的焦點大多圍繞中美日韓歐這些晶片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然而近日,印度也來「刷了一波存在感」。
95%依賴進口!印度「抱怨」聯發科不給印企供貨
觀察者網12月4日消息,兩家印度本土廠商Lava和Micromax近日聯合指控稱,聯發科在全球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將大部分晶片提供給了中國大陸手機廠商。一位印度手機行業的高管還控訴道,由於聯發科產能優先供給了富有的中國大陸廠商,印度廠商幾乎沒有任何供應。
據印度《經濟時報》12月2日報導,目前印度大部分廠商正面臨因為嚴重的晶片短缺導致的生產中斷困境,為了幫助廠商度過難關,印度政府已與聯發科接觸,希望能增加對印度的晶片供應。
印度之所以「出言抱怨」,與該國半導體行業的進口依賴有關。據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印度一直在嘗試晶片本土化,並將本土晶片開發視為一種戰略需要,但遺憾的是,該國半導體行業始終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痛點」——半導體產品及設備95%依賴進口。其中,聯發科便是該國廠商晶片進口的重要來源。
而針對印度晶片供應短缺的問題,聯發科目前也已回應稱:若產能回升,便會向印度提供晶片組,畢竟「聯發科始終與全球客戶和合作夥伴平等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5月中印發生貿易摩擦以來,印度政府便對中國產品採取了一系列限制及通關延遲措施,企圖減少中國產品的進口,在此情況下,原本被中國手機廠商「打」得幾乎要退出市場的印度本土品牌,也想藉機「捲土重來」,但就在這些品牌準備在本土市場推出新機型時,便遇上了晶片短缺的難題。
據Canalys統計的數據,受困於晶片短缺,三季度印度手機市場超過70%的份額仍被中國廠商佔據。
2025年自給率達70%!我國已在三方面發力
印度晶片幾乎100%依賴進口這一「痛點」,不免使人想到當前中國晶片產業發展的困局,與印度相似,我國在晶片上的進口依賴程度也較高,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晶片自給率僅為30%,為此,我國還曾定下一個小目標——中國晶片自給率在2025年要達70%。
與印度目前的「抱怨」不同的是,我國為了實現70%自給率的小目標,已在多個方面發力。
首先是政策上的支持,就在近日,我國還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包括八個方面:財稅政策、投融資政策、研究開發政策、進出口政策、人才政策等。
其次是資本,以半導體行業的募資為例,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11月公布的數據,今年以來,中國半導體企業通過公開募股、定向增發以及出售資產的方式已籌集了近380億美元資金,比2019年全年募資總額高出一倍多。
最後是技術,據我國晶片產業「領頭羊」中芯國際11月公布的消息,該公司14nm的量產良率已經達到了業界量產的水準。雖然14nm與當前全球最先進位程5nm還有一定差距,但中芯國際這一消息也意味著我國在半導體晶片領域前進了一大步。
俗話說:靠人不如靠己,與印度面對困局時的「抱怨」相比,我國努力實現晶片國產化、晶片去美國化的做法,顯然更為明智。
文 | 李銀蘇 題 | 凌明 圖 | 饒建寧 審 | 劉蘇林